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机,狠狠捏着两个奶头折磨,扒开她的腿屁股直流白浆,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精品

唐詩 宋詞 元曲 近代詩 文言文 寫景的古詩 論語 詩經 孫子兵法 愛國的詩句 李白 杜甫
當前位置:查字典>>詩詞>>屈原

屈原

,皆出自西漢劉向輯集的《楚辭》。這部書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離騷》一篇,《九歌》十一篇(《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九章》九篇(《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天問》一篇等等。
  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其作品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注1:
  最近對湖南漢壽縣屈原學會提交的有關“屈原故鄉漢壽說”的研究成果進行鑒定,在仔細閱讀所報材料和出土文物介紹后,又到漢壽縣滄港古鎮進行了實地考察,大量的屈原遺跡和出土文物以及與屈原作品相關描述的印證,使人不得不感到屈原故鄉很有可能在漢壽,起碼“屈原故鄉在漢壽”可稱為有根據的新的一說。屈原故里  宜昌秭歸[1]是我國戰國時代偉大詩人屈原的故鄉,也是楚文化發源地之一。它位于長江北岸的臥牛山麓,四周城墻環繞,形似一個傾斜的葫蘆,具有濃厚的古典建筑風格。故有“葫蘆城”之稱。又因城墻均由石頭疊砌而成,又叫“石頭城”。漢代始設縣,唐朝時曾設立歸州,民國元年改歸州縣,民國三年改為秭歸縣,一直沿用至今。
  秭歸的名勝多與屈原有關,秭歸縣城東門外,矗立一高大的牌坊,上書“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沫若手書。旁邊還有兩塊石碑,分別刻“楚大夫屈原故里”和“漢昭君王嬙故里”。
  秭歸與香溪之間有一沙灘,傳說是屈原遺體安葬處,后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從唐宋以來,經數次遷址修葺,后因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興建,水位升高,于1976年修建此祠。現位于秭歸城東向家坪。改名為“屈原紀念館”。三峽工程的興建,屈原祠將再次遷建。
  在樂平里,有關屈原的名勝古跡和傳說甚多,如香爐坪、照面井、讀書洞、玉米三丘等。古人曾集為 “八景”并以景名聯詩一首:“降龍伏虎嘯天來,鄉鼓巖連擂鼓臺。照面井寒奸亡膽,讀書洞出離騷才。丘生玉米合情操,濂滴珍珠蕩谷俟。鎖水回龍含澤畔,三關八景勝蓬萊”。
  秭歸還是歷史悠久的柑桔之鄉,屈原在他的名篇《橘頌》中,曾對桔樹的形象和性格作過深刻的描寫。今天,秭歸已成為我國七大柑桔生產基地之一。深秋時節,滿目都是柑桔林,青枝綠葉藏紅果,如詩如畫。
  在屈原故里還有一奇值得一提。這里的耕牛不穿繩,卻能聽從指揮。相傳屈原從楚都回家,快到家門口時,侍者挑書簡的繩子斷了,一老農當即把牛鼻繩解下來給他,從此以后,這里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繩了。
  屈原誕生在山清水秀的樂平里。屈原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大詩人,是三峽里的“第一風流才子”。他憂國憂民,最后投汨羅江,以身殉國。屈原留下的《離騷》、《九章》、《九歌》等光輝詩篇,聲貫古今,名揚中外。生平  家族
  屈原出生于楚國貴族家庭,屈原和楚王一樣,羋(mǐ)姓,后來改姓熊,該姓出自黃帝顓頊系統的祝融氏;羋姓族群從商代遷徙至南方楚地,當傳到熊繹時,因功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陽(也就是現在湖北省秭歸縣境內)。這就是屈原的故鄉。春秋初期,約公元前7世紀,楚武王熊通的兒子被封在「屈」這個地方,叫做屈瑕,他的後代就以屈為氏了。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類似的,還有昭氏和景氏,昭、屈、景是楚國王族的三大姓。屈原曾任三閭大夫,據說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務。
