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費時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公元1066年),至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他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日力不足,繼之以夜”,“精力盡于此書”。書名的意思是:“鑒于往事,資于治道。”
司馬光著述頗多。除了《資治通鑒》,還有《通鑒舉要歷》八十卷、《稽古錄》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學、經學、哲學乃至醫學方面都進行過鉆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詩草》、《注古文學經》、《易說》、《注太玄經》、《注揚子》、《書儀》、《游山行記》、《續詩治》、《醫問》、《涑水紀聞》、《類篇》、《司馬文正公集》等。在歷史上,司馬光曾被奉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兩人是孔子和孟子)。
在政治觀點方面,司馬光主張法制永遠不變,其政治思想比較保守。他曾說:“先王之法,不可變也”;他認為,象周威烈王命晉大夫魏斯等為諸侯,是棄“先王之禮”,廢“祖宗之法”。與宰相王安石是政敵。家世 司馬光的遠祖可追溯到西晉皇族安平獻王司馬孚。原籍屬河內(今河南沁陽)。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曾為兵部郎中、天章閣待制(屬翰林學士院),在藏書閣擔任皇帝的顧問,官居四品,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譽。童年 司馬光出生時,他的父親司馬池正擔任光州光山縣令,于是便給他取名“光”,七歲時,“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從此,“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司馬光深受其父影響,一位婢女用熱湯替他將胡核去皮,他姐姐問他是誰做的,司馬光回答是自己剝皮的,父親責備他小孩子怎么可以說謊,司馬光自此便不再說謊?!八抉R光砸缸”的兒童故事,在當時的東京(今開封)、洛陽一帶就有人把這個故事畫成《小兒擊甕圖》廣為流傳。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機智勇敢,傳為千古佳話。
破甕救友⑴
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人也。父池,天章閣待制。光⑵生七歲,凜然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⑷,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⑸。自是⑹手不釋⑺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⑻,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⑼,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⑽,兒得活。其后京、洛間畫以為圖。
翻譯:
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人也。父池,天章閣待制。光(司馬光)生七歲,凜然(嚴肅莊重的樣子)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又稱《春秋左氏傳》,相傳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撰),愛之(指代《左氏春秋》),退(回去)為家人講,即了(懂得)其大指(同“旨”,主要意思)。自是(從此)手不釋(放下)書,至(甚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于(在)庭(院子),一兒登甕,足(指失足)跌沒(沉沒)水中,眾皆棄去(拋下那小孩逃去了),光持(拿)石擊甕破之(指代甕),水迸(涌出),兒得活。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是北宋陜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
司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十一月,當時,他的父親司馬池正擔任光州光山縣令,于是便給他取名 "光"。司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馬池后來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閣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譽。
司馬光深受其父影響,自幼便聰敏好學。據史書記載,司馬光非常喜歡讀《左傳》,常常"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七歲時,他便能夠熟練地背誦《左傳》,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歷史梗概講述得清清楚楚,可見他自幼便對歷史懷有十分濃厚的興趣。
注釋:
?。?)選自《宋史·司馬光傳》
(2)【光生七歲】司馬光長到七歲。光,即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現在山西)人。北宋大臣,史學家,編撰《資治通鑒》等書。
?。?)【凜然】嚴肅莊重的樣子。
?。?)【《左氏春秋》】又稱《左傳》,相傳是春秋時期左丘明編撰的一部史書。
?。?)【大指】大意,主要意思。指,通“旨”。
?。?)【自是】自此,從此。
?。?)【釋】放下。
?。?)【甕】口小腹大的一種容器。
?。?)【棄走】逃走。
(10)【迸】涌出。仕途 司馬溫侯祠前的司馬光像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中進士甲科,從此步入仕林。初任奉禮郎、大理評事一類小官,后經樞密副使龐籍的推薦,入京為館閣校勘,同知禮院,改并州通判。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同知諫院。嘉佑六年(1061年)遷起居舍人同知諫院。他立志編撰《通志》,作為統治者的借鑒。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戰國迄秦的《通志》八卷上進宋英宗,英宗命設局續修,并供給費用,增補人員。宋神宗以其書“有鑒于往事,以資于治道”,賜書名《資治通鑒》,并親為寫序。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行新政,他竭力反對,與安石在帝前爭論,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神宗命他為樞密副使,堅辭不就。