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4~710年) 上官婉兒,唐代女官、女詩人、唐中宗昭容。唐代中原陜州,今中原河南三門峽人士 其曾祖上官弘為隋江都官鹽移居揚州,,其祖父上官儀家于江都。 上官儀孫女。儀被殺,隨母鄭氏配入內庭。因才氣過人,被武則天賞識,沒有被誅殺。年十四,即為武則天掌文誥。唐中宗時,上官婉兒成為中宗后妃之一,被封為昭容,故又稱上官昭容。上官婉兒曾建議擴大書館,增設學士。代朝廷品評天下詩文,一時詞臣多集其門。臨淄王(即唐玄宗)起兵,與韋后同時被殺。 后人稱其為“巾幗首相”。
〖人物生平〗
上官婉兒是今河南三門峽陜縣人,是唐高宗時宰相上官儀的孫女。麟德元年,上官儀因替高宗起草將廢武則天的詔書,被武后所殺,家族籍沒。尚在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兒與母親鄭氏同被配沒掖庭。她十四歲的時候,出落得妖冶艷麗,秀美輕盈,一顰一笑,自成風度,加上天生聰秀,過目成誦,文采過人,下筆千言。儀鳳二年上官婉兒曾被武則天召見宮中,當場命題,讓其依題著文。上官婉兒文不加點,須臾而成,珠圓玉潤,調葉聲和,尤其她的書法秀媚,格仿簪花。武則天看后大悅,當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讓其掌管宮中詔命。此后,武則天所下制誥,多出上官婉兒的手筆。
當時的少女婉兒即使情竇初開,這時的太子是時年二十四歲的李賢,上官婉兒見得最多的男人,除了皇帝李治,恐怕就得數李賢了。因此又有了這樣的傳說:婉兒是李賢的侍讀,與“容止端雅”的李賢之間產生了愛情。然[1]而傳說中的愛情即使存在過,也很快就被碾得粉碎。
八月二十二日,二十七歲的李賢被廢去太子位。而置他于死地的那份廢黜詔書,正是十七歲的上官婉兒替武則天草擬的。宮廷中沒有愛情,事實再一次證明,婉兒已經堅定了自己緊跟武則天的決心。而這樣的決心將跟隨她的一生。
武則天將上官婉兒倚為心腹,甚至與張昌宗在床榻間交歡時也不避忌她。上官婉兒免不得被引動,加上張昌宗姿容秀美,不由地心如鹿撞。一天,婉兒與張昌宗私相調謔,被武則天看見,拔取金刀,插入上官婉兒前髻,傷及左額,且怒目道:“汝敢近我禁臠,罪當處死。”虧得張昌宗替她跪求,才得赦免。婉兒因額有傷痕,便在傷疤處刺了一朵紅色的梅花以遮掩,誰知卻益加嬌媚。宮女們皆以為美,有人偷偷以胭脂在前額點紅效仿,漸漸地宮中便有了這種紅梅妝。
關于婉兒的傷疤另有一說,因上官婉兒厭惡武則天男寵對自己的調戲而關閉甬道,致使皇權象征的明堂因報復被毀,武曌大怒,下旨欲殺之。在宮內臨刑前,改變主意,賜給了婉兒生存的機會,卻在她額頭上刻了忤旨二字。自此,婉兒一為紀念李賢,二是因為無欲無求,整日素衣打扮,再不梳妝照鏡。
以后,上官婉兒遂精心伺奉,曲意迎合,更得武則天歡心。從圣歷元年開始,又讓其處理百司奏表,參決政務,權勢日盛。
神龍元年,中宗復位。中宗即位后政權掌握在韋皇后的手中。中宗一生顛沛流離,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養成了一副柔弱性格。而韋后則一心學武則天,勾結女兒安樂公主,把持了朝綱。后來中宗被廢,幽囚在房州地方,只有韋氏伴著中宗皇帝在幽囚地方,吃盡苦楚。中宗到了復位以后,大權在握,便接著把婉兒召幸,合成一個鸞鳳交,冊為昭容,封婉兒母鄭氏為沛國夫人。又令婉兒專掌起草詔令。
上官婉兒曾與武三思私通,武三思相貌不凡,枕席上的功夫也很讓她滿意。為了保住武家日漸衰微的地位,為了武家和李家可以像武曌所想世世代代交好下去,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她把武三思薦給了韋后。韋后平日在宮中愛賭雙陸游戲,她和武三思對坐著賭雙陸,韋后故意撒癡撒嬌,逗著武三思玩笑;中宗手中握著一把牙簽兒,還替他二人算著輸贏的籌碼。
由于有武三思的加入,韋后勢力大增,把唐中宗的權柄完全架空。武三思依靠韋后和安樂公主等人的支持,相繼設計貶殺了張柬之、桓彥范、敬暉、袁恕己和崔玄暐等五王,權傾人主,不可一世。上官婉兒為保情人地位,在所草詔令中,經常推崇武氏而排抑皇家,致使太子李重俊氣憤不已。景龍元年七月,李重俊與左御林大將軍李多祚等,矯皇帝旨意,發左御林軍及千騎三百余人,在半夜時分,分兩路軍馬直撲武三思、武崇訓府第。并誅其親黨十余人,又統兵300余,直趨肅章門,斬關直入,搜索韋皇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上官婉兒急至唐中宗和韋后處,并揚言說:“觀太子之意,是先殺上官婉兒,然后再依次捕弒皇后和陛下。”韋后和中宗一時大怒,遂帶著上官婉兒和安樂公主登上玄武門躲避兵鋒,令右羽林大將軍劉景仁率飛騎二千余人,屯太極殿前,閉門自守。太子兵敗被殺。中宗下詔將太子首級獻上太廟。這時,韋皇后見死了武三思,心中萬分凄涼,聽說太子首級到京,便下懿旨:“將太子首級,在三思、崇訓父子柩前致祭。”韋皇后和安樂公主親自到靈前吊奠。
