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漢殺妻〗
吳漢,字字顏,南陽宛人。關于吳漢及其家世的歷史演義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有一出京劇《吳漢殺妻》,也叫《斬經堂》。
漢朝潼關總兵吳漢娶了王莽的女兒為妻。王莽篡漢后,下令捉拿漢宗室劉秀。吳漢守關時,捉住了劉秀,準備送去報功,其母告訴吳漢說,王莽是他家的仇人,吳漢的父親是被王莽殺害的,那時他年齡小不懂事,現在應該為父報仇。吳母命令吳漢殺死王莽的女兒,扶助劉秀興復漢室。吳漢持劍去殺妻子,正好其妻在經堂念佛,吳漢不忍殺她,將實情告訴了她。王莽的女兒聽后自刎而死,吳母因為促使吳漢下決心反對王莽,也上吊自殺了。吳漢于是死心塌地追隨劉秀去打天下,后來成為東漢中興的名將之一。
-----------------------------------------------------------------
〖賢人吳隱之〗
吳隱之,字處默,祖籍濮陽鄄城,是吳質六世孫。吳隱之還有一個胞兄吳坦之。吳隱之家境貧寒,其父母早逝,兄弟倆相依為命。
吳隱之年輕的時候,博覽群書,以孝著稱于世。相傳,他和哥哥吳坦之為去世的父母哭喪時,其悲聲慘切,不但令行人為之流淚,而且出現了雙鶴哀鳴、群雁不飛的情景。
后來,吳隱之兄弟因孝名遠揚,被朝廷征召做了官。吳隱之兄弟間感情真摯,東晉大司馬桓溫專權時,袁真對其不滿,起兵反叛,最后失敗了。吳坦之因支持袁真受牽連而被桓溫逮捕,即將被除死。吳隱之聽說后,急忙趕去面見大司馬桓溫,情愿替兄赴死。使桓溫被感化了,從而赦免了吳坦之,吳隱之也因此受到大司馬桓溫的賞識。吳隱之官職屢次升遷,后來出任為晉陵郡(今江蘇鎮江)太守。在太守任上,他勤于政事,為官清廉,生活簡樸。平時穿布衣,出門不坐車子,他的妻子雖貴為太守夫人,也是親自紡紗織布,就連到集市上買的劈柴都自己背回家。相傳吳隱之的女兒出嫁時,他的朋友謝玄不知道他家拮據,派有名的廚師前去幫忙操辦婚事。廚師到他家后發現他家幾乎窮得一無所有,家人正牽著一條狗準備去賣錢,換取嫁女的費用。后來吳隱之升為秘書監,生活依然清苦。所得俸祿大都接濟了貧窮的親戚朋友,冬天到了甚至連棉被都沒有,像普通老百姓一樣貧苦。
位于五嶺之南的廣州地區,盛產象牙、珍珠和名貴藥材。歷任廣州刺史大都貪濘受賄,搜刮百姓,使得民怨沸騰,簡文帝司馬昱為改變此弊端,決定委任清官吳隱之為龍驤將軍、廣州刺史。吳隱之赴廣州上任途中,在距廣州20里的地方,有一個名叫石門的小鎮,那里有一股涌泉叫石門水。據說,外地人一旦飲了這里的泉水,便會起貪心,干出傷天害理的勾當,人們都稱它為貪泉。歷任廣州刺史東窗事發后,都以誤飲貪泉為借口為自己開脫罪責。吳隱之到達此地后,他認為官吏貪不貪,關鍵在于心術正不正。他掬水而飲。飲過貪泉水,還做了一首詩以表明心志,詩中寫道:“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吳隱之到任后,嚴格要求自己,生活非常簡樸。起初,人們認為刺史不過是在裝模作樣罷了。可是一年過去了,吳隱之仍一如既往,時常以貪泉的事來警誡自己。一天,隨從送來一包剔骨的鮮魚,他立刻警覺起來,拒絕接收這份禮物,并嚴厲警告說:“一定要以身作則,不吃請,不受賄。如再發生此類的事,必定要嚴加懲罰。”在吳隱之的感召下,廣州地區風氣為之一變,官吏奉公守法,百姓安居樂業,民風也淳正了。
