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机,狠狠捏着两个奶头折磨,扒开她的腿屁股直流白浆,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精品

唐詩 宋詞 元曲 近代詩 文言文 寫景的古詩 論語 詩經 孫子兵法 愛國的詩句 李白 杜甫
當前位置:查字典>>詩詞>>譚嗣同

譚嗣同

  劍膽琴心譚嗣同
  在瀏陽乃至中國的歷史上,維新志士譚嗣同都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偉丈夫,他為戊戌變法慷慨赴義的壯舉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譚嗣同從少年時代起,就有“劍膽琴心”的雅號。 在才常路的“譚烈士專祠”里,曾經有一幅譚嗣同攝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歲,外穿月白色長衫,內著玄色武士裝,左手叉腰,右手持劍,濃眉俊目,閃閃似電,有一種立如山岳、傲視死神的凜然正氣。譚嗣同短暫的一生中,兩劍三琴陪伴他度過了不少蒼茫歲月。
  劍是英雄膽 1865年,譚嗣同出生在京城,當時其父譚繼洵在京城為官。譚嗣同自小心胸坦蕩,為人仗義,頗仰慕古代俠士,于是12歲時開始隨“通臂猿”胡七與“義俠”大刀王五學劍習武,當時與他形影不離的是一把“七星劍”。13歲時,譚嗣同第一次回到家鄉瀏陽,“大夫第”幽深的庭院里,他三更燈火讀書,聞雞起舞擊劍。市文化館潘信之老師在約百年后曾親眼見過那把“七星劍”,劍身較長,上面鑲嵌有7顆銅星,呈北斗七星狀布列。大約在20歲左右的10年間,譚嗣同游歷了黃河上下、大江南北。“七星劍”是他旅途的忠實伴侶,伴隨著他壯游祖國山河,行程8萬余里,足跡遍布13省,結交義士,拜訪名家,大開眼界。特別是有一次譚嗣同仗劍策馬射獵,7晝夜行程1700多里,雖遇“髀肉狼藉”,但他仍然“怡然自樂”。壯游期間,譚嗣同意外地從兩個極其偏遠的地方,得到了他平生最崇敬的人物文天祥的兩件舊物:“蕉雨琴”與“鳳矩劍”,對這兩件寶物他珍愛如命。從此,他將“七星劍”留在“大夫第”,將“鳳矩劍”隨身佩帶,寸步不離。
  琴即英雄魄 中國古代文人修養講究“琴、棋、書、畫”四藝,更以琴列為其首,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思想家、藝術家,如孔子、蔡邕、嵇康都以彈琴名世。譚嗣同也不例外,寂寥天地里,他舞劍撫琴瀟灑一生。在“譚烈士專祠”展覽廳里還有譚嗣同用過的“崩霆琴”的照片,琴身烏黑锃亮,楷書“崩霆”清晰可見。據史料記載,某年盛夏,譚家宅院兩棵高約六丈的梧桐樹被雷霆劈倒其中一棵,譚嗣同以梧桐殘干,制成兩架七弦琴,命名為“殘雷”與“崩霆”,琴銘分別為“破天一聲揮大斧,干斷枝折皮骨腐。縱作良材遇已苦,遇已苦,嗚咽哀鳴莽終古!”“雷經其始,我竟其工。是皆有益于琴而無益于桐。”而文天祥所留“蕉雨琴”的琴銘是“海沉沉,天寂寂,芭蕉雨,聲何急。孤臣淚,不敢泣!”1898年譚嗣同應詔赴京變法,時年34歲,和夫人李閏分別時,除了贈以《戊戌北上留別內子》一詩,據說他們夫婦在別離前夜,還對彈“崩霆琴”與“殘雷琴”依依惜別。北上時譚嗣同將“崩霆琴”與“殘雷琴”以及“鳳矩劍”帶在了身邊。多少年之后,不論是秋風颯颯還是春雨霏霏,在“大夫第”繞室徘徊,側耳傾聽,那屋宇棟梁間仿佛依然繚繞著他們那永不消逝的琴聲!
