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陜北。孫楚再次得到閻錫山的重用,奉命以“陜北剿匪前敵總指揮”的名義,進駐離石柳林鎮(今柳林縣城),指揮所轄第一、二、三旅及陳長捷、方克猷旅,協助張學良部“圍剿”紅軍。到任后,他以第三旅馬延守部隨總部駐扎柳林,作為機動部隊,隨時過河策應;以其余四旅由軍渡過河,分別駐防于陜北吳堡一線。過河部隊幾次與紅軍接戰均損兵折將,不能取勝,不得不轉攻為守,改取碉堡戰術——東以黃河為依托,沿吳(堡)、米(脂)、綏(德)、佳(縣)一線,依地勢之起伏構筑土城,沖要地段增設碉堡。碉堡線前配以一至三米寬、深約三米之外壕。交通要隘之處則架設鐵絲網、鹿砦,以增強抵抗力。兩堡相距以火力得以相互交叉為準,堡內構筑掩體與多層射擊設備,頂端筑有了望臺。加上充足的彈藥、糧食貯備,試圖以靜制動。
然而堅如壁壘的碉堡陣并沒有把紅軍擋在河西。1936年2月20日,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鋒軍突擊隊由距山西中陽縣屬三交鎮二十里之黃河對岸的王家坪渡口東渡,突破孫楚苦心經營的碉堡封鎖線,直插三交鎮。其時孫楚正在南京參加軍事會議,閻錫山急電返防,遂乘專機星夜回省。隨即奉命以“剿共”副總指揮名義,代總指揮楊愛源擔負前線指揮全責,統一指揮原所屬五個旅及第六十六師楊效歐部、第七十二師李生達部、第六十八師李服膺部之李俊功旅、第六十九師楊澄源部。
2月25日,孫楚飛抵陜西綏德,與第八十四師師長高桂滋等商談“合剿”辦法。旋督飭馬延守、孟憲吉各旅向石樓、中陽等地進發,實行堵截。同時以第六十六師楊效歐部、第七十二師李生達部(缺陳長捷旅和第四一八團)附第六十八師李服膺部之李啟功旅集結孝義、汾陽一帶;以第六十九師楊澄源部集結臨汾一帶。3月5日,孫楚以“剿共”總指揮名義下達總攻擊命令,6日拂曉向紅軍發起全面總攻。為便利指揮計,孫楚幾易指揮部所在地,由柳林而離石,再中陽、南大井。3月10日,孫楚指揮所部向集結在中陽、關上之紅軍主力進攻,當日中午占領關上。在此之前,孫楚指揮所部多次與紅軍交戰,皆未能達到預期目的,這對在歷年作戰中常常勝券在握的孫楚來說不能不是一個大的震動。
紅軍回師后,閻錫山晉軍改編為第三十三、第三十四、第三十五三個軍,分別以孫楚、楊愛源、傅作義為軍長。其他兩軍均各轄三個師,惟有孫楚的第三十三軍屬下無建制部隊。從此,孫楚由高級將領變成為閻錫山的高級軍事幕僚。
然而堅如壁壘的碉堡陣并沒有把紅軍擋在河西。1936年2月20日,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鋒軍突擊隊由距山西中陽縣屬三交鎮二十里之黃河對岸的王家坪渡口東渡,突破孫楚苦心經營的碉堡封鎖線,直插三交鎮。其時孫楚正在南京參加軍事會議,閻錫山急電返防,遂乘專機星夜回省。隨即奉命以“剿共”副總指揮名義,代總指揮楊愛源擔負前線指揮全責,統一指揮原所屬五個旅及第六十六師楊效歐部、第七十二師李生達部、第六十八師李服膺部之李俊功旅、第六十九師楊澄源部。
2月25日,孫楚飛抵陜西綏德,與第八十四師師長高桂滋等商談“合剿”辦法。旋督飭馬延守、孟憲吉各旅向石樓、中陽等地進發,實行堵截。同時以第六十六師楊效歐部、第七十二師李生達部(缺陳長捷旅和第四一八團)附第六十八師李服膺部之李啟功旅集結孝義、汾陽一帶;以第六十九師楊澄源部集結臨汾一帶。3月5日,孫楚以“剿共”總指揮名義下達總攻擊命令,6日拂曉向紅軍發起全面總攻。為便利指揮計,孫楚幾易指揮部所在地,由柳林而離石,再中陽、南大井。3月10日,孫楚指揮所部向集結在中陽、關上之紅軍主力進攻,當日中午占領關上。在此之前,孫楚指揮所部多次與紅軍交戰,皆未能達到預期目的,這對在歷年作戰中常常勝券在握的孫楚來說不能不是一個大的震動。
紅軍回師后,閻錫山晉軍改編為第三十三、第三十四、第三十五三個軍,分別以孫楚、楊愛源、傅作義為軍長。其他兩軍均各轄三個師,惟有孫楚的第三十三軍屬下無建制部隊。從此,孫楚由高級將領變成為閻錫山的高級軍事幕僚。
上一篇: 孫中山 | 下一篇: 石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