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楚(約218--293)西晉詩人。字子荊。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西北)人。史稱其“才藻卓絕,爽邁不群”,多所陵傲,故缺鄉曲之譽。楚少欲隱居,謂王濟道:“吾欲漱石、枕流。”濟笑道:“流非可枕;石非可漱。”楚道:“枕流欲洗其耳;漱石欲厲其齒?!蹦晁氖啵家灾骼蓞㈡倴|軍事。魏末,孫楚已40多歲,才入仕為鎮東將軍石苞的參軍,后為晉扶風王司馬駿征西參軍,晉惠帝初為馮翊太守。死時大約70多歲。劉義慶《世說新語》載其軼事一二?!秾O楚集》據《隋書·經籍志》載,凡12卷,今佚。明人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輯有《孫馮翌集》。
孫楚,字子荊。約當生于曹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 , 卒于西晉惠帝元康三年(294年)。太原中部(今山西平遙縣)人。西晉文學家。
自東漢以來,孫氏即為中都大族。孫楚祖父為曹魏時中書令孫資,遜位后官贈驃騎將軍,其父孫宏,亦宮至南陽郡太守。孫楚自幼才藻過人,但卻恃才自負,高傲不群,在鄉里沒有好的聲譽。在以九品中正制選拔人才的制度下,他的青年時期只得在家鄉渡過了。直到4O歲出頭,才到當時的鎮東將軍石蒼幕府中參謀軍事。不久,入朝廷,為佐著作郎,輔助修史。魏元帝曹奐景元后,石蒼位至驃騎將軍,孫楚又回到石蒼幕府參謀軍事。由于他自負才氣,很瞧不起他的武夫上司,常常在言語上表現出對石蒼的不敬。石蒼為報復他,曾上書朝廷,說他訕毀時政。孫楚得知后,立刻上書自辯。一時間,兩人關系更趨緊張。同時,孫楚還常常與他的同鄉人、任尚書的郭奕口舌相爭,使得朝廷達官對他都有意見。晉武帝司馬炎雖然表面上沒有治他的罪,但內心中也責怪他,所以對其放置不問,遂使他數年無官可做。
晉武帝司馬炎泰始末午,封司馬懿之子司馬駿為扶風王。孫楚原與司馬駿關系較好,即到司馬駿那里做軍事參謀。后到地方任過縣令,轉任朝廷禁軍司馬。晉惠帝即位后,孫楚出任了馮翊太守,直到去世。
孫楚仕途曲折坎坷,但他以其超群的才藻,給后人留下了一些詩賦、書信等,為研究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資料.孫楚的作品至南朝梁時,即有編定的集子,據《隋書·經籍志》記載,當時他的集子共有6卷。到清朝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共收錄他的賦17篇,另外,還有奏議,書信等。
從保留下來的作品看,他關心現實,特別是對于當時以品第選人的制度深懷異義。據《晉書》本傳記載,孫楚在禁軍中擔任司馬時,有一次,有人傳言說在武器庫的井中發現了龍。朝廷大臣就此事議論紛紛,有的認為是吉祥之兆,上表稱賀,也有認為龍蟄于井中,是不祥之兆,保持緘默。孫楚就此也上了一封奏章,借題發揮,認為是西晉朝廷不能舉賢任能的象征。他說:“夫龍或俯鱗潛于重泉,或仰攀云漢游乎蒼昊,而今蟠于坎井,同于蛙蝦者,豈能管庫之士或有隱伏,廝役之賢沒于行伍。故龍見光景,有所感悟。”他勸告普武帝?!吧庑∵^,舉賢才”,就象殷王武丁渴求得到博說,周文王尋求姜尚那樣, “申命公卿,舉獨行君子可敦風厲俗者,又舉亮拔秀異之才可以撥煩理難矯世抗害者,無系世族,必先逸*.”這種用人思想,是對世族統治的反抗,能在當時提出來,足見其膽識過人。
可以說,這種思想,貫穿在他的整個活動中。他在一篇《杕杜賦》中也曾說過, “無用獲全,所以為貴;有用獲殘,所以為*,”激烈地抨擊當時的門閥制度,認為那些達官顯貴,都是無用之徒,而那些貧*有用之人,卻多遭殘害。在另一篇《論求才》中,他更直接了當地說: “假若秀才答五問可稱,孝廉答一策能通,此乃雕蟲小道,何關治功?得人以此求才,徒虛語耳!”從這些議論中,就不難理解他為什么仕途坎坷,久不得遇了。