上官婉兒慫恿中宗設立修文館,大召天下詩文才子,邀請朝中善詩文的大臣入修文館,摛藻揚華。多次賜宴游樂,賦詩唱和,連流竟夕,醉不思歸。上官婉兒每次都同時代替中宗、韋后和安樂公主,數首并做,詩句優美,時人大多傳誦唱和。對大臣所做之詩,中宗又令上官婉兒進行評定,名列第一者,常賞賜金爵,貴重無比。
相傳婉兒將生時,母親鄭氏夢見一個巨人,給她一秤道:“持此稱量天下士。”鄭氏料想腹中,必是一個男子,將來必能稱量天下人才,誰知生下地來,卻是一個女兒,鄭氏心中甚是不樂。這婉兒面貌美麗,卻勝過她母親,自幼兒長成聰明伶俐,出世才滿月,鄭氏抱婉兒在懷中戲語道:“汝能稱量天下士么?”婉兒即呀呀地相應,如今果然。因此,朝廷內外,吟詩做賦,靡然成風。韋后本不工詩,即由婉兒代為捉刀,各文臣也明知非帝后親筆,但當面只好認她自制,格外稱揚,韋后遂把婉兒寵上加寵。
婉兒趁此機會,將兵部侍郎崔湜引做面首。從來佳人才子,沒有不相憐相惜的!當初上官婉兒和武三思尚結一份私情,見了崔湜,神情之間,若接若離。如今武三思被韋皇后管住,丟下婉兒一個人孤凄凄的,一縷癡情,便全寄在崔湜身上。崔湜年少多才,與婉兒堪為一對佳偶,如今結成露水緣,婉兒才得如愿以償,但尚有不滿意處,崔湜在宮外,婉兒在宮內,宮闈雖然弛禁,究竟有個中宗在上面,終究不方便。婉兒又想出一法,請營外第,以便游賞。中宗派人在上官婉兒居地穿池為沼,疊石為巖,窮極雕飾,常引大臣宴樂其中。此地亭臺閣宇,園榭廊廡,風雅為洛陽第一家,上官婉兒與崔湜從此日日鴛鴦戲浴。崔湜的弟兄崔蒞、崔液、崔滌弟兄四人個個都生成眉清目秀,面如冠玉,崔湜一個一個地引他們進宮來,和上官婉兒見面。婉兒見了這許多美貌少年,一時里愛也愛不過來。從此,上官婉兒行走坐臥,無時無刻都有這崔家弟兄四人追隨陪伴在一旁。上官婉兒常常在宮中設宴,一個美人兒中間,坐著四個少年兒郎,在兩旁陪著飲酒說笑,行令賦詩。后來崔湜又在主持銓選時,多有違失,被御史李尚隱彈劾,以罪被貶外州司馬;也因上官婉兒和太平公主為其申理,仍官復原職。為了保護情人崔湜,他又被婉兒介紹給了太平公主。
景龍四年,勢力日盛,上官婉兒一直交好的太平公主便派上了用場。六月,唐中宗被韋后與安樂公主毒死后,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一起草擬遺詔,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太子,三天后即位是為唐殤帝。韋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參決政務。七月,臨淄王李隆基率羽林將士沖入宮中,殺韋后及其黨羽。而李隆基正是婉兒曾經保護過也曾預言過有帝王之相的當時的被囚禁的皇孫。因偶然看見武三思與婉兒在院內私通,便狠下決心,“我日后定要殺了這女人。”正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之意。知是李隆基領軍,婉兒自知命不久矣,秉燭出迎,各位官兵在整日的勞頓奔波后竟見到如此這般美妙恬靜之景,竟都愣了,尤其還是從一個被誅殺的女子這里得到的溫暖。劉幽求心軟下來,對婉兒說,請讓我代為求情。婉兒不置可否的應允了。聽此信,李隆基由指揮所急馳而來,馬蹄聲在那天的夜里顯得格外響亮。奔入院內,卻只見一把劍在婉兒身體內。一幕幕小時候這個如若天仙如若母親般散發著母愛光輝的女子給自己講故事、關心關愛自己的畫面浮現在眼前。“我不想要你死啊。你給我活過來。我還要聽你講故事……”之后便大吼“誰殺了她?我不是說要我親自結果的嗎?”一位士兵統領站了出來。“是娘娘自己搶了我們的劍,她說臨淄王來了,聽著他急切的要索我命的馬蹄聲,我也該去了。”(此段來源于趙枚小說)
上官婉兒是歷史上頗有才氣的女子,她的一生可謂是坎坷傳奇。雖然沒有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實。開元年間,唐玄宗追念上官婉兒的才華,下令收集其詩文,輯成二十卷,張說為她寫道:“敏識聆聽,探微鏡理,開卷海納,宛若前聞,搖筆云飛,成同宿構。古者有女史記功書過,復有女尚書決事言閥,昭容兩朝兼美,一日萬機,顧問不遺,應接如意,雖漢稱班媛,晉譽左媼,文章之道不殊,輔佐之功則異。”此集今佚,《全唐詩》僅收其遺詩三十二首。貞元時,呂溫曾做《上官昭容書樓歌》,尚可見其文學生活的片段。上官婉兒在唐代歷史中是個極有魅力的后宮女性,在《舊唐書》、《新唐書》的“后妃傳”中都有專篇記載。
