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枋得(一二二六年)。字君直,號疊山,南宋信州弋陽人(今上饒弋陽縣)。謝枋得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蔑視權貴,嫉惡如仇,他愛國愛民,用生命和行動譜寫了一曲愛國的壯麗詩篇。同時,他還是南宋著名的文學家和愛國詩人,他的詩文豪邁奇絕,自成一家。
《宋史列傳》對謝枋得是這樣描繪:“為人豪爽,每觀書五行俱下,一覽終身不忘。性好直言,一與人論古今治亂國家事,必掀髯抵幾,跳躍自奮,以忠義自任”。
宋朝是民族危機深重的時代,特別是南宋末期,當時,以理宗為首的南宋封建統治集團,荒淫腐朽,再加上宦官董宋臣和權臣賈似道禍國殃民,南宋的政治十分黑暗。
公元1256年,三十歲的謝枋得與文天祥同科考取進士,并名列前茅。由于他在殿試對策時攻擊了當朝的丞相與重臣,被朝廷貶為第二甲進士。他憤然拋棄功名,返回家鄉。第二年他又去參加教官考試,得中兼經科,但仍未出仕。
公元1258年,蒙古軍大舉攻宋,謝枋得被朝廷任為禮兵部架閣,負責招募民兵,籌集軍餉,保衛饒、信、撫三州。謝枋得變賣家產,八方奔走,經他多方籌措,共招募得民兵一萬多人。當時的丞相兼樞密使叫賈似道,他奉行投降政策,奉幣向蒙古軍求和,加上蒙古大汗蒙哥剛死,內亂發生,忽必烈答應了條件,率蒙古軍北撤去爭奪王位。蒙軍剛撤,賈似道就開始行打算法,誣陷各地抗蒙將領貪污軍費,逼他們破產賠償。謝枋得極為憤慨,也對時局失望至極,景定五年即公元1264年,他在建康當考官時,便以賈似道政事為題,言“兵必至,國必亡”。指出賈似道“竊政柄,害忠良,誤國毒民”,為此,他被貶官,謫居興國軍(今湖北陽新縣),直到公元1267年才被放回家鄉。此后的八年,他隱居弋陽的家中,沒有出仕,主要還是由于他厭惡統治集團的欺壓百姓,昏庸無能,腐敗透頂。這期間,他閉門講學,向弟子宣傳愛國思想,并鄙視權貴,足跡不入豪門。
公元1271年,蒙古改國號為元。1275年,元將伯顏率元兵大舉攻宋。在此國家存亡關頭,謝枋得又挺身出來組織抗戰。朝廷先后任他為江東提刑、江西招渝使等職,防守信州。由于南宋最高統治集團畏戰,左丞相留夢炎棄職逃跑,兵部尚書呂師孟降元,其他不少封疆大臣和前線將領也紛紛投敵,大片國土淪喪。公元1276年正月,元軍進攻宋朝江東地區。謝枋得親自率兵與元軍展開了一場血戰,終因孤軍無援而失敗。三月,元軍占領南宋首都臨安,并將宋恭宗、太后全氏、太皇太后謝氏俘往元朝上都,謝氏曾寄詔書命令南宋臣民降元,但謝枋得拒絕降元。五月,南宋景炎帝即位,謝枋得被任江東制置使。于是,他再次招集義兵,繼續進行抗元斗爭,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由于元軍的追捕,他被迫隱姓埋名,棄家逃亡福建。這場戰爭中,謝枋得的妻子李氏饒州安仁人,寧死不屈,與女兒葵英和兩婢女自盡,謝枋得的兩個兄弟,三個侄子也被元軍迫害致死,南宋終因回天乏術,走上了滅亡之途。
謝枋得逃到福建后,曾長期流亡在建陽一帶的窮山野嶺之間,生活極其貧困。他每天穿著麻衣草鞋,面向東方痛哭,藉以悼念已亡的故國。謝枋得不做元朝的順民,以卜卦、織賣草鞋或教書為生。曾到武夷山拜訪遺民熊禾。在流亡期間,謝枋得創作了大量的詩和文,反映人民的疾苦,痛斥南宋的昏暗和大臣們的賣國求榮,表達對復國還鄉的強烈愿望,藝術成就極高。
元朝統一中國后,就開始拉攏漢族士大夫,由于謝枋得的文名和威望,元朝曾先後五次派人來誘降枋得,但都被他用嚴詞拒絕,并寫《卻聘書》:“人莫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若逼我降元,我必慷慨赴死,決不失志。”
公元1288年冬天,大雪紛飛,福建行省參政魏天佑奉元帝之命,強迫謝枋得北上大都。這時,謝枋得雖然形容枯瘦,但仍精神抖擻,慷慨賦詩贈別親友。他一到大都,就問明太皇太后謝氏墳墓和宋恭宗所在的方向,慟哭再拜,后拘留于憫忠寺(今法源寺),見壁間有曹娥碑,哭泣說:“小女子猶爾,吾豈不汝若哉!”并再次進行絕食斗爭。留夢炎派醫生拿了雜有米飯的藥湯請他去喝,他一面怒罵,一面將藥罐拂在地上。四月初五,謝枋在大都憫忠寺(今北京法源寺),絕食五天,終于為國盡節,至死未降為元臣。遺書自稱“大元制世,民物一新,宋室孤臣,只欠一死。某所以不死者,以九十三歲之母在堂耳,先妣以今年二月,考終于正寢,某自今無意人間事矣!”。其子扶棺歸信州,葬故鄉弋陽玉亭龔之原。門人追謚他為“文節”。至今北京還保存著專門為紀念謝枋得而建的“謝疊山祠”。今南昌有疊山路以紀念謝枋得。
