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記載了行為方式不僅是疾病的起因,也是疾病復發的原因:“不減滋味,不戒嗜欲,不節喜怒,病已而可復作。”孫氏記載消渴能夠治愈,而復發的第一原因是“不減滋味”。這就是調味品、下飯菜不要掩蓋了五谷的氣味。這樣的養生主張可見于更早的文獻:“肉雖多,不使勝食氣”(《論語·鄉黨》)。孫氏的主張又與《黃帝內經·奇病論》相統一:“此肥美之所發也。”近年來,對食物結構變化的調查越來越受到重視。谷物對胰島細胞功能的保護作用已經被各種研究證實,尤其是谷物保護曲線的發現使很多人相信孫氏記載的糖尿病康復是真實的。天津醫科大學王英博士關注聶文濤的谷物保護曲線的發現和雙高綜合癥等認識,提出《糖尿病行為醫學技術指南》并在發表時被合作者推為第一作者。王英博士因此被中華國際醫學交流基金會、中國民族衛生協會授予“改革開放30年中醫藥發展貢獻獎”。王英博士明確指出孫思邈關于消渴證康復的記載是真實可信的。
參考資料: 孫思邈檔案
參考資料: 孫思邈檔案
上一篇: 舒道紀 | 下一篇: 申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