  血見英雄色 譚嗣同攜帶一劍二琴,為拯救中華民族于亡國滅種之難,北上京城準備一展變法強國宏愿,只可惜舊勢力陰霾重重,“戊戌變法”百日而終。為喚起民眾覺醒,譚嗣同舍身赴難,慷慨就義。本來譚嗣同有機會逃生,但在大刀王五等人勸他出逃時,他選擇了流血,并將“鳳矩劍”贈給了大刀王五,一代名器終不辱主。 “殘雷琴”現藏于故宮博物館,而“崩霆琴”從此不知下落。“殘雷琴”長119.8cm,肩寬19.3cm,尾寬13cm,為落霞式,髹黑色光漆,背面軫池下方刻魏體書“殘雷”,其下刻琴銘,款題“譚嗣同作”,腹款刻“光緒十六年瀏陽譚嗣同復生甫監制”。光緒十六年為公元1890年,譚嗣同時年25歲(一說此琴制于譚嗣同16歲時)。不知何故此琴后來到了一個叫錢君宜的人手里,并由他于1952年將此琴捐獻故宮博物館。在譚嗣同的手下,七弦琴已不是一般文人雅士休閑遣興之玩物,而是愛國志士劍戟交鳴的生命之歌。恰好在“崩霆”琴上有他肝膽相照的摯友唐才常的挽聯句:“忍不攜二十年刎頸交同赴泉臺,漫贏將去楚孤臣簫聲嗚咽;甘永拋四百兆為奴種長埋地獄,只留得扶桑三杰劍氣摩空。”譚嗣同在北京就義后,尚有“七星劍”、“蕉雨琴”等遺物留存其故居“大夫第”,被李閏悉心封存保管在閣樓之上。上世紀60年代,縣文化館對瀏陽古樂進行搶救性保護,在征集古樂器時了解到,“土改”時譚家曾將部分譚嗣同遺物交由佃戶譚某保管。當時在文化館工作的潘信之老師說,工作人員多方輾轉,終于找到了譚某,不但在那里找到了24根銅制鳳簫,還找到了“七星劍”,但令人十分遺憾的是,譚某出于擔心將譚嗣同遺物埋在了地下,“蕉雨琴”已經腐爛成為一堆木屑。“七星劍”由此被文化館收藏,潘信之老師于1965年調到外地工作,1981年重回文化館工作時卻再也見不到那把“七星劍”了。通過多方打聽,潘老師得知了“七星劍”遺失的過程:“文革”動蕩中,縣花鼓劇團造反派一頭目闖進文化館,拿走了“七星劍”,經常佩帶在身招搖過市,用“七星劍”進行“文攻武斗”,很多人都看見。但潘老師找此人詢問了幾次,此人始終不承認拿走了“七星劍”,在譚嗣同手中叱咤風云的“七星劍”竟然就此不知下落。
  譚嗣同與佛教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個人被譽為“佛學彗星”,一個是東晉時期鳩摩羅什的弟子僧肇,他只活了三十歲,但卻留下一部佛學經典之作《肇論》,奠定其在佛教史上不可撼動的地位;另一位是晚清的譚嗣同,他活了三十三歲,但卻賦佛學予現代的精神,如果說僧肇是“理論佛學”,那么譚嗣同卻為現代人開拓了“應用佛學”的領域,將佛法精神貫注于現實社會,使大乘佛教走出深深鎖居的圍墻,重現其剛健雄猛的精神。佛教不是圍簇于一堵紅墻之內,不是一片讓心靈逃亡的凈土,而是一種責任,一種不僅對于自己的生命,同時也對于他人生命的責任,這就是佛教的大乘精神。還記得人間的佛陀嗎?當他逃離王室,放棄權力與富貴之時,包納他那顆心的,是對生命無限的悲憫與愛。這種對眾生的悲憫與愛,就是責任。但是長期以來,號稱尊大乘的中國佛教,其實千百年來,卻多落于空談卻使人難以體察其大乘的精神,大乘的救度眾生成為無可實現的一紙空言。譚嗣同即生于中華大地千百年來未嘗經歷之嚴峻時刻,外辱內亂,蹂躪著流離失所的黎民蒼生,而此間此刻,佛法的悲憫的關懷,體現在哪些佛教徒身上呢?舉目所望,誠令人大失所望,若佛法只是一種心性上的象牙塔,而非體用于社會之改善,那么其鼓吹的平等無差別,勢必成為蒼白的字眼。譚嗣同正是于此種現狀下,揮舞佛學之劍,劈荊斬棘、勇往無前地開拓出一條指向社會人生的佛法之路。