熙寧三年(1070年),自請離京,以端明殿學士知永興軍(現陜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陽,任西京留守御史臺,以書局自隨,繼續編撰《通鑒》,至元豐七年(1084年)成書。書成后,司馬光官升為資政殿學士。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聽政,召他入京主國政,次年任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數月間罷黜新黨,盡廢新法,史稱“元祐更化”。司馬光執政一年半,即與世長辭,“京師人為之罷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過車者,蓋以千萬數”,靈柩送往夏縣時,“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親。四方來會葬者蓋數萬人”“家家掛象,飯食必?!薄I砗蟆 ∷篮笞焚浱珟?、溫國公,謚“文正”,賜碑“忠清粹德”。遺著有《潛虛》、《均韻指掌》、《類編》、《傳家集》、《翰林詩草》、《注古文學經》、《易說》、《注太玄經》、《注揚子》、《書儀》、《游山行記》、《續詩治》、《醫問》、《涑水紀聞》、《通鑒目錄》、《通鑒考異》、《通鑒舉要歷》、《稽古錄》(《歷年圖》、《歷代君臣事跡》和《百官公卿表》)、《切韻指掌圖》、《司馬文正公集》等37種。政治主張 司馬光在政治上是標準的守舊派人士,他跟主持變法的王安石發生了嚴重分歧,幾度上書反對新法。他認為刑法新建的國家使用輕典,混亂的國家使用重典,這是世輕世重,不是改變法律。所謂“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則修之,非大壞不更造也。”司馬光與王安石,就竭誠為國來說,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體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圍繞著當時財政、軍事上存在的問題,通過大刀闊斧的經濟、軍事改革措施來解決燃眉之急。司馬光則認為在守成時期,應偏重于通過倫理綱常的整頓,來把人們的思想束縛在原有制度之內,即使改革,也定要穩妥,因為“大壞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無,臣恐風雨之不庇也”。司馬光的主張雖然偏于保守,但實際上是一種在“守常”基礎上的改革方略。王安石變法中出現的問題,如新法不能有效落實和用人不當等情況,從側面證明司馬光在政治上還是老練穩健的。編撰《資治通鑒》 宋神宗熙甯年間,司馬光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請求外任。熙寧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臺,自此居洛陽十五年,不問政事。這段悠游的歲月司馬光主持編撰了294卷3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共記載了16個朝代1362年的歷史,歷經19年編輯完成。他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臣今筋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謂,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于此書?!彼抉R光為此書付出畢生精力,成書不到2年,他便積勞而逝。《資治通鑒》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司馬君實都親自動筆,不假他人之手。清代學者王鳴盛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
司馬光著述頗多。除了《資治通鑒》,還有《通鑒舉要歷》八十卷、《稽古錄》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學、經學、哲學乃至醫學方面都進行過鉆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詩草》、《注古文學經》、《易說》、《注太玄經》、《注揚子》、《書儀》、《游山行記》、《續詩治》、《醫問》、《涑水紀聞》、《類篇》、《司馬文正公集》等。在歷史上,司馬光曾被奉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兩人是孔子和孟子)。
在政治觀點方面,司馬光主張法制永遠不變,其政治思想比較保守。他曾說:“先王之法,不可變也”;他認為,象周威烈王命晉大夫魏斯等為諸侯,是棄“先王之禮”,廢“祖宗之法”。與宰相王安石是政敵。家世 司馬光的遠祖可追溯到西晉皇族安平獻王司馬孚。原籍屬河內(今河南沁陽)。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曾為兵部郎中、天章閣待制(屬翰林學士院),在藏書閣擔任皇帝的顧問,官居四品,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譽。童年 司馬光出生時,他的父親司馬池正擔任光州光山縣令,于是便給他取名“光”,七歲時,“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從此,“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司馬光深受其父影響,一位婢女用熱湯替他將胡核去皮,他姐姐問他是誰做的,司馬光回答是自己剝皮的,父親責備他小孩子怎么可以說謊,司馬光自此便不再說謊?!八抉R光砸缸”的兒童故事,在當時的東京(今開封)、洛陽一帶就有人把這個故事畫成《小兒擊甕圖》廣為流傳。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機智勇敢,傳為千古佳話。
破甕救友⑴
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人也。父池,天章閣待制。光⑵生七歲,凜然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⑷,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⑸。自是⑹手不釋⑺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⑻,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⑼,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⑽,兒得活。其后京、洛間畫以為圖。
翻譯:
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人也。父池,天章閣待制。光(司馬光)生七歲,凜然(嚴肅莊重的樣子)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又稱《春秋左氏傳》,相傳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撰),愛之(指代《左氏春秋》),退(回去)為家人講,即了(懂得)其大指(同“旨”,主要意思)。自是(從此)手不釋(放下)書,至(甚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于(在)庭(院子),一兒登甕,足(指失足)跌沒(沉沒)水中,眾皆棄去(拋下那小孩逃去了),光持(拿)石擊甕破之(指代甕),水迸(涌出),兒得活。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是北宋陜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
司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十一月,當時,他的父親司馬池正擔任光州光山縣令,于是便給他取名 "光"。司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馬池后來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閣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譽。
司馬光深受其父影響,自幼便聰敏好學。據史書記載,司馬光非常喜歡讀《左傳》,常常"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七歲時,他便能夠熟練地背誦《左傳》,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歷史梗概講述得清清楚楚,可見他自幼便對歷史懷有十分濃厚的興趣。
注釋:
?。?)選自《宋史·司馬光傳》
(2)【光生七歲】司馬光長到七歲。光,即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現在山西)人。北宋大臣,史學家,編撰《資治通鑒》等書。
?。?)【凜然】嚴肅莊重的樣子。
?。?)【《左氏春秋》】又稱《左傳》,相傳是春秋時期左丘明編撰的一部史書。
?。?)【大指】大意,主要意思。指,通“旨”。
?。?)【自是】自此,從此。
?。?)【釋】放下。
?。?)【甕】口小腹大的一種容器。
?。?)【棄走】逃走。
(10)【迸】涌出。仕途 司馬溫侯祠前的司馬光像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中進士甲科,從此步入仕林。初任奉禮郎、大理評事一類小官,后經樞密副使龐籍的推薦,入京為館閣校勘,同知禮院,改并州通判。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同知諫院。嘉佑六年(1061年)遷起居舍人同知諫院。他立志編撰《通志》,作為統治者的借鑒。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戰國迄秦的《通志》八卷上進宋英宗,英宗命設局續修,并供給費用,增補人員。宋神宗以其書“有鑒于往事,以資于治道”,賜書名《資治通鑒》,并親為寫序。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行新政,他竭力反對,與安石在帝前爭論,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神宗命他為樞密副使,堅辭不就。熙寧三年(1070年),自請離京,以端明殿學士知永興軍(現陜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陽,任西京留守御史臺,以書局自隨,繼續編撰《通鑒》,至元豐七年(1084年)成書。書成后,司馬光官升為資政殿學士。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聽政,召他入京主國政,次年任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數月間罷黜新黨,盡廢新法,史稱“元祐更化”。司馬光執政一年半,即與世長辭,“京師人為之罷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過車者,蓋以千萬數”,靈柩送往夏縣時,“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親。四方來會葬者蓋數萬人”“家家掛象,飯食必?!薄I砗蟆 ∷篮笞焚浱珟?、溫國公,謚“文正”,賜碑“忠清粹德”。遺著有《潛虛》、《均韻指掌》、《類編》、《傳家集》、《翰林詩草》、《注古文學經》、《易說》、《注太玄經》、《注揚子》、《書儀》、《游山行記》、《續詩治》、《醫問》、《涑水紀聞》、《通鑒目錄》、《通鑒考異》、《通鑒舉要歷》、《稽古錄》(《歷年圖》、《歷代君臣事跡》和《百官公卿表》)、《切韻指掌圖》、《司馬文正公集》等37種。政治主張 司馬光在政治上是標準的守舊派人士,他跟主持變法的王安石發生了嚴重分歧,幾度上書反對新法。他認為刑法新建的國家使用輕典,混亂的國家使用重典,這是世輕世重,不是改變法律。所謂“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則修之,非大壞不更造也。”司馬光與王安石,就竭誠為國來說,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體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圍繞著當時財政、軍事上存在的問題,通過大刀闊斧的經濟、軍事改革措施來解決燃眉之急。司馬光則認為在守成時期,應偏重于通過倫理綱常的整頓,來把人們的思想束縛在原有制度之內,即使改革,也定要穩妥,因為“大壞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無,臣恐風雨之不庇也”。司馬光的主張雖然偏于保守,但實際上是一種在“守常”基礎上的改革方略。王安石變法中出現的問題,如新法不能有效落實和用人不當等情況,從側面證明司馬光在政治上還是老練穩健的。編撰《資治通鑒》 宋神宗熙甯年間,司馬光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請求外任。熙寧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臺,自此居洛陽十五年,不問政事。這段悠游的歲月司馬光主持編撰了294卷3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共記載了16個朝代1362年的歷史,歷經19年編輯完成。他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臣今筋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謂,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于此書?!彼抉R光為此書付出畢生精力,成書不到2年,他便積勞而逝。《資治通鑒》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司馬君實都親自動筆,不假他人之手。清代學者王鳴盛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
上一篇: 沈佺期 | 下一篇: 沈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