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辛亥革命先驅秋瑾烈士的生年,長期一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1981年,烈士的甥女、73歲的王慰慈向記者談了秋瑾誕生的確切年代:光緒元年,即1875年。王慰慈說,關于秋瑾的生年,不久前她同在浙江紹興樹人中學當教師的秋瑾孫秋經武交換了意見。他們認為秋氏乃越中望族,素重譜牒。凡秋姓中人,其年庚、生辰八字都記入家譜,這一傳統習俗一直延續到本世紀五十年代。在浙江紹興偏門外峽山村歪臺門秋宅的客堂內,一直掛有根據秋氏家譜抄錄的從秋瑾高祖秋學禮開始的忌日牌。其中明白記載:秋壽南長女,秋閨瑾(即秋瑾),字璿卿,乙亥年十月十一日生辰(即一八七五年陰歷十月十一日),丁未年六月初六日諱忌,生肖屬亥(即豬),而且秋氏祖龕和杭州秋社供奉的秋瑾牌位上所記生卒年月,都與秋氏家譜和忌日牌記載相同。有關文物原件已于1963年捐獻給紹興文管會保存。但我認為,秋瑾烈士生于1877年,理由如次:
其一,秋氏家譜中不可能有秋瑾生卒年的記載,上文一說是"其甥女已從秋氏家譜中查獲確切年代",又說是秋瑾的忌日牌是"根據秋氏家譜抄錄的",語焉模糊。不管怎樣說,都可以明白無誤地理解為秋瑾的生卒年月日記載在秋氏家譜中。秋瑾烈士犧牲后,不知秋氏家族是否纂修過秋氏家譜(至今也未見誰披露過),即使有的話,在秋氏家譜中是無論如何也查獲不到秋瑾出生的"確切年代",這是起碼的家譜常識問題。古人云: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家譜,是封建宗族制度的產物,是具有男性血緣關系的社會群體成員參與纂修的圖譜,自有家譜以來,女子是不能入譜的。已字婦女只是作為男子配偶上譜,且多是有姓無名,在女子下注生育情況,如生的是女兒,也是沒有名字的,一般只書生女兒,長適某,次適某等。到了民國中、后期,有些家譜主修人員思想比較開放,也只是將"不字"(即不嫁人)的女子照男丁例提行入譜,而對"已字"婦女則沒有例外,哪怕再"偉大"的女性也是不可以的,這是宗族制度的規定,任何人也不能違背。秋瑾是"已字"婦女,且有一子一女,秋氏家譜纂修者絕不可能將其收入的。
其二,新近發現的(湖南湘鄉)《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譜》上有關于秋瑾生卒年、月、日的詳細記載,秋瑾在光緒二十二年(1896)四月初五與王廷鈞(1879-1909)結婚,王廷鈞,字子芳,家在湘鄉荷葉塘神沖老鋪子(今屬雙峰),離曾國藩的出生地白玉堂僅3華里。前年,我在白玉堂后山一王姓農民家里發現了1916年太原堂木活字《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譜》(湖南圖書館知道后,立即派專人去借來進行了縮微拍攝)。"族譜"載:十七世裔孫王廷鈞"配秋氏,字瑾,壽南公女。清誥封夫人,光緒三年丁丑十月十一日卯時生,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六月初六辰時歿在浙江山陰縣,葬西湖,有碑亭。子,沅德,出撫一半與子麒公為嗣。女,桂芳,待字。"子麒即王廷鈞的二哥,王沅德兼祧二房。"族譜"明確記載秋瑾生于光緒三年,即一八七七年,這應該是準確可信的,秋瑾與王廷鈞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訂婚時,雙方要互換庚帖,庚帖上寫有訂婚者姓名、生辰八字、籍貫、祖宗三代等內容,訂婚是非常重視男女雙方生辰八字的,要請術家推算,雙方八字是否相克,相克則不能聯姻。秋星侯先生把女兒秋瑾許配給王廷鈞,是決不可能把秋瑾出生的年、月、日、時弄錯,而王氏家譜的記載,又無疑是根據庚帖的,另外,在"族譜"中,還有一篇張翊撰寫的《子芳先生夫婦合傳》,講秋瑾隨侍父湘鄉差次,"得與子芳君訂盟,十九歲于歸。" 張翊六是王、秋的兒女親家,王沅德的岳父,與王子芳在京共事有年,相互間是很了解的,所說"十九歲于歸"當可信。1916年出版的(湖南湘鄉)《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譜》所記載的有關秋瑾的材料為研究秋瑾提供了最新的、也是最具有權威性的史料,可以解決一些在秋瑾研究中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至于秋瑾烈士的生年,與此相互印證的是光緒三十年(1904)正月初七秋瑾與吳芝瑛義結金蘭時親筆填寫的《蘭譜》,《蘭譜》云:"年二十八歲,十月十一日卯時生。"
