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机,狠狠捏着两个奶头折磨,扒开她的腿屁股直流白浆,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精品

唐詩 宋詞 元曲 近代詩 文言文 寫景的古詩 論語 詩經 孫子兵法 愛國的詩句 李白 杜甫
當前位置:查字典>>詩詞>>謝靈運

謝靈運

  作為山水詩的鼻祖
  謝靈運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詩人,也是見諸史冊的第一位大旅行家。
  其詩充滿道法自然的精神,貫穿著一種清新自然恬靜之韻味,一改魏晉以來晦澀的玄言詩之風。
  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諸大家,都曾取法于謝靈運。
  謝靈運在剡若干事略
  謝靈運原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但其祖父謝玄已移籍會稽始寧,并葬于該地。因此,謝靈運的故鄉就在始寧;原籍陽夏,平生實未至此地。
  始寧縣建置于漢順帝永建四年(129),廢置于隋開皇九年(589),其地為今浙江上虞南部,嵊縣北部,縣治曾在今嵊縣三界附近。謝家在始寧有大片莊園,其范圍基本上在古剡縣境內。
  謝靈運在始寧實際居住時間甚短,一生中只有六年。他自幼即“送錢塘杜明師治養之,十五方還都,故名客兒。"1王謝大族多為天師道信徒,靈運亦幼奉道教,后皈佛法。當時風尚“恐兒童不易成長,使拜和尚為師,或送入寺院養育。謝氏送靈運于杜治之事,疑用意相同。”2靈運生后即寄養于錢塘,“初,錢塘杜師夜夢東南有人來人其館,是夕,即靈運生于會稽(始寧)。旬日而父歿。其家以子孫難得,送錄運于杜治養之。”
  十五歲至二十一歲(晉隆安三年至晉義熙元年,399~405),由錢塘移京都建康烏衣巷,與王謝子弟共烏衣之游,文義相賞,度過他一段世家子弟富貴風流的生活。
  二十一歲起入仕途,歷任晉、宋兩代瑯琊王司馬參軍、劉毅記室參軍、秘書丞、中書侍郎、黃門侍郎、永嘉太守、秘書監、臨川內史等。中間兩次還鄉隱居。四十九歲,宋元嘉十年(433)以“謀叛”的罪名誅于廣州。
  始寧始終是謝靈運真正的故鄉,是他一生向往和皈依之地。這里有他引為自豪的功熏卓著的祖舊之業,更有供他嘯傲風月、陶然忘機的靈秀山川,還有足資養生的良田美池,豐厚產業。這是一片令他深深眷戀、時時懷念的土地。這里的人民對他也懷有同樣深情,千百年來,地方志書記載其行跡和詩文,民間更廣泛流傳著他那膾炙人口的軼事。本文著重考證謝在故鄉若干史實,不準備對謝的一生業績作評價,供研究者參考.
  一、兩次回鄉隱居
  謝誕生后即離鄉,第一次返回故鄉已經卅八歲。宋永初三年(422)五月,宋文帝劉裕卒,太子劉義符即位,是為少帝。謝靈運等受到當朝權臣徐羨之、傅亮等排擠,離京出守永嘉。同年七月,離京往永嘉途中曾枉道回始寧小住。七月廿日抵始寧,逗留數天,即折回錢塘,經富春、桐廬、七里瀨,再折回南至東陽郡長山(今金華市),然后陸行抵青田溪,再乘船至永嘉,已是八月十二日。他的行蹤有本人詩作可證。這次枉道而行說明當時會稽與臨海兩郡之間陸路難通。這次回鄉,時間很短,不能說是隱居。
