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源頭
清江源于湖北利川西部都亭山,東流入檀香洞。檀香洞在檀香巖下又名老龍洞,伏流近20千米(直線約6千米),過齊岳山至汪營后壩龍洞溝涌出水面。此地齊岳山與佛寶山兩岸夾峙矗立,有大魚泉水、觀音河水、王家營水,諸流會合,而至兩會潭。故今人亦稱清江源于齊岳山與佛寶山麓之龍洞溝。
2.2上游
清江自河源起納大魚泉水、爛井壩水、觀音河水、繼長壩水、九渡河等水,南過利川縣城又受忠孝水,流向東北6.8千米至落水洞伏流。落水洞以上河流流經利川盆地低山丘陵區,河谷較為開闊,水勢平穩,落差不大,宜于種稻,產米甚豐。落水洞是清江伏流入口處,高程1061米。洞口高20米,寬10米,飛瀑落差20米,最大流量676立方米/秒。自落水洞伏流后,時隱時現。經鰱魚洞、響水洞、觀彩峽至黑洞復出,為雪昭河,伏流長9.7千米,落差為140.6米,比降14.5‰。這段伏流堪稱巖溶地貌的奇觀,有“餓龍吞江”之稱號。伏流在觀彩峽露出地表,復潛流,經四十八道望江門,至黑洞出口。黑洞洞高20米,寬10米,海拔高程約940米。伏流全長16.3千米。
出黑洞至車壩,兩岸均為高山,臨河狹窄如溪,落差423.9米,比降11‰。其間七渡河至竹圍坪一段,左岸為山坡,河面較寬,但河床壁立流急,如矢石散塊落水水面轟轟有聲。尤以木貢附近易家灣,俗謂“跳魚坊”,整塊巖石橫亙河中高約8米,水自石頂跌下,浪花四濺。朱家壩有山崖崩下之巨大蠻石,將河堵堵塞,人稱“天樓地枕“。水流出此,俯仰曲屈由石隙間伏流而出。
從車壩至恩施,在車壩有甘名溪流入,水勢漸大,河流進入恩施盆地,除大龍潭峽谷處山險河窄外,兩岸山勢均較開闊,水勢亦趨平穩,落差79.3米,比降2.3‰。上游挾帶而下石塊石子,大半停留沉積,開始出現眾多石灘。也有從兩岸崩落河中的巖石,阻滯河流。
恩施為鄂西土家族自治州所在地,抗日戰爭期間(1938~1945)年為湖北省臨時省會。恩施春秋時為巴國地,三國吳置沙渠縣,隋改清江縣,元入施州、清設恩施縣,1982年設恩施市。面積3972平方千米,人口約72萬。盛產木材、油桐、木油、生漆、茶葉。1935年在此設全流域第一座流量站。
2.3中游
出恩施城南約5千米即進入山峽,河面窄狹,河中巖石淺灘甚多,以伏三跳灘尤為險惡。該處兩岸均為高山,山脈穿河而過,河床中部隆起,兩岸崖巖石崩落堆砌兩邊。大水時水流擊石,波浪極大,水小時水細如練,向巖石空隙中亂流,無一完槽道。民間傳說,水最小時三步可跳到對岸。清光緒二十五年施南府黃世榮召募民夫開挖后復淤。伏三跳至眠澤口,長約58千米,蜿蜒曲折,水流湍急,高山懸崖,灘沱橫比,為清江最險段之一。過眠澤口,河流即進入建始縣境,至龜山河上游忠建河從右岸入匯,再往下至龜山河馬水河從左岸入匯。行8.27千米至景陽,沿河兩岸均為懸崖峭壁,河道中水深坡平,惟多險灘,礁石甚少。山溪溝澗,水自巖壁隙縫流出,如珠落盤,日光暈照,光彩耀目,亦為奇觀。由景陽至田峽口,長4.2千米,沿岸地勢寬敞,水田頗多,較為富庶。以下至野三口,兩岸為山嶺崖壁,但河床比降大都平坦,水流順暢。野三河從左岸入匯。過野三口,河流進入巴東縣,經行約26千米至水布埡(三友坪),除南潭河附近3千米山坡較平緩、田地密集外,其余均行于峽中。其中桃符口以上坡降較小,水流緩慢,暗礁險灘較少;桃符口以下,礁石少灘較多,水流湍急,航行困難。在水布埡正在建設清江最大的水電工程。