綜上所述,可以肯定地說,秋瑾烈士生于1877年,其他各說都無直接的史料根據,多憑親友回憶或推測臆斷,年湮日久,不足以征信。
(作者羅紹志提供,羅系原中共雙峰縣委黨史辦主任,湖南人文科技大學曾國藩研究所研究員,南京中山文學院客座教授,《蔡和森傳》作者)
其一,秋氏家譜中不可能有秋瑾生卒年的記載,上文一說是"其甥女已從秋氏家譜中查獲確切年代",又說是秋瑾的忌日牌是"根據秋氏家譜抄錄的",語焉模糊。不管怎樣說,都可以明白無誤地理解為秋瑾的生卒年月日記載在秋氏家譜中。秋瑾烈士犧牲后,不知秋氏家族是否纂修過秋氏家譜(至今也未見誰披露過),即使有的話,在秋氏家譜中是無論如何也查獲不到秋瑾出生的"確切年代",這是起碼的家譜常識問題。古人云: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家譜,是封建宗族制度的產物,是具有男性血緣關系的社會群體成員參與纂修的圖譜,自有家譜以來,女子是不能入譜的。已字婦女只是作為男子配偶上譜,且多是有姓無名,在女子下注生育情況,如生的是女兒,也是沒有名字的,一般只書生女兒,長適某,次適某等。到了民國中、后期,有些家譜主修人員思想比較開放,也只是將"不字"(即不嫁人)的女子照男丁例提行入譜,而對"已字"婦女則沒有例外,哪怕再"偉大"的女性也是不可以的,這是宗族制度的規定,任何人也不能違背。秋瑾是"已字"婦女,且有一子一女,秋氏家譜纂修者絕不可能將其收入的。
其二,新近發現的(湖南湘鄉)《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譜》上有關于秋瑾生卒年、月、日的詳細記載,秋瑾在光緒二十二年(1896)四月初五與王廷鈞(1879-1909)結婚,王廷鈞,字子芳,家在湘鄉荷葉塘神沖老鋪子(今屬雙峰),離曾國藩的出生地白玉堂僅3華里。前年,我在白玉堂后山一王姓農民家里發現了1916年太原堂木活字《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譜》(湖南圖書館知道后,立即派專人去借來進行了縮微拍攝)。"族譜"載:十七世裔孫王廷鈞"配秋氏,字瑾,壽南公女。清誥封夫人,光緒三年丁丑十月十一日卯時生,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六月初六辰時歿在浙江山陰縣,葬西湖,有碑亭。子,沅德,出撫一半與子麒公為嗣。女,桂芳,待字。"子麒即王廷鈞的二哥,王沅德兼祧二房。"族譜"明確記載秋瑾生于光緒三年,即一八七七年,這應該是準確可信的,秋瑾與王廷鈞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訂婚時,雙方要互換庚帖,庚帖上寫有訂婚者姓名、生辰八字、籍貫、祖宗三代等內容,訂婚是非常重視男女雙方生辰八字的,要請術家推算,雙方八字是否相克,相克則不能聯姻。秋星侯先生把女兒秋瑾許配給王廷鈞,是決不可能把秋瑾出生的年、月、日、時弄錯,而王氏家譜的記載,又無疑是根據庚帖的,另外,在"族譜"中,還有一篇張翊撰寫的《子芳先生夫婦合傳》,講秋瑾隨侍父湘鄉差次,"得與子芳君訂盟,十九歲于歸。" 張翊六是王、秋的兒女親家,王沅德的岳父,與王子芳在京共事有年,相互間是很了解的,所說"十九歲于歸"當可信。1916年出版的(湖南湘鄉)《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譜》所記載的有關秋瑾的材料為研究秋瑾提供了最新的、也是最具有權威性的史料,可以解決一些在秋瑾研究中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至于秋瑾烈士的生年,與此相互印證的是光緒三十年(1904)正月初七秋瑾與吳芝瑛義結金蘭時親筆填寫的《蘭譜》,《蘭譜》云:"年二十八歲,十月十一日卯時生。"
綜上所述,可以肯定地說,秋瑾烈士生于1877年,其他各說都無直接的史料根據,多憑親友回憶或推測臆斷,年湮日久,不足以征信。
(作者羅紹志提供,羅系原中共雙峰縣委黨史辦主任,湖南人文科技大學曾國藩研究所研究員,南京中山文學院客座教授,《蔡和森傳》作者)
上一篇: 戚繼光 | 下一篇: 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