(選自徐春燕論文《清代詞壇兩才女——徐燦與顧春》)
徐燦,字湘蘋,江蘇吳縣人,是明朝光祿丞徐子懋的次女,海寧人陳之遴的繼室,有《拙政園詩余》留世。
徐燦兒時住在蘇州城外的一座山莊里,其父徐子懋經史皆通,故而徐燦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家傳》中其父稱徐燦“幼穎悟、通書史、識大體,”,為徐子懋所鐘愛。
徐燦于崇禎初年嫁給了陳之遴,陳之遴在明末清初為知名詩人。正是由于他們在文學上志氣相投,互相吸引,為夫妻感情奠定了思想基礎,在兩人的詩、詞中常常可見唱和之作。婚后不久,陳之遴于崇禎十年進士及第,這預示著陳之遴的前程一片錦繡。但是好景不長,陳之遴被崇禎皇帝斥為“永不敘用”,夫婦二人被迫回到了海寧。這次打擊使徐燦對宦途險惡產生了寒意,而陳之遴對仕途有所眷戀,于明亡后出仕新朝。然而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徐燦對民族和國家有堅貞之情。丈夫降清,她作為一個封建大家閨秀又不可能直面抗爭,故其心情是矛盾而抑郁的。詞作風格特色的形成主要是在這一時期。
陳之遴在清廷飛快地升官,引起了同僚的嫉妒,他不斷遭到彈劾。在順治十五年,陳之遴因為重罪而免死革職,沒收家產,全家遷往沈陽。六年后,陳之遴病死在戍所,隨后,陳之遴的兒子也相繼去世。失去親人的痛苦,艱難的生活,徐燦心情的灰暗頹敗是難以形容的。晚年的她只能在佛法中尋求情感的歸宿和心靈的解脫,“布衣練裳,長齋繡佛”而終。
徐燦,字湘蘋,江蘇吳縣人,是明朝光祿丞徐子懋的次女,海寧人陳之遴的繼室,有《拙政園詩余》留世。
徐燦兒時住在蘇州城外的一座山莊里,其父徐子懋經史皆通,故而徐燦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家傳》中其父稱徐燦“幼穎悟、通書史、識大體,”,為徐子懋所鐘愛。
徐燦于崇禎初年嫁給了陳之遴,陳之遴在明末清初為知名詩人。正是由于他們在文學上志氣相投,互相吸引,為夫妻感情奠定了思想基礎,在兩人的詩、詞中常常可見唱和之作。婚后不久,陳之遴于崇禎十年進士及第,這預示著陳之遴的前程一片錦繡。但是好景不長,陳之遴被崇禎皇帝斥為“永不敘用”,夫婦二人被迫回到了海寧。這次打擊使徐燦對宦途險惡產生了寒意,而陳之遴對仕途有所眷戀,于明亡后出仕新朝。然而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徐燦對民族和國家有堅貞之情。丈夫降清,她作為一個封建大家閨秀又不可能直面抗爭,故其心情是矛盾而抑郁的。詞作風格特色的形成主要是在這一時期。
陳之遴在清廷飛快地升官,引起了同僚的嫉妒,他不斷遭到彈劾。在順治十五年,陳之遴因為重罪而免死革職,沒收家產,全家遷往沈陽。六年后,陳之遴病死在戍所,隨后,陳之遴的兒子也相繼去世。失去親人的痛苦,艱難的生活,徐燦心情的灰暗頹敗是難以形容的。晚年的她只能在佛法中尋求情感的歸宿和心靈的解脫,“布衣練裳,長齋繡佛”而終。
上一篇: 許曉軒 | 下一篇: 熊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