該工程具有發電、防洪、航運等綜合效益,水庫正常蓄水位400米,總庫容47.0億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25.7億立方米,防洪庫容5億立方米,具有多年調節性能;水電站裝機容量160萬千瓦,多年平均發電量39.2億千瓦時。壩型為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最大壩高233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壩。過水布埡,河流進入長陽縣,招徠河從左岸匯入,清江仍穿行于峽谷之間,其中招徠河以西長約3.5千米的一段峽谷稱為伴峽,是“清江三峽”之一。峽中一泓江水,碧波蕩漾,洞景瀑布,徇麗多姿。兩岸山勢嵯峨,有薄刀山、獅子滾繡球等奇峰異景。峽中有海螺洞、和尚洞、榨洞、枝柘坪河出水洞構成的溶洞群、洞景奇妙。位于半峽河谷的榨洞,洞前壁呈紅色,洞深數里,高約50米,有二根石柱,一干一濕,當地人曾在洞內挖出古脊椎動物的化石數千公斤及骨針、石斧等物,很可能是古代巴人安居之處。峽頭有“鹽池溫泉”,《水經注》上這樣描述:“夷水又東與溫泉三水合。大溪南北夾岸,有溫泉對注,夏暖冬熱,上常有霧氣,瘍治百病,浴者多愈。父老傳此泉先出鹽,于今水有鹽氣,夷水有鹽水之名,此亦其一也。”中游河段有灘129處,由于灘險壅水,水面線呈階梯狀,“灘”“沱”相間。隔河巖水庫蓄水后,已有明顯變化,壩前至茅坪段已成為庫區航道。
漁峽口鎮口東北的白虎壟山,從清江邊向北突起,逶迤數里,香爐石臨江絕壁,高出河床100余米。民國二十五年(長陽)《縣志四區采訪冊》載:“白虎垴在東村之右,與村左青龍寺相對,維石巖巖,虎視眈眈,昔廩君化白石處。”香爐石遺址面積約1000平方米,經1983、1988年兩次發掘,出土數以千計的文物,埋藏最深的大約在4000年以前。
2.4下游
資丘附近河道情況仍行經于峽谷之間,資丘下馬巷至巴山長5千米一段峽谷,稱為巴山峽,為“清江三峽”之一,古名捍關。《水經注》有“昔廩君浮土舟于夷水,據捍關而王巴”的記載。兩岸屬喀斯特地貌,山勢蜿蜒曲折。至平洛,上起膀子石,下至沿市口有平洛峽,亦為“清江三峽”之一。峽中有青山列嶂,若天然畫廊。清江在該河段左岸的武落中離山(又名佷山)是土家族先祖巴人的發祥地。該山五峰并立,高程384.8米,主峰名灰頭巖。山上有廟宇。除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宗教意義外,也是一處風景優美的旅游勝地。出峽處不遠,即今隔河巖水利樞紐工程壩址。隔河巖水利樞紐是一座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航運、旅游等效益的綜合利用工程,水庫正常蓄水位200米,水庫總庫容34億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22億立方米,防洪庫容5億立米。水電站裝機容量120萬千瓦,多年平均發電量30.4億千瓦時。大壩為混凝土重力拱壩,最大壩高151米,壩頂長度653米。隔河巖壩址下游,有丹水從左岸入匯。距隔河巖水利樞紐左岸不遠處為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縣城,以前經常被水淹,隔河巖大壩建成后,防洪標準達百年一遇以上。長陽是舊石器時代“長陽人”棲息地,“長陽人”化石洞為距今18.5萬年的古人類化石。