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故居是浙江著名旅游景點。秋瑾故居位于紹興市區塔山西麓和暢堂,清代建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和暢堂原為明代大學士朱賡的別業。1891年,秋瑾的祖父秋嘉禾從福建告老還鄉,向朱氏后裔典入其別業桂花廳的一部分,為晚年隱居之所。少年時代的秋瑾在此讀書習文,練拳舞劍。1906年,她自日本歸國,從主持大通堂直到被捕前夕,在這里生活和從事革命活動,從而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和史跡。
一、“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
在紹興,與魯迅遙呼相應的人物,竊以為是鑒湖女俠秋瑾。
三味書屋西南塔山附近的和暢堂,就是秋瑾故居。和暢堂布局嚴謹,風格簡約無華。黑漆大門沒有任何裝飾,莊重樸實。堂前正中有一匾,上書“和暢堂”三字。“和暢”是取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惠風和暢”之意。故居共有房屋5進,青磚白墻烏瓦,穿斗結構,硬山頂。第一進為門廳,門楣上“秋瑾故居”匾額系何香凝手書。筆力遒勁的題書,或許就是一位女革命家對另一個女革命家的欣賞、懷念和惺惺相惜之情的含蓄表達。
第二進自西至東分別為會客室、堂前、餐室。正屋的東邊有小樓,樓下為秋瑾臥室,均按原狀布置,木床、書桌皆為當年原物。至今屋內仍掛有一張男裝小照,照片中的秋瑾英姿颯爽,確有巾幗不讓須眉的俠客仗義之氣。臥室里的書桌以及文房四寶等,則顯示了秋瑾的另一個身份:文人,或者說,是詩人、詞人和散文家。秋瑾出身仕宦之家,從小聰慧穎秀,念過的詩詞幾乎能夠過目不忘。家人看到秋瑾小小年紀,抱著杜甫、辛棄疾、李清照的詩詞吟讀不舍,非常驚喜。秋瑾的愛國思想,大概在那時就深埋心底了。也許,如果不是時代風雷的激蕩,秋瑾只是一個在閨中吟詩作詞的詩人,而非一個女俠,一個革命家。臥室后壁有一夾墻密室,為秋瑾藏放革命文件及武器之處,至今保存完好,彌足珍貴。
第三、四兩進原為秋母及兄嫂住房,現辟為秋瑾史跡陳列室,展出秋瑾詩詞手稿、家書、照片、印章、頭巾、文獻等文物,更有孫中山、宋慶齡、周恩來等名人評價秋瑾的題詞等,反映了秋瑾從事革命的光輝業績。
在和暢堂默默地移動腳步,只覺得有一雙清亮的眼睛在沉思,在凝視著歲月。灰蒙蒙的天空下起了瀟瀟的細雨,絲絲縷縷,綿長不斷。回眸歷史,那一絲絲含淚的心緒,也化為了絲絲縷縷的細流,在我的心田緩緩潺動,永不止息。
二、“肉食朝臣盡素餐,精忠報國賴紅顏。”
關于秋瑾的婚姻,一般的說法是認為他們夫妻感情淡薄,關系失和。“知己不逢歸俗子,終身長恨咽深閨”,這是秋瑾創作的彈詞《精衛石》中的一句詩。一般人認為它們實為秋瑾本人在婚姻上不幸遭遇的寫照,包含了她對這種不幸婚姻無限辛酸的感嘆。秋瑾是由父母做主,嫁給了比她年小兩歲的王廷鈞。王家是湖南的一個暴發戶,封建保守且充滿銅臭味。王廷鈞從小養尊處優、性格相對軟弱,不喜讀書,也沒有多少才情。這樣的家庭和丈夫,自然不甚中秋瑾之意。但是,他們的夫妻關系并非像所傳說的那般差。王廷鈞長相清秀,一幅溫文爾雅模樣,對秋瑾也是極盡包容。秋瑾前期詩詞亦未擺脫風花雪月的范疇:
十分惆悵,燈無語,一味相思夢亦嘆。——《梧葉》
一灣流水無情甚,不送愁情送落紅。——《踏青記事》
秋瑾和王廷鈞雖有性格與文學才能等方面的差異,但他們基本上是和睦安寧的。在婚姻的前期,秋瑾更多的遺憾,或許是沒能擁有宋朝才女李清照與其夫趙明誠那種并肩吟詩作詞的琴瑟和鳴。后來秋瑾走上了革命道路,王廷鈞卻依然停步不前,甚至有可能成為革命的對象。二人關系惡化,但夫妻關系仍存。而秋瑾走上革命道路,即與隨王廷鈞進京有關。