  景平元年(423)秋至元嘉三年(426)秋,謝第一次回鄉隱居,長達三后。謝赴永嘉任太守僅一年,“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歷諸縣,動逾旬朔,民間聽訟,不復關懷。所至輒喲詩詠,以致其意焉。在郡一周,稱疾去職。”4去職獲準,買舟北上,欣然返回始寧。《歸途賦》云:“踐寒暑以推換,眷桑梓以緬邈,褫簪帶于窮城,返巾褐于空谷。果歸期于愿言,獲素于思樂。”實際上比他自己所預期的“揮手告鄉曲,三載期歸旋”(《過始寧墅》詩)是大大提前了。隱居期間,“修營別業,傍山帶江,盡幽居之美,與隱士王弘之、孔淳之等放縱為娛,有終焉之志,作《山居賦》自注以言其事。“6這期間創作詩文頗豐,今存有《會吟行》、《田南樹園激流植援》、《石壁立招提精舍》、《石壁精舍還湖中作》、《南樓中望所遲客》、《石門新營所住四面迥溪石瀨茂林修竹》、《述祖德詩》等詩篇。文章以闡述佛道思想為多,有《與廬陵王義真箋》、《和范先祿祗洹像贊三首》、《和從弟惠連無量壽頌》、《維摩詰經》中十譬八首,《傷己賦》、《逸民賦》、《曇隆法師徠》等7”。從作品中反映,他的隱居生活安閑自適,投入頗深。
  劉義隆即位后,政局起了變化,謝的政敵徐羨之、傅亮先后伏誅。元嘉三年(426)三月,太祖征謝為秘書監,“再召不起,上使光祿大夫范泰與靈運書敦獎之,乃出就職。8”這才離鄉北上,經丹徒,謁廬陵王墓,再進京任職,時間為元嘉三年秋。“既至,文帝(即太祖劉義隆)唯以文義見接,每侍上宴,談賞而已……靈運意不平,多稱疾不朝直……出郭游行,或一日百六七十里,經旬不歸,既無表聞,又不請急,上不欲傷大臣,諷旨令自解。靈運上表陳疾,上賜假東歸。
  元嘉五年(428)春至八年(431)春,靈運第二次回始寧隱居,也是三年。“靈運既東歸,與族弟惠連、東海何長瑜、穎川荀雍、泰山羊浚之以文章賞會,共為山澤之游,時人謂之四友。''這時期主要作品有《入東道路》、《登臨海嶠初發強中》、《酬從弟惠連》,《登石門最高頂》、<石門巖上宿》等。這次回鄉,謝與會稽太守孟頡不和直至發生沖突。“孟事佛精懇,而為靈運所輕。嘗謂頡日:得道應需慧業,丈人升天當在靈運前,成佛必在靈運后。顴深恨此言。”“會稽東郭有回踵湖,靈運求決以為田,太祖令州郡履行,此湖去郭近,水物所出百姓惜之,顓堅守不與。靈運既不得 回踵,又求始寧坯嶂湖為田,巖又固執。靈運謂頡非存利民,正慮決湖多害生命,言論毀傷之,與顴遂構仇隙。”于是顓一而上疏文帝(即太祖),謂靈運有“異志”,一面如臨大敵,發兵自防。靈運獲知,急馳京都,上表文帝自辯。文帝知其被誣,不加罪,也沒讓他回始寧。靈運暫住京中,元嘉八年(431)冬被派往臨川任內史。從此,靈運再也沒有回過故鄉。
  二、擴建始寧莊園
  始寧莊園為謝家幾代經營所成。今上虞上浦鄉東山有謝安(玄從叔)故居及墓葬,山頂有國慶院、謝公調馬路、白云明月二堂。謝玄、謝喚在始寧有故宅及墅。今嵊縣東北江東鄉、幸福鄉之間有車騎山。“晉車騎將軍謝玄為會稽內史,嘗于此山立樓居止,后人因以為名。據酈道元《水經注》載:“崤山東北太康湖,晉車騎將軍謝玄舊居所在。右濱長江,左傍連山,平陵修通,澄湖遠鏡,于江曲起樓,樓側悉是桐梓,森聳可愛,居民號為桐亭樓。樓兩而臨江,盡升眺之趣。舟人漁子,泛濫滿焉。湖中筑路,東出趨山,路甚平直。山有三精舍,高甍凌云,垂檐帶空,俯眺平林,煙杳在下。江有琵琶圻,臨江有石床,名釣魚臺。”
  司見始寧莊園基本格局早已形成:自北而南沿曹娥江傍山依水而進,占有大片田園山澤。謝靈運在繼承祖業基礎上又擴大了始寧莊園,增加了不少建筑物。《山居賦》及謝本人的詩篇中對此有具體描述。但由于千年來地貌變遷,江流移動,加上當時地名指稱不明確。今天要完全搞清楚莊園范圍和建筑布局已很困難。現根據顧紹柏先生研究心得和實地考察作一簡介”