  屈原既是楚王的本家,當時叫作“公族”或“公室”,那么他和楚國的關系,當然也就不同一般。屈氏子孫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國都曾擔任過要職。屈原的父親叫伯庸。到了屈原這一代,屈氏當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后來被秦國俘虜的大將屈丐。屈原楚辭《九章》中的《惜誦》曾說道:“忽忘身之賤貧”。很可能當時這個貴族家庭已經衰落了。
  出生
  屈原的出生日期,據近代許多人研究的結果,大概不出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前342年)到三十年(前339年)之間。照甲子推算,那年應該是戊寅年.不遏其巧得很,屈原的出生不但是寅年,而且又是寅月寅日。照中國歷法的老話是“人生于寅”,所以夏正便以建寅之月(即正月)為歲首。屈原既然是寅年寅月寅日生,真正符合于“人”的生辰,所以在屈原著名的作品《離騷》中說:“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這句是說太歲星逢寅[4]的那年正月,又是庚寅的日子,我從母體降生了。說明這一年是寅年;孟是始,碩是正月,夏歷以建寅之月為歲首,說明這年正月是寅月;庚寅則說明這一天是寅日。屈原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這可是個好日子(據鄒漢勛、劉師培用殷歷和夏歷推算,定為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日。清代陳玚用周歷推算定為前343年正月二十二日),目前一般定為前340年。
  取名
  屈原覺得自己的生辰有些與眾不同,所以他在《離騷》中說:“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這4句是說:父親看到我生辰不凡,給我起了個好名字,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而東漢王逸在《章句》中解釋屈原的名字時說:“正,平也;則法也”,“靈,神也;均,調也。言正平可法者莫過于天,養物均調者,莫神于地。”
  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來,照字面上講,“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微;“原”是又寬又平的地形[7],就是地的象微,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開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8]的天地人三統。這在今天看來,只是個巧合,原無所謂,可在當時卻認為是一個好兆頭。
  初任左徒
  
  屈原是楚國貴族中的杰出人才。精通歷史、文學與神話,洞悉各國形勢和治世之道;人聰明,口才好。司馬遷《史記》說他是“博聞強識”,“嫻于辭令”。20多歲就做了楚懷王的左徒。左徒比楚國的令尹只低一級,他對內和楚王討論國家大事,發布號令,對外接待賓客,應付諸侯。楚王很信任他,還讓他草擬法令,又讓他出使齊國,聯齊抗秦。足見屈原曾是楚國兼管內政外交的重要官員。但他的改革精神和措施,卻招來了楚國貴族大臣們的反對和嫉妒。反對者的代表就是楚懷王的寵妃鄭袖、兒子子蘭和上官大夫靳尚。這批人目光短淺,妒賢害能,只想維護自己的貴族特權,卻把國家的長遠利益置之腦后。可是他們的權勢很大,整天圍在楚懷王身邊,左右懷王的言行。昏憒的楚懷王,聽信了讒言,漸漸疏遠了屈原。
  以詩歌抒發心情
  從頃襄王六年到十八年,楚國基本上被秦國掌握,俯首聽命,不敢動彈。屈原對此痛心疾首,卻又無能為力,眼看著國勢日弱,民生多艱,只好以詩歌來抒發自己憂國憂民的心情。