維新變法前后,王廷鈞用錢捐了個戶部主事的小京官,帶著秋瑾去北京赴任。對于秋瑾來說幸運的是,她正趕上時代潮流來到了最易感受時代脈搏的北京。她在北京的住處又恰好同一位頗負文名且思想進步的婦女吳芝瑛為鄰。吳芝瑛是清末著名的“桐城派”學者吳汝綸的侄女,丈夫廉泉也是個思想開明的人物。秋瑾與吳芝瑛情投意合,她們都對詩詞有著濃厚的愛好和很深的造詣,思想又都傾向革新,向往著當時傳入中國的種種新事物,于是結拜為姐妹。通過吳芝瑛,秋瑾經常看到當時出版的一些新書、新報,接觸到一些新思想,眼界不斷擴大,思想境界不斷提高。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熟。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 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輕衫濕! ——《滿江紅》
“祖國沉淪感不禁,閑來海外覓知音。”1904年、1905年秋瑾兩次來到日本留學,尋求志同道合的同盟。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成立后,秋瑾成為浙江籍留學生中加入同盟會的第二人,入會后被舉為同盟會浙江主盟人。加入同盟會并任浙江省的主盟人,是秋瑾在革命道路上跨出的又一決定性的一步,從此她把自己同中國民主革命的事業自覺地聯系在一起了。1906年初,秋瑾從東京動身回國,走完了留學生活,走向已全部身心投入婦女解放和組織武裝起義,并最終為之獻出自己生命的階段——她生命中最后的,也是最燦爛的階段。
三、“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回國后,秋瑾從事教育活動,并大力呼吁男女平等,提倡婦女解放,創辦了《中國女報》。1907年秋瑾接任紹興大通學堂督辦,大通學堂全名“通師范學堂”,是1905年由徐錫麟、陶成章等創辦的,是借清政府廢科舉、辦學堂之機,以辦學掩護革命活動的基地。秋瑾以大通學堂為中心據點積極地聯絡、組織和訓練浙江各地會黨、積聚革命力量,同時多次到杭州,在新軍和武備學堂、弁目學堂中做聯絡工作,積極發展革命組織。
1907年春,秋瑾同摯友徐自華同游西湖,來到了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的墳墓前,久久徘徊。二人約下死后同埋西湖的誓言,秋瑾這時似乎已預感到自己未來斗爭將付出生命作代價了。
徐錫麟安慶起義失敗的消息,傳到了紹興。這對光復軍,對秋瑾,都是極其嚴酷的打擊,但他們依然堅持斗爭。浙江各地連續發生的事件及一些密報,使浙江官府確信紹興大通學堂和秋瑾,是清政府在浙江統治的最大威脅。于是,清政府的魔爪就立即伸向大通學堂,伸向秋瑾及其同志們。
1907年7月13日下午,杭州派來的清軍包圍了大通學堂。這時,秋瑾已經組織大批學員和武器轉移了。清軍逮捕了來不及轉移的她和幾位教員,清政府又立即在各地偵緝逃亡在外的革命黨人,并在浙江各地屠殺革命黨人。秋瑾艱辛經營了半年的光復軍起義,就這樣尚未正式發動,就被鎮壓了。
秋瑾被押到紹興知府衙門后,當晚就在知府衙門大堂上受到嚴訊。秋瑾揮筆寫下了“秋風秋雨愁煞人”七個大字,作為交給清政府的唯一的“筆供”,也以此表達自己對革命失敗的惋惜,對祖國命運的擔憂,從此再也不肯寫什么了,說什么了。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被清兵推出紹興(當時叫山陰縣)大牢,走向了刑場。她懷著“痛同胞之醉夢猶昏,悲祖國之陸沉誰挽”的遺恨,為開創民國理想噴灑了一腔的熱血!這位為民族解放和婦女解放英勇斗爭的戰士,就這樣懷著對革命未成、壯志未酬的遺恨,結束了短暫而光輝的一生,年僅二十九歲。
紹興解放北路的軒亭口,是秋瑾就義的地方。秋瑾紀念碑于1930年在此落成,碑座正面刻有蔡元培撰、于右任寫的碑記,碑身鐫有張靜江的題書“秋瑾烈士紀念碑”。后壁上鐫刻“巾幗英雄”四字,系孫中山先生手書。現在紀念碑西面建有“軒亭口”牌坊,東面塑有秋瑾漢白玉塑像。
“無限傷心家國恨,長歌慷慨莫徘徊。”譚嗣同等維新派“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昆侖”,為中國的變革灑下了鮮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更多的勇士前赴后繼,為中國的獨立與富強而奮斗、犧牲。
軒亭恨,痛惜丹心英魂一縷,深愿英名天地常駐!