盡管上官婉兒也曾一度享盡榮華與權力,但她仍要仰皇上、皇后、公主的鼻息,仍要曲意逢迎,這個中甘苦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后來,她仍未逃脫厄運,做了皇權爭斗的犧牲品。
〖相關詩詞〗
【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內殿出翦彩花應制】上官昭容
密葉因裁吐,新花逐翦舒。攀條雖不謬,摘蕊詎知虛。
春至由來發,秋還未肯疏。借問桃將李,相亂欲何如。
【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圖,群臣上菊花壽酒】上官昭容
帝里重陽節,香園萬乘來。卻邪萸入佩,獻壽菊傳杯。
塔類承天涌,門疑待佛開。睿詞懸日月,長得仰昭回。
【彩書怨】上官昭容
葉下洞庭初,思君萬里馀。露濃香被冷,月落錦屏虛。
欲奏江南曲,貪封薊北書。書中無別意,惟悵久離居。
【駕幸三會寺應制】上官昭容
釋子談經處,軒臣刻字留。故臺遺老識,殘簡圣皇求。
駐蹕懷千古,開襟望九州。四山緣塞合,二水夾城流。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獻酬。太平詞藻盛,長愿紀鴻休。
【駕幸新豐溫泉宮獻詩三首】上官昭容
三冬季月景龍年,萬乘觀風出灞川。
遙看電躍龍為馬,回矚霜原玉作田。
鸞旗掣曳拂空回,羽騎驂驔躡景來。
隱隱驪山云外聳,迢迢御帳日邊開。
翠幕珠幃敞月營,金罍玉斝泛蘭英。
歲歲年年常扈蹕,長長久久樂升平。
【游長寧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上官昭容
逐仙賞,展幽情,逾昆閬,邁蓬瀛。
游魯館,陟秦臺。污山壁,愧瓊瑰。
檀欒竹影,飆風日松聲。不煩歌吹,自足娛情。
仰循茅宇,俯眄喬枝。煙霞問訊,風月相知。
枝條郁郁,文質彬彬。山林作伴,松桂為鄰。
清波洶涌,碧樹冥蒙。莫怪留步,因攀桂叢。
莫論圓嶠,休說方壺。何如魯館,即是仙都。
玉環騰遠創,金埒荷殊榮。弗玩珠璣飾,仍留仁智情。
鑿山便作室,憑樹即為楹。公輸與班爾,從此遂韜聲。
登山一長望,正遇九春初。結駟填街術,閭閻滿邑居。
斗雪梅先吐,驚風柳未舒。直愁斜日落,不畏酒尊虛。
霽曉氣清和,披襟賞薜蘿。玳瑁凝春色,琉璃漾水波。
跂石聊長嘯,攀松乍短歌。除非物外者,誰就此經過。
暫爾游山第,淹留惜未歸。霞窗明月滿,澗戶白云飛。
書引藤為架,人將薜作衣。此真攀玩所,臨睨賞光輝。
放曠出煙云,蕭條自不群。漱流清意府,隱幾避囂氛。
石畫妝苔色,風梭織水文。山室何為貴,唯馀蘭桂熏。
策杖臨霞岫,危步下霜蹊。志逐深山靜,途隨曲澗迷。
漸覺心神逸,俄看云霧低。莫怪人題樹,只為賞幽棲。
攀藤招逸客,偃桂協幽情。水中看樹影,風里聽松聲。
攜琴侍叔夜,負局訪安期。不應題石壁,為記賞山時。
泉石多仙趣,巖壑寫奇形。欲知堪悅耳,唯聽水泠泠。
巖壑恣登臨,瑩目復怡心。風篁類長笛,流水當鳴琴。
懶步天臺路,惟登地肺山。幽巖仙桂滿,今日恣情攀。
暫游仁智所,蕭然松桂情。寄言棲遁客,勿復訪蓬瀛。
瀑溜晴疑雨,叢篁晝似昏。山中真可玩,暫請報王孫。
傍池聊試筆,倚石旋題詩。豫彈山水調,終擬從鐘期。
橫鋪豹皮褥,側帶鹿胎巾。借問何為者,山中有逸人。
沁水田園先自多,齊城樓觀更無過。
倩語張騫莫辛苦,人今從此識天河。
參差碧岫聳蓮花,潺湲綠水瑩金沙。
何須遠訪三山路,人今已到九仙家。
憑高瞰險足怡心,菌閣桃源不暇尋。
馀雪依林成玉樹,殘霙點岫即瑤岑。
【句】上官昭容
勢如連璧友,心似臭蘭人
〖歷史資料〗
《舊唐書 列傳第一》
中宗上官昭容,名婉兒,西臺侍郎儀之孫也。父庭芝,與儀同被誅,婉兒時在襁褓,隨母配入掖庭。及長,有文詞,明習吏事。則天時,婉兒忤旨當誅,則天惜其才不殺,但黥其面而已。自圣歷已后,百司表奏,多令參決。中宗即位,又令專掌制命,深被信任。尋拜為昭容,封其母鄭氏為沛國夫人。婉兒既與武三思淫亂,每下制敕,多因事推尊武后而排抑皇家。節愍太子深惡之,及舉兵,至肅章門,扣閣索婉兒。婉兒大言曰:“觀其此意,即當次索皇后以及大家。”帝與后遂激怒,并將婉兒登玄武門樓以避兵鋒,俄而事定。婉兒常勸廣置昭文學士,盛引當朝詞學之臣,數賜游宴,賦詩唱和。婉兒每代帝及后、長寧安樂二公主,數首并作,辭甚綺麗,時人咸諷誦之。婉兒又通于吏部侍郎崔湜,引知政事。湜嘗充使開商山新路,功未半而中宗崩,婉兒草遺制,曲敘其功而加褒賞。及韋庶人敗,婉兒亦斬于旗下。玄宗令收其詩筆,撰成文集二十卷,令張說為之序。初,婉兒在孕時,其母夢人遺己大秤,占者曰:“當生貴子,而秉國權衡。”既生女,聞者嗤其無效,及婉兒專秉內政,果如占者之言。
《新唐書 列傳第一》
上官昭容者,名婉兒,西臺侍郎儀之孫。父廷芝,與儀死武后時。母鄭,太常少卿休遠之姊。
婉兒始生,與母配掖廷。天性韶警,善文章。年十四,武后召見,有所制作,若宿構。自通天以來,內掌詔命,掞麗可觀。嘗忤旨當誅,后惜其才,止黥而不殺也。然群臣奏議及天下事皆與之。