  經歷時期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人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后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后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時局  春秋以來,許多小國經過長期的戰爭,逐漸被大國吞并。到前403年左右,形成了七個大國〈燕、趙、魏、韓、齊、楚、秦〉并立爭雄的局面。這以后一直到秦統一六國(前221年),歷史上把這180多年叫做戰國時代。這個時代,各國間斗爭激烈,攻伐連年,政局動蕩。詩人屈原就生活在這個社會大變動的戰國后期。戰國七雄的實力并不平衡,而且隨著各國政治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實力不斷消長。戰國初期,趙、魏、韓三國實行了經濟、政治制度的改革,曾一度強盛過。魏國經李悝變法,還曾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
  可惜他們的改革不徹底,又加上所處地勢不利,很快又衰落了。燕國處在偏僻的北方一角,努力開拓東北的疆域。經過燕王噲的禪讓,也算對政治進行了一些改革,但沒有充分地完成,所以“凡天下戰國七,而燕處弱焉”。只是受到戰禍較少,還能偏安一方而已。剩下齊、楚、秦三國,開始還勢均力敵,不相上下。
  歷史故事
  戰國時代,稱雄的秦、楚、齊、燕、趙、韓、魏七國,爭城奪地,互相殺伐,連年不斷混戰。 那時,楚國的大詩人屈原,正當青年,為楚懷王的左徒官。他見百姓受到戰爭災難,十分痛心。 屈原立志報國為民,勸懷王任用賢能,愛護百姓,很得懷王的信任。
  那時西方的秦國最強大,時常攻擊六國。因此,屈原親自到各國去聯絡,要用聯合的力量對付秦國。 懷王十一年,屈原的外交成功了。楚、齊、燕、趙、韓、魏六國君王齊集楚國的京城郢都,結成聯盟,懷王成了聯盟的領袖。 聯盟的力量,制止了強秦的擴張。屈原更加得到了懷王的重用,很多內政、外交大事,都憑屈原作主。
  因而,楚國以公子子蘭為首的一班貴族,對屈原非常嫉妒和忌恨,常在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說他奪斷專權,根本不把懷王放在眼里。挑撥的人多了,懷王對屈原漸漸不滿起來。 秦國的間諜把這一情況,報告秦王,秦王早想進攻齊國,只礙著六國聯盟,不敢動手,聽到這個消息,忙把相國張儀召進宮來商量。 張儀認為六國中間,齊楚兩國最有力量,只要離間這兩國,聯盟也就散了。他愿意趁楚國內部不和的機會,親自去拆散六國聯盟。
  秦王大喜,準備了金銀財寶,交給張儀帶去。張儀將相印交還秦王,偽裝辭去秦國相位,向楚國出發。 張儀到了郢都,先來拜訪屈原,說起了秦國的強大和秦楚聯合對雙方的好處,屈原說:"楚國不能改變六國聯盟的主張。"
  張儀告訴子蘭:"有了六國聯盟,懷王才信任屈原,拆散了聯盟,屈原就沒有什么可怕了。"子蘭聽了,十分高興。 楚國的貴族就和張儀連成一氣。子蘭又引他拜見了懷王最寵愛的王后鄭袖,張儀把一雙價值萬金的白璧,獻給了鄭袖。那白璧的寶光,把楚國王后的眼睛都照花了。 鄭袖欣然表示,愿意幫助他們促成秦楚聯盟。大家認為:"要秦楚聯合,先要拆散六國聯盟;要拆散聯盟,先要懷王不信任屈原。
  子蘭想了一條計策:就說屈原向張儀索取賄賂,由鄭袖在懷王面前透出這個風聲。張儀大喜說:"王后肯出力,真是秦楚兩國的福分了!" 張儀布置停當,就托子蘭引見懷王。他勸懷王絕齊聯秦,列舉了很多好處。最后道:"只要大王愿意,秦王已經準備了商于地方的六百里土地獻給楚國。 懷王是個貪心的人,聽說不費一兵一卒,白得六百里土地。如何不喜。回到宮中,高興地告訴了鄭袖。鄭袖向他道喜,可又皺起眉頭:"聽說屈原向張儀要一雙白璧未成,怕要反對這事呢!"懷王聽了,半信半疑。。
  第二天,懷王擺下酒席,招待張儀。席間討論起秦楚友好,屈原果然猛烈反對,與子蘭、靳尚進行了激烈爭論。他認為:"放棄了六國聯盟,就給秦國以可乘之機,這是楚國生死存亡的事情呵! 他痛斥張儀、子蘭、靳尚,走到懷王面前大聲說:"大王,不能相信呀!張儀是秦國派來拆散聯盟、孤立楚國的,萬萬相信不得……"。 懷王想起鄭袖所說,果然屈原竭力反對秦楚和好;又貪圖秦國的土地。不禁怒道:"難道楚國的六百里土地抵不上你一雙白璧!"就叫武士把他拉出宮門。