  始寧莊園范圍大體上北起今上虞上浦東山,當時又名舊山、北山,南達嵊縣崤浦仙巖一帶,南北綿延約40里,中有曹娥江剡溪(當時也稱浦陽江)流貫,兩岸河谷地帶有一片積水沼澤區,中間分布著汀洲小丘。系太康湖堙廢后形成,當時又名大小巫湖。嵊山在江東,嚼山在江西,兩山相距不遠,當時又泛稱南山蓋與北山相時而言。莊園東西距離寬狹不一,約10~20里。謝靈運歸隱期問新增加建筑物主要以下數處:
  始寧別業:即謝靈運別墅,在謝安故居東山之西一里,即西莊。景平二年(424),靈運回鄉隱居時,修營別業,盡幽居之美,縱山水之樂,屏塵世之憂,即指此。 石壁精舍:在石壁山,為東山之一峰,立精舍接待四方過往僧人,曇隆、法流二法師來東山即居此。謝作有《石壁立招提精舍詩》。
  田南園林:在東山舊居以南,確址難考,有詩《田南樹園激流植援》,寫莊園向南發展,其事當在筑石壁精舍后,建南山新居前。南山新居:在今嵊縣縣城西北崞山,石門山一帶,系靈運新增卜居之地。詩中多次提到“石門新居…南樓”應包含在南山新居范圍內。
  經營始寧莊園主要在第一次回鄉隱居期問。他確實是想認真做一輩子隱士的。謝經歷二十年左右坎坷的仕途生活后,年近四十回鄉隱居,前塵影事,頗似噩夢。他是帶著失敗的傷痕從政治斗爭的漩渦中走出來的,加上他的本性和當時的文化氛圍,使他深悟“準丘園是歸宿,唯隱中有樂趣15的道理;始寧也確實可算是他理想的安身之命之處。這個時期他踏遍了始寧的山山水水,結交的是隱者、道士、僧人;“見柱下之經,睹濠上之篇”,更堅定他皈依佛道、超脫塵世、遠離政治的人生信念。謝的退隱確與“身在江湖,心存魏闕”者不同。他所增加的筑構大都較簡陋,”云初經略,躬自履行,備諸苦辛也。罄其淺短,無假于龜筮,貧者既不以麗為美,所以即安茅茨而已。是以謝效郭而殊城傍。然清虛寂寞,實是得道之所也。這與謝玄在車騎山筑桐亭樓氣魄就很不一樣了。
  三、暝宿剡中何處是
  謝靈運回歸會稽東土隱居,寄情于山水,同時在曹娥江上游剡溪一帶求田問舍,其行蹤大體上由北向南延伸。第二次回故隱居期間(428~431)有向四明,天姥進發的意向,這期間他的詩文中直接寫剡中山水的不多。地方志中卻記載了不少他的行蹤遺址。
  《剡錄》卷一載嵊縣二十七鄉。“康樂鄉有游謝、宿剡、竹山、康樂、感化里。游謝鄉有康樂、明登、宿星、暝投、吹臺里。”康樂,游謝二鄉相當今三界鎮和仙巖鎮地域,鄉里地名均與謝靈運游蹤有關。
  《剡錄》卷四“古奇跡”載:“山下有謝康樂石床,康樂嘗垂釣于此。縣北十五里有謝巖彈石,靈運游此,四顧放彈丸,落處為祠,有大石如彈丸。”王十朋《 山賦》曰:“靈運彈飛巖嶂,慕此堪棲”又有謝公宿處,李白詩:“謝公宿處今尚在,綠水蕩漾青猿啼。”又有謝巖,亦謝所至。又有強口村,在縣北廿里,世傳王謝諸人,雪后泛舟至此,徘徊不能去。日:“雖寒,強飲一口。”
  《成化新昌縣志》卷八“坊巷”中載:“康樂坊,在縣東三百余步,今名忠信坊。昔靈運嘗寓于此,時人重之,為建此坊。郡志云:新昌之康樂,蓋古跡猶著云。”
  《代化新昌縣志》卷十六“寓賢”中又載“康樂公愛剡中山水,肆意遨游,嘗至新昌,居游最之,時人重之。為建康樂坊。東山寺有謝靈運像……”