盡管孫楚仕途坎坷,但他并不逃避現實,對現實仍然充滿樂觀態度。在他的詩賦中,很少頹廢厭世之調,而是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奮發精神。他的《登樓賦》對長安城內外景象的描述,便是一例。其中, “牧豎吟嘯于阡陌,舟人鼓枻而揚歌。營巷基峙,列室萬區,黎民布野,商旅充衢”數句,將長安城外的田園風光及城內市區景象,描寫的歷歷在目,逼真可信。表現了對生活的熱爰和對現實的追求。
孫楚的送別之作對人生充滿積極向上的精神。例如他的《征西官屬送于陟陽侯作詩一首》便是這樣。 “天地為我爐,萬物—何小。達人垂大觀,誡其苦不早?!北憩F了對死生的無慮,以及對征人的深切慰勉。愛語文
孫楚青年時期,就與同郡的王濟過從甚密。王濟十分賞識他的才華,對他的評價是: “天才英博,亮拔不群”。他的《除婦服詩》作成后,首先拿給王濟看,王濟看后感慨不己,說它是文生于情,情生于文,真正充滿了感情色彩,能夠打動人心。說明他的早期作品就達到了—定的藝術境界,也說明他的作品是緣情而發,不是無病呻吟。他在魏晉文壇上雖然不可躋身前列,但也在當時文學發展道路上鋪上了一塊小小的石子。
孫楚部分詩作:
答弘農故吏民詩
昔我先侯。邁德垂化。康哉之詠。實由良佐。惟余忝辱。弗克負荷。每歷貴邦。仰瞻泰華。追慕先軌。感想哀嗟。詵詵臣故。爰及羣士。皓首老成。率彼邑里。闡崇高義。長幼以齒。
除婦服詩
時邁不停。日月電流。神爽登遐。忽已一周。禮制有敘。告除靈丘。臨祠感痛。中心若抽。
太仆座上詩
朝欽厥庸。出尹京畿。回受太仆。四牡騑騑。綠耳盈箱。翠華葳蕤。勛齊庭實。增國之暉。
會王侍中座上詩
顯允君子。時惟英邵。玄貂左移。華蟬增曜。
祖道詩
仰天惟龍。御地以驥。利有攸往。不期而至。
征西官屬送于陟陽候作詩
晨風飄歧路。零雨被秋草。傾城遠追送。餞我千里道。三命皆有極。咄嗟安可保。莫大于殤子。彭聃猶為夭。吉兇如糾纆。憂喜相紛繞。天地為我壚。萬物一何小。達人垂大觀。誡此苦不早。乖離即長衢。惆悵盈懷抱。孰能察其心。鑒之以蒼昊。齊契在今朝。守之與偕老。
之馮翊祖道詩
舉翮撫三秦??刮仪Ю锬?。念當隔山河。執觴懷慘毒。
孫楚,字子荊。約當生于曹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 , 卒于西晉惠帝元康三年(294年)。太原中部(今山西平遙縣)人。西晉文學家。
自東漢以來,孫氏即為中都大族。孫楚祖父為曹魏時中書令孫資,遜位后官贈驃騎將軍,其父孫宏,亦宮至南陽郡太守。孫楚自幼才藻過人,但卻恃才自負,高傲不群,在鄉里沒有好的聲譽。在以九品中正制選拔人才的制度下,他的青年時期只得在家鄉渡過了。直到4O歲出頭,才到當時的鎮東將軍石蒼幕府中參謀軍事。不久,入朝廷,為佐著作郎,輔助修史。魏元帝曹奐景元后,石蒼位至驃騎將軍,孫楚又回到石蒼幕府參謀軍事。由于他自負才氣,很瞧不起他的武夫上司,常常在言語上表現出對石蒼的不敬。石蒼為報復他,曾上書朝廷,說他訕毀時政。孫楚得知后,立刻上書自辯。一時間,兩人關系更趨緊張。同時,孫楚還常常與他的同鄉人、任尚書的郭奕口舌相爭,使得朝廷達官對他都有意見。晉武帝司馬炎雖然表面上沒有治他的罪,但內心中也責怪他,所以對其放置不問,遂使他數年無官可做。
晉武帝司馬炎泰始末午,封司馬懿之子司馬駿為扶風王。孫楚原與司馬駿關系較好,即到司馬駿那里做軍事參謀。后到地方任過縣令,轉任朝廷禁軍司馬。晉惠帝即位后,孫楚出任了馮翊太守,直到去世。
