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臺灣省苗粟縣,可以說是出生在一個愛國世家,其先祖是為躲避戰亂而從中原南遷的“客家人”,因不愿在入侵者面前茍且偷安而舉族南遷。在長期顛沛流離的徙居生活中,他們不得不與險惡的自然環境作斗爭,養成了刻苦耐勞的習慣和勇于開拓進取的精神,并且后代子孫牢記一條遺訓:即先祖是因外族侵擾而輾轉南遷,所有后代子孫,不論落籍何處,都應勤耕苦讀,自立圖強。到丘逢甲的曾祖父丘仕俊時,因耕地狹小,無以為生,所以偕同一批客家人又漂洋過海,向臺灣遷徙,這大概是清乾隆中葉時期。到丘逢甲這一代,丘家在臺灣定居已有四代、近百年的歷史了。 丘逢甲的父親丘龍章,臺灣貢生,畢生從教,為鄉村塾師。他不僅是一位熱心桑梓教育、培養后進的塾師,而且是一位關心國事、具有愛國心的封建知識分子。1874年日本出兵侵犯臺灣南部牡丹社地區,以及1884年法軍占據臺灣雞籠(今基隆)等事件,使丘龍章倍感憂慮和警惕,對臺灣的將來擔憂。1864年,丘逢甲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具有濃厚愛國愛鄉思想、生活上則保持清樸風尚的鄉村塾師的家庭里,自幼受清樸剛正家風的熏陶和艱苦生活的磨煉,“幼負大志”,渴望報效國家民族。這一切對他日后的事業以及人生道路都產生了積極有益的影響。 丘逢甲自幼天資聰穎,讀書過目不忘,在其父的親自教授下,六七歲即能吟讀、屬對。14歲時赴臺南應童子試,獲全臺第一,受閩撫兼學臺丁日昌注意,特贈“東寧才子”印一方,由此聞名全臺。 1888年參加鄉試,中試為舉人。第二年春,赴京參加會試(光緒十五年1889)進士,中進士,欽點工部虞衡司主事。此時丘逢甲年僅26歲,但他卻無意仕途,辭歸故鄉,專意養士講學,任臺南崇文書院主講,同時兼任臺灣府衡文書院及嘉義羅山書院主講。1892年,《臺灣通志》總局正式開設,丘逢甲被聘為采訪師,負責采訪、補輯鄉土故實,因此有較多機會深入民間,了解社會民情。這時期,整個中華民族正處在深刻的民族危機和社會矛盾之中,西方列強的殖民侵略使中華民族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威脅,這樣的社會現實不能不使丘逢甲感到郁悶和隱憂,他慨嘆道:“風月有天難補恨,江山無地可埋愁。”“孤島十年民力盡,邊疆千里將材難。”他預感到一場大的動蕩即將到來,自己雖隱身山林,專心教讀,但渴求報效國家之情卻熾熱而強烈。在他的書屋中,自書中堂“且看鷹翅出云時”,以明心志,時刻準備報效 國家。
甲午戰爭后,清廷割棄臺灣,丘逢甲聯合臺紳馳電抗議,并倡議自救,率義軍抗擊登臺日軍。失敗后離臺內渡,定居鎮平,往來潮、汕、廣州之間,一度赴港、澳、南洋等地,曾與康有為、梁啟超會晤。后順應時代潮流,從贊同維新保皇逐漸傾向革命,掩護同盟會員的反清活動,致力于興辦學校,推行新學,培植人才。先后擔任兩廣學務處視學、廣東教育總會會長、廣東咨議局副議長等。民國成立,以廣東代表身份赴南京參加籌組臨時政府,被推舉為參議院議員。1912年初,扶病南歸,隨即病故。
甲午戰爭后,清廷割棄臺灣,丘逢甲聯合臺紳馳電抗議,并倡議自救,率義軍抗擊登臺日軍。失敗后離臺內渡,定居鎮平,往來潮、汕、廣州之間,一度赴港、澳、南洋等地,曾與康有為、梁啟超會晤。后順應時代潮流,從贊同維新保皇逐漸傾向革命,掩護同盟會員的反清活動,致力于興辦學校,推行新學,培植人才。先后擔任兩廣學務處視學、廣東教育總會會長、廣東咨議局副議長等。民國成立,以廣東代表身份赴南京參加籌組臨時政府,被推舉為參議院議員。1912年初,扶病南歸,隨即病故。
上一篇: 瞿秋白 | 下一篇: 邱道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