  譚嗣同的彗星之路,并不在于他短暫的三十三歲的生命,更令人驚嘆的是,他是直到生命的最后幾年進入佛學之殿堂。1896年,譚嗣同三十一歲,這年春于京城結識了吳雁舟、夏曾佑、吳季清等人,吳、夏諸人均為一代佛學名宿,譚嗣同由此而傾心于佛學;同年夏,在南京認識著名近代佛學家楊文會居士,從楊文會學佛。譚嗣同曾說道:“吳雁舟先生嘉瑞為余學佛第一導師,楊仁山先生為第二導師,乃大會于金陵,說甚深微妙之義,得未曾有。”譚嗣同雖學佛甚晚,然其為學根基極其厚實,早年所學駁雜博深,孔孟墨莊、理學心學、耶教科學等無所不窺,及至學佛,方才可以佛學統攝諸學問,漸漸以佛學為本,而引導其“仁學”之義理。譚嗣同學佛時間雖晚,然其以發宏愿,以精進心而后來居上,雖然從楊文會學佛,總計不會一年有余,而能遍覽三藏,尤其于法相、華嚴二宗最有心得。楊文會弟子,一代佛學宗師歐陽漸在回憶其師的文章中,列舉楊文會門下有大成就的佛學弟子,裒然首座者正是譚嗣同:“唯居士之規模弘廣,故門下多材。譚嗣同善華嚴,桂伯華善密宗,黎端甫善三論,而唯識法相之學有章太炎、孫少侯、梅擷蕓、李證剛、蒯若木、歐陽漸等,亦云伙矣。”
  佛學使譚嗣同學風丕然一變,然而早年所學,又使譚嗣同嘗試將佛學引導向社會之路,成為近代佛學變革的急先鋒。在學佛之前,譚嗣同以儒家為學,而以墨家為行;從年輕時代始,譚嗣同便崇尚重“行”的墨家,他在《仁學·自序》中寫道:“吾自少至壯……私懷墨子摩頂放踵之志矣。”在《與唐紱丞書》中又說:“自惟年來挾一摩頂放踵之志,抱持公理平等諸說,長號索偶,百計以求伸,至為墨翟、禽滑厘之徒之強聒不舍。”從墨子的“兼愛”到佛陀的“慈悲”、“眾生平等”,宗教與大哲們從來不是關起門來大談人生的終極之路,但歷史卻悄然使“慈悲”成為一句無關痛癢的空話,而不是一種事實上的行動,只是心靈上的安慰,而不是社會人生的大改造。譚嗣同決心來改變佛教在人心中出世、消極、與社會脫離的形象。
  及從楊文會學佛,譚嗣同也正逐漸地構筑其理論的大廈。古今中外的種種學說真理,在其心中交匯奔騰激蕩,但如百溪歸大海,大海就是博大淵深的佛學,而貫注其中的,是悲天憫人的博大胸懷。從譚嗣同發心學佛始,他便有一種強烈的預感,感知自己生命所剩下的時日不多,雖然當時他正值盛年。這種念頭常縈繞于心頭,使得譚嗣同更加勇猛精進地學習。在寫給恩師歐陽中鵠的信中,譚嗣同寫道:“于是重發大愿,晝夜精持佛咒,不少間斷:一愿老親康健,家人平安;二愿師友平安;三知大劫將臨,愿眾生咸免殺戮死亡。”梁啟超在《仁學序》中記錄了譚嗣同為學上的勤奮:“每共居,則促膝對坐一榻中,往復上下,窮天人之奧,或徹夜廢寢食,論不休。每十日不相見,則論事論學之書盈一篋。”良師益友與自己深思精進,譚嗣同開始構思并寫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仁學》。