隔河巖以下兩岸逐漸開闊,流經鄢家沱附近進入丘陵區。清江在長陽搬魚咀一下成為長陽、宜都界河,由南岸坪至下溪口,全部進入宜都市境。搬魚咀設有水文站。此河段枯水水面寬增至100米,部分河段達250米以上,河道蜿蜒,險灘不少,民間流傳的“七灘八魚共九洲,七十二灘上資丘”是這一段的真實寫照(所謂“七灘八魚”,即7個以“灘”命名、8個以“魚”命名的灘險)。部分灘險經過整治情況有所改善,1965年尚有灘險66處。高壩洲水庫蓄水后,這段河道已為庫區。在距河口約12千米處為高壩洲水利樞紐工程壩址。高壩洲水利樞紐為隔河巖水利樞紐的反調節水庫,其開發任務為發電和航運,水庫正常蓄水位80米,總庫容4.33億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0.64億立方米;水電站裝機容量25.2萬千瓦,年發電量8.98億千瓦時;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最大壩高57米。過高壩洲水利樞紐工程,清江東流至宜都市城區,于陸城匯注長江。其間,有漁洋河從右岸入匯。入長江處由于清江水清澈,與長江之濁水形成一條清晰的分界線線,景色獨特。《水經注》對此作了十分生動的描述:“夷水又逕宜都北,東入大江,有涇渭之比,亦謂之佷山北溪。水所經皆石山,路無土岸。其水虛映,俯視游魚,如乘空也。淺處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飛清,傍多茂木空岫,靜夜聽之,恒有清響。百鳥翔禽,哀鳴相和,巡頹浪者,不覺疲而忘為矣。”這一景況,至今基本未變。宜都市是長江干流上重要港口和水陸交通樞紐之一。
湖南省祁陽縣羊角塘鎮清江村和清江河
清江
清江是湘江二級支流,源于祁東縣大興鄉劉家嶺村早曦嶺東麓,從祁東、祁陽交界的羊角塘鎮石井村進入,從清溪坪村流入祁東縣歸陽鎮紅光村后入湘江。沿途合泥鰍水、蘭橋水、白塘水、謝家嘴水,流長41公里,流域總面積282平方公里,在祁陽縣境內流長18公里,流域總面積148平方公里。因江水清沏而得名清江。
湖南省祁陽縣羊角塘鎮清江村
清江大橋
清江源于湖北利川西部都亭山,東流入檀香洞。檀香洞在檀香巖下又名老龍洞,伏流近20千米(直線約6千米),過齊岳山至汪營后壩龍洞溝涌出水面。此地齊岳山與佛寶山兩岸夾峙矗立,有大魚泉水、觀音河水、王家營水,諸流會合,而至兩會潭。故今人亦稱清江源于齊岳山與佛寶山麓之龍洞溝。
2.2上游
清江自河源起納大魚泉水、爛井壩水、觀音河水、繼長壩水、九渡河等水,南過利川縣城又受忠孝水,流向東北6.8千米至落水洞伏流。落水洞以上河流流經利川盆地低山丘陵區,河谷較為開闊,水勢平穩,落差不大,宜于種稻,產米甚豐。落水洞是清江伏流入口處,高程1061米。洞口高20米,寬10米,飛瀑落差20米,最大流量676立方米/秒。自落水洞伏流后,時隱時現。經鰱魚洞、響水洞、觀彩峽至黑洞復出,為雪昭河,伏流長9.7千米,落差為140.6米,比降14.5‰。這段伏流堪稱巖溶地貌的奇觀,有“餓龍吞江”之稱號。伏流在觀彩峽露出地表,復潛流,經四十八道望江門,至黑洞出口。黑洞洞高20米,寬10米,海拔高程約940米。伏流全長16.3千米。
出黑洞至車壩,兩岸均為高山,臨河狹窄如溪,落差423.9米,比降11‰。其間七渡河至竹圍坪一段,左岸為山坡,河面較寬,但河床壁立流急,如矢石散塊落水水面轟轟有聲。尤以木貢附近易家灣,俗謂“跳魚坊”,整塊巖石橫亙河中高約8米,水自石頂跌下,浪花四濺。朱家壩有山崖崩下之巨大蠻石,將河堵堵塞,人稱“天樓地枕“。水流出此,俯仰曲屈由石隙間伏流而出。