吳隱之飲貪泉而不貪的行為,不但受到東晉皇帝的嘉獎,也備受后人稱贊。唐代名臣魏征編修《晉書》時,為清官吳隱之寫下了“晉代良能,此焉為最”的評語。如今廣州越秀博物館內,仍豎有一塊刻著“貪泉”兩個大字的石碑,這是廣州老百姓為紀念清官吳隱之的趣聞佳話而立的。
-----------------------------------------------------------------
〖高郵吳三桂家族的興與衰〗
高郵吳氏在明清之際因遷居遼東的裔孫吳襄、吳三桂父子而知名于世,吳三桂生于1612年。吳三桂先世本是安徽徽州人,其后遷居江蘇高郵,形成高郵吳氏。吳三桂的祖父是個以販馬為業的商人,奔走于北方各地,后定居于遼東,到吳三桂父親吳襄時,其家族才開始振興,形成明末遼東有實力的軍事家族,高郵吳氏也隨之名震四方。
吳襄,少年時讀書很少,成年后,體格強健,從軍到鎮武將軍李成梁部下效力。明天啟年間,吳襄中武進士。崇禎年間,吳襄先后歷任都指揮使、都督同知、總兵、中軍府都督等軍事要職。他和世守遼東的祖氏家族聯姻,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軍事集團。吳襄在遼東擁有一支精銳的家族親軍和大量的莊園,吳三桂的舅父祖大壽、祖大弼、祖大樂都是明代世守遼東的重要將領,其下有表兄弟祖澤潤、祖澤遠、祖澤溥、祖澤洪等十多名副參將軍官。
明末國勢衰落,后金興起,遼東戰事頻仍。青年吳三桂隨父征戰遼東各地,積累了豐富的經歷,也鍛煉了初步的軍事組織才能,有了一定的聲譽。
吳三桂早年就善于鉆營,注意全力結交軍政要人。太監高起總監寧錦軍馬時,吳三桂便拜這位以殺良臣冒功為能事的閹人為義父。崇禎年間,重臣洪承疇經略遼東時,吳三桂也拜在他門下。此后吳三桂在這批人的扶植下一路飆升,幾年間,從一個普通的中下級軍官升任團練總兵,成為明朝一位重要將領。
明清在關外對峙時期,升任要職的吳三桂雖然參加過一些抗清戰爭,但敗多勝少,過大于功。崇禎四年吳三桂隨父參加救援大凌河戰役,戰斗間吳三桂父子見形勢不妙而臨陣脫逃,造成明軍四萬余人全部潰敗,大凌河也因援絕而陷入清軍之手。崇禎七年吳三桂父子參與救援宣府、大同戰役畏敵不前,致使亂兵騷擾地方。吳三桂獨當一面后,適逢以洪承疇為主帥的13萬明軍被清軍主帥皇太極圍于松山。吳三桂沒接到命令就擅自提前率軍奪路逃跑,結果連大印也被清軍繳獲。在吳三桂影響下,各路兵馬爭相敗逃,明軍損失慘重。這次戰役號稱松錦戰役,明軍的失敗為日后清軍入關打通了道路。吳三桂因之被降三級,駐守寧遠。
吳三桂駐守寧遠期間,明清之間的政治軍事對峙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吳三桂成了明清兩個政權之間舉足輕重的人物。對明朝而言,松錦失陷后,寧遠成為阻擋清軍入關的主要屏障。吳三桂駐守寧遠后,收羅兵勇,召集散兵,軍隊增加到三四萬人。1643年,吳三桂憑借這支軍隊入衛京師,抵御清軍進關取得了戰績。這一年,中后所、前屯衛、中前所三城相繼失守,惟獨吳三桂守住了寧遠孤城。在此情況下,明政府自然把吳三桂視為東部邊陲的保障,并在其入衛京師時,給予武英殿賜宴之恩榮。對清而言,奪取寧遠是清軍入關的前提。清人為達到其戰略意圖,動用已經降清的吳三桂的親戚故舊,對其進行了頻繁的,勸降活動,信使往返不絕于道。吳三桂既未立即決定降清,也沒有做出毀書斬使誓與清軍決戰到底的激烈行為。吳三桂此時掌握著一支戰斗力很強的軍隊,他洞觀時局因而他決定在日后時局劇烈變化時為自己留一條后路。