  屈原痛心極了,站在宮門外面不忍離開,盼著懷王能醒悟過來,改變主意,以免給國家帶來災難。 他從午站到晚看見張儀、子蘭、靳尚等人歡歡喜喜,高高興興走出宮門,才絕了望。他嘆著氣喃喃地說:"楚國啊,你又要受難啦……" 屈原回到家中,悶悶不樂,想到親手結成的聯盟一經破壞,楚國就保不住眼前的興旺,不禁頓腳長嘆。
  替他管家的姐姐女媭問明情由,就知他遭到了小人的陷害,勸他不要再發議論了,屈原道:"我是楚國人,死也不能看到楚國遇到危險啊!" 他認為懷王會醒悟,定會分清是非的。只要懷王回心轉意,楚國就有辦法了。但是懷王不再召見他,他越來越憂愁,常常整夜不眠。 他寫了一篇名叫《離騷》的長詩,把對楚國的憂愁和自己的怨憤都寫了進去。"離騷"就是"離憂",人在遭遇憂愁的時候,怎不呼叫上天和父母,以抒發自己的怨憤呢!
  楚國的內政外交
  在秦、楚、齊三國中,秦和楚又是最有可能統一六國的國家,而且秦占優勢。所以楚國只有和齊國聯合,才能和秦國相對抗。而秦只有破壞了齊楚聯盟,才能遠交近攻,各個擊破,實現它統一六國的大業。這就是屈原所處時代楚國的外交形勢;就楚國內政方面來說,要想富國強兵,戰勝秦國,就一定要加強法治,限制貴族特權,舉賢授能,發展經濟實力。屈原提倡變法,反對腐敗的貴族統治;主張合縱,堅持聯齊抗秦的外交政策,正是從戰國七雄爭霸的形勢出發,符合楚國長遠利益的正確方針。流放  第一次流放 
  屈原流放的地方----溆浦
  (漢北地區)
  屈原第一次流放漢北地區為漢水的上游楚懷王十六年(前313年),為了破楚、齊聯盟,秦國派張儀帶了很多財寶到楚國活動。張儀賄賂了楚國的一批權貴寵臣,又欺騙楚王說:“楚國如果能和齊國絕交,秦國愿意獻出商、于一帶六百多里土地。”可是利令智昏的楚懷王不以為然,聽信了張儀的鬼話,就把相印授予張儀,封張儀為相;貪圖六百里的商磚之地,真的和齊國斷絕了合縱之盟;還派人跟張儀去秦國受地。張儀回秦國后裝病,三個月不見楚使。愚蠢的懷王,還以為是張儀怪他絕齊不夠堅決,又派人去辱罵齊王一通。齊王大怒,斷絕了和楚的合縱,反而和秦國聯合起來了。這時張儀才出面對楚使說:“您為什么不接受土地呢?從某地到某地,長寬六里。”六百里變成了六里,楚使很生氣,歸報懷王,懷王大怒,先后兩次興師伐秦,結果都被秦打敗,喪失八萬軍隊,大將軍屈丐、裨將軍逢侯丑等70余人被秦軍俘虜,還被占去漢中大片土地。
  這時懷王稍有醒悟,“悔不用屈原之策”,“于是復用屈原”,讓他出使齊國,重修楚齊之盟。秦兩次大敗楚軍之后,也怕齊、楚復交,于是主動提出退還漢中之地的一半以求和。楚懷王恨透了張儀,提出不要漢中地,只要張儀頭。秦惠王本不同意,張儀卻胸有成竹地說:“以我張儀一個人就能抵得上漢中的土地,臣愿意到楚國去。[11]”張儀到楚以后,賄賂了鄭袖、靳尚之流,在楚懷王面前一番花言巧語之后,糊涂透頂的楚懷王居然又把張儀給放了;還和秦王結下了婚姻關系。等到屈原使齊回來,說明利害,懷王想追回張儀,張儀早已走得無影無蹤了。這樣楚國對齊國又一次大失信用。前305年,楚懷王二十四年,楚又一次背齊合秦,去秦迎親;第二年,懷王還與秦王會于黃棘(今河南新野縣東北)、接受了秦退還的上庸之地(今湖北竹山縣)。當時屈原雖竭力反對,結果不但無效,反而遭到了第一次流放,流放到了漢北地區(今安康一帶及漢水上游地區)。
  前303年,楚懷王二十六年,齊、韓、魏三國攻楚,聲討楚違背縱約。楚向秦求救,還把太子送到秦國作人質。第二年,楚太子殺了秦大夫逃回楚國。前301年,楚懷王二十八年,秦以此為借口,聯合齊、韓、魏攻楚,殺楚將唐昧,占領了重丘 (今河南泌陽縣東北)。第二年又攻楚,消滅楚軍2萬,又殺楚將景缺。這時,昏庸的懷王才又想起齊楚聯盟的重要,讓太子質于齊以求齊楚聯盟反秦。前299年,秦又攻楚,取楚八城。趁這形勢,秦昭王“邀請”,懷王在武關(今陜西商縣東)相會。
  屈原此時已從漢北的流放地返回,和昭雎等一起,力勸懷王不要赴會,說:“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可懷王的幼子子蘭怕失去秦王歡心,竭力慫恿懷王前去。結果懷王一入武關,就被秦軍扣留,劫往咸陽,要脅他割讓巫郡和黔中郡。楚懷王被劫往咸陽,楚由齊迎歸太子橫立為頃襄王,公子子蘭為令尹,不肯向秦割讓土地,秦又發兵攻楚,大敗楚軍,斬首5萬,取十六城。前296年,頃襄王三年,懷王死于秦國,秦國將他的尸體送回楚國安葬。楚國人都憐憫他,如同哀悼自己的父母兄弟。諸侯由此認為秦國不義。秦國、楚國斷絕交往。
  第二次流放
  (江南地區)
