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孔子世家》說,詩原來有三千多篇,經過孔子的刪選,成為后世所見的三百余篇的定本。這一記載遭到普遍的懷疑。一則先秦文獻所引用的詩句,大體都在現存《詩經》的范圍內,這以外的所謂“逸詩”,數量極少,如果孔子以前還有三千多首詩,照理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再則在《論語》中,孔子已經反復提到“《詩》三百”(《為政》、《子路》等篇),證明孔子所見到的《詩》,已經是三百余篇的本子,同現在見到的樣子差不多。要之,《詩經》的編定,當在孔子出生以前,約公元前六世紀左右。只是孔子確實也對《詩經》下過很大功夫。《論語》記孔子說:“吾自衛返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前面引《史記》的文字,也說了同樣的意思。這表明,在孔子的時代,《詩經》的音樂已發生散失錯亂的現象,孔子對此作了改定工作,使之合于古樂的原狀。他還用《詩經》教育學生,經常同他們討論關于《詩經》的問題,并加以演奏歌舞(見《論語》和《墨子·非儒》)。這些,對《詩經》的流傳都起了重要作用。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在文學發展史上有其突出的地位。但是,這部偉大的著作,由于年代久遠,缺乏可靠材料,至今在許多方面眾說紛紜,無法作出定論。孔子是否刪過《詩》就是一個懸案。
漢代時,司馬遷通過對《詩經》及孔子的研究,提出了孔子刪詩的觀點。主張這種說法的理由主要有下面三點:
第一,漢代距離春秋,戰國不遠,司馬遷所依據的材料自然比后人要多,也更加可靠。我們怎么能不相信漢代的司馬遷,而相信唐宋以后的說法呢?
第二,古代大小國家有一千八百多,一國獻一詩,也有一千八百多篇,而現存的《國風》,有的經歷十個,二十個國君才采錄一首,可見古詩本來是很多的,根本不止三千。孔子從前人已收錄的三千多篇詩中選取三百零五篇編為集子,作為教科書,是可能的。
第三,所謂刪詩并不一定全篇都刪掉,或者是刪掉篇中的某些章節,或者是刪掉章節中的某些句子,或者是刪掉句中的某些字。我們對照書傳中所引的,《詩經》中有全篇未錄的,也有錄而章句不用的,可見這種情況是與刪《詩》相吻合的。
詩經 (為后代課本)
持不同意見的人則針鋒相對地提出孔子沒有刪過《詩》的理由。其主要理由有:
第一,《左傳. 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公子季札到魯國觀周樂,演奏十五國風和雅頌各部分,其中的編排順序與今天的《詩經》大體相同。而據現存的資料看,孔子當時只有八歲,根本不可能刪《詩》,可見孔子之前就有和今天《詩經》的編次,篇目基本相同的集子。
第二,孔子自己只是說“正樂”,并沒有說刪《詩》。雖然當時的詩是配樂的,但詩,樂畢竟還是有區別的,詩主要指文字,而樂主要指樂曲。再說孔子返魯“正樂”時已經六十九歲,如果刪《詩》該在這個時候,為什么在這之前他一直說“《詩》三百”呢?
第三,《詩經》中有不少“淫詩”,這些不符合孔子禮樂仁政思想的詩,為什么沒有刪掉?
第四,先秦各種史籍所引的詩,大多數見于今天的《詩經》,不過五十首,這說明《詩》在當時只有三百篇。即使孔子刪過詩,由于他在當時只是諸子中的一家,影響不是很大,也不大可能影響到同時期的其他著作,更不可能影響到他以前的著作。
上述兩種觀點,唇槍舌劍,至今還爭論不休。從表面上看,似乎后者證據更有力一些,但我們研究古代文學不能硬扣一,二條死材料,而應該在尊重史料的基礎上,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作一些合理的推測。當然問題并不會如此簡單,還需要作進一步的研究,搞清楚這個問題對研究《詩經》,尤其是研究孔子的思想都會有很大幫助的。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在文學發展史上有其突出的地位。但是,這部偉大的著作,由于年代久遠,缺乏可靠材料,至今在許多方面眾說紛紜,無法作出定論。孔子是否刪過《詩》就是一個懸案。
漢代時,司馬遷通過對《詩經》及孔子的研究,提出了孔子刪詩的觀點。主張這種說法的理由主要有下面三點:
第一,漢代距離春秋,戰國不遠,司馬遷所依據的材料自然比后人要多,也更加可靠。我們怎么能不相信漢代的司馬遷,而相信唐宋以后的說法呢?
第二,古代大小國家有一千八百多,一國獻一詩,也有一千八百多篇,而現存的《國風》,有的經歷十個,二十個國君才采錄一首,可見古詩本來是很多的,根本不止三千。孔子從前人已收錄的三千多篇詩中選取三百零五篇編為集子,作為教科書,是可能的。
第三,所謂刪詩并不一定全篇都刪掉,或者是刪掉篇中的某些章節,或者是刪掉章節中的某些句子,或者是刪掉句中的某些字。我們對照書傳中所引的,《詩經》中有全篇未錄的,也有錄而章句不用的,可見這種情況是與刪《詩》相吻合的。
詩經 (為后代課本)
持不同意見的人則針鋒相對地提出孔子沒有刪過《詩》的理由。其主要理由有:
第一,《左傳. 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公子季札到魯國觀周樂,演奏十五國風和雅頌各部分,其中的編排順序與今天的《詩經》大體相同。而據現存的資料看,孔子當時只有八歲,根本不可能刪《詩》,可見孔子之前就有和今天《詩經》的編次,篇目基本相同的集子。
第二,孔子自己只是說“正樂”,并沒有說刪《詩》。雖然當時的詩是配樂的,但詩,樂畢竟還是有區別的,詩主要指文字,而樂主要指樂曲。再說孔子返魯“正樂”時已經六十九歲,如果刪《詩》該在這個時候,為什么在這之前他一直說“《詩》三百”呢?
第三,《詩經》中有不少“淫詩”,這些不符合孔子禮樂仁政思想的詩,為什么沒有刪掉?
第四,先秦各種史籍所引的詩,大多數見于今天的《詩經》,不過五十首,這說明《詩》在當時只有三百篇。即使孔子刪過詩,由于他在當時只是諸子中的一家,影響不是很大,也不大可能影響到同時期的其他著作,更不可能影響到他以前的著作。
上述兩種觀點,唇槍舌劍,至今還爭論不休。從表面上看,似乎后者證據更有力一些,但我們研究古代文學不能硬扣一,二條死材料,而應該在尊重史料的基礎上,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作一些合理的推測。當然問題并不會如此簡單,還需要作進一步的研究,搞清楚這個問題對研究《詩經》,尤其是研究孔子的思想都會有很大幫助的。
上一篇: 司空曙 | 下一篇: 僧志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