此時明政府可謂內外交困,李自成起義軍西出西安,東渡黃河,連克臨汾、太原、大同、定宣府等要地,進軍矛頭直指京師。面臨覆亡的明政府,朝野上下把吳三桂視作救命稻草。崇禎皇帝召見其父吳襄,將吳襄提升為中軍府都督。又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飛檄急調其入衛京師。吳三桂早就想撤離孤寧遠,他接到命令后,不到十天就將寧遠50萬軍民撤至山海關。當吳三桂率部抵達永平時,北京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李自成大軍已攻下北京,崇禎帝已吊死煤山,在京大臣也多已投降李自成,吳三桂成了喪家的猛犬。此后吳三桂在多種政治勢力之間進行投擊,不管投向何方,全以自己的利益為定。
永平離北京不過數百里,吳三桂最初決定降李,他曾接待了李自成派來招降的使者,甚至在途中大張告示宣稱進京朝見新主,李自成的檄文中也曾有“吳三桂知天命所在,已回心革面”之說。這僅僅是吳三桂在特殊形勢下的權宜之計,他一方面想借此保全自己的特權財產及身家性命;另一方面還抱有充當新王朝佐命功臣的希望。然而,農民起義軍對舊事物巨大的破壞力徹底摧毀了吳三桂的幻想,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等人開始對在京的明朝官員進行追贓,有的甚至實施拷問,其父吳襄也在其列。吳襄也私下給吳三桂寫信,要他速來救父。此時,李自成也認識到了吳三桂的重要性,即令劉宗敏釋放吳襄,并令寫信勸降吳三桂。這兩封信一前一后僅差一兩天,吳三桂看到兩封內容截然不同的家信,斷定李自成的招降活動不過是一場騙局,下決心和李自成決裂。
明代晚期,社會腐敗,官僚士大夫多追求豪華奢侈的生活,常常妻妾成群。少年得志的吳三桂出入達官貴人之間,深受影響,吳三桂早年就縱情歌舞聲色。入衛京師時,曾以千金購得蘇州名妓陳圓圓,藏之密宅,后世稱之為“金屋藏嬌”。
在吳三桂和李自成決裂之后,腹背兩面受敵,山海關以西李自成重兵已近在咫尺,山海關之東是日益逼近的宿敵清。在生存大計的權衡下,吳三桂不顧民族大義終于將目光投向雄居東北的滿清,這是勢所必然。但吳三桂清楚地意識到,明清對峙幾十年來形成了民族仇視,如已降清的洪承疇、祖大壽等皆為士林所不恥,遭朝野上下所唾罵。因此他不敢貿然地降清。當年曾招降他的皇太極此時已經去世。他精心設計出了一套投石問路的具體步驟。吳三桂先發出了關于他和清軍聯合入犯的假情報以試探各階層的反應,廣造復辟輿論,宣揚“試看赤縣之歸心,仍是朱家正統”,并煽動在京的明遺老遺少為崇禎帝發喪。
此時雖然已存在吳三桂降清的客觀形勢,吳三桂向清軍統帥多爾袞發出了第一封求援信,在這封信里,吳三桂以明朝臣子的身份向清求援,滅除李自成等流寇,使明朝得以復發,而不是請清入主中原。想待消滅了起義軍后,以“子女玉帛”和部分土地作為對清出兵的酬謝和報答。在進軍路線上,吳三桂嚴加限制,要求清軍自喜峰口、龍井關、增子嶺、密云等處進入明境。這些地方是從前清兵歷次進攻內地的舊路,現在又是李自成起義軍駐扎的要地。然而就在這時,吳李對峙的軍事形勢發生了新變化。李自成開始對吳三桂施加更大的軍事壓力,增派數萬大軍開赴山海關,山海關行將成為吳李決戰的主戰場,吳三桂面臨滅亡的命運。吳三桂被迫改變初衷,由不許清兵從山海關入境,到迫切要 求清軍從山海關入關,企圖使清軍與即將到來的起義軍決戰。
長期以來,山海關一直是清軍入關作戰的主要障礙,越過山海關,入主中原將會一瀉千里。這次吳三桂主動獻關,對清軍來說是求之不得的極好機會。多爾袞立即命令全部軍隊折而向東。為逼迫吳三桂徹底降清,多爾袞在行至山海關外五里處停下,按兵不動。此時吳三桂形勢十分危機,一方面李自成大軍壓境,即將發動進攻,另一方面,內部出現士兵騷動,有將瓦解的跡象。吳三桂在清吳之間信使往返八次的情況下,向清軍做出了新的讓步,表示愿剃發歸順大清,割讓北京在內的黃河以北的大片領土。同時也提出了“毋傷百姓,毋犯陵寢,訪東宮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的條件。多爾兗接受了吳三桂的這些條件。于是清、吳聯軍迅速擊敗了李自成起義軍。