帝即位,大被信任,進拜昭容,封鄭沛國夫人。婉兒通武三思,故詔書推右武氏,抑唐家,節愍太子不平。及舉兵,叩肅章門索婉兒,婉兒曰:“我死,當次索皇后、大家矣!”以激怒帝,帝與后挾婉兒登玄武門避之。會太子敗,乃免。婉兒勸帝侈大書館,增學士員,引大臣名儒充選。數賜宴賦詩,群臣賡和,婉兒常代帝及后、長寧安樂二主,眾篇并作,而采麗益新。又差第群臣所賦,賜金爵,故朝廷靡然成風。當時屬辭者,大抵雖浮靡,然所得皆有可觀,婉兒力也。鄭卒,謚節義夫人。婉兒請降秩行服,詔起為婕妤,俄還昭容。帝即婉兒居穿沼筑巖,窮飾勝趣,即引侍臣宴其所。是時,左右內職皆聽出外,不何止。婉兒與近嬖至皆營外宅,邪人穢夫爭候門下,肆狎昵,因以求劇職要官。與崔湜亂,遂引知政事。湜開商山道,未半,因帝遺制,虛列其功,加甄賞。韋后之敗,斬闕下。
初,鄭方妊,夢巨人畀大稱曰:“持此稱量天下。”婉兒生逾月,母戲曰:“稱量者豈爾邪?”輒啞然應。后內秉機政,符其夢云。景云中,追復昭容,謚惠文。始,從母子王昱為拾遺,昱戒曰:“上往囚房陵,武氏得志矣,卒而中興,天命所在,不可幸也。三思雖乘釁,天下知必敗,今昭容上所信,而附之,且滅族!”鄭以責婉兒,不從。節愍誅三思,果索之,始憂懼。及草遺制,即引相王輔政。臨淄王兵起,被收。婉兒以詔草示劉幽求,幽求言之王,王不許,遂誅。開元初,裒次其文章,詔張說題篇。
《昭容文集序》
“古者,有女史記功書過,有女尚書決事宮闈。昭容兩朝專美,一日萬歲,顧問不遺,應接如響。雖漢稱班媛,晉譽左嬪,文章之道不殊,輔佐之功則異。跡秘九天之上,身沒重泉之下,嘉猷令范,代罕得聞。庶姬后學,嗚呼何仰①。然則大君據四海之圖,懸百靈之命,喜則九圍挾纊,怒則千里流血,靜則黔黎乂安,動則蒼甿罷弊。入耳之捂,諒其難乎?貴而勢大者疑,賤而禮絕者隔;近而言輕者忽,遠而意忠者忤。惟窈窕柔曼,誘掖善心,忘昧九德之衢,傾情六藝之圃。故登昆避海之意寢,剪胡刈越之威息,璇臺珍服之態消,從禽嗜樂之端廢。獨使溫柔之教,漸于生人;風雅之聲,流于來葉。非夫玄黃毓粹,正明助思,眾妙扶識,群靈挾志,誕異人之寶,授興王之瑞,其孰能臻斯懿乎?鎮國太平公主,道高帝妹,才重天人。昔嘗共游東璧,同宴北海②,倏來忽往,物在人亡。憫雕琯之殘言,悲素扇之空曲。上聞天子,求椒房之故事;有命史臣,斂蘭臺之新集。” [全唐文.張說文集]
翻譯:古代有女史官記載功過,有女尚書參與朝政,上官昭容兩樣都擅長,日理萬機,不斷接見官員,應付自如。漢朝的班媛,晉朝的左嬪,都是有名的才女,上官昭容的文章不輸于她們,輔佐的功勞卻不是她們能比的,昭容高高在上,大權在握,她提出的治國方法,都非常經典,這些好的治國方案在歷代都少有聽說。她的學問,實在令人敬仰。但是女皇擁有全國的疆土,操控所有人的生命,女皇高興就下令獎賞,生氣下令就殺人,千里之外流血成河,百姓的平安或災難,都由女皇的心情決定,要讓女皇聽得進諫言,該有多難。女皇猜疑有勢力的人,隔閡官低卑微的人,親近的人都在奉承,不夠親近而忠心的人讓女皇生氣。只有上官昭容能委婉的引導女皇做出公正的載決。所以上官昭容游覽名山的意興,殺伐決斷的威嚴,奢侈,享樂的姿態全被人們遺忘,留下的只有她風雅的文章和詩風。人們都說上官昭容是塊美玉,公正公平,光明磊落得輔佐女皇,用盡一切方式讓女皇做出公平的決策,女皇有如神助,上官昭容超乎常人的智慧,有如祥瑞,令國家振興繁榮,怎么能說她的品德不美好?鎮國太平公主,才華蓋世,曾經和上官昭容一起出游,時光流逝,物在人亡。為了懷念昭容,皇上讓史臣收集上官昭容的詩。
《起復上官氏為婕妤制》
“門下:《易》著鳴謙,《禮》稱辭貴。以崇讓而退滿,推心自得,其道彌光。前昭容上官氏,相門積善,儒宗雅訓,文學冠時,柔嘉順則。內守恬淡,外防奢侈,發於少長,持以周旋。樂無靡嫚,衣必汗濯,珠璣不珍,墳籍為寶。故能誠切一室,功宣兩朝。讜議日聞,屢授楚筆,忠規歲納,方輕漢輦。惟此邦媛,郁為宮師。遂能德綜十倫,孝高百行。頃罹創巨,爰命權奪。秩茂左嬪,思被光寵;志齊班女,懇陳捴挹。而賢明之業,經濟之才,素風逾邁,清輝益遠。不成厥美,將蔽斯言,今依表奏,以憲圖史。可起復婕妤,主者施行。”[全唐文.中宗文集]
《景龍文館記》
唐上官昭容之方娠,母鄭氏夢神人畀之大秤,以此可秤量天下。生彌月,鄭弄之曰:“爾非秤量天下乎?”孩啞應之曰:“是”。襁中遇家禍,入掖庭。年十四,聰達敏識,才華無比。天后聞而試之,援筆立成,皆如宿構。自通天后,建景龍前,恒掌宸翰。其軍國謀猷,殺生大柄,多其決。至若幽求英雋,郁興詞藻。國有好文之士,朝希不學之臣。二十年間,野無遺逸,此其力也。而晚年頗外通朋黨,輕弄權勢,朝廷畏之矣。玄宗平難,被誅。[景龍文館記]
《昭容上官氏碑銘》