四、“湖云山樹總無語,后人憑吊立斜陽。”
杭州西湖西泠橋附近有風雨亭,曾是秋瑾埋骨處,因秋瑾就義前寫下“秋風秋雨愁煞人”詩句而得名。佇立風雨亭旁,看著西湖氤氳的景色,傾聽亭里的人們撥弦拉彈的樂聲——不是《秋窗風雨夕》,而是《紅樓夢·枉凝眉》。不知秋瑾執筆時,是否想起《紅樓夢》第四十五回林黛玉所作的《秋窗風雨夕》,我卻總聯想到了那份深沉的凄婉:
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
已覺秋窗秋不盡,哪堪風雨助凄涼!
助秋風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續。
……
幸而,烈士的奉獻和犧牲,換來的是和平與富強。如今人們氣定神閑地坐在風雨亭里吟唱,不就是當年的英烈們奮斗的目標嗎?
讓英烈安眠于地下,讓安寧與幸福長伴人間,這是多么簡單的愿望。可秋瑾的安眠卻是如此來之不易,想在西湖憑吊秋瑾卻是多么的來之不易。
秋瑾殉難時,家人已躲身外地,紹興城內的族人無人敢出面領烈士的尸骸。挨過了大約三個時辰,才有
當地幾個仗義的士紳出面,雇人把烈士的遺骸收殮到一口白木棺材,抬到郊外臥龍山(俗稱府山)腳下停放。可悲一位為國為民犧牲的英烈,竟落得如此之凄涼野棲。三個月后,徐自華籌集錢款,在西湖畔買地造墓,實現了秋瑾“埋骨西泠”的夙愿。然被清政府發現后,又被迫起出靈柩,運回紹興。辛亥革命后,歷經磨難的烈士遺骸,第二次安葬西湖西泠橋畔。在文革期間被毀,1981年才被重葬于西泠橋畔的孤山腳下。烈士遺骸九遷,至此方安。自此之后,秋瑾終與她所崇敬的岳飛,與于謙、張煌言等愛國志士并峙湖山,與青山碧水同在。
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
日月雙懸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張煌言《甲辰八月辭故里》
如今秋瑾墓基座由花崗石砌筑而成,上有漢白玉雕刻秋瑾立像,正面大理石鑲嵌孫中山題字“巾幗英雄”。人間百色,也許惟有這純潔無瑕、縞素如雪的漢白玉石才能配得上她。經過時已是黃昏,湖山之畔,暮色蒼茫中,只見秋瑾長裙曳地,持劍沉吟。曾經羅衫裙琚,曾經男裝騎服,曾經拈花微笑,曾經彈鋏當歌。但無論如何,剛柔相濟、卓然獨立、熱血忠勇是秋瑾最本真的形象。一束鮮花擺放于墓碑前,傳達著后人對她,那份猶如西湖不盡碧波的綿長紀念與崇敬。
和暢堂原為明代大學士朱賡的別業。1891年,秋瑾的祖父秋嘉禾從福建告老還鄉,向朱氏后裔典入其別業桂花廳的一部分,為晚年隱居之所。少年時代的秋瑾在此讀書習文,練拳舞劍。1906年,她自日本歸國,從主持大通堂直到被捕前夕,在這里生活和從事革命活動,從而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和史跡。
一、“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
在紹興,與魯迅遙呼相應的人物,竊以為是鑒湖女俠秋瑾。
三味書屋西南塔山附近的和暢堂,就是秋瑾故居。和暢堂布局嚴謹,風格簡約無華。黑漆大門沒有任何裝飾,莊重樸實。堂前正中有一匾,上書“和暢堂”三字。“和暢”是取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惠風和暢”之意。故居共有房屋5進,青磚白墻烏瓦,穿斗結構,硬山頂。第一進為門廳,門楣上“秋瑾故居”匾額系何香凝手書。筆力遒勁的題書,或許就是一位女革命家對另一個女革命家的欣賞、懷念和惺惺相惜之情的含蓄表達。