孫楚仕途曲折坎坷,但他以其超群的才藻,給后人留下了一些詩賦、書信等,為研究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資料.孫楚的作品至南朝梁時,即有編定的集子,據《隋書·經籍志》記載,當時他的集子共有6卷。到清朝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共收錄他的賦17篇,另外,還有奏議,書信等。
從保留下來的作品看,他關心現實,特別是對于當時以品第選人的制度深懷異義。據《晉書》本傳記載,孫楚在禁軍中擔任司馬時,有一次,有人傳言說在武器庫的井中發現了龍。朝廷大臣就此事議論紛紛,有的認為是吉祥之兆,上表稱賀,也有認為龍蟄于井中,是不祥之兆,保持緘默。孫楚就此也上了一封奏章,借題發揮,認為是西晉朝廷不能舉賢任能的象征。他說:“夫龍或俯鱗潛于重泉,或仰攀云漢游乎蒼昊,而今蟠于坎井,同于蛙蝦者,豈能管庫之士或有隱伏,廝役之賢沒于行伍。故龍見光景,有所感悟。”他勸告普武帝?!吧庑∵^,舉賢才”,就象殷王武丁渴求得到博說,周文王尋求姜尚那樣, “申命公卿,舉獨行君子可敦風厲俗者,又舉亮拔秀異之才可以撥煩理難矯世抗害者,無系世族,必先逸*.”這種用人思想,是對世族統治的反抗,能在當時提出來,足見其膽識過人。
可以說,這種思想,貫穿在他的整個活動中。他在一篇《杕杜賦》中也曾說過, “無用獲全,所以為貴;有用獲殘,所以為*,”激烈地抨擊當時的門閥制度,認為那些達官顯貴,都是無用之徒,而那些貧*有用之人,卻多遭殘害。在另一篇《論求才》中,他更直接了當地說: “假若秀才答五問可稱,孝廉答一策能通,此乃雕蟲小道,何關治功?得人以此求才,徒虛語耳!”從這些議論中,就不難理解他為什么仕途坎坷,久不得遇了。
盡管孫楚仕途坎坷,但他并不逃避現實,對現實仍然充滿樂觀態度。在他的詩賦中,很少頹廢厭世之調,而是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奮發精神。他的《登樓賦》對長安城內外景象的描述,便是一例。其中, “牧豎吟嘯于阡陌,舟人鼓枻而揚歌。營巷基峙,列室萬區,黎民布野,商旅充衢”數句,將長安城外的田園風光及城內市區景象,描寫的歷歷在目,逼真可信。表現了對生活的熱爰和對現實的追求。
孫楚的送別之作對人生充滿積極向上的精神。例如他的《征西官屬送于陟陽侯作詩一首》便是這樣。 “天地為我爐,萬物—何小。達人垂大觀,誡其苦不早?!北憩F了對死生的無慮,以及對征人的深切慰勉。愛語文
孫楚青年時期,就與同郡的王濟過從甚密。王濟十分賞識他的才華,對他的評價是: “天才英博,亮拔不群”。他的《除婦服詩》作成后,首先拿給王濟看,王濟看后感慨不己,說它是文生于情,情生于文,真正充滿了感情色彩,能夠打動人心。說明他的早期作品就達到了—定的藝術境界,也說明他的作品是緣情而發,不是無病呻吟。他在魏晉文壇上雖然不可躋身前列,但也在當時文學發展道路上鋪上了一塊小小的石子。
孫楚部分詩作:
答弘農故吏民詩
昔我先侯。邁德垂化。康哉之詠。實由良佐。惟余忝辱。弗克負荷。每歷貴邦。仰瞻泰華。追慕先軌。感想哀嗟。詵詵臣故。爰及羣士。皓首老成。率彼邑里。闡崇高義。長幼以齒。
除婦服詩
時邁不停。日月電流。神爽登遐。忽已一周。禮制有敘。告除靈丘。臨祠感痛。中心若抽。
太仆座上詩
朝欽厥庸。出尹京畿。回受太仆。四牡騑騑。綠耳盈箱。翠華葳蕤。勛齊庭實。增國之暉。
會王侍中座上詩
顯允君子。時惟英邵。玄貂左移。華蟬增曜。
祖道詩
仰天惟龍。御地以驥。利有攸往。不期而至。
征西官屬送于陟陽候作詩
晨風飄歧路。零雨被秋草。傾城遠追送。餞我千里道。三命皆有極。咄嗟安可保。莫大于殤子。彭聃猶為夭。吉兇如糾纆。憂喜相紛繞。天地為我壚。萬物一何小。達人垂大觀。誡此苦不早。乖離即長衢。惆悵盈懷抱。孰能察其心。鑒之以蒼昊。齊契在今朝。守之與偕老。
之馮翊祖道詩
舉翮撫三秦??刮仪Ю锬?。念當隔山河。執觴懷慘毒。
上一篇: 孫中山 | 下一篇: 石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