“天降時雨,山川出云,乃生靈媛,祚我圣君。精微其道,煥炳其文。三光錯行,昭容綱紀。百揆繁會,昭容條理。外圖邦政,內諗天子,憂在進賢,思求多士。忠孝心感,天焉報之。吉兇有數,邱焉禱之。如彼九日,羿焉暴之。如彼三良,秦焉悼之。漢宮選才,班氏其特。楚史書霸,樊妹之力。或穆齊公,敘其明德。嗟爾彤管,是鑒是則。”[全唐文.張說文集]
〖人物生平〗
上官婉兒是今河南三門峽陜縣人,是唐高宗時宰相上官儀的孫女。麟德元年,上官儀因替高宗起草將廢武則天的詔書,被武后所殺,家族籍沒。尚在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兒與母親鄭氏同被配沒掖庭。她十四歲的時候,出落得妖冶艷麗,秀美輕盈,一顰一笑,自成風度,加上天生聰秀,過目成誦,文采過人,下筆千言。儀鳳二年上官婉兒曾被武則天召見宮中,當場命題,讓其依題著文。上官婉兒文不加點,須臾而成,珠圓玉潤,調葉聲和,尤其她的書法秀媚,格仿簪花。武則天看后大悅,當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讓其掌管宮中詔命。此后,武則天所下制誥,多出上官婉兒的手筆。
當時的少女婉兒即使情竇初開,這時的太子是時年二十四歲的李賢,上官婉兒見得最多的男人,除了皇帝李治,恐怕就得數李賢了。因此又有了這樣的傳說:婉兒是李賢的侍讀,與“容止端雅”的李賢之間產生了愛情。然[1]而傳說中的愛情即使存在過,也很快就被碾得粉碎。
八月二十二日,二十七歲的李賢被廢去太子位。而置他于死地的那份廢黜詔書,正是十七歲的上官婉兒替武則天草擬的。宮廷中沒有愛情,事實再一次證明,婉兒已經堅定了自己緊跟武則天的決心。而這樣的決心將跟隨她的一生。
武則天將上官婉兒倚為心腹,甚至與張昌宗在床榻間交歡時也不避忌她。上官婉兒免不得被引動,加上張昌宗姿容秀美,不由地心如鹿撞。一天,婉兒與張昌宗私相調謔,被武則天看見,拔取金刀,插入上官婉兒前髻,傷及左額,且怒目道:“汝敢近我禁臠,罪當處死。”虧得張昌宗替她跪求,才得赦免。婉兒因額有傷痕,便在傷疤處刺了一朵紅色的梅花以遮掩,誰知卻益加嬌媚。宮女們皆以為美,有人偷偷以胭脂在前額點紅效仿,漸漸地宮中便有了這種紅梅妝。
關于婉兒的傷疤另有一說,因上官婉兒厭惡武則天男寵對自己的調戲而關閉甬道,致使皇權象征的明堂因報復被毀,武曌大怒,下旨欲殺之。在宮內臨刑前,改變主意,賜給了婉兒生存的機會,卻在她額頭上刻了忤旨二字。自此,婉兒一為紀念李賢,二是因為無欲無求,整日素衣打扮,再不梳妝照鏡。
以后,上官婉兒遂精心伺奉,曲意迎合,更得武則天歡心。從圣歷元年開始,又讓其處理百司奏表,參決政務,權勢日盛。
神龍元年,中宗復位。中宗即位后政權掌握在韋皇后的手中。中宗一生顛沛流離,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養成了一副柔弱性格。而韋后則一心學武則天,勾結女兒安樂公主,把持了朝綱。后來中宗被廢,幽囚在房州地方,只有韋氏伴著中宗皇帝在幽囚地方,吃盡苦楚。中宗到了復位以后,大權在握,便接著把婉兒召幸,合成一個鸞鳳交,冊為昭容,封婉兒母鄭氏為沛國夫人。又令婉兒專掌起草詔令。
上官婉兒曾與武三思私通,武三思相貌不凡,枕席上的功夫也很讓她滿意。為了保住武家日漸衰微的地位,為了武家和李家可以像武曌所想世世代代交好下去,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她把武三思薦給了韋后。韋后平日在宮中愛賭雙陸游戲,她和武三思對坐著賭雙陸,韋后故意撒癡撒嬌,逗著武三思玩笑;中宗手中握著一把牙簽兒,還替他二人算著輸贏的籌碼。
由于有武三思的加入,韋后勢力大增,把唐中宗的權柄完全架空。武三思依靠韋后和安樂公主等人的支持,相繼設計貶殺了張柬之、桓彥范、敬暉、袁恕己和崔玄暐等五王,權傾人主,不可一世。上官婉兒為保情人地位,在所草詔令中,經常推崇武氏而排抑皇家,致使太子李重俊氣憤不已。景龍元年七月,李重俊與左御林大將軍李多祚等,矯皇帝旨意,發左御林軍及千騎三百余人,在半夜時分,分兩路軍馬直撲武三思、武崇訓府第。并誅其親黨十余人,又統兵300余,直趨肅章門,斬關直入,搜索韋皇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上官婉兒急至唐中宗和韋后處,并揚言說:“觀太子之意,是先殺上官婉兒,然后再依次捕弒皇后和陛下。”韋后和中宗一時大怒,遂帶著上官婉兒和安樂公主登上玄武門躲避兵鋒,令右羽林大將軍劉景仁率飛騎二千余人,屯太極殿前,閉門自守。太子兵敗被殺。中宗下詔將太子首級獻上太廟。這時,韋皇后見死了武三思,心中萬分凄涼,聽說太子首級到京,便下懿旨:“將太子首級,在三思、崇訓父子柩前致祭。”韋皇后和安樂公主親自到靈前吊奠。
上官婉兒慫恿中宗設立修文館,大召天下詩文才子,邀請朝中善詩文的大臣入修文館,摛藻揚華。多次賜宴游樂,賦詩唱和,連流竟夕,醉不思歸。上官婉兒每次都同時代替中宗、韋后和安樂公主,數首并做,詩句優美,時人大多傳誦唱和。對大臣所做之詩,中宗又令上官婉兒進行評定,名列第一者,常賞賜金爵,貴重無比。