第二進自西至東分別為會客室、堂前、餐室。正屋的東邊有小樓,樓下為秋瑾臥室,均按原狀布置,木床、書桌皆為當年原物。至今屋內仍掛有一張男裝小照,照片中的秋瑾英姿颯爽,確有巾幗不讓須眉的俠客仗義之氣。臥室里的書桌以及文房四寶等,則顯示了秋瑾的另一個身份:文人,或者說,是詩人、詞人和散文家。秋瑾出身仕宦之家,從小聰慧穎秀,念過的詩詞幾乎能夠過目不忘。家人看到秋瑾小小年紀,抱著杜甫、辛棄疾、李清照的詩詞吟讀不舍,非常驚喜。秋瑾的愛國思想,大概在那時就深埋心底了。也許,如果不是時代風雷的激蕩,秋瑾只是一個在閨中吟詩作詞的詩人,而非一個女俠,一個革命家。臥室后壁有一夾墻密室,為秋瑾藏放革命文件及武器之處,至今保存完好,彌足珍貴。
第三、四兩進原為秋母及兄嫂住房,現辟為秋瑾史跡陳列室,展出秋瑾詩詞手稿、家書、照片、印章、頭巾、文獻等文物,更有孫中山、宋慶齡、周恩來等名人評價秋瑾的題詞等,反映了秋瑾從事革命的光輝業績。
在和暢堂默默地移動腳步,只覺得有一雙清亮的眼睛在沉思,在凝視著歲月。灰蒙蒙的天空下起了瀟瀟的細雨,絲絲縷縷,綿長不斷。回眸歷史,那一絲絲含淚的心緒,也化為了絲絲縷縷的細流,在我的心田緩緩潺動,永不止息。
二、“肉食朝臣盡素餐,精忠報國賴紅顏。”
關于秋瑾的婚姻,一般的說法是認為他們夫妻感情淡薄,關系失和。“知己不逢歸俗子,終身長恨咽深閨”,這是秋瑾創作的彈詞《精衛石》中的一句詩。一般人認為它們實為秋瑾本人在婚姻上不幸遭遇的寫照,包含了她對這種不幸婚姻無限辛酸的感嘆。秋瑾是由父母做主,嫁給了比她年小兩歲的王廷鈞。王家是湖南的一個暴發戶,封建保守且充滿銅臭味。王廷鈞從小養尊處優、性格相對軟弱,不喜讀書,也沒有多少才情。這樣的家庭和丈夫,自然不甚中秋瑾之意。但是,他們的夫妻關系并非像所傳說的那般差。王廷鈞長相清秀,一幅溫文爾雅模樣,對秋瑾也是極盡包容。秋瑾前期詩詞亦未擺脫風花雪月的范疇:
十分惆悵,燈無語,一味相思夢亦嘆。——《梧葉》
一灣流水無情甚,不送愁情送落紅。——《踏青記事》
秋瑾和王廷鈞雖有性格與文學才能等方面的差異,但他們基本上是和睦安寧的。在婚姻的前期,秋瑾更多的遺憾,或許是沒能擁有宋朝才女李清照與其夫趙明誠那種并肩吟詩作詞的琴瑟和鳴。后來秋瑾走上了革命道路,王廷鈞卻依然停步不前,甚至有可能成為革命的對象。二人關系惡化,但夫妻關系仍存。而秋瑾走上革命道路,即與隨王廷鈞進京有關。
維新變法前后,王廷鈞用錢捐了個戶部主事的小京官,帶著秋瑾去北京赴任。對于秋瑾來說幸運的是,她正趕上時代潮流來到了最易感受時代脈搏的北京。她在北京的住處又恰好同一位頗負文名且思想進步的婦女吳芝瑛為鄰。吳芝瑛是清末著名的“桐城派”學者吳汝綸的侄女,丈夫廉泉也是個思想開明的人物。秋瑾與吳芝瑛情投意合,她們都對詩詞有著濃厚的愛好和很深的造詣,思想又都傾向革新,向往著當時傳入中國的種種新事物,于是結拜為姐妹。通過吳芝瑛,秋瑾經常看到當時出版的一些新書、新報,接觸到一些新思想,眼界不斷擴大,思想境界不斷提高。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熟。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 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輕衫濕! ——《滿江紅》
