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喆是哲的異體字,哲用于一般文書,喆用于人名。)
字重陽(1112~1170),中國金代道士。全真道創始人。原名中字,字允卿。后改名世雄,字德威 。入道后 ,改名喆,字知明 ,號重陽子。祖籍陜西咸陽大魏村,出生于庶族地主家庭,后遷終南縣劉蔣村。幼好讀書,后入府學,中進士,系京兆學籍。金天眷元年(1138),應武略,中甲科 ,遂易名世雄。年 47 ,深感“天遣文武之進兩無成焉”,憤然辭職,慨然入道,隱棲山林。金正隆四年(1159),棄家外游,自稱于甘河鎮遇異人授以內煉真訣,悟道出家。金大定元年(1161),在南時村挖穴墓 ,取名“活死人墓”,又號“行菆”,自居其中,潛心修持二年。三年 ,功成丹圓 ,遷居劉蔣村 。七年 ,獨自乞食,東出潼關 ,前往山東布教 ,建立全真道 。其善于隨 機施教,尤長于以詩詞歌曲勸誘士人,以神奇詭異驚世駭俗。在山東寧海等地宣講教法。同時,先后收馬鈺、孫不二、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郝大通、王處一為弟子,遂后建立全真教團 。收弟子 7 人,后世稱全真教七真人 。十年攜 弟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4人返歸關中 ,卒于開封途中 。葬于終南劉蔣村故庵(今陜西戶縣祖庵鎮)。王重陽主張儒、釋、道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提出“三教從來一祖風”的融合學說。全真道內以《道德經》、《孝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為必修經典 ,認為修道即修心 ,除情去欲 ,存思靜定、心地清靜便是修行的真捷徑。所以,全真道不崇尚符箓,不事黃白煉丹之術。其死后三年間,全真道傳教范圍波及關中、河南、河北、山東大部分,遍于社會上下各階層。在組織上、理論上為全真道的興盛發展奠定了基礎。金章宗賜庵名為靈虛觀,元太宗加封為重陽萬壽宮(即重陽宮),全真道尊為祖庵或祖庭。
字重陽(1112~1170),中國金代道士。全真道創始人。原名中字,字允卿。后改名世雄,字德威 。入道后 ,改名喆,字知明 ,號重陽子。祖籍陜西咸陽大魏村,出生于庶族地主家庭,后遷終南縣劉蔣村。幼好讀書,后入府學,中進士,系京兆學籍。金天眷元年(1138),應武略,中甲科 ,遂易名世雄。年 47 ,深感“天遣文武之進兩無成焉”,憤然辭職,慨然入道,隱棲山林。金正隆四年(1159),棄家外游,自稱于甘河鎮遇異人授以內煉真訣,悟道出家。金大定元年(1161),在南時村挖穴墓 ,取名“活死人墓”,又號“行菆”,自居其中,潛心修持二年。三年 ,功成丹圓 ,遷居劉蔣村 。七年 ,獨自乞食,東出潼關 ,前往山東布教 ,建立全真道 。其善于隨 機施教,尤長于以詩詞歌曲勸誘士人,以神奇詭異驚世駭俗。在山東寧海等地宣講教法。同時,先后收馬鈺、孫不二、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郝大通、王處一為弟子,遂后建立全真教團 。收弟子 7 人,后世稱全真教七真人 。十年攜 弟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4人返歸關中 ,卒于開封途中 。葬于終南劉蔣村故庵(今陜西戶縣祖庵鎮)。王重陽主張儒、釋、道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提出“三教從來一祖風”的融合學說。全真道內以《道德經》、《孝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為必修經典 ,認為修道即修心 ,除情去欲 ,存思靜定、心地清靜便是修行的真捷徑。所以,全真道不崇尚符箓,不事黃白煉丹之術。其死后三年間,全真道傳教范圍波及關中、河南、河北、山東大部分,遍于社會上下各階層。在組織上、理論上為全真道的興盛發展奠定了基礎。金章宗賜庵名為靈虛觀,元太宗加封為重陽萬壽宮(即重陽宮),全真道尊為祖庵或祖庭。
上一篇: 王澮 | 下一篇: 王處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