相傳婉兒將生時,母親鄭氏夢見一個巨人,給她一秤道:“持此稱量天下士。”鄭氏料想腹中,必是一個男子,將來必能稱量天下人才,誰知生下地來,卻是一個女兒,鄭氏心中甚是不樂。這婉兒面貌美麗,卻勝過她母親,自幼兒長成聰明伶俐,出世才滿月,鄭氏抱婉兒在懷中戲語道:“汝能稱量天下士么?”婉兒即呀呀地相應,如今果然。因此,朝廷內外,吟詩做賦,靡然成風。韋后本不工詩,即由婉兒代為捉刀,各文臣也明知非帝后親筆,但當面只好認她自制,格外稱揚,韋后遂把婉兒寵上加寵。
婉兒趁此機會,將兵部侍郎崔湜引做面首。從來佳人才子,沒有不相憐相惜的!當初上官婉兒和武三思尚結一份私情,見了崔湜,神情之間,若接若離。如今武三思被韋皇后管住,丟下婉兒一個人孤凄凄的,一縷癡情,便全寄在崔湜身上。崔湜年少多才,與婉兒堪為一對佳偶,如今結成露水緣,婉兒才得如愿以償,但尚有不滿意處,崔湜在宮外,婉兒在宮內,宮闈雖然弛禁,究竟有個中宗在上面,終究不方便。婉兒又想出一法,請營外第,以便游賞。中宗派人在上官婉兒居地穿池為沼,疊石為巖,窮極雕飾,常引大臣宴樂其中。此地亭臺閣宇,園榭廊廡,風雅為洛陽第一家,上官婉兒與崔湜從此日日鴛鴦戲浴。崔湜的弟兄崔蒞、崔液、崔滌弟兄四人個個都生成眉清目秀,面如冠玉,崔湜一個一個地引他們進宮來,和上官婉兒見面。婉兒見了這許多美貌少年,一時里愛也愛不過來。從此,上官婉兒行走坐臥,無時無刻都有這崔家弟兄四人追隨陪伴在一旁。上官婉兒常常在宮中設宴,一個美人兒中間,坐著四個少年兒郎,在兩旁陪著飲酒說笑,行令賦詩。后來崔湜又在主持銓選時,多有違失,被御史李尚隱彈劾,以罪被貶外州司馬;也因上官婉兒和太平公主為其申理,仍官復原職。為了保護情人崔湜,他又被婉兒介紹給了太平公主。
景龍四年,勢力日盛,上官婉兒一直交好的太平公主便派上了用場。六月,唐中宗被韋后與安樂公主毒死后,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一起草擬遺詔,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太子,三天后即位是為唐殤帝。韋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參決政務。七月,臨淄王李隆基率羽林將士沖入宮中,殺韋后及其黨羽。而李隆基正是婉兒曾經保護過也曾預言過有帝王之相的當時的被囚禁的皇孫。因偶然看見武三思與婉兒在院內私通,便狠下決心,“我日后定要殺了這女人。”正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之意。知是李隆基領軍,婉兒自知命不久矣,秉燭出迎,各位官兵在整日的勞頓奔波后竟見到如此這般美妙恬靜之景,竟都愣了,尤其還是從一個被誅殺的女子這里得到的溫暖。劉幽求心軟下來,對婉兒說,請讓我代為求情。婉兒不置可否的應允了。聽此信,李隆基由指揮所急馳而來,馬蹄聲在那天的夜里顯得格外響亮。奔入院內,卻只見一把劍在婉兒身體內。一幕幕小時候這個如若天仙如若母親般散發著母愛光輝的女子給自己講故事、關心關愛自己的畫面浮現在眼前。“我不想要你死啊。你給我活過來。我還要聽你講故事……”之后便大吼“誰殺了她?我不是說要我親自結果的嗎?”一位士兵統領站了出來。“是娘娘自己搶了我們的劍,她說臨淄王來了,聽著他急切的要索我命的馬蹄聲,我也該去了。”(此段來源于趙枚小說)
上官婉兒是歷史上頗有才氣的女子,她的一生可謂是坎坷傳奇。雖然沒有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實。開元年間,唐玄宗追念上官婉兒的才華,下令收集其詩文,輯成二十卷,張說為她寫道:“敏識聆聽,探微鏡理,開卷海納,宛若前聞,搖筆云飛,成同宿構。古者有女史記功書過,復有女尚書決事言閥,昭容兩朝兼美,一日萬機,顧問不遺,應接如意,雖漢稱班媛,晉譽左媼,文章之道不殊,輔佐之功則異。”此集今佚,《全唐詩》僅收其遺詩三十二首。貞元時,呂溫曾做《上官昭容書樓歌》,尚可見其文學生活的片段。上官婉兒在唐代歷史中是個極有魅力的后宮女性,在《舊唐書》、《新唐書》的“后妃傳”中都有專篇記載。
盡管上官婉兒也曾一度享盡榮華與權力,但她仍要仰皇上、皇后、公主的鼻息,仍要曲意逢迎,這個中甘苦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后來,她仍未逃脫厄運,做了皇權爭斗的犧牲品。
〖相關詩詞〗
【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內殿出翦彩花應制】上官昭容
密葉因裁吐,新花逐翦舒。攀條雖不謬,摘蕊詎知虛。
