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曾植,同治癸酉科順天鄉試第22名,會試24名,殿試三甲97名,用刑部主事,當年光緒6年庚辰科(1880年)會試首題是:“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背鲎浴墩撜Z•為政篇》,沈氏的破題是:“有深會圣言者,如愚所以不愚也?!?,承題是:“蓋其會圣言也不深,則其發圣言也必淺,即其私而退省之,不愚者不誠賴如愚哉?”起講茲略,然后是代入孔子語氣之起二比:“高堅前后之程,吾與回言無不盡,顧何以言所以,言所已及,回與相近,言所未伸,回并不與,……言動視聽之則,吾與回言且無余,顧何以言之偶傳,質疑有待言之時,示偏覺索解無聞……”然后是出題:“如是焉而言已終日也,噫,愚矣,愚于進安,必其不愚于退也,而吾且省之?!比缓笫嵌”龋骸把嗨街?,不假提撕,體諸心有驗諸身,而亦前亦趨欲從者其志;啟發之機,不關憤悱,積乎中以形乎外,而無施無伐不惰者其神?!彪S后“蓋違而發者恒情也”是一句過接,然后是中二比:“夫孰知不違而亦發也,……;夫孰知不違亦足以發也,……?!焙蠖蟊龋骸岸笾刂魑颡毶钜玻?;而后知回之涵養獨粹也,……?!弊詈笠院喢鞫笠膬删涫战Y:“回愚乎,回不愚乎?”
第二題是∶“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題出自《中庸》,沈的破題是:“效有極于四方天下者,柔懷所以治外也?!本o隨承題:“夫四方歸之,天下畏之,豈非有國者所欲得諸天下者哉,柔焉懷焉,其效斯在?!比缓笃鹬v:“且王者體天出治,昭其德者,云瞻日就;服其令者,雷厲風行,……”(以下代入口氣)“臣請進子來而言柔懷,今夫有分土者無分民,故王澤之隆,不遺遠者,定一尊者大一統,故風同之盛首戢強侯,請以四方天下觀。”然后起二比:“謂盛朝不尚招攜,何以戎狄蠻閩職方懷方隸其數;謂王者不矜控制,何以山川種族四荒四極紀其名……謂強藩之悍戾難馴,何以弓矢戎兵神武昭,而天下之材能盡戢,謂封建之事權易散,何以躬桓蒲糓朝儀肅,而天下之意氣皆平,……”以下略。
第三題是“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即所謂知人論世,出自《孟子•萬章下》。沈曾植破題為∶“論人者必論世,不徒頌讀也已?!背蓄}略,起講首言:“嘗思閱世生人,閱人成世,此古今之人所由判也……?!比缓笃鸲龋骸扒賶粲胁谎灾[,上觀千古,下觀千古,音塵隔者神理自通,善不限于方隅,善何容限于人代也。……;丹青有不實之文,十世可知,百世可知,際會絕者心源自接,并我生者,其人不可輕,先我生者,其人猶可愛也……?!贝吮扔杏c古人心靈相通意,今日讀之亦“猶可愛也”。然后是二小比:“且夫詩言志,書言緒,百世上所以待白后來也;與古居,與古稽,百世下所以仰承先哲也,……”接著是中二大比:“從風流息寂以還,時而置論曰∶……自來載籍流傳,誤于蔑古者半,誤于論古者亦半,古人本不習后世之陳言,論古人者,獨奈何繩以后世之苛論也,惟衡其世,以為頌讀之資,……從簡斷編殘之后,時而出論曰∶我頌詩能式古訓,我讀書能證古文,臆見相參而莫知其覯,……從來文辭隱互,好為墨守者非,好為論正者亦非,古人本不習后世之文章,論古人者,獨奈何律以后世之體制也;惟標其世,以總詩書之紀,……?!比缓笫呛蠖龋骸芭孕行鄙希笕税胛善湮模堃唤涀R者推求,尚可得知人微意;系月編年,史冊信存其法,茍并入經生講習,當倍深思古幽情?!弊詈笫鞘战Y:“尚友者之論如是。”由此文可見一種歷史觀,這種知人論世,以歷史的同情和理解去看待歷史的眼光也正是我們今日所急需。沈曾植在晚清先后任職刑部貴州司員外郎、刑部江蘇司郎中等,在刑部工作約18年,研究古今法律甚有心得。在兩湖書院也曾任教。