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謝朓的岳父王敬則任會稽太守。因為他是齊武帝的心腹猛將,開國大臣,所以蕭鸞對他很不放心,加重兵以監視。王敬則怖懼萬狀,深感大禍臨頭。他的第五個兒子王幼隆派人到南東海治所與謝朓密談。謝朓深怕自己被卷入,扣住來人,徑自告發。王敬則被族滅后,謝朓因功升任尚書吏部郎。
然而謝朓還是沒有逃脫政治濁浪的裹挾。同年初秋,蕭鸞死去,他的兒子、荒淫無度的東昏侯蕭寶卷登位。第二年,在始安王蕭遙光,貴戚江祏、江祀、劉沨等合謀的又一起奪位陰謀中,因為謝朓拒絕了他們奉立蕭遙光為帝的要求,終于受誣而死,時年三十六歲。
對于謝朓的死,前人頗有議論。今天看來,他的死能反映出齊代亂世的時代特點;謝朓的自我矛盾和畏禍心理,也是當時士大夫階級的通病,我們不宜對他過于苛求。我們不妨假設:以謝朓這樣逸興壯飛的才情,如果他能再活上三十六歲的話,我們將多讀到多少“清水出芙蓉”般的詩篇!
謝朓的詩當然也不無缺點。譬如它們往往不能做到全篇盡善盡美;與篇首相比,結尾顯得比較平躓。因而它們只能是向盛唐詩歌發展過程中的“中間”作品。然而正因為如此,它們在文學史上就愈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中吟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可上九天攬明月。”這是對謝朓詩歌的最恰當的評價。李白自己一生追求的便是象謝朓詩歌所體現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清新自然的藝術風格。此外謝朓的詩歌,對盛唐“詩佛”王維、“詩圣”杜甫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這一切都充分說明了謝朓在我國詩歌藝術的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貢獻。
上一篇: 謝靈運 | 下一篇: 謝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