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入宮】
王昭君出生于長江三峽中,一個叫秭歸的地方普通的民家(和屈原是同鄉)。漢元帝建昭元年,下詔征集天下美女補充后宮,王昭君被選入宮。當時的皇帝漢元帝已經40多歲了,由于縱欲身體衰弱不堪。王昭君雖然是錦衣玉食,住的是緒窗朱戶,但不過是籠中之鳥,池中之魚而已。皇帝后宮佳麗三千,按理要輪到王昭君不知什么時候,而且即使輪到了又能怎樣?王昭君可能也就這樣湮沒于后宮之中。但是一件外交上的事情改變了王昭君的一生。這事要先從漢朝時最大的敵人——匈奴說起。
漢宣帝時,匈奴發生內亂,五個單于分立,相互攻打不休。其中有一個呼韓邪單于,被別的單于打敗,逃到漢朝來,親自朝見漢宣帝。呼韓邪單于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于,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邪單于在長安一住就是一個多月。等到他回去的時候,漢宣帝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人護送他到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糧食,漢宣帝送去了三萬四千斛糧食。呼韓邪單于非常感激。西域各國看見漢朝對呼韓邪單于這么好,也都爭先恐后地同漢朝打交道。
【昭君出塞】
漢宣帝死后,他的兒子劉奭即位,也就是召王昭君入宮的漢元帝。此時呼韓邪單于跟漢朝的關系已經很好了。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再一次到長安,這次他提出了和親的要求。“和親”的建議原本是漢高祖時婁敬德提出的,當時的形勢是匈奴強漢弱,呂后只有一女,不忍心將她遠嫁番邦,因此和親一直都是挑一個宗室的女兒假做公主嫁出去的。不過這回,漢元帝決定挑一個宮女給他。原因可能是漢元帝時已經漢強匈奴弱,沒必要一定挑皇親國戚的女兒,皇親國戚的女兒們畢竟不多,宮女則多的是;再者,呼韓邪單于此時就在長安,讓宗親的女兒冒充公主,這么的大事情怎么可能瞞的過他。
話說,漢元帝派人到后宮傳話,宮女們在皇宮猶如鳥兒在樊籠,都爭著想出去,但一聽是去荒漠遙遠的匈奴,一個個起勁的勁頭頓時就沒了,不甘心做白頭宮女的王昭君毅然請命,自愿去匈奴。傳說中這里還發生了許多故事,比如畫師毛延壽的事情等,但大多數都是后人加上去的,不過這也從側面說明了這件和親事件的重要性。
“昭君出塞”是漢匈交往上的大事,《漢書.匈奴傳》和《后漢書.南匈奴傳》都記載了這件事,尤以《后漢書》中的記載繪聲繪色:“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以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斐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然難于失信,遂與匈奴。生二子。及呼韓邪死,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為后單于閼氏焉。”文中昭君自動求行和元帝為昭君的美麗所動“意欲留之”等故事性情節非常傳神,昭君之美躍然紙上。
【塞外生活】
王昭君抵達匈奴后,與呼韓邪單于非常恩愛,被封為“寧胡閼氏”,并為呼韓邪單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師(也寫作伊屠牙斯),封為右日逐王。婚后三年,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逝世,大閼氏的長子嫡于雕提模皋繼位,號為復株累若鞮單于。依照匈奴的禮俗,嫡子可以娶庶母做妻子。雕提模皋想按照匈奴的風俗“子娶其母”娶王昭君為妻。這跟封建的倫理道德相抵觸,所以王昭君給漢成帝上書要求返回漢朝。但漢成帝回書敕令王昭君遵從匈奴的風俗。于是,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
王昭君與復株累若鞮單于年齡相當,與呼韓邪單于相比,復株累若鞮單于更加愛慕王昭君。若鞮單于與王昭君共同生活了十一年,王昭君又生了二女,長女名叫云,為須卜居次,次女為當于居次(居次就是公主的意思)。王昭君做了兩代單于的閼氏,胡漢60年沒有戰爭,這在那個時代是罕見的,她對于匈奴與漢廷的友好關系,著實產生了不少溝通與調和的作用。