后擔任過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安徽提學使、安徽布政使等官職,曾東渡日本考察制度文物。沈曾植以學人而出任地方官員,卓有政績,但沈曾植自覺性情疏放,與官場作風不合,于是請求辭官,隱棲上海。在上海,他與王國維結識,王國維向他請教音韻學。沈曾植后來參與了“辮子大帥”張勛的復辟,被封學部尚書。復辟失敗,閑居上海。他的寓所海日樓中,常有中外學者前來問學。俄國哲學卡伊薩林經辜鴻銘介紹來見沈曾植,見面后,結果寫下一篇《中國大儒沈子培》,感嘆沈曾植是“中國文化之典型”、“中國之完人”。1916年,法國漢學家伯希和到海日樓中,和沈曾植討論契丹、蒙古、畏兀兒文和摩尼、婆羅門教源流。日本近代漢學的開創者內藤湖南對他學生說,到中國務必要見沈曾植,因為沈氏是“通達中國所有學問的有見識的偉大人物”。
《清史稿》稱:“曾植為學兼綜漢、宋,而尤深于史學掌故。”倘果然,則子培既精訓話又通性理。衡諸其生平,其學以乾嘉諸子為皈依則信然。以致王國維說他以乾嘉諸老治經史之法“復廣之以治一切話學,趣博而旨約,識高而議平。其憂世之深,有過于龔、魏;而擇術之慎,不后手戴、錢”。這種評價實為中肯。王森然先生在《近代名家評傳》中對子培之晚歲思想偏于守舊有一語為解:“惟其不渝孤忠之態度,則殊可嘉也”,并調之為“舊時代舊人物之魯殿靈光,博學堅貞,足以夸”,“誠近代之賢雋也”,推仰之心,不言自明。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侵華入京之后的第三年,沈曾植還刑部主事,感時傷事,在《寐碑叟題跋》中記日:“光緒壬寅正月,重人都門,過澄云閣與杜維話舊,攜此本歸。斜日離離,容云四合,矮窗展玩,招悵移晷,桑榆書畫之緣,意復從此始耶?其心跡可見一斑。沈晚年寡交白晦,自號谷隱居士,居滬鬻書自給,而求書者不絕于門,以得片紙為寶。百年匆匆而過,歷史人物與歷史風云已成歷史。昔于髯翁有句云:“天上風云原一瞬,人間成毀不須驚”,吟罷悵然。如沈曾植者,于今為不朽者有二:一學術、二書藝也。筆者嘗與人感嘆:晚清與民國,實我國諸領域人才輩出之時代,其時風云際會,多少豪杰,迄今難出其右。沈氏即其中之一。
沈曾植家學甚厚。其祖沈維鐈不惟久為仕宦,且五任學政,??瘓D書頗多,務尚實學。沈曾植學力淹通,曾受張之洞聘為武昌兩湖書院史席。其精通典籍,以至客人居所盡見書架,必高呼主人乃知所在。后曾赴日本考察制度文物,眼界益開。
第二題是∶“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題出自《中庸》,沈的破題是:“效有極于四方天下者,柔懷所以治外也?!本o隨承題:“夫四方歸之,天下畏之,豈非有國者所欲得諸天下者哉,柔焉懷焉,其效斯在?!比缓笃鹬v:“且王者體天出治,昭其德者,云瞻日就;服其令者,雷厲風行,……”(以下代入口氣)“臣請進子來而言柔懷,今夫有分土者無分民,故王澤之隆,不遺遠者,定一尊者大一統,故風同之盛首戢強侯,請以四方天下觀。”然后起二比:“謂盛朝不尚招攜,何以戎狄蠻閩職方懷方隸其數;謂王者不矜控制,何以山川種族四荒四極紀其名……謂強藩之悍戾難馴,何以弓矢戎兵神武昭,而天下之材能盡戢,謂封建之事權易散,何以躬桓蒲糓朝儀肅,而天下之意氣皆平,……”以下略。