  譚嗣同寫作《仁學》,正是他學佛最精進的那段時間,此書粗看時,甚覺揉雜,好像成了中外思想大雜燴一樣,孔、孟、老、莊、墨,禮、易、春秋公羊,周、張、陸、王、船山、梨洲等,加上西方天文、地理、生理、心理諸科學,幾何算學還有基督教等等,一時間讓人眼花了亂,其實細看時,便知全書思想乃是以佛學貫穿起來。譚嗣同稱其學為“沖決網羅”之學:“網羅重重,與虛空而無極,初當沖決利祿之網羅,次沖決俗學若考據、若詞章之網羅,次沖決全球群學之網羅,次沖決君主之網羅,次沖決倫常之網羅,次沖決天之網羅,次沖決全球群教之網羅,終將沖決佛法之網羅。然真能沖決,亦自無網羅,真無網羅,乃可言沖決。”這是要對古今學術來一次價值的重估,其深邃的見識與雄渾的膽魄,使人不得不相信,如果不是譚嗣同英年早逝的話,那么他的學術成就,絕對不會在康有為與梁啟超之下。然而,即便只是這部《仁學》,譚嗣同亦足以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他才氣縱橫的一筆。更重要的是,《仁學》與譚嗣同之死交相輝映,構筑著一個偉大的人格象征,這,便是真正立足于中國大地的精神。
  瀏陽河與譚嗣同
  瀏陽河,一本古老的書,一幅滄桑的畫。風和日麗,鳥語花香,我們漫步瀏陽河畔的譚嗣同祠,聞著墨香,貼著文脈,用心靈感悟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用腳步輕叩歷史先賢的名河之蹤,萬般情思隨波蕩漾。祠中梁啟超手書的“民國先覺”橫匾,令人肅然起敬。兩側乃康有為的挽聯,其間為譚嗣同照片,左手叉腰,右手持劍,濃眉峻目,閃閃似電,一派立山岳傲死神的凜然正氣。
  瀏陽河帶著遠古精魂奔騰著。也許是它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精神,釀就了譚嗣同變法維新的驚世之作。
  河水奔流到光緒二十四年九月二十八日,北京菜市口,譚嗣同面對萬人疾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大刀一閃,血光如炬,直沖九天,中國的歷史長空留下一道氣壯山河的彩虹。
  瀏陽河水聲喋喋,如訴如歌。譚嗣同生命的意義,有如這萬古不息的河水。他出身官宦人家,本可倚紅偎翠,行樂市井,可有著瀏陽河“變革”基因的他,偏偏遇上了一個“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時代。面對山河破碎,譚嗣同矢志變法,救民于水火。1896年7月,譚嗣同深思精進撰成5萬字巨著《仁學》,構建了中國變法的全新理論體系。《仁學》博采《論語》《禮記》《莊子》《史記》等儒、佛、道、墨改革之長,廣納西方民主、自由、人權等變革之道,提出“酌取西法,以補吾中國古法之亡”,被中國思想界譽為“駭俗之文”、“人權宣言”。
  《仁學》之后,譚嗣同開始了變法的實踐活動。1897年,譚嗣同創辦時務學堂,興建瀏陽文廟算學館,出版《湘學新報》,廣傳維新思想。譚嗣同說:“民為本,君為末。如果君主驕淫縱欲,不能替天下辦事,老百姓就有權廢掉他。實行變法,就是要廢掉君主專制,還政于民,這才是救國的根本之道!”康有為從譚嗣同的“澄清天下之志”看到了湖湘文化的魅力,揮毫留下“復生奇男子,神劍吐光瑩”的詠譚絕唱。歐陽中鵠感慨萬分:中國有救了,自己的學生不就是一道民族復興的曙光嗎?