山海關之戰結束后,清攝政王多爾兗封吳三桂為親王。由于吳三桂聯合清軍擊敗了李自成,實現了亡明士大夫的共同愿望,因而他又得到南明政權的賞識。南京福王政權在建立之初,便遙封吳三桂為薊國公,派專使北上,攜銀犒軍。
清軍入關后,政治形勢發生了急劇變化,清政府實行高官厚祿收買政策,亡明官僚紛紛歸降清朝。吳三桂看風使舵,又放棄了擁立明太子的主張,成了滿清忠實的鷹犬。吳三桂在追殺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軍的過程中,為表示對新王朝的忠誠,對一些反清的朱明后裔,不遺余力地斬盡殺絕,因而獲得了清政府的信賴和倚重。順治十四年(1657年),吳三桂以平西大將軍身份南征云貴,攻打南明最后一個政權——桂;王永歷政權。四年后,吳三桂在緬甸追殺擒斬了桂王。
吳三桂將各地起義軍及南明政權逐一消滅。清王朝授予他總管云南軍民事務的大權,后來又兼轄貴州,其子吳應熊娶公主為妻。吳三桂在云南開藩設府,成了割據云南的土皇帝,后來逐漸和清政府的統一政策發生了沖突。清政府要求在新占領區行使中央統一的行政管轄權,在軍事上裁減軍隊,減輕財政壓力,這打破了吳三桂世鎮云南的美夢。幾年來吳三桂一直在處心積慮地經營自己的這一獨立王國,其轄區內官吏可不經朝廷而擅自任免。各省缺員時,吳三桂則安插親信,謂之西選。同時他還以重金收買在京的朝官及各省將吏為其效勞。
他四處搜羅人才,招納李自成、張獻忠余部,編練軍隊,積極備戰,成了分裂割據勢力的總代表。清康熙政府掌握了吳三桂動向后,做出了撤三藩的決定。三藩指鎮守云南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鎮守福建的靖難王耿精忠。
吳三桂得知后,聯合其他三藩,于1673年發動叛亂,吳三桂自號“周王”、“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康熙帝歷時八年才將三藩鎮壓下去。
在叛亂中吳三桂又打起了復明的旗號,反叛前率部下祭掃被其殺害的桂王之墓。后來,吳三桂在節節敗退的形勢下,又撕下復明的面紗,在湖南衡陽自立為帝,國號大周。在前線告急文書傳來,吳三桂憂懼交加,不久病死了,終年67歲。
吳三桂死后,其部下擁立其嫡孫吳世蹯繼位于衡陽,在清軍的有力進攻下,吳世蹯節節敗退,地盤越來越小,只得退回云南。1681年,清軍攻破昆明,吳世璠被迫自殺,吳周政權從而告滅。
吳氏家族成員中,長子吳應熊在反叛之初被殺于北京,其侄兒輩也多戰死。吳三桂庶子、妻妾,在吳世蹯死后被清軍屠殺殆盡。
吳姓明星:
吳彥祖、吳倩蓮、吳孟達、吳京、吳昕、吳佩慈、吳奇隆、伍佰(吳俊霖)、吳安雅、吳建豪、安以軒(吳雯靜)、伊能靜(吳靜怡)、吳天心、吳君如 、吳文璟、吳曉敏、吳啟華、吳宗憲 、吳慶哲 、吳宇森 、吳美珩、 吳鎮宇 、吳克群 、吳浩康、吳大維 吳辰君、吳小莉、吳卓羲、吳樾、吳為、吳雨霏、吳尊、炎亞綸(吳庚霖)、吳亭欣、吳軍 、吳京安 、吳天瑜、 吳志浩
吳晴、吳超 、吳家麗 、吳建飛 、丹尼斯·吳 、吳綺莉 、吳越 、吳若甫 、吳子牛、 吳秀波、 吳大奎、 吳佳尼 、 吳蓮秀、 吳家樂 、吳恩琪 、吳毅將 、吳健、 吳嘉龍、 吳品醇、 吳佩珊、 吳文忻、 吳珊卓
參考資料: 三國美女排行榜:
