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嘉興府志》和陳景元《化書后序》載:譚峭著《化書》,求南唐大臣宋齊丘為序問世,齊丘遂奪為己有而序之,題名《齊丘子》。后經陳摶揭露,始得糾正。《化書》共分六卷一百一十篇。
《化書》以闡述道教“其道無窮”的變化為宗旨,書中從許多具體的事例論證世界萬事萬物都在變化著,由此, 譚峭認為世界起源于“虛”。
道是由“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然后再由“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于是萬物復歸于“虛”。道即是“虛實相通”的精神境界,修道者經常保持此境界,就可以“無生死”,達到神化。主張無生死、黜是非、齊昏暗、忘禍福,泯滅一切事物的差別,達到“大同”。他還同情勞苦大眾,主張“均食”而致太平,期望出現一個無親疏、無愛惡的理想王國——“太和”社會。是對老子的“大道廢,有仁義”等思想的進一步發揮。
《化書》以闡述道教“其道無窮”的變化為宗旨,書中從許多具體的事例論證世界萬事萬物都在變化著,由此, 譚峭認為世界起源于“虛”。
道是由“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然后再由“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于是萬物復歸于“虛”。道即是“虛實相通”的精神境界,修道者經常保持此境界,就可以“無生死”,達到神化。主張無生死、黜是非、齊昏暗、忘禍福,泯滅一切事物的差別,達到“大同”。他還同情勞苦大眾,主張“均食”而致太平,期望出現一個無親疏、無愛惡的理想王國——“太和”社會。是對老子的“大道廢,有仁義”等思想的進一步發揮。
上一篇: 庭實 | 下一篇: 太乙真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