  然而,救亡圖存是一條血腥之路,就像故鄉的瀏陽河,要彎多少道灣?光緒二十四年六月,譚嗣同受光緒帝召進京推行新政,慈禧盛怒。九月二十一日,慈禧囚光緒帝于瀛臺,下令捕殺新黨。梁啟超力勸譚嗣同出走,譚曰:“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圣主。”京師大俠王五復勸譚嗣同改變初衷,譚擲地有聲:“各國變法無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二十四日,譚嗣同因袁世凱告密被捕,留下生命絕唱: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二十八日就義,由瀏陽會館長班李鳳池收留遺體。次年魂歸故里,葬于瀏陽牛石鄉翟水村,墓聯云:“亙古不磨,片石蒼茫立天地;一巒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濤。”
  謁譚嗣同墓
  正是在青山綠水之間,臥著一個年輕的靈魂。
  我來的時候,陽光燦爛,綠草如茵。我來的時候,一百年的歲月隔在我們之間,這個國度里,許多東西發生了變化,許多東西依然如故。我是來祭拜一位烈士,他的受難,賦予中國近代第一次偉大的變革以純潔的品格;我來探尋一方水土,這片土地,孕育出“掃蕩桎梏,沖決羅網”般的中國自己的人權宣言。
  譚嗣同的墓在瀏陽郊區,一路上,陪同我的是譚嗣同的侄孫譚恒旭先生,譚先生告訴我,由于譚嗣同墓地偏遠,一般旅游者不會前來,所以反倒還讓主人擁有了一分寧靜。
  半山坡上的烈士墓,造型不同于一般的墓地。上下兩段圓弧狀的石板組成眼睛狀的圍欄,拱衛著烈士的尸骨。墓的面積不大,其表面用指頭大小的卵石一顆顆地鑲嵌而成。百年風雨,卵石已經變成了黑土的顏色,遠遠看去,渾然一體,只有走到近處,才會發現個中奧秘。墓后是三塊相對獨立又合在一起的雪白的碑石。最右邊的輔碑寫著立碑的時間:“光緒二十七年辛丑夏”。中間的主碑寫著:“清故中憲大夫譚公復生之墓”。最左邊的輔碑則寫著立碑人的姓名:“兼祧子譚煒立”。譚恒旭先生詳細地向我解釋了三塊碑石的情況。關于立碑的時間,是在烈士遇難以后的第三年。其實,在譚嗣同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898年(光緒二十五年)譚氏家族就將他的尸骨收斂埋葬。但是,后黨勢力猖獗一時,對維新人士繼續采取高壓手段。為了避禍,譚家沒敢立碑。直到1901年義和團之亂以后,清廷被迫更弦易轍,出現改革動向,譚家這才公開為譚嗣同立碑。主碑上的“中憲大夫”,是譚嗣同生前的最高官職。雖然他在政變后被處死,但朝廷并沒有剝奪他的官位,所以在立碑的時候,族人依然使用。而譚嗣同生前并無子嗣,因此譚家決定讓他的侄子譚煒充當其“兼祧子”,為其繼承香火。墓地兩邊的石獸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這里的青草卻尤其繁密,是否草亦有靈,自愿來點綴烈士的墓地,來安慰烈士的孤寂?