  可見新、嵊二縣地志中記述謝行蹤甚多,但事實均難稽考,本人詩文可證只有“暝宿剡中”一處。當然謝在剡隱居數年,投宿必非一處;這里系特指游天姥山時途中所宿之處。《登臨嶠初發強中作》:“……旦發清溪陰,暝投剡中宿,時登天姥岑……“筆者認為,靈運游天姥所投宿地點以新昌忠信坊為是。《剡錄》有游謝、宿剡、暝投等古地名,但實際所指不明確也不統一,且不合游天姥線路距離。今新昌縣城有忠信坊這一地名,在城關東西主街中段,今電信大樓和百貨公司一帶。根據《登臨海嶠》詩意辨析17"旦發清溪陰”即從今嵊縣仙巖鎮強口出發,到“暝投剡中宿”約一天路程,系溯剡溪而上。強口到新昌縣城約60里,合一天路程。“明登天姥岑”即再有一天路程可達天姥,而新昌縣城抵天姥山區也是60里左右。可見投宿于忠信坊是合理的。其時,新昌尚未建縣,屬剡中地域,地曠人稀,今縣城也不過小小村落而已。“康樂…忠信”之類地名當是唐宋以后才有的。清代邑人陳寧燮箸《沃洲古跡》一書說道:“今以三里之城得天時,十室之邑有忠信……本自人居寥寥,有客宿宿者哉?緬夫兩火一刀,雖蜚遁之跡箸,千巖萬壑,尚幽攀而路窮。謝公……想其步石牛之鎮,距木鶴之峰(即天姥山),巖峭嶺稠,猶數十里。茅茨槿援得四五家,遇田父之好客,修丈人之古風,因止宿焉。
  謝靈運襲封康樂公
  行前取《萬載縣志》一觀,內稱:“在吳之頭楚之尾,山高水清,禾谷豐碩。地勢隱然,負山帶江。山水清隩(音,yù,本義為河岸彎曲的地方),風氣厚密……萬,巖邑也,其山山聿山卒而嵯峨,其水縈紆而綠波。域內奇觀,必曰山水。萬載地雖僻處,而層峰疊嶂,錦浪紋波,勝致幽景,亦足供高士名流游覽棲隱。且靈氣所鐘,代有哲人。”可見萬載不僅是五谷豐腴之鄉,且是環境清幽生態極好的人杰地靈之地。三國東吳大帝黃武年間(222~229年),萬載開始單獨設縣,當時叫陽樂縣,縣治設如今該縣的羅城鎮。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陽樂縣改名為康樂縣,由此與謝氏家族發生了緊密的聯系。
  382年,前秦皇帝苻堅統一了中國北方,次年率九十余萬軍隊南下滅東晉。秦軍前鋒為二十五萬人,由苻堅之弟苻融率領,很快攻下壽陽(今安徽壽縣)。東晉以謝安(謝玄叔父)之弟謝石為征討大都督,以謝玄(謝靈運之祖父)為前鋒都督,在淝水一役中,以少勝多,擊敗了不可一世的苻融軍,立下赫赫戰功。謝玄因此而加都督徐、兗、青、冀、幽等州,封康樂(今萬載)公,食邑二千戶。謝玄生有兩個兒子,長子謝王奐,幼子謝瓊(或謝混)。謝王奐天性遲鈍,26歲便夭亡了,但卻生了四個兒子,依次為謝公仁、謝公孝、謝公信、謝公義。謝公義,字靈運,為謝王奐幼子,生于晉孝武帝太元十年(公元385年),長得靈秀漂亮,聰明好學,謝玄視之若掌上明珠,曾感嘆說:“我生了謝王奐,他很笨,但他卻生出了靈運這樣聰明的兒子!”謝靈運4歲時,祖父病重,臨死前諄諄囑咐家人一定要把靈運帶好,培養成才。公元393年,謝靈運八歲時襲承康樂公,世稱謝康樂,仍然食邑二千戶。由于謝靈運食封康樂,在萬載縣的影響可謂深遠,成為歷代婦孺皆知的人物。該縣謝姓百姓對他更是有口皆碑,言必談謝公康樂侯,并以此為榮耀。不僅如此,該縣歷代文人雅士及至縣衙都十分敬重謝靈運,據縣志記載,元至正七年(1347年),由僧人片云募款,邑人龍王向在該縣東北十里名丁田的地方建了一座橋,就以康樂侯靈運名,叫康樂橋。此橋為康樂縣(今萬載縣)最大的一座石橋,四墩五孔,全長98米,是萬載到宜豐、銅鼓的必經之橋。如今還穩穩當當地橫跨在蜀江之上。另有一條河名為康樂水,在邑東北三十里,《環宇記》云:“謝康樂嘗游此,因名。源出謝山,東流出西江橋、黃田橋、錦江橋、萬歲橋,至丘江會龍河水繞于上高。”
  為紀念康樂公謝靈運,該縣在明代前就建有三處康樂祠,其一在縣東的小水雙江橋側;其二在康樂橋左,元至正年間建,由歐陽元書額:康樂祠。其三在該縣東北四里的杉樹亭,人稱相公廟。清邑副貢何艮曾題《謝康樂廟》五言詩一首:“先生六朝秀,斂跡謝寵祿。發韻寄煙蘿,超興自林麓。鑿險搜洞壑,縋幽窮水陸。逸翰紛云委,尋旨交綺屬。荒祠托巖阿,遺像祀山足。虛愰暗塵生,古座蒼苔伏。容范雖代去,徽猷動心曲。視瞻薦萍藻,高風徹流俗。”