從車壩至恩施,在車壩有甘名溪流入,水勢漸大,河流進入恩施盆地,除大龍潭峽谷處山險河窄外,兩岸山勢均較開闊,水勢亦趨平穩,落差79.3米,比降2.3‰。上游挾帶而下石塊石子,大半停留沉積,開始出現眾多石灘。也有從兩岸崩落河中的巖石,阻滯河流。
恩施為鄂西土家族自治州所在地,抗日戰爭期間(1938~1945)年為湖北省臨時省會。恩施春秋時為巴國地,三國吳置沙渠縣,隋改清江縣,元入施州、清設恩施縣,1982年設恩施市。面積3972平方千米,人口約72萬。盛產木材、油桐、木油、生漆、茶葉。1935年在此設全流域第一座流量站。
2.3中游
出恩施城南約5千米即進入山峽,河面窄狹,河中巖石淺灘甚多,以伏三跳灘尤為險惡。該處兩岸均為高山,山脈穿河而過,河床中部隆起,兩岸崖巖石崩落堆砌兩邊。大水時水流擊石,波浪極大,水小時水細如練,向巖石空隙中亂流,無一完槽道。民間傳說,水最小時三步可跳到對岸。清光緒二十五年施南府黃世榮召募民夫開挖后復淤。伏三跳至眠澤口,長約58千米,蜿蜒曲折,水流湍急,高山懸崖,灘沱橫比,為清江最險段之一。過眠澤口,河流即進入建始縣境,至龜山河上游忠建河從右岸入匯,再往下至龜山河馬水河從左岸入匯。行8.27千米至景陽,沿河兩岸均為懸崖峭壁,河道中水深坡平,惟多險灘,礁石甚少。山溪溝澗,水自巖壁隙縫流出,如珠落盤,日光暈照,光彩耀目,亦為奇觀。由景陽至田峽口,長4.2千米,沿岸地勢寬敞,水田頗多,較為富庶。以下至野三口,兩岸為山嶺崖壁,但河床比降大都平坦,水流順暢。野三河從左岸入匯。過野三口,河流進入巴東縣,經行約26千米至水布埡(三友坪),除南潭河附近3千米山坡較平緩、田地密集外,其余均行于峽中。其中桃符口以上坡降較小,水流緩慢,暗礁險灘較少;桃符口以下,礁石少灘較多,水流湍急,航行困難。在水布埡正在建設清江最大的水電工程。該工程具有發電、防洪、航運等綜合效益,水庫正常蓄水位400米,總庫容47.0億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25.7億立方米,防洪庫容5億立方米,具有多年調節性能;水電站裝機容量160萬千瓦,多年平均發電量39.2億千瓦時。壩型為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最大壩高233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壩。過水布埡,河流進入長陽縣,招徠河從左岸匯入,清江仍穿行于峽谷之間,其中招徠河以西長約3.5千米的一段峽谷稱為伴峽,是“清江三峽”之一。峽中一泓江水,碧波蕩漾,洞景瀑布,徇麗多姿。兩岸山勢嵯峨,有薄刀山、獅子滾繡球等奇峰異景。峽中有海螺洞、和尚洞、榨洞、枝柘坪河出水洞構成的溶洞群、洞景奇妙。位于半峽河谷的榨洞,洞前壁呈紅色,洞深數里,高約50米,有二根石柱,一干一濕,當地人曾在洞內挖出古脊椎動物的化石數千公斤及骨針、石斧等物,很可能是古代巴人安居之處。峽頭有“鹽池溫泉”,《水經注》上這樣描述:“夷水又東與溫泉三水合。大溪南北夾岸,有溫泉對注,夏暖冬熱,上常有霧氣,瘍治百病,浴者多愈。父老傳此泉先出鹽,于今水有鹽氣,夷水有鹽水之名,此亦其一也。”中游河段有灘129處,由于灘險壅水,水面線呈階梯狀,“灘”“沱”相間。隔河巖水庫蓄水后,已有明顯變化,壩前至茅坪段已成為庫區航道。