  前293年,頃襄王六年,秦國派白起前往伊闕攻打韓國,取得重大勝利,斬首24萬。秦國于是送給楚王書信說:“楚國背叛秦國,秦國準備率領諸侯討伐楚國,決一勝負。希望您整頓士卒,得以痛快地一戰。”楚頃襄王很憂慮,就謀劃再與秦國講和。這對屈原來說是絕對不能容忍的。他寫詩抒情,表達了他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的感情,又指出,懷王最后落到客死他國的下場,就是因為“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這對子蘭形成了威脅,于是子蘭指使靳尚到頃襄王面前進讒,使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區。這次流放的路線,按《哀郢》分析,是從郢都(湖北江陵縣)出發,先往東南順江而下經過夏首(湖北沙市東南)、遙望龍門(郢都的東門)經由洞庭湖進入長江,然后又離開了夏浦(湖北漢口),最后到了陵陽(據說是今安徽青陽縣南)。自盡  屈原所做《漁父》有屈原自沉前的情景:
  汨羅江前。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評價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杰出代表。作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于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并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1953年,在莫斯科舉行世界和平大會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決定將屈原列為世界文化名人,號召全世界人民隆重紀念他,屈原的名字,將永遠保留在世界人民的心中。當時新中國剛成立不久,為了呼應世界保衛和平大會,爭取國際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決定由郭沫若、游國恩、鄭振鐸、文懷沙等人組成“屈原研究小組”,并將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白話文的形式出版發行。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據《續齊諧記》和《隋書·地理志》載,屈原于農歷五月五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于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屈原對后世的影響有兩個方面,一是人格的影響,一是文學的影響。
  屈原的人格,千百年來,對于文人學者已經成為一種典范。歷代的詩人詞人、尤其是遷客騷人,大抵都以屈原的精神為依傍。也可以說,屈原的精神,在中國歷史上,已經形成一個修身潔行的傳統。漢代的賈誼,唐代的杜甫,其精神境界都直接繼承了屈原的傳統。從這一點看,屈原影響于傳統的民族性格,是很值得重視的一個方面。
  屈原在文學方面的影響,也有兩個方面。首先是在屈原的《離騷》以后,產生了一系列的騷體作品。從漢代開始,賈誼的《吊屈原文》、《鵩鳥賦》固是騷體,嚴忌的《哀時命》、董仲舒的《士不遇賦》也都是騷體。到唐代,柳宗元的《瓶賦》、《懲咎賦》等也都是騷體的傳統。其次是在屈原的《卜居》、《漁父》之后,也產生了一些“對問”體的作品。宋玉的《對楚王問》固是開端,而在漢代,東方朔的《答客難》、楊雄的《解嘲》都是此類作品的繼續。到了唐代,韓愈的《進學解》也是這類作品的傳統。