吳漢,字字顏,南陽宛人。關于吳漢及其家世的歷史演義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有一出京劇《吳漢殺妻》,也叫《斬經堂》。
漢朝潼關總兵吳漢娶了王莽的女兒為妻。王莽篡漢后,下令捉拿漢宗室劉秀。吳漢守關時,捉住了劉秀,準備送去報功,其母告訴吳漢說,王莽是他家的仇人,吳漢的父親是被王莽殺害的,那時他年齡小不懂事,現在應該為父報仇。吳母命令吳漢殺死王莽的女兒,扶助劉秀興復漢室。吳漢持劍去殺妻子,正好其妻在經堂念佛,吳漢不忍殺她,將實情告訴了她。王莽的女兒聽后自刎而死,吳母因為促使吳漢下決心反對王莽,也上吊自殺了。吳漢于是死心塌地追隨劉秀去打天下,后來成為東漢中興的名將之一。
-----------------------------------------------------------------
〖賢人吳隱之〗
吳隱之,字處默,祖籍濮陽鄄城,是吳質六世孫。吳隱之還有一個胞兄吳坦之。吳隱之家境貧寒,其父母早逝,兄弟倆相依為命。
吳隱之年輕的時候,博覽群書,以孝著稱于世。相傳,他和哥哥吳坦之為去世的父母哭喪時,其悲聲慘切,不但令行人為之流淚,而且出現了雙鶴哀鳴、群雁不飛的情景。
后來,吳隱之兄弟因孝名遠揚,被朝廷征召做了官。吳隱之兄弟間感情真摯,東晉大司馬桓溫專權時,袁真對其不滿,起兵反叛,最后失敗了。吳坦之因支持袁真受牽連而被桓溫逮捕,即將被除死。吳隱之聽說后,急忙趕去面見大司馬桓溫,情愿替兄赴死。使桓溫被感化了,從而赦免了吳坦之,吳隱之也因此受到大司馬桓溫的賞識。吳隱之官職屢次升遷,后來出任為晉陵郡(今江蘇鎮江)太守。在太守任上,他勤于政事,為官清廉,生活簡樸。平時穿布衣,出門不坐車子,他的妻子雖貴為太守夫人,也是親自紡紗織布,就連到集市上買的劈柴都自己背回家。相傳吳隱之的女兒出嫁時,他的朋友謝玄不知道他家拮據,派有名的廚師前去幫忙操辦婚事。廚師到他家后發現他家幾乎窮得一無所有,家人正牽著一條狗準備去賣錢,換取嫁女的費用。后來吳隱之升為秘書監,生活依然清苦。所得俸祿大都接濟了貧窮的親戚朋友,冬天到了甚至連棉被都沒有,像普通老百姓一樣貧苦。
位于五嶺之南的廣州地區,盛產象牙、珍珠和名貴藥材。歷任廣州刺史大都貪濘受賄,搜刮百姓,使得民怨沸騰,簡文帝司馬昱為改變此弊端,決定委任清官吳隱之為龍驤將軍、廣州刺史。吳隱之赴廣州上任途中,在距廣州20里的地方,有一個名叫石門的小鎮,那里有一股涌泉叫石門水。據說,外地人一旦飲了這里的泉水,便會起貪心,干出傷天害理的勾當,人們都稱它為貪泉。歷任廣州刺史東窗事發后,都以誤飲貪泉為借口為自己開脫罪責。吳隱之到達此地后,他認為官吏貪不貪,關鍵在于心術正不正。他掬水而飲。飲過貪泉水,還做了一首詩以表明心志,詩中寫道:“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吳隱之到任后,嚴格要求自己,生活非常簡樸。起初,人們認為刺史不過是在裝模作樣罷了。可是一年過去了,吳隱之仍一如既往,時常以貪泉的事來警誡自己。一天,隨從送來一包剔骨的鮮魚,他立刻警覺起來,拒絕接收這份禮物,并嚴厲警告說:“一定要以身作則,不吃請,不受賄。如再發生此類的事,必定要嚴加懲罰。”在吳隱之的感召下,廣州地區風氣為之一變,官吏奉公守法,百姓安居樂業,民風也淳正了。
吳隱之飲貪泉而不貪的行為,不但受到東晉皇帝的嘉獎,也備受后人稱贊。唐代名臣魏征編修《晉書》時,為清官吳隱之寫下了“晉代良能,此焉為最”的評語。如今廣州越秀博物館內,仍豎有一塊刻著“貪泉”兩個大字的石碑,這是廣州老百姓為紀念清官吳隱之的趣聞佳話而立的。