“祖國沉淪感不禁,閑來海外覓知音。”1904年、1905年秋瑾兩次來到日本留學,尋求志同道合的同盟。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成立后,秋瑾成為浙江籍留學生中加入同盟會的第二人,入會后被舉為同盟會浙江主盟人。加入同盟會并任浙江省的主盟人,是秋瑾在革命道路上跨出的又一決定性的一步,從此她把自己同中國民主革命的事業自覺地聯系在一起了。1906年初,秋瑾從東京動身回國,走完了留學生活,走向已全部身心投入婦女解放和組織武裝起義,并最終為之獻出自己生命的階段——她生命中最后的,也是最燦爛的階段。
三、“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回國后,秋瑾從事教育活動,并大力呼吁男女平等,提倡婦女解放,創辦了《中國女報》。1907年秋瑾接任紹興大通學堂督辦,大通學堂全名“通師范學堂”,是1905年由徐錫麟、陶成章等創辦的,是借清政府廢科舉、辦學堂之機,以辦學掩護革命活動的基地。秋瑾以大通學堂為中心據點積極地聯絡、組織和訓練浙江各地會黨、積聚革命力量,同時多次到杭州,在新軍和武備學堂、弁目學堂中做聯絡工作,積極發展革命組織。
1907年春,秋瑾同摯友徐自華同游西湖,來到了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的墳墓前,久久徘徊。二人約下死后同埋西湖的誓言,秋瑾這時似乎已預感到自己未來斗爭將付出生命作代價了。
徐錫麟安慶起義失敗的消息,傳到了紹興。這對光復軍,對秋瑾,都是極其嚴酷的打擊,但他們依然堅持斗爭。浙江各地連續發生的事件及一些密報,使浙江官府確信紹興大通學堂和秋瑾,是清政府在浙江統治的最大威脅。于是,清政府的魔爪就立即伸向大通學堂,伸向秋瑾及其同志們。
1907年7月13日下午,杭州派來的清軍包圍了大通學堂。這時,秋瑾已經組織大批學員和武器轉移了。清軍逮捕了來不及轉移的她和幾位教員,清政府又立即在各地偵緝逃亡在外的革命黨人,并在浙江各地屠殺革命黨人。秋瑾艱辛經營了半年的光復軍起義,就這樣尚未正式發動,就被鎮壓了。
秋瑾被押到紹興知府衙門后,當晚就在知府衙門大堂上受到嚴訊。秋瑾揮筆寫下了“秋風秋雨愁煞人”七個大字,作為交給清政府的唯一的“筆供”,也以此表達自己對革命失敗的惋惜,對祖國命運的擔憂,從此再也不肯寫什么了,說什么了。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被清兵推出紹興(當時叫山陰縣)大牢,走向了刑場。她懷著“痛同胞之醉夢猶昏,悲祖國之陸沉誰挽”的遺恨,為開創民國理想噴灑了一腔的熱血!這位為民族解放和婦女解放英勇斗爭的戰士,就這樣懷著對革命未成、壯志未酬的遺恨,結束了短暫而光輝的一生,年僅二十九歲。
紹興解放北路的軒亭口,是秋瑾就義的地方。秋瑾紀念碑于1930年在此落成,碑座正面刻有蔡元培撰、于右任寫的碑記,碑身鐫有張靜江的題書“秋瑾烈士紀念碑”。后壁上鐫刻“巾幗英雄”四字,系孫中山先生手書。現在紀念碑西面建有“軒亭口”牌坊,東面塑有秋瑾漢白玉塑像。
“無限傷心家國恨,長歌慷慨莫徘徊。”譚嗣同等維新派“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昆侖”,為中國的變革灑下了鮮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更多的勇士前赴后繼,為中國的獨立與富強而奮斗、犧牲。
軒亭恨,痛惜丹心英魂一縷,深愿英名天地常駐!