《宋史列傳》對謝枋得是這樣描繪:“為人豪爽,每觀書五行俱下,一覽終身不忘。性好直言,一與人論古今治亂國家事,必掀髯抵幾,跳躍自奮,以忠義自任”。
宋朝是民族危機深重的時代,特別是南宋末期,當時,以理宗為首的南宋封建統治集團,荒淫腐朽,再加上宦官董宋臣和權臣賈似道禍國殃民,南宋的政治十分黑暗。
公元1256年,三十歲的謝枋得與文天祥同科考取進士,并名列前茅。由于他在殿試對策時攻擊了當朝的丞相與重臣,被朝廷貶為第二甲進士。他憤然拋棄功名,返回家鄉。第二年他又去參加教官考試,得中兼經科,但仍未出仕。
公元1258年,蒙古軍大舉攻宋,謝枋得被朝廷任為禮兵部架閣,負責招募民兵,籌集軍餉,保衛饒、信、撫三州。謝枋得變賣家產,八方奔走,經他多方籌措,共招募得民兵一萬多人。當時的丞相兼樞密使叫賈似道,他奉行投降政策,奉幣向蒙古軍求和,加上蒙古大汗蒙哥剛死,內亂發生,忽必烈答應了條件,率蒙古軍北撤去爭奪王位。蒙軍剛撤,賈似道就開始行打算法,誣陷各地抗蒙將領貪污軍費,逼他們破產賠償。謝枋得極為憤慨,也對時局失望至極,景定五年即公元1264年,他在建康當考官時,便以賈似道政事為題,言“兵必至,國必亡”。指出賈似道“竊政柄,害忠良,誤國毒民”,為此,他被貶官,謫居興國軍(今湖北陽新縣),直到公元1267年才被放回家鄉。此后的八年,他隱居弋陽的家中,沒有出仕,主要還是由于他厭惡統治集團的欺壓百姓,昏庸無能,腐敗透頂。這期間,他閉門講學,向弟子宣傳愛國思想,并鄙視權貴,足跡不入豪門。
公元1271年,蒙古改國號為元。1275年,元將伯顏率元兵大舉攻宋。在此國家存亡關頭,謝枋得又挺身出來組織抗戰。朝廷先后任他為江東提刑、江西招渝使等職,防守信州。由于南宋最高統治集團畏戰,左丞相留夢炎棄職逃跑,兵部尚書呂師孟降元,其他不少封疆大臣和前線將領也紛紛投敵,大片國土淪喪。公元1276年正月,元軍進攻宋朝江東地區。謝枋得親自率兵與元軍展開了一場血戰,終因孤軍無援而失敗。三月,元軍占領南宋首都臨安,并將宋恭宗、太后全氏、太皇太后謝氏俘往元朝上都,謝氏曾寄詔書命令南宋臣民降元,但謝枋得拒絕降元。五月,南宋景炎帝即位,謝枋得被任江東制置使。于是,他再次招集義兵,繼續進行抗元斗爭,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由于元軍的追捕,他被迫隱姓埋名,棄家逃亡福建。這場戰爭中,謝枋得的妻子李氏饒州安仁人,寧死不屈,與女兒葵英和兩婢女自盡,謝枋得的兩個兄弟,三個侄子也被元軍迫害致死,南宋終因回天乏術,走上了滅亡之途。
謝枋得逃到福建后,曾長期流亡在建陽一帶的窮山野嶺之間,生活極其貧困。他每天穿著麻衣草鞋,面向東方痛哭,藉以悼念已亡的故國。謝枋得不做元朝的順民,以卜卦、織賣草鞋或教書為生。曾到武夷山拜訪遺民熊禾。在流亡期間,謝枋得創作了大量的詩和文,反映人民的疾苦,痛斥南宋的昏暗和大臣們的賣國求榮,表達對復國還鄉的強烈愿望,藝術成就極高。
元朝統一中國后,就開始拉攏漢族士大夫,由于謝枋得的文名和威望,元朝曾先後五次派人來誘降枋得,但都被他用嚴詞拒絕,并寫《卻聘書》:“人莫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若逼我降元,我必慷慨赴死,決不失志。”
公元1288年冬天,大雪紛飛,福建行省參政魏天佑奉元帝之命,強迫謝枋得北上大都。這時,謝枋得雖然形容枯瘦,但仍精神抖擻,慷慨賦詩贈別親友。他一到大都,就問明太皇太后謝氏墳墓和宋恭宗所在的方向,慟哭再拜,后拘留于憫忠寺(今法源寺),見壁間有曹娥碑,哭泣說:“小女子猶爾,吾豈不汝若哉!”并再次進行絕食斗爭。留夢炎派醫生拿了雜有米飯的藥湯請他去喝,他一面怒罵,一面將藥罐拂在地上。四月初五,謝枋在大都憫忠寺(今北京法源寺),絕食五天,終于為國盡節,至死未降為元臣。遺書自稱“大元制世,民物一新,宋室孤臣,只欠一死。某所以不死者,以九十三歲之母在堂耳,先妣以今年二月,考終于正寢,某自今無意人間事矣!”。其子扶棺歸信州,葬故鄉弋陽玉亭龔之原。門人追謚他為“文節”。至今北京還保存著專門為紀念謝枋得而建的“謝疊山祠”。今南昌有疊山路以紀念謝枋得。
上一篇: 薛瑩 | 下一篇: 徐元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