漁峽口鎮口東北的白虎壟山,從清江邊向北突起,逶迤數里,香爐石臨江絕壁,高出河床100余米。民國二十五年(長陽)《縣志四區采訪冊》載:“白虎垴在東村之右,與村左青龍寺相對,維石巖巖,虎視眈眈,昔廩君化白石處。”香爐石遺址面積約1000平方米,經1983、1988年兩次發掘,出土數以千計的文物,埋藏最深的大約在4000年以前。
2.4下游
資丘附近河道情況仍行經于峽谷之間,資丘下馬巷至巴山長5千米一段峽谷,稱為巴山峽,為“清江三峽”之一,古名捍關。《水經注》有“昔廩君浮土舟于夷水,據捍關而王巴”的記載。兩岸屬喀斯特地貌,山勢蜿蜒曲折。至平洛,上起膀子石,下至沿市口有平洛峽,亦為“清江三峽”之一。峽中有青山列嶂,若天然畫廊。清江在該河段左岸的武落中離山(又名佷山)是土家族先祖巴人的發祥地。該山五峰并立,高程384.8米,主峰名灰頭巖。山上有廟宇。除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宗教意義外,也是一處風景優美的旅游勝地。出峽處不遠,即今隔河巖水利樞紐工程壩址。隔河巖水利樞紐是一座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航運、旅游等效益的綜合利用工程,水庫正常蓄水位200米,水庫總庫容34億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22億立方米,防洪庫容5億立米。水電站裝機容量120萬千瓦,多年平均發電量30.4億千瓦時。大壩為混凝土重力拱壩,最大壩高151米,壩頂長度653米。隔河巖壩址下游,有丹水從左岸入匯。距隔河巖水利樞紐左岸不遠處為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縣城,以前經常被水淹,隔河巖大壩建成后,防洪標準達百年一遇以上。長陽是舊石器時代“長陽人”棲息地,“長陽人”化石洞為距今18.5萬年的古人類化石。隔河巖以下兩岸逐漸開闊,流經鄢家沱附近進入丘陵區。清江在長陽搬魚咀一下成為長陽、宜都界河,由南岸坪至下溪口,全部進入宜都市境。搬魚咀設有水文站。此河段枯水水面寬增至100米,部分河段達250米以上,河道蜿蜒,險灘不少,民間流傳的“七灘八魚共九洲,七十二灘上資丘”是這一段的真實寫照(所謂“七灘八魚”,即7個以“灘”命名、8個以“魚”命名的灘險)。部分灘險經過整治情況有所改善,1965年尚有灘險66處。高壩洲水庫蓄水后,這段河道已為庫區。在距河口約12千米處為高壩洲水利樞紐工程壩址。高壩洲水利樞紐為隔河巖水利樞紐的反調節水庫,其開發任務為發電和航運,水庫正常蓄水位80米,總庫容4.33億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0.64億立方米;水電站裝機容量25.2萬千瓦,年發電量8.98億千瓦時;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最大壩高57米。過高壩洲水利樞紐工程,清江東流至宜都市城區,于陸城匯注長江。其間,有漁洋河從右岸入匯。入長江處由于清江水清澈,與長江之濁水形成一條清晰的分界線線,景色獨特。《水經注》對此作了十分生動的描述:“夷水又逕宜都北,東入大江,有涇渭之比,亦謂之佷山北溪。水所經皆石山,路無土