  為使文事昌盛,激勵后人好好讀書,求取功名,尤其像康樂公謝靈運那樣有文采,清代萬載縣還建有兩座謝靈運讀書堂,其一在縣北四里,地名叫山峽的地方,臺上石硯至今猶存;其二在縣東北二里,地名叫廠塘的地方,此遺址后改建為公祠。
  謝靈運冤死廣州
  謝靈運十五歲時,去京都舊居作烏衣之旅,受其叔器重,贊曰:文章之美,江左(指長江下游南岸地區,即南朝挖制區)莫及。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謝靈運已二十歲,出任瑯琊大司馬行參軍,后任太尉參軍、中書侍郎等職。420年,劉裕建立大宋朝后,降謝靈運的封爵為康樂侯,改食邑為五百戶,起為散騎常侍,轉太子左衛率。永初三年(422年),由于劉宋王朝對謝家始終懷有疑忌,謝靈運被降為永嘉太守。謝靈運自恃門第高貴,又才華橫溢,非常高傲,曾說,天下有一石,建安詩人曹植獨得八斗,我得一斗,余下一斗由自古以來及現在的聞名之人共分。他恃才傲物,自以為在政壇上應受到格外的器重,殊不料反遭朝廷排擠,被調離京城建康(今南京)。所以在郡心情煩悶,不理政務,一味縱情山水。平日寫寫詩文,以宣泄胸中塊壘。一年后,稱疾辭官。
  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文帝為鞏固其統治,對世家大族采取籠絡政策,由于謝靈運名氣大,被征召為秘書監,還被指定撰修晉史。但時隔不久,謝靈運就看出皇帝對他表面上尊重,實際上“惟以文義接見”,只是要他充當一名文學侍從罷了,并無政治上加以任用的意思,而朝中真正受重用的卻是些名望才干遠不如他的人。不久,謝靈運再辭官歸始寧,與朋友往來吟詠,或率領數百隨從出入于深山幽谷,探奇覓勝。
  謝靈運酷愛登山,而且喜歡攀登幽靜險峻的山峰,高達數十丈的巖峰他也敢上,可以說是古代第一位攀巖運動的先行者。他登山時常穿一雙木制的釘鞋,上山取掉前掌的齒釘,下山取掉后掌的齒釘,于是,上山下山分外省力穩當,這就是著名的“謝公屐”。劉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宋文帝又讓他出任臨川內史,但他還是不理政事,終日出游,被地方官員糾彈,要治他的罪。謝靈運不服,反把有關吏員扣押起來。他還賦詩一首:“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本自江海人,忠義感君子。”將劉宋王朝比作暴秦政權,并以張良、魯仲連自比,暗示要像他們那樣為被滅亡的故國復仇雪恥。這種行為和言論,加重了他的罪名,被判免死流放廣州。可是剛到廣州,朝廷的公文又到了,誣他又犯下了新的叛逆罪,命令將他就地正法。元嘉十年(433年)10月謝靈運在廣州被處棄市刑(當街斬首),死時僅四十九歲。一代文豪猶如一顆流星,在歷史的天空劃過一道短暫而耀眼的光芒,倏然而逝。
  謝靈運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文學上的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詩,由其始,山水詩乃成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大流派。除詩文創作外,他還兼通史學,精通佛教老莊哲學,工于書法、繪畫。宋文帝劉義隆曾稱賞他的詩和字為“二寶”。他跟廬山東林寺的名僧慧遠也有深交,盡管慧遠比他大五十來歲,兩人還是很投緣。慧遠圓寂后,他特地寫了一篇祭吊的名文《廬山慧遠法師誄》,一時洛陽紙貴。