春至由來發,秋還未肯疏。借問桃將李,相亂欲何如。
【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圖,群臣上菊花壽酒】上官昭容
帝里重陽節,香園萬乘來。卻邪萸入佩,獻壽菊傳杯。
塔類承天涌,門疑待佛開。睿詞懸日月,長得仰昭回。
【彩書怨】上官昭容
葉下洞庭初,思君萬里馀。露濃香被冷,月落錦屏虛。
欲奏江南曲,貪封薊北書。書中無別意,惟悵久離居。
【駕幸三會寺應制】上官昭容
釋子談經處,軒臣刻字留。故臺遺老識,殘簡圣皇求。
駐蹕懷千古,開襟望九州。四山緣塞合,二水夾城流。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獻酬。太平詞藻盛,長愿紀鴻休。
【駕幸新豐溫泉宮獻詩三首】上官昭容
三冬季月景龍年,萬乘觀風出灞川。
遙看電躍龍為馬,回矚霜原玉作田。
鸞旗掣曳拂空回,羽騎驂驔躡景來。
隱隱驪山云外聳,迢迢御帳日邊開。
翠幕珠幃敞月營,金罍玉斝泛蘭英。
歲歲年年常扈蹕,長長久久樂升平。
【游長寧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上官昭容
逐仙賞,展幽情,逾昆閬,邁蓬瀛。
游魯館,陟秦臺。污山壁,愧瓊瑰。
檀欒竹影,飆風日松聲。不煩歌吹,自足娛情。
仰循茅宇,俯眄喬枝。煙霞問訊,風月相知。
枝條郁郁,文質彬彬。山林作伴,松桂為鄰。
清波洶涌,碧樹冥蒙。莫怪留步,因攀桂叢。
莫論圓嶠,休說方壺。何如魯館,即是仙都。
玉環騰遠創,金埒荷殊榮。弗玩珠璣飾,仍留仁智情。
鑿山便作室,憑樹即為楹。公輸與班爾,從此遂韜聲。
登山一長望,正遇九春初。結駟填街術,閭閻滿邑居。
斗雪梅先吐,驚風柳未舒。直愁斜日落,不畏酒尊虛。
霽曉氣清和,披襟賞薜蘿。玳瑁凝春色,琉璃漾水波。
跂石聊長嘯,攀松乍短歌。除非物外者,誰就此經過。
暫爾游山第,淹留惜未歸。霞窗明月滿,澗戶白云飛。
書引藤為架,人將薜作衣。此真攀玩所,臨睨賞光輝。
放曠出煙云,蕭條自不群。漱流清意府,隱幾避囂氛。
石畫妝苔色,風梭織水文。山室何為貴,唯馀蘭桂熏。
策杖臨霞岫,危步下霜蹊。志逐深山靜,途隨曲澗迷。
漸覺心神逸,俄看云霧低。莫怪人題樹,只為賞幽棲。
攀藤招逸客,偃桂協幽情。水中看樹影,風里聽松聲。
攜琴侍叔夜,負局訪安期。不應題石壁,為記賞山時。
泉石多仙趣,巖壑寫奇形。欲知堪悅耳,唯聽水泠泠。
巖壑恣登臨,瑩目復怡心。風篁類長笛,流水當鳴琴。
懶步天臺路,惟登地肺山。幽巖仙桂滿,今日恣情攀。
暫游仁智所,蕭然松桂情。寄言棲遁客,勿復訪蓬瀛。
瀑溜晴疑雨,叢篁晝似昏。山中真可玩,暫請報王孫。
傍池聊試筆,倚石旋題詩。豫彈山水調,終擬從鐘期。
橫鋪豹皮褥,側帶鹿胎巾。借問何為者,山中有逸人。
沁水田園先自多,齊城樓觀更無過。
倩語張騫莫辛苦,人今從此識天河。
參差碧岫聳蓮花,潺湲綠水瑩金沙。
何須遠訪三山路,人今已到九仙家。
憑高瞰險足怡心,菌閣桃源不暇尋。
馀雪依林成玉樹,殘霙點岫即瑤岑。
【句】上官昭容
勢如連璧友,心似臭蘭人
〖歷史資料〗
《舊唐書 列傳第一》
中宗上官昭容,名婉兒,西臺侍郎儀之孫也。父庭芝,與儀同被誅,婉兒時在襁褓,隨母配入掖庭。及長,有文詞,明習吏事。則天時,婉兒忤旨當誅,則天惜其才不殺,但黥其面而已。自圣歷已后,百司表奏,多令參決。中宗即位,又令專掌制命,深被信任。尋拜為昭容,封其母鄭氏為沛國夫人。婉兒既與武三思淫亂,每下制敕,多因事推尊武后而排抑皇家。節愍太子深惡之,及舉兵,至肅章門,扣閣索婉兒。婉兒大言曰:“觀其此意,即當次索皇后以及大家。”帝與后遂激怒,并將婉兒登玄武門樓以避兵鋒,俄而事定。婉兒常勸廣置昭文學士,盛引當朝詞學之臣,數賜游宴,賦詩唱和。婉兒每代帝及后、長寧安樂二公主,數首并作,辭甚綺麗,時人咸諷誦之。婉兒又通于吏部侍郎崔湜,引知政事。湜嘗充使開商山新路,功未半而中宗崩,婉兒草遺制,曲敘其功而加褒賞。及韋庶人敗,婉兒亦斬于旗下。玄宗令收其詩筆,撰成文集二十卷,令張說為之序。初,婉兒在孕時,其母夢人遺己大秤,占者曰:“當生貴子,而秉國權衡。”既生女,聞者嗤其無效,及婉兒專秉內政,果如占者之言。
《新唐書 列傳第一》
上官昭容者,名婉兒,西臺侍郎儀之孫。父廷芝,與儀死武后時。母鄭,太常少卿休遠之姊。
婉兒始生,與母配掖廷。天性韶警,善文章。年十四,武后召見,有所制作,若宿構。自通天以來,內掌詔命,掞麗可觀。嘗忤旨當誅,后惜其才,止黥而不殺也。然群臣奏議及天下事皆與之。