四、“湖云山樹總無語,后人憑吊立斜陽。”
杭州西湖西泠橋附近有風雨亭,曾是秋瑾埋骨處,因秋瑾就義前寫下“秋風秋雨愁煞人”詩句而得名。佇立風雨亭旁,看著西湖氤氳的景色,傾聽亭里的人們撥弦拉彈的樂聲——不是《秋窗風雨夕》,而是《紅樓夢·枉凝眉》。不知秋瑾執筆時,是否想起《紅樓夢》第四十五回林黛玉所作的《秋窗風雨夕》,我卻總聯想到了那份深沉的凄婉:
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
已覺秋窗秋不盡,哪堪風雨助凄涼!
助秋風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續。
……
幸而,烈士的奉獻和犧牲,換來的是和平與富強。如今人們氣定神閑地坐在風雨亭里吟唱,不就是當年的英烈們奮斗的目標嗎?
讓英烈安眠于地下,讓安寧與幸福長伴人間,這是多么簡單的愿望。可秋瑾的安眠卻是如此來之不易,想在西湖憑吊秋瑾卻是多么的來之不易。
秋瑾殉難時,家人已躲身外地,紹興城內的族人無人敢出面領烈士的尸骸。挨過了大約三個時辰,才有
當地幾個仗義的士紳出面,雇人把烈士的遺骸收殮到一口白木棺材,抬到郊外臥龍山(俗稱府山)腳下停放。可悲一位為國為民犧牲的英烈,竟落得如此之凄涼野棲。三個月后,徐自華籌集錢款,在西湖畔買地造墓,實現了秋瑾“埋骨西泠”的夙愿。然被清政府發現后,又被迫起出靈柩,運回紹興。辛亥革命后,歷經磨難的烈士遺骸,第二次安葬西湖西泠橋畔。在文革期間被毀,1981年才被重葬于西泠橋畔的孤山腳下。烈士遺骸九遷,至此方安。自此之后,秋瑾終與她所崇敬的岳飛,與于謙、張煌言等愛國志士并峙湖山,與青山碧水同在。
國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
日月雙懸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張煌言《甲辰八月辭故里》
如今秋瑾墓基座由花崗石砌筑而成,上有漢白玉雕刻秋瑾立像,正面大理石鑲嵌孫中山題字“巾幗英雄”。人間百色,也許惟有這純潔無瑕、縞素如雪的漢白玉石才能配得上她。經過時已是黃昏,湖山之畔,暮色蒼茫中,只見秋瑾長裙曳地,持劍沉吟。曾經羅衫裙琚,曾經男裝騎服,曾經拈花微笑,曾經彈鋏當歌。但無論如何,剛柔相濟、卓然獨立、熱血忠勇是秋瑾最本真的形象。一束鮮花擺放于墓碑前,傳達著后人對她,那份猶如西湖不盡碧波的綿長紀念與崇敬。
上一篇: 戚繼光 | 下一篇: 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