  謝氏族譜現身茭湖
  古邑萬載,已有1700多年的建縣歷史。從古至今,歷史文化名人對萬載影響最大的當屬康樂公謝靈運。縣史志辦副主任胡學正一日在茭湖鄉為招商引資印刷的一本攝影畫冊看到一幅《靈運公傳》的照片,引起了他的注意。經打聽,這些照片均出自縣財政局局長盧仕星之手,盧局長告訴他,《靈運公傳》拍自茭湖鄉謝溪村南源謝家族譜。這一消息引起了胡學正極大的好奇,莫非茭湖謝家與謝靈運有什么淵源?他問:族譜如今何在?盧說已還,很難索取。無奈,胡先生又委托縣旅游局局長黃成壽到茭湖之機,請茭湖的易新球鄉長把謝氏族譜借來。幾經曲折,2004年6月的一天,兩冊布滿蟲眼,彌漫著歷史煙塵的《萬載南源謝氏族譜》終于擺上了胡的案頭。所得兩冊族譜為卷二和末卷,均為1912年版。卷二計169頁,是康樂(堂)謝氏分派世系圖,記載了康樂謝氏始祖謝裒之長子謝奕支下繁衍生息的情況。世系圖表明,謝奕為謝靈運之曾祖父,謝靈運是謝氏康樂堂第四世孫。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康樂堂謝氏已發展綿延至五十世。但這茭湖謝氏是否有“拉郎配”即把歷史同姓名人強拉入家族之疑呢?經細心研讀,謝氏族譜并沒有強拉硬拽的痕跡。如從始祖謝裒往下代代延續,俱有字、號和生歿日期,歸葬地點也記載得相當清楚,一環扣一環,無懈可擊。如謝靈運之祖父謝元(即謝玄),是這樣記載的:“奕公之子元,字明珠,一字幼度,小字羯。東晉建元元年癸卯十月十六日丑生。自少多穎悟,與從兄朗俱為安公所器重。安公常戒約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必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公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正欲其生于庭階耳!’安公悅。興寧元年癸亥征為篆。乙亥詔監北軍,庚辰為冠軍將軍。建勛淝水,封康樂公,贈車騎將軍。寧康十二年丁亥為會稽內史。戊子十三年钅監書康樂公謝元卒,謚獻武。葬烏衣巷屋后鳳形。子二王奐、瓊。”
  關于謝靈運的記載是這樣的:“王奐公幼子公義,字靈運。少好學,靈心秀質,吐吸山川,與顏延之齊名,文章為江左第一。劉宋乙丑官任秘書監,癸酉為臨川內史。襲封康樂侯。東坡云:南臺二謝無人繼。即指公與眺也。晉寧康甲申六月十八辰生。宋元嘉庚寅四月初三子卒。葬北關外廠塘蓮花形卯山酉向。合邑塑像崇祀,丁田建祠,永享香火。配夫人高氏,晉寧康甲申八月初二寅生,宋元嘉辛卯九月初一午歿。葬槽頭石馬下虎形巽山乾向。子一鳳。”其中“廠塘”位于萬載縣城郊外。“槽頭”則在萬載茭湖鄉境內。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似此等記述詳盡,自不容置疑。康樂謝氏族譜歷經八修,首修于明嘉靖年間,二修于明崇禎年間,三修于清乾隆乙亥年(1755年),四修于清道光癸末年(1823年),五修于咸豐辛酉年(1861年),六修于民國元年(1912年),七修于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八修于1996年。萬載康樂堂謝氏族譜結構之緊密,述說之詳備,令人嘆為觀止