-----------------------------------------------------------------
〖高郵吳三桂家族的興與衰〗
高郵吳氏在明清之際因遷居遼東的裔孫吳襄、吳三桂父子而知名于世,吳三桂生于1612年。吳三桂先世本是安徽徽州人,其后遷居江蘇高郵,形成高郵吳氏。吳三桂的祖父是個以販馬為業的商人,奔走于北方各地,后定居于遼東,到吳三桂父親吳襄時,其家族才開始振興,形成明末遼東有實力的軍事家族,高郵吳氏也隨之名震四方。
吳襄,少年時讀書很少,成年后,體格強健,從軍到鎮武將軍李成梁部下效力。明天啟年間,吳襄中武進士。崇禎年間,吳襄先后歷任都指揮使、都督同知、總兵、中軍府都督等軍事要職。他和世守遼東的祖氏家族聯姻,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軍事集團。吳襄在遼東擁有一支精銳的家族親軍和大量的莊園,吳三桂的舅父祖大壽、祖大弼、祖大樂都是明代世守遼東的重要將領,其下有表兄弟祖澤潤、祖澤遠、祖澤溥、祖澤洪等十多名副參將軍官。
明末國勢衰落,后金興起,遼東戰事頻仍。青年吳三桂隨父征戰遼東各地,積累了豐富的經歷,也鍛煉了初步的軍事組織才能,有了一定的聲譽。
吳三桂早年就善于鉆營,注意全力結交軍政要人。太監高起總監寧錦軍馬時,吳三桂便拜這位以殺良臣冒功為能事的閹人為義父。崇禎年間,重臣洪承疇經略遼東時,吳三桂也拜在他門下。此后吳三桂在這批人的扶植下一路飆升,幾年間,從一個普通的中下級軍官升任團練總兵,成為明朝一位重要將領。
明清在關外對峙時期,升任要職的吳三桂雖然參加過一些抗清戰爭,但敗多勝少,過大于功。崇禎四年吳三桂隨父參加救援大凌河戰役,戰斗間吳三桂父子見形勢不妙而臨陣脫逃,造成明軍四萬余人全部潰敗,大凌河也因援絕而陷入清軍之手。崇禎七年吳三桂父子參與救援宣府、大同戰役畏敵不前,致使亂兵騷擾地方。吳三桂獨當一面后,適逢以洪承疇為主帥的13萬明軍被清軍主帥皇太極圍于松山。吳三桂沒接到命令就擅自提前率軍奪路逃跑,結果連大印也被清軍繳獲。在吳三桂影響下,各路兵馬爭相敗逃,明軍損失慘重。這次戰役號稱松錦戰役,明軍的失敗為日后清軍入關打通了道路。吳三桂因之被降三級,駐守寧遠。
吳三桂駐守寧遠期間,明清之間的政治軍事對峙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吳三桂成了明清兩個政權之間舉足輕重的人物。對明朝而言,松錦失陷后,寧遠成為阻擋清軍入關的主要屏障。吳三桂駐守寧遠后,收羅兵勇,召集散兵,軍隊增加到三四萬人。1643年,吳三桂憑借這支軍隊入衛京師,抵御清軍進關取得了戰績。這一年,中后所、前屯衛、中前所三城相繼失守,惟獨吳三桂守住了寧遠孤城。在此情況下,明政府自然把吳三桂視為東部邊陲的保障,并在其入衛京師時,給予武英殿賜宴之恩榮。對清而言,奪取寧遠是清軍入關的前提。清人為達到其戰略意圖,動用已經降清的吳三桂的親戚故舊,對其進行了頻繁的,勸降活動,信使往返不絕于道。吳三桂既未立即決定降清,也沒有做出毀書斬使誓與清軍決戰到底的激烈行為。吳三桂此時掌握著一支戰斗力很強的軍隊,他洞觀時局因而他決定在日后時局劇烈變化時為自己留一條后路。