  當然,屈原的文學影響是非常廣泛的,不僅上述兩端。劉勰《辯騷》說:“枚賈追風以入麗,馬揚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詞人,非一代也。故才高者苑其鴻裁,中巧者獵其艷詞,吟諷者銜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其影響之深遠,遍及歷朝歷代,而且深入到各類文人學子。這不是任何作家詩人所能企及的。作品  屈原是個詩人,從他開始,中國才有了以文學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就是創立了“詞賦”這一文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游》《卜居》《漁父》各1篇。據《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語,還有《招魂》1篇。有些學者認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懷疑《遠游》以下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筆。據郭沫若先生考證,屈原作品,共流傳下來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離騷》、《天問》、《招魂》各一篇。
  大體說來,《離騷》《天問》《九歌》可以作為屈原作品三種類型的代表。《九章》《遠游》《卜居》《漁父》《招魂》《大招》,其內容與風格可與《離騷》列為一組,大都是有事可據,有義可陳,重在表現作者內心的情愫。《離騷》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著鮮明的個性光輝,是屈原全部創作的重點。《天問》是屈原根據神話、傳說材料創作的詩篇,著重表現作者的學術造詣及其歷史觀和自然觀。《九歌》是楚國祀神樂曲,經屈原加工、潤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發和環境氣氛的描述上,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顯示了南楚文學傳統的痕跡。《離騷》一組,《九歌》一組,構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風格。
  屈原作品和神話有密切關系。許多虛幻的內容就是承襲神話發展而來的。屈原又是關注現實的詩人,作品里反映了現實社會中的種種矛盾,尤以揭露楚國的黑暗政治最為深刻。
  屈原作品的風貌和《詩經》明顯不同。這與長江流域的民風和黃河流域的民風不同有關。當時,北方早已進入宗法社會,而楚地尚有氏族社會的遺風,民性強悍,思想活潑,不為禮法所拘。所以,抒寫男女情思、志士愛國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豐富,什么都可以奔入筆底。寫人神之戀,寫狂怪之士,寫遠古歷史傳說,寫與天神鬼怪游觀,一切神都具有民間普通的人性,神也不過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它們使作品顯得色澤艷麗,情思馥郁,氣勢奔放。這樣的作品,表現了與北方文學不同的特色。
  從體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詩歌,不管是《詩經》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發展為長篇巨制。《離騷》一篇就有2 400多字。在表現手法上,屈原把賦、比、興巧妙地糅合成一體,大量運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識和復雜的現實關系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
  在語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虛字,用來協調音節,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致。總之,他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創造性。
  屈原作品,在楚人建立漢王朝定都關中后,便產生了更大的影響,“楚辭”的不斷傳習、發展,北方的文學逐漸楚化。新興的五、七言詩都和楚騷有關。漢代的賦作家無不受“楚辭”影響,漢以后“紹騷”之作,歷代都有,作者往往用屈原的詩句抒發自己胸中的塊壘,甚至用屈原的遭遇自喻,這是屈原文學的直接發展。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跡為題材的詩、歌、詞、曲、戲劇、琴辭、大曲、話本等,繪畫藝術中如屈原像、《九歌圖》、《天問圖》等,也難以數計。所以魯迅稱屈原作品“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其影響于后來之文章, 乃甚或在《三百篇》(《詩經》)以上”(魯迅《漢文學史綱要》)。
