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華(1911~1998)貴州安順人,著名西方哲學史專家,民國政治家任可澄四子。周一良曾將任華、吳于廑、楊聯升譽為“哈佛三杰”。
1931年考入清華大學哲學系,1935年畢業后入清華研究院,師從著名哲學家金岳霖。1937年以論文《信念之分析》獲哲學碩士學位。1941年由西南聯大公派赴美哈佛大學留學,1946年在美國現代著名哲學家劉易斯的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現象主義的三種類型》,獲博士學位。同年回國,任清華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教授,講授西方哲學史。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58年起,任北大哲學系西方哲學史教研室主任。60年代初,受教育部委托,參加全國高校統編教材工作,任《西方哲學史》一書主編。曾任北京市哲學學會會長等職。1965年參加北京近郊區“四清”運動,到朝陽區王四營公社白鹿司村參加“四清”工作組,與張岱年同組,和農民同吃同住。晚年多病,長期臥床,生活不能自理。其好友周一良先生寫有一篇《哈佛大學中國留學生的“三杰”》,詳細記述其一生及晚年境況。
任華是新中國成立前后西方哲學史教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熟悉中國古典文獻,通曉希臘、拉丁、英、德、法、俄等多國語言。主要研究領域:古希臘羅馬哲學;十八世紀法國哲學;現代西方實用主義哲學和現象學。任華憑借扎實的希臘語基礎和深厚的哲學素養,承擔了西方哲學史中古希臘羅馬部分的研究和書稿撰寫工作,并且參加了《西方哲學原著選讀》相關部分的翻譯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在實用主義哲學研究方面,任華有兩個重要觀點:肯定實用主義哲學揭示了唯物主義在“經驗”觀點上的缺陷;肯定實用主義“為保衛人的價值而限制知識”口號的積極意義。
任華在念碩士學位時,專攻邏輯,數理基礎深厚。在此基礎上轉攻西方哲學史,可說是文理兼備。他的講課深受學生歡迎。北大的一位學生回憶:“(20世紀50年代)任先生講中世紀和近代西方哲學,他雖然先后到德國、法國留學,通曉多種外國語,上課時卻身著棉布做的大褂子。他也有深度近視,看講稿時鼻子幾乎抵到紙上。他旁征博引、談吐詼諧,常用有趣的故事打比喻,比喻中包含著深刻的哲學道理。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在朱德生老師帶領下到北京中關村宿舍看望任先生,此時他已進入耄耋之年,老伴又先他而去,子女也不在身邊,眼睛幾乎失明,生活難以自理。據朱先生說,他雇了一名男保姆侍候,我心中一陣悲涼,覺得像他這樣的知名老教授,晚年生活怎么會是這樣?”
1931年考入清華大學哲學系,1935年畢業后入清華研究院,師從著名哲學家金岳霖。1937年以論文《信念之分析》獲哲學碩士學位。1941年由西南聯大公派赴美哈佛大學留學,1946年在美國現代著名哲學家劉易斯的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現象主義的三種類型》,獲博士學位。同年回國,任清華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教授,講授西方哲學史。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58年起,任北大哲學系西方哲學史教研室主任。60年代初,受教育部委托,參加全國高校統編教材工作,任《西方哲學史》一書主編。曾任北京市哲學學會會長等職。1965年參加北京近郊區“四清”運動,到朝陽區王四營公社白鹿司村參加“四清”工作組,與張岱年同組,和農民同吃同住。晚年多病,長期臥床,生活不能自理。其好友周一良先生寫有一篇《哈佛大學中國留學生的“三杰”》,詳細記述其一生及晚年境況。
任華是新中國成立前后西方哲學史教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熟悉中國古典文獻,通曉希臘、拉丁、英、德、法、俄等多國語言。主要研究領域:古希臘羅馬哲學;十八世紀法國哲學;現代西方實用主義哲學和現象學。任華憑借扎實的希臘語基礎和深厚的哲學素養,承擔了西方哲學史中古希臘羅馬部分的研究和書稿撰寫工作,并且參加了《西方哲學原著選讀》相關部分的翻譯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在實用主義哲學研究方面,任華有兩個重要觀點:肯定實用主義哲學揭示了唯物主義在“經驗”觀點上的缺陷;肯定實用主義“為保衛人的價值而限制知識”口號的積極意義。
任華在念碩士學位時,專攻邏輯,數理基礎深厚。在此基礎上轉攻西方哲學史,可說是文理兼備。他的講課深受學生歡迎。北大的一位學生回憶:“(20世紀50年代)任先生講中世紀和近代西方哲學,他雖然先后到德國、法國留學,通曉多種外國語,上課時卻身著棉布做的大褂子。他也有深度近視,看講稿時鼻子幾乎抵到紙上。他旁征博引、談吐詼諧,常用有趣的故事打比喻,比喻中包含著深刻的哲學道理。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在朱德生老師帶領下到北京中關村宿舍看望任先生,此時他已進入耄耋之年,老伴又先他而去,子女也不在身邊,眼睛幾乎失明,生活難以自理。據朱先生說,他雇了一名男保姆侍候,我心中一陣悲涼,覺得像他這樣的知名老教授,晚年生活怎么會是這樣?”
上一篇: 芮挺章 | 下一篇: 榮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