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1630—1696)漢族,明朝遺民,文學家。初名紹隆,字翁山,又字介子。廣東番禺人。身處明末清初,尊重個人意志,稱其為明遺民。
16歲時補南??h生員。1646年清軍陷廣州,次年,18歲的屈大均參加其師陳邦彥以及陳子壯、張家玉等的反清斗爭,同年失敗。后至肇慶,向南明永歷帝呈《中興六大典書》,不久因父病危急歸。
順治七年(1650年),清兵再圍廣州,屈大均為避禍,于番禺縣雷峰海云寺削發為僧,法名今種。名其所居為“死庵”,以示誓不為清廷所用之意。
順治十三年(1656年),開始北游,入會稽至南京謁明孝陵,又到北京,尋崇禎帝死所哭拜。又東出山海關,周覽遼東、遼西形勝,留意山川險阻,志圖恢復。
返回關內后,流連于齊魯吳越間,在會稽與魏□共謀密策。順治十六年,由魏□秘密寫信導引鄭成功與張煌言舉兵攻入長江,克江南四府三州二十四縣。后事敗,魏□被鍘。清廷知屈大均參與其謀,指名搜捕,于是避居桐廬。
后又參加吳三桂反清部隊,監軍桂林,不久又察知吳有野心而無謀,事必無成,就辭去。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鄭成功的孫子克爽降清,屈大均大失所望,即由南京攜家歸番禺,終不復出。
古人對于改朝換代和亡天下區分的甚為清楚。明末戰爭,實為捍衛文明之戰。屈大均投身其中,付出全力。雖因歷經滿清,名聲如張煌言等許多真正的志士一樣消沉不顯,但永遠令人敬佩。
屈大均為明末清初嶺南三大家之一。他不僅在文學、史學領域取得豐碩成果,他更是一個反清志士。當然有些學者認為,屈大均的反清是基于“目睹清兵屠城的慘痛”而“矢志恢復故國”,這當然是屈大均作為關內漢人反抗滿清的一個重要原因。但這并不是問題的根本關節所在,他更多的是從“民族性”的視角出發,反對滿清。如屈大均在《長發乞人贊》中說:“無發則鬼,有發則人”。當廣州淪陷后,屈大均寫道:“十年丙戍冬,廣州破陷,仲兄義不欲生,予亦同懷忠憤,有捐軀報國之志?!?br /> 屈大均終生不仕滿清,且一直對滿清采取敵視之態,可以說既反映了儒家的忠君報國之心態,更有華夷之心態,對滿清嗤之以鼻。
16歲時補南??h生員。1646年清軍陷廣州,次年,18歲的屈大均參加其師陳邦彥以及陳子壯、張家玉等的反清斗爭,同年失敗。后至肇慶,向南明永歷帝呈《中興六大典書》,不久因父病危急歸。
順治七年(1650年),清兵再圍廣州,屈大均為避禍,于番禺縣雷峰海云寺削發為僧,法名今種。名其所居為“死庵”,以示誓不為清廷所用之意。
順治十三年(1656年),開始北游,入會稽至南京謁明孝陵,又到北京,尋崇禎帝死所哭拜。又東出山海關,周覽遼東、遼西形勝,留意山川險阻,志圖恢復。
返回關內后,流連于齊魯吳越間,在會稽與魏□共謀密策。順治十六年,由魏□秘密寫信導引鄭成功與張煌言舉兵攻入長江,克江南四府三州二十四縣。后事敗,魏□被鍘。清廷知屈大均參與其謀,指名搜捕,于是避居桐廬。
后又參加吳三桂反清部隊,監軍桂林,不久又察知吳有野心而無謀,事必無成,就辭去。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鄭成功的孫子克爽降清,屈大均大失所望,即由南京攜家歸番禺,終不復出。
古人對于改朝換代和亡天下區分的甚為清楚。明末戰爭,實為捍衛文明之戰。屈大均投身其中,付出全力。雖因歷經滿清,名聲如張煌言等許多真正的志士一樣消沉不顯,但永遠令人敬佩。
屈大均為明末清初嶺南三大家之一。他不僅在文學、史學領域取得豐碩成果,他更是一個反清志士。當然有些學者認為,屈大均的反清是基于“目睹清兵屠城的慘痛”而“矢志恢復故國”,這當然是屈大均作為關內漢人反抗滿清的一個重要原因。但這并不是問題的根本關節所在,他更多的是從“民族性”的視角出發,反對滿清。如屈大均在《長發乞人贊》中說:“無發則鬼,有發則人”。當廣州淪陷后,屈大均寫道:“十年丙戍冬,廣州破陷,仲兄義不欲生,予亦同懷忠憤,有捐軀報國之志?!?br /> 屈大均終生不仕滿清,且一直對滿清采取敵視之態,可以說既反映了儒家的忠君報國之心態,更有華夷之心態,對滿清嗤之以鼻。
上一篇: 邱圓 | 下一篇: 屈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