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中(1140—1199),字道甫(一作道夫),先世由蒲門遷居鳳池(今鳳池鄉)。四代未出仕。王自中父早死,家貧。器宇不凡,才氣杰出,秉性狷介。18歲到金華,葉衡延教家塾。19歲到京都(臨安),受到禮部侍郎王十朋等的器重。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朝議遣返“歸正人”(指由淪陷區來的義民),王自中嘆道:“是絕中原之望也。”立即3次上疏。疏中提到“內空無賢,外虛無兵”,觸怒了丞相葉頤、魏杞,以為“出言不遜”,要予以流放編管,孝宗不允,遂發送徽州聽讀。冬,葉、魏罷相,始得赦免。
淳熙元年(1174),就試于兩浙轉運使,詩賦第一;五年中進士。試卷皆陳實策,不同于時文。翰林學士、詳定官周必大以為“論宣和、大觀事,皆人所不能言”。出任懷寧縣(在安徽)主簿。時兩淮大旱,自中賑濟有方。十年,調分水縣(在浙江)縣令。因中書舍人王藺特薦赴都堂審察,上了兩道疏,一為邊防事:針對當時募兵制的兵員多,費用大,素質差,戰斗力弱等情況,王自中主張改行類似唐代的府兵制,民田多者,聽任以田募客(客戶主要是佃農)為卒,分三批輪番防守’,一年中4月為兵,8月務農,做到軍民合一。官田則官募軍或民分屯之;二是請求起用英俊賢能之士,作為朝廷股肱,澄清吏治。孝宗深為賞識,次日,升為籍田令。
某次葉衡設宴,席上有人送鹿肉至,叫請座客分韻賦詩,王自中怒葉衡因攀附幸臣曾覿居相位,搖膝朗吟道:“世間此物多謂馬,寶匣還宜出上方”。葉衡變色而起,王自中仍飲啖自若。為此結下深怨。
正值監察御史有缺,孝宗擬任命王自中。這時葉衡同鄉王淮居相位,他們便大加反對,未成。十四年,外放為郢州(今湖北鐘祥)通判,中途改知光化軍(在湖北)。紹熙二年(1191)自中回京,光宗擬留京供職,王自中怕朝臣陷害,以母老為辭,遂出為信州(今江西上饒)知州。信州屬縣積欠公款30余萬緡,歷任州官不能處理。王自中向各縣開誠放寬期限,不準屬吏額外多取一文。于是各縣爭相輸納,清理了積欠。值母喪回家。寧宗慶元元年(1195),服滿回京,又受監察御史王恬等攻訐,遂主管武夷山沖佑觀。四年,差知邵州,被中書舍人謝源明所阻,再與祠祿。五年,欲派往興化,又為高文虎所阻。
回鄉后,移居縣城坊郭桔莊,自號厚軒居士。家居生活儉樸。著述有《孫子新略前后序》及《歷代年紀》12卷,《王政紀原》3卷,其余表啟奏札歌詩5卷命名為《厚軒集》。60歲病逝。
王自中詩歌多口語白描,很受楊萬里賞識。文筆則如好友陳亮(同甫)所稱:“韓筋柳骨,筆硯當獨步”,“今日人才眾多,求如道甫仿佛,邈不可得。”溫州學者葉適為他二人合寫了《陳同甫(亮)王道甫墓志銘》。
上一篇: 王質 | 下一篇: 吳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