此時明政府可謂內外交困,李自成起義軍西出西安,東渡黃河,連克臨汾、太原、大同、定宣府等要地,進軍矛頭直指京師。面臨覆亡的明政府,朝野上下把吳三桂視作救命稻草。崇禎皇帝召見其父吳襄,將吳襄提升為中軍府都督。又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飛檄急調其入衛京師。吳三桂早就想撤離孤寧遠,他接到命令后,不到十天就將寧遠50萬軍民撤至山海關。當吳三桂率部抵達永平時,北京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李自成大軍已攻下北京,崇禎帝已吊死煤山,在京大臣也多已投降李自成,吳三桂成了喪家的猛犬。此后吳三桂在多種政治勢力之間進行投擊,不管投向何方,全以自己的利益為定。
永平離北京不過數百里,吳三桂最初決定降李,他曾接待了李自成派來招降的使者,甚至在途中大張告示宣稱進京朝見新主,李自成的檄文中也曾有“吳三桂知天命所在,已回心革面”之說。這僅僅是吳三桂在特殊形勢下的權宜之計,他一方面想借此保全自己的特權財產及身家性命;另一方面還抱有充當新王朝佐命功臣的希望。然而,農民起義軍對舊事物巨大的破壞力徹底摧毀了吳三桂的幻想,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等人開始對在京的明朝官員進行追贓,有的甚至實施拷問,其父吳襄也在其列。吳襄也私下給吳三桂寫信,要他速來救父。此時,李自成也認識到了吳三桂的重要性,即令劉宗敏釋放吳襄,并令寫信勸降吳三桂。這兩封信一前一后僅差一兩天,吳三桂看到兩封內容截然不同的家信,斷定李自成的招降活動不過是一場騙局,下決心和李自成決裂。
明代晚期,社會腐敗,官僚士大夫多追求豪華奢侈的生活,常常妻妾成群。少年得志的吳三桂出入達官貴人之間,深受影響,吳三桂早年就縱情歌舞聲色。入衛京師時,曾以千金購得蘇州名妓陳圓圓,藏之密宅,后世稱之為“金屋藏嬌”。
在吳三桂和李自成決裂之后,腹背兩面受敵,山海關以西李自成重兵已近在咫尺,山海關之東是日益逼近的宿敵清。在生存大計的權衡下,吳三桂不顧民族大義終于將目光投向雄居東北的滿清,這是勢所必然。但吳三桂清楚地意識到,明清對峙幾十年來形成了民族仇視,如已降清的洪承疇、祖大壽等皆為士林所不恥,遭朝野上下所唾罵。因此他不敢貿然地降清。當年曾招降他的皇太極此時已經去世。他精心設計出了一套投石問路的具體步驟。吳三桂先發出了關于他和清軍聯合入犯的假情報以試探各階層的反應,廣造復辟輿論,宣揚“試看赤縣之歸心,仍是朱家正統”,并煽動在京的明遺老遺少為崇禎帝發喪。
此時雖然已存在吳三桂降清的客觀形勢,吳三桂向清軍統帥多爾袞發出了第一封求援信,在這封信里,吳三桂以明朝臣子的身份向清求援,滅除李自成等流寇,使明朝得以復發,而不是請清入主中原。想待消滅了起義軍后,以“子女玉帛”和部分土地作為對清出兵的酬謝和報答。在進軍路線上,吳三桂嚴加限制,要求清軍自喜峰口、龍井關、增子嶺、密云等處進入明境。這些地方是從前清兵歷次進攻內地的舊路,現在又是李自成起義軍駐扎的要地。然而就在這時,吳李對峙的軍事形勢發生了新變化。李自成開始對吳三桂施加更大的軍事壓力,增派數萬大軍開赴山海關,山海關行將成為吳李決戰的主戰場,吳三桂面臨滅亡的命運。吳三桂被迫改變初衷,由不許清兵從山海關入境,到迫切要 求清軍從山海關入關,企圖使清軍與即將到來的起義軍決戰。
長期以來,山海關一直是清軍入關作戰的主要障礙,越過山海關,入主中原將會一瀉千里。這次吳三桂主動獻關,對清軍來說是求之不得的極好機會。多爾袞立即命令全部軍隊折而向東。為逼迫吳三桂徹底降清,多爾袞在行至山海關外五里處停下,按兵不動。此時吳三桂形勢十分危機,一方面李自成大軍壓境,即將發動進攻,另一方面,內部出現士兵騷動,有將瓦解的跡象。吳三桂在清吳之間信使往返八次的情況下,向清軍做出了新的讓步,表示愿剃發歸順大清,割讓北京在內的黃河以北的大片領土。同時也提出了“毋傷百姓,毋犯陵寢,訪東宮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的條件。多爾兗接受了吳三桂的這些條件。于是清、吳聯軍迅速擊敗了李自成起義軍。