  譚嗣同就義的時候,據在現場親眼目睹的一個老家人描述,死狀極其慘烈。臨刑前,譚嗣同大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行刑手一連三刀都沒有將頭顱砍斷。監斬大臣剛毅驚惶失措,命令將譚嗣同直接按倒在地上,行刑手又連續剁了幾刀。那一年,譚嗣同剛剛三十四歲,正準備在維新變法中大展身手。下半夜,老管家花了十多兩銀子雇了幾個苦力,從刑場上將遺體抬回,放在瀏陽會館譚家后院的老槐樹下。當人們縫合頭頸的時候,發現肩胛上也留下了深深的刀痕。
  我在墓前的草地上向烈士深深三鞠躬,而譚恒旭先生在墓地右前側向我鞠躬回禮。禮畢,老先生老淚縱橫,情不能自已。率性為人,真情流露,真乃譚家人之遺風也。我與老先生談及我最看重的譚嗣同遺著《仁學》,老先生大喜,說這本巨著長期被忽視,其實它堪稱近代史上中國人自己的人權宣言。這部巨著“寫出數千年之禍象”,鮮明地指出:“天下為君主囊橐中之私產,不始今日,固數千年以來矣。”幾千年以來,中國傳統政治與倫理感情巧妙地攪和在一起,導致了血淋淋的殘暴被掩蓋在溫情脈脈的人倫關系的面紗背后。在許多讀書人的筆下,漫長的專制社會成了一曲怎么也唱不完的田園牧歌。繼李贄、黃宗羲、戴震之后,譚嗣同在《仁學》中對東方專制主義提出了最強有力的批判,這一批判遠遠超越了與他同時代的其他維新派思想家。他敏銳地觸摸到中國這個病入膏肓的病人的脈搏,認為大病應下猛藥,“救天下亟待之大病者,用天下猛峻之大藥也;拯天下垂絕之大危者,斥天下沉痼之大操也”。
  王船山所說的“歷憂患而不窮,處生死而不亂”,是對人的胸襟和氣量的最高要求。自古以來,能夠做到這兩點的人有幾個呢?無疑,譚嗣同就是其中的一個。康有為曾經這樣贊揚譚嗣同:“挾高士之才,負萬夫之勇,學奧博而文雄奇,思深遠而仁質厚,以天下為己任,以救中國為事,氣猛志銳。”然而,我們的民族為什么偏偏容不下這樣的天才和英雄呢?譚嗣同必須以自己的被殺戮來證明自己的正義,這又是怎樣悲哀和荒謬的現實啊!這塊墓地,既是我們的光榮,難道不也是我們的恥辱嗎?
  我們緩緩走下山坡,心口像堵了一大塊鐵。回首墓地,它已經隱沒在一戶農家的白墻青瓦之后。

上一篇: 唐寅 下一篇: 田娥

網友關注

詩詞搜索

古詩詞大家

詩仙 詩圣 詩王 詩鬼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李賀
帝王也風騷
毛澤東李世民武則天 劉邦劉徹 乾隆
詩骨 詩杰 詩狂 詩家天子
陳子昂 王勃 賀知章 王昌齡
詩佛 詩囚 詩奴 詩豪
王維 孟郊 賈島 劉禹錫
詞妖
李清照李義辛棄疾
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 馬致遠 鄭光祖 白樸
唐宋八大大家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王安石曾鞏蘇軾蘇轍
小李杜
李商隱杜牧
初唐四杰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文征明祝允明徐禎卿
明代三大才子
徐渭解縉楊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徐汇区| 五指山市| 含山县| 大邑县| 石台县| 民乐县| 定陶县| 尉氏县| 新巴尔虎右旗| 吴川市| 黎城县| 天气| 社旗县| 都江堰市| 化隆| 乌鲁木齐市| 华阴市| 宣化县| 蓝山县| 温泉县| 康定县| 玛纳斯县| 喀什市| 周至县| 阳江市| 安龙县| 阿拉善左旗| 崇礼县| 锦屏县| 合川市| 古丈县| 治县。| 平安县| 惠东县| 海口市| 宝清县| 河南省| 泉州市| 商都县| 东源县| 浦东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