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翱(1249-1295),字皋羽,號晞發子,出生在福安穆陽樟南板(今福安市穆云鄉樟壟村)。其幼年受良好家教,熟讀歷史上忠誠英烈之傳記,養成了封建文人落拓不羈的個性與堅貞氣節。少年時曾隨父遷徙浦城生活。1265年赴臨安參加進士科考,試進不中,落魄于漳,泉二州。此時正逢元丞相伯顏舉兵攻占臨安,南宋政權分崩離析。然而,這位憂患馀生的愛國青年當悉知文天祥在南劍州(今南平市)建立都督府,遂變買家產,募鄉勇數百前往投效,并且擔任“咨議參軍”等職務。跟隨文公轉戰漳、梅、贛諸州,他們一路進軍,勢如破竹,接連收復了會昌等許多縣城。
此舉震驚了元朝朝廷,元世祖即令大將張弘范率領兩萬多人馬,分水陸兩路南下。潮州一戰,文天祥兵少勢孤,被迫退守海豐的一座荒山嶺;元軍星夜直趨,文天祥被俘押往大都。1283年,文天祥就義消息傳遍九州,謝翱北望憑吊,慟哭失聲。頃因元朝政權趨于鞏固,為了避免無謂的犧牲,此時的謝翱改稱粵人,自號晞發子(道士);攜帶文公生前贈送的玉帶硯,流亡浙江的永嘉、麗水一帶,繼續對元朝統治者進行消極抵抗活動。先后在越山、西湖等地組織具有濃厚政治色彩的詩社“月泉吟社”、“汐社”;聯合了一批正直的知識分子,像鄭思肖、鄧牧、林景熙等,互相唱和,抒發亡國之痛。1295年,時值文公逝世八周年,他又同友人登西臺憑吊,并且吟作《楚歌》以招魂,其悲憤抑郁之情勃勃于言表。1295年浪跡一生的他最終定居杭州西山,同時娶劉氏為妻。次年,因患肺結核去世,享年47歲。
遵其遺囑葬于西臺,對于他的人格和才華深為景仰的人們,紛紛赴場以詩文殉。并捐建“許劍亭”以示紀念。謝翱一生懷才不遇,且渴望收復失地,重振宋室的愿望亦未能實現。他只有用他的詩歌與散文來表達他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民族的憂慮。他一生辛勤筆耕,創作豐富。可惜由于位卑以及年代久遠等原因,許多作品已散佚。目前,南京圖書館館藏僅有《許劍錄》、《晞發集》兩部。明清兩代的文學家宋廉、黃宗曦、楊慎、紀曉嵐等,都對他以及他的作品給以很高的評價。他被譽為“南宋翹楚”、“宋末詩人之冠”。謝翱一生與西臺結下生死之緣。自1265年赴臨安試進時,與其父一起途經嚴陵,首次登西臺憑吊。此后他多次登覽西臺,寫下不少詩章詞文;其中最著名的有《西臺哭所思》、《登西臺慟哭記》。從黃山旅游乘車蜿蜒而下至新安江畔的岔柏塢,再轉乘帆船,行約十余里,就到了富春山;山上的“嚴子陵釣臺”也隨之一目了然。船至峰下登岸,順著一條石階而上,江山明麗,浮云挽袖;左轉右折,即抵達釣臺。釣臺有東西二臺,兩相對峙,背靠青山,下臨綠水。
東臺地勢平坦,相傳是東漢著名隱士嚴光垂釣處。嚴光與劉秀是同窗學友,他為了躲避故交光武帝的“用才”,而反穿羊皮襖于此種田垂釣。東漢以降,許多大文豪都到這里朝拜過,多有吟誦。連在離亂之中的李清照經過釣臺時也寫了詩。正因為嚴光逃脫現實的宿命個性,于是才有了那一幅“獨釣寒江雪”的千古不朽圖畫。釣臺的右邊是西臺,也稱哭臺;是以謝翱冒死哭文天祥而得名的,可見謝翱一哭之痛。西臺的風景比東臺還好,極目望去,群峰疊嶂,郁郁蔥蔥;近處的山色是濃綠、墨黛;遠處是翠綠、鱉青;再遠處就是幾抹淡墨。俯視臺下,碧綠的江水,婉轉向東流去。江上有緩緩移動的片片白帆;江邊一陣陣汽輪的鳴號聲,給這景物幽深的所在,增添了時代的音響。若從易學的角度而論,西臺確實是一塊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傳說文革十年浩劫中,謝墓墳傾碑倒,荒草叢生,石亭亦慘遭破壞。幸好近年來當地政府多次撥款修建,且例入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如今的西臺已成為富春江上的一個美麗的旅游景點。西臺上有一座石亭,就是當年人們為紀念謝翱而建的“許劍亭”。原有的柱楹上的金字石刻已不知毀于何代,今存系近年重新補遺修整的。亭的左側,樹立著一塊青石碑,碑文寫到“粵謝翱之墓”。墓的四周茂林修竹,風物宜人。
上一篇: 先秦無名 | 下一篇: 項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