王昭君出生于長江三峽中,一個叫秭歸的地方普通的民家(和屈原是同鄉)。漢元帝建昭元年,下詔征集天下美女補充后宮,王昭君被選入宮。當時的皇帝漢元帝已經40多歲了,由于縱欲身體衰弱不堪。王昭君雖然是錦衣玉食,住的是緒窗朱戶,但不過是籠中之鳥,池中之魚而已。皇帝后宮佳麗三千,按理要輪到王昭君不知什么時候,而且即使輪到了又能怎樣?王昭君可能也就這樣湮沒于后宮之中。但是一件外交上的事情改變了王昭君的一生。這事要先從漢朝時最大的敵人——匈奴說起。
漢宣帝時,匈奴發生內亂,五個單于分立,相互攻打不休。其中有一個呼韓邪單于,被別的單于打敗,逃到漢朝來,親自朝見漢宣帝。呼韓邪單于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于,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邪單于在長安一住就是一個多月。等到他回去的時候,漢宣帝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人護送他到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糧食,漢宣帝送去了三萬四千斛糧食。呼韓邪單于非常感激。西域各國看見漢朝對呼韓邪單于這么好,也都爭先恐后地同漢朝打交道。
【昭君出塞】
漢宣帝死后,他的兒子劉奭即位,也就是召王昭君入宮的漢元帝。此時呼韓邪單于跟漢朝的關系已經很好了。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再一次到長安,這次他提出了和親的要求。“和親”的建議原本是漢高祖時婁敬德提出的,當時的形勢是匈奴強漢弱,呂后只有一女,不忍心將她遠嫁番邦,因此和親一直都是挑一個宗室的女兒假做公主嫁出去的。不過這回,漢元帝決定挑一個宮女給他。原因可能是漢元帝時已經漢強匈奴弱,沒必要一定挑皇親國戚的女兒,皇親國戚的女兒們畢竟不多,宮女則多的是;再者,呼韓邪單于此時就在長安,讓宗親的女兒冒充公主,這么的大事情怎么可能瞞的過他。
話說,漢元帝派人到后宮傳話,宮女們在皇宮猶如鳥兒在樊籠,都爭著想出去,但一聽是去荒漠遙遠的匈奴,一個個起勁的勁頭頓時就沒了,不甘心做白頭宮女的王昭君毅然請命,自愿去匈奴。傳說中這里還發生了許多故事,比如畫師毛延壽的事情等,但大多數都是后人加上去的,不過這也從側面說明了這件和親事件的重要性。
“昭君出塞”是漢匈交往上的大事,《漢書.匈奴傳》和《后漢書.南匈奴傳》都記載了這件事,尤以《后漢書》中的記載繪聲繪色:“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以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斐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然難于失信,遂與匈奴。生二子。及呼韓邪死,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為后單于閼氏焉。”文中昭君自動求行和元帝為昭君的美麗所動“意欲留之”等故事性情節非常傳神,昭君之美躍然紙上。
【塞外生活】
王昭君抵達匈奴后,與呼韓邪單于非常恩愛,被封為“寧胡閼氏”,并為呼韓邪單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師(也寫作伊屠牙斯),封為右日逐王。婚后三年,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逝世,大閼氏的長子嫡于雕提模皋繼位,號為復株累若鞮單于。依照匈奴的禮俗,嫡子可以娶庶母做妻子。雕提模皋想按照匈奴的風俗“子娶其母”娶王昭君為妻。這跟封建的倫理道德相抵觸,所以王昭君給漢成帝上書要求返回漢朝。但漢成帝回書敕令王昭君遵從匈奴的風俗。于是,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
王昭君與復株累若鞮單于年齡相當,與呼韓邪單于相比,復株累若鞮單于更加愛慕王昭君。若鞮單于與王昭君共同生活了十一年,王昭君又生了二女,長女名叫云,為須卜居次,次女為當于居次(居次就是公主的意思)。王昭君做了兩代單于的閼氏,胡漢60年沒有戰爭,這在那個時代是罕見的,她對于匈奴與漢廷的友好關系,著實產生了不少溝通與調和的作用。
上一篇: 王實甫 | 下一篇: 王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