  族譜中已透露出一個重要的信息:謝靈運歸葬于萬載縣北關外廠塘蓮花形,方位是卯山酉向。且建有祠廟,塑像崇祀。核之以當地的村書記,證實該村確實有蓮花形這個地方。我們一行在平坦的萬(載)芳(溪)公路上急馳,在離縣城2公里的地方,向右拐進了一條小道,這里林木蔥郁,修竹萬竿,環境宜人。在謝氏后裔謝細牙的引導下,我們穿過竹林,有屋舍五六棟,平展展的稻田,齊整整的菜園,三三兩兩的農人在田地里勞作,清亮的渠水嘩嘩流淌。走過彎彎曲曲的田埂小道,爬上一個山頭,謝細牙不無自豪地說:“瞧,這就是我們謝家的祖先靈運公墓!”果然,在這小山頂上,傲然挺立著一塊麻石墓碑,墳堆不高,無襯砌,墓碑亦無缺損,方位與族譜所載吻合。細瞧墓碑,只見上面刻著:“合族嗣孫某某立,始祖謝公諱靈運字公義之墓。光緒七年春月重修。”我們按捺住怦怦直跳的心,左右觀覽且拍個不停。此地幾座山頭,山形渾圓,呈蓮花狀組合。墓旁翠竹掩映,墓前有“謝康樂廟”遺址,當地人稱“相公廟”。
  一代文豪謝靈運雖然竟葬于荒冢之中,但他的名字在中國文學的殿堂之上熠熠生輝,他的詩歌千百年來滋潤了多少學子,至今還令萬眾景仰。
  謝靈運實墓全國只萬載一處
  謝靈運一生縱情山水,多在浙東一帶游歷。其死后葬于何處從無確說,是否就是萬載縣一處呢?大量史料,均無記載。網上對“謝靈運墓”有三種說法,一說“謝靈運死后,他的次子扶柩回到永嘉(今浙江),建墓于溫州城里。”一說在江西高安,云“當地文物資料顯示,南北朝(宋)山水詩畫的開創者謝靈運曾受貶于建成縣(今高安)為官,一生以創作山水詩畫著稱于世,后積勞成疾逝于建成縣,葬于城南門。謝靈運墓地面的遺物早已被廢,不過地下墓葬保存完好。”還有一說是清雍正《浙江通志》標點本上載有“宋臨川內史謝靈運墓。” 而浙江省地方志辦,以及溫州、上虞、紹興、高安等市、縣有關部門認為:該地均無實墓,只是將有關史料記載移于網上而已。至此,可以初步斷言,在全國范圍內,謝靈運實墓僅萬載一處。
上一篇: 蕭衍 下一篇: 謝朓

網友關注

詩詞搜索

古詩詞大家

詩仙 詩圣 詩王 詩鬼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李賀
帝王也風騷
毛澤東李世民武則天 劉邦劉徹 乾隆
詩骨 詩杰 詩狂 詩家天子
陳子昂 王勃 賀知章 王昌齡
詩佛 詩囚 詩奴 詩豪
王維 孟郊 賈島 劉禹錫
詞妖
李清照李義辛棄疾
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 馬致遠 鄭光祖 白樸
唐宋八大大家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王安石曾鞏蘇軾蘇轍
小李杜
李商隱杜牧
初唐四杰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文征明祝允明徐禎卿
明代三大才子
徐渭解縉楊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枣阳市| 香格里拉县| 西乌| 和平区| 兴义市| 江西省| 莆田市| 香港| 榆中县| 白城市| 民县| 清丰县| 英德市| 甘泉县| 板桥市| 会宁县| 景泰县| 崇阳县| 恩施市| 永年县| 肇东市| 瓦房店市| 绥芬河市| 金门县| 睢宁县| 葫芦岛市| 泸定县| 麻栗坡县| 连江县| 拜城县| 汨罗市| 北安市| 普格县| 鄢陵县| 昭苏县| 万载县| 临颍县| 西乌珠穆沁旗| 奉贤区| 宁夏| 兴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