山海關之戰結束后,清攝政王多爾兗封吳三桂為親王。由于吳三桂聯合清軍擊敗了李自成,實現了亡明士大夫的共同愿望,因而他又得到南明政權的賞識。南京福王政權在建立之初,便遙封吳三桂為薊國公,派專使北上,攜銀犒軍。
清軍入關后,政治形勢發生了急劇變化,清政府實行高官厚祿收買政策,亡明官僚紛紛歸降清朝。吳三桂看風使舵,又放棄了擁立明太子的主張,成了滿清忠實的鷹犬。吳三桂在追殺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軍的過程中,為表示對新王朝的忠誠,對一些反清的朱明后裔,不遺余力地斬盡殺絕,因而獲得了清政府的信賴和倚重。順治十四年(1657年),吳三桂以平西大將軍身份南征云貴,攻打南明最后一個政權——桂;王永歷政權。四年后,吳三桂在緬甸追殺擒斬了桂王。
吳三桂將各地起義軍及南明政權逐一消滅。清王朝授予他總管云南軍民事務的大權,后來又兼轄貴州,其子吳應熊娶公主為妻。吳三桂在云南開藩設府,成了割據云南的土皇帝,后來逐漸和清政府的統一政策發生了沖突。清政府要求在新占領區行使中央統一的行政管轄權,在軍事上裁減軍隊,減輕財政壓力,這打破了吳三桂世鎮云南的美夢。幾年來吳三桂一直在處心積慮地經營自己的這一獨立王國,其轄區內官吏可不經朝廷而擅自任免。各省缺員時,吳三桂則安插親信,謂之西選。同時他還以重金收買在京的朝官及各省將吏為其效勞。
他四處搜羅人才,招納李自成、張獻忠余部,編練軍隊,積極備戰,成了分裂割據勢力的總代表。清康熙政府掌握了吳三桂動向后,做出了撤三藩的決定。三藩指鎮守云南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鎮守福建的靖難王耿精忠。
吳三桂得知后,聯合其他三藩,于1673年發動叛亂,吳三桂自號“周王”、“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康熙帝歷時八年才將三藩鎮壓下去。
在叛亂中吳三桂又打起了復明的旗號,反叛前率部下祭掃被其殺害的桂王之墓。后來,吳三桂在節節敗退的形勢下,又撕下復明的面紗,在湖南衡陽自立為帝,國號大周。在前線告急文書傳來,吳三桂憂懼交加,不久病死了,終年67歲。
吳三桂死后,其部下擁立其嫡孫吳世蹯繼位于衡陽,在清軍的有力進攻下,吳世蹯節節敗退,地盤越來越小,只得退回云南。1681年,清軍攻破昆明,吳世璠被迫自殺,吳周政權從而告滅。
吳氏家族成員中,長子吳應熊在反叛之初被殺于北京,其侄兒輩也多戰死。吳三桂庶子、妻妾,在吳世蹯死后被清軍屠殺殆盡。
吳姓明星:
吳彥祖、吳倩蓮、吳孟達、吳京、吳昕、吳佩慈、吳奇隆、伍佰(吳俊霖)、吳安雅、吳建豪、安以軒(吳雯靜)、伊能靜(吳靜怡)、吳天心、吳君如 、吳文璟、吳曉敏、吳啟華、吳宗憲 、吳慶哲 、吳宇森 、吳美珩、 吳鎮宇 、吳克群 、吳浩康、吳大維 吳辰君、吳小莉、吳卓羲、吳樾、吳為、吳雨霏、吳尊、炎亞綸(吳庚霖)、吳亭欣、吳軍 、吳京安 、吳天瑜、 吳志浩
吳晴、吳超 、吳家麗 、吳建飛 、丹尼斯·吳 、吳綺莉 、吳越 、吳若甫 、吳子牛、 吳秀波、 吳大奎、 吳佳尼 、 吳蓮秀、 吳家樂 、吳恩琪 、吳毅將 、吳健、 吳嘉龍、 吳品醇、 吳佩珊、 吳文忻、 吳珊卓
參考資料: 三國美女排行榜:
上一篇: 王益柔 | 下一篇: 吳師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