  詳細介紹:
  《離騷》
  《九章》
  《九歌》
  《天問》
  《招魂》
  《卜居》
  簡介:
  《離騷》是屈原最宏偉的詩篇,是他自全敘平生的長篇抒情詩,在我國古典文學中再沒有比這更長詩篇了。全詩共373句,2477個字。詩中尖銳地抨擊了昏庸王室的黑暗和腐敗 ,表達了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忠貞,同 時也表現了自己政治理想不能實現的憂愁苦悶。
  《九歌》是屈原流放在江南時在楚民間祭歌的基礎上 加工整理的一組祭歌。《九歌》共有11篇詩歌,分別祭祀11種神靈。其中:
  《東皇太一》祭祝最尊貴的大神。
  《云中君》祭的是云神。
  《湘君》、《湘夫人》祭湘水神。
  《大司命》祭祀主宰人類生命的男神。
  《少司命》祭祀主宰幼兒生命的女神。
  《東君》祭祀日神。
  《河伯》祭祀黃河之神。
  《山鬼》祭的是山中女神。
  《國殤》悼念和頌贊為楚國而戰死的將士
  《禮魂》是《九歌》的送神曲,即祭祀完成。
  《九章》是屈原寫的一組抒情詩,一共9篇。即《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九章》組詩中數《哀郢》最深刻地表達了屈原的愛國主義思想。《九章》和《離騷》 是一類型的作品,區別在于《離騷》是屈原平生綜合性的自我敘述,而《九章》則是具體的片斷生活的記錄和心情的顯現。《九章》是研究屈原生平和思想最有價值的材 料。
  《天問》是我國文學史上罕見的一篇奇文。它以一個 “曰”字領起,作者一口氣對天、地、神、人等各方面提出 了170多個問題,鮮明地表現了作者探索事物根源和不屈 不撓的戰斗精神。全詩共374句,1553個字,是屈原作品中的第二首長詩。
  《招魂》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迷信活動。在戰國時代的楚國,這種巫術宗教活動極為盛行。楚懷王客死秦國后,屈原運用民間的風俗和藝術形式,寫成了這篇頗有藝術特色的詩篇。他在詩中把天上地下、四面八方都作了驚心動魄、凄慘恐怖的描寫,叫魂魄哪兒上不要去,趕快回到自 己的祖國。屈原招的是懷王的魂,實際是也在招楚國的魂,因為屈原是把懷王扣楚國的命運連結在一起的。《招魂》無論其思想內容還是藝術手法,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上一篇: 秦觀 下一篇: 秦嘉

網友關注

詩詞搜索

古詩詞大家

詩仙 詩圣 詩王 詩鬼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李賀
帝王也風騷
毛澤東李世民武則天 劉邦劉徹 乾隆
詩骨 詩杰 詩狂 詩家天子
陳子昂 王勃 賀知章 王昌齡
詩佛 詩囚 詩奴 詩豪
王維 孟郊 賈島 劉禹錫
詞妖
李清照李義辛棄疾
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 馬致遠 鄭光祖 白樸
唐宋八大大家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王安石曾鞏蘇軾蘇轍
小李杜
李商隱杜牧
初唐四杰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文征明祝允明徐禎卿
明代三大才子
徐渭解縉楊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同县| 罗定市| 柳河县| 绵阳市| 沂源县| 马龙县| 广宗县| 海伦市| 修武县| 岑巩县| 拜城县| 乌审旗| 杨浦区| 平阴县| 鄢陵县| 颍上县| 永丰县| 博罗县| 陆川县| 卓尼县| 板桥市| 嘉峪关市| 格尔木市| 额敏县| 九龙城区| 永宁县| 城口县| 扶风县| 拉孜县| 儋州市| 临邑县| 新沂市| 平谷区| 高台县| 蒙山县| 余干县| 邢台县| 罗田县| 高邮市| 通道| 信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