帝即位,大被信任,進拜昭容,封鄭沛國夫人。婉兒通武三思,故詔書推右武氏,抑唐家,節愍太子不平。及舉兵,叩肅章門索婉兒,婉兒曰:“我死,當次索皇后、大家矣!”以激怒帝,帝與后挾婉兒登玄武門避之。會太子敗,乃免。婉兒勸帝侈大書館,增學士員,引大臣名儒充選。數賜宴賦詩,群臣賡和,婉兒常代帝及后、長寧安樂二主,眾篇并作,而采麗益新。又差第群臣所賦,賜金爵,故朝廷靡然成風。當時屬辭者,大抵雖浮靡,然所得皆有可觀,婉兒力也。鄭卒,謚節義夫人。婉兒請降秩行服,詔起為婕妤,俄還昭容。帝即婉兒居穿沼筑巖,窮飾勝趣,即引侍臣宴其所。是時,左右內職皆聽出外,不何止。婉兒與近嬖至皆營外宅,邪人穢夫爭候門下,肆狎昵,因以求劇職要官。與崔湜亂,遂引知政事。湜開商山道,未半,因帝遺制,虛列其功,加甄賞。韋后之敗,斬闕下。
初,鄭方妊,夢巨人畀大稱曰:“持此稱量天下。”婉兒生逾月,母戲曰:“稱量者豈爾邪?”輒啞然應。后內秉機政,符其夢云。景云中,追復昭容,謚惠文。始,從母子王昱為拾遺,昱戒曰:“上往囚房陵,武氏得志矣,卒而中興,天命所在,不可幸也。三思雖乘釁,天下知必敗,今昭容上所信,而附之,且滅族!”鄭以責婉兒,不從。節愍誅三思,果索之,始憂懼。及草遺制,即引相王輔政。臨淄王兵起,被收。婉兒以詔草示劉幽求,幽求言之王,王不許,遂誅。開元初,裒次其文章,詔張說題篇。
《昭容文集序》
“古者,有女史記功書過,有女尚書決事宮闈。昭容兩朝專美,一日萬歲,顧問不遺,應接如響。雖漢稱班媛,晉譽左嬪,文章之道不殊,輔佐之功則異。跡秘九天之上,身沒重泉之下,嘉猷令范,代罕得聞。庶姬后學,嗚呼何仰①。然則大君據四海之圖,懸百靈之命,喜則九圍挾纊,怒則千里流血,靜則黔黎乂安,動則蒼甿罷弊。入耳之捂,諒其難乎?貴而勢大者疑,賤而禮絕者隔;近而言輕者忽,遠而意忠者忤。惟窈窕柔曼,誘掖善心,忘昧九德之衢,傾情六藝之圃。故登昆避海之意寢,剪胡刈越之威息,璇臺珍服之態消,從禽嗜樂之端廢。獨使溫柔之教,漸于生人;風雅之聲,流于來葉。非夫玄黃毓粹,正明助思,眾妙扶識,群靈挾志,誕異人之寶,授興王之瑞,其孰能臻斯懿乎?鎮國太平公主,道高帝妹,才重天人。昔嘗共游東璧,同宴北海②,倏來忽往,物在人亡。憫雕琯之殘言,悲素扇之空曲。上聞天子,求椒房之故事;有命史臣,斂蘭臺之新集。” [全唐文.張說文集]
翻譯:古代有女史官記載功過,有女尚書參與朝政,上官昭容兩樣都擅長,日理萬機,不斷接見官員,應付自如。漢朝的班媛,晉朝的左嬪,都是有名的才女,上官昭容的文章不輸于她們,輔佐的功勞卻不是她們能比的,昭容高高在上,大權在握,她提出的治國方法,都非常經典,這些好的治國方案在歷代都少有聽說。她的學問,實在令人敬仰。但是女皇擁有全國的疆土,操控所有人的生命,女皇高興就下令獎賞,生氣下令就殺人,千里之外流血成河,百姓的平安或災難,都由女皇的心情決定,要讓女皇聽得進諫言,該有多難。女皇猜疑有勢力的人,隔閡官低卑微的人,親近的人都在奉承,不夠親近而忠心的人讓女皇生氣。只有上官昭容能委婉的引導女皇做出公正的載決。所以上官昭容游覽名山的意興,殺伐決斷的威嚴,奢侈,享樂的姿態全被人們遺忘,留下的只有她風雅的文章和詩風。人們都說上官昭容是塊美玉,公正公平,光明磊落得輔佐女皇,用盡一切方式讓女皇做出公平的決策,女皇有如神助,上官昭容超乎常人的智慧,有如祥瑞,令國家振興繁榮,怎么能說她的品德不美好?鎮國太平公主,才華蓋世,曾經和上官昭容一起出游,時光流逝,物在人亡。為了懷念昭容,皇上讓史臣收集上官昭容的詩。
《起復上官氏為婕妤制》
“門下:《易》著鳴謙,《禮》稱辭貴。以崇讓而退滿,推心自得,其道彌光。前昭容上官氏,相門積善,儒宗雅訓,文學冠時,柔嘉順則。內守恬淡,外防奢侈,發於少長,持以周旋。樂無靡嫚,衣必汗濯,珠璣不珍,墳籍為寶。故能誠切一室,功宣兩朝。讜議日聞,屢授楚筆,忠規歲納,方輕漢輦。惟此邦媛,郁為宮師。遂能德綜十倫,孝高百行。頃罹創巨,爰命權奪。秩茂左嬪,思被光寵;志齊班女,懇陳捴挹。而賢明之業,經濟之才,素風逾邁,清輝益遠。不成厥美,將蔽斯言,今依表奏,以憲圖史。可起復婕妤,主者施行。”[全唐文.中宗文集]
《景龍文館記》
唐上官昭容之方娠,母鄭氏夢神人畀之大秤,以此可秤量天下。生彌月,鄭弄之曰:“爾非秤量天下乎?”孩啞應之曰:“是”。襁中遇家禍,入掖庭。年十四,聰達敏識,才華無比。天后聞而試之,援筆立成,皆如宿構。自通天后,建景龍前,恒掌宸翰。其軍國謀猷,殺生大柄,多其決。至若幽求英雋,郁興詞藻。國有好文之士,朝希不學之臣。二十年間,野無遺逸,此其力也。而晚年頗外通朋黨,輕弄權勢,朝廷畏之矣。玄宗平難,被誅。[景龍文館記]
《昭容上官氏碑銘》
“天降時雨,山川出云,乃生靈媛,祚我圣君。精微其道,煥炳其文。三光錯行,昭容綱紀。百揆繁會,昭容條理。外圖邦政,內諗天子,憂在進賢,思求多士。忠孝心感,天焉報之。吉兇有數,邱焉禱之。如彼九日,羿焉暴之。如彼三良,秦焉悼之。漢宮選才,班氏其特。楚史書霸,樊妹之力。或穆齊公,敘其明德。嗟爾彤管,是鑒是則。”[全唐文.張說文集]
上一篇: 孫枝蔚 | 下一篇: 宋若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