第三題是“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即所謂知人論世,出自《孟子•萬章下》。沈曾植破題為∶“論人者必論世,不徒頌讀也已?!背蓄}略,起講首言:“嘗思閱世生人,閱人成世,此古今之人所由判也……?!比缓笃鸲龋骸扒賶粲胁谎灾[,上觀千古,下觀千古,音塵隔者神理自通,善不限于方隅,善何容限于人代也。……;丹青有不實之文,十世可知,百世可知,際會絕者心源自接,并我生者,其人不可輕,先我生者,其人猶可愛也……?!贝吮扔杏c古人心靈相通意,今日讀之亦“猶可愛也”。然后是二小比:“且夫詩言志,書言緒,百世上所以待白后來也;與古居,與古稽,百世下所以仰承先哲也,……”接著是中二大比:“從風流息寂以還,時而置論曰∶……自來載籍流傳,誤于蔑古者半,誤于論古者亦半,古人本不習后世之陳言,論古人者,獨奈何繩以后世之苛論也,惟衡其世,以為頌讀之資,……從簡斷編殘之后,時而出論曰∶我頌詩能式古訓,我讀書能證古文,臆見相參而莫知其覯,……從來文辭隱互,好為墨守者非,好為論正者亦非,古人本不習后世之文章,論古人者,獨奈何律以后世之體制也;惟標其世,以總詩書之紀,……?!比缓笫呛蠖龋骸芭孕行鄙希笕税胛善湮模堃唤涀R者推求,尚可得知人微意;系月編年,史冊信存其法,茍并入經生講習,當倍深思古幽情?!弊詈笫鞘战Y:“尚友者之論如是。”由此文可見一種歷史觀,這種知人論世,以歷史的同情和理解去看待歷史的眼光也正是我們今日所急需。沈曾植在晚清先后任職刑部貴州司員外郎、刑部江蘇司郎中等,在刑部工作約18年,研究古今法律甚有心得。在兩湖書院也曾任教。后擔任過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安徽提學使、安徽布政使等官職,曾東渡日本考察制度文物。沈曾植以學人而出任地方官員,卓有政績,但沈曾植自覺性情疏放,與官場作風不合,于是請求辭官,隱棲上海。在上海,他與王國維結識,王國維向他請教音韻學。沈曾植后來參與了“辮子大帥”張勛的復辟,被封學部尚書。復辟失敗,閑居上海。他的寓所海日樓中,常有中外學者前來問學。俄國哲學卡伊薩林經辜鴻銘介紹來見沈曾植,見面后,結果寫下一篇《中國大儒沈子培》,感嘆沈曾植是“中國文化之典型”、“中國之完人”。1916年,法國漢學家伯希和到海日樓中,和沈曾植討論契丹、蒙古、畏兀兒文和摩尼、婆羅門教源流。日本近代漢學的開創者內藤湖南對他學生說,到中國務必要見沈曾植,因為沈氏是“通達中國所有學問的有見識的偉大人物”。
《清史稿》稱:“曾植為學兼綜漢、宋,而尤深于史學掌故。”倘果然,則子培既精訓話又通性理。衡諸其生平,其學以乾嘉諸子為皈依則信然。以致王國維說他以乾嘉諸老治經史之法“復廣之以治一切話學,趣博而旨約,識高而議平。其憂世之深,有過于龔、魏;而擇術之慎,不后手戴、錢”。這種評價實為中肯。王森然先生在《近代名家評傳》中對子培之晚歲思想偏于守舊有一語為解:“惟其不渝孤忠之態度,則殊可嘉也”,并調之為“舊時代舊人物之魯殿靈光,博學堅貞,足以夸”,“誠近代之賢雋也”,推仰之心,不言自明。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侵華入京之后的第三年,沈曾植還刑部主事,感時傷事,在《寐碑叟題跋》中記日:“光緒壬寅正月,重人都門,過澄云閣與杜維話舊,攜此本歸。斜日離離,容云四合,矮窗展玩,招悵移晷,桑榆書畫之緣,意復從此始耶?其心跡可見一斑。沈晚年寡交白晦,自號谷隱居士,居滬鬻書自給,而求書者不絕于門,以得片紙為寶。百年匆匆而過,歷史人物與歷史風云已成歷史。昔于髯翁有句云:“天上風云原一瞬,人間成毀不須驚”,吟罷悵然。如沈曾植者,于今為不朽者有二:一學術、二書藝也。筆者嘗與人感嘆:晚清與民國,實我國諸領域人才輩出之時代,其時風云際會,多少豪杰,迄今難出其右。沈氏即其中之一。
沈曾植家學甚厚。其祖沈維鐈不惟久為仕宦,且五任學政,??瘓D書頗多,務尚實學。沈曾植學力淹通,曾受張之洞聘為武昌兩湖書院史席。其精通典籍,以至客人居所盡見書架,必高呼主人乃知所在。后曾赴日本考察制度文物,眼界益開。
上一篇: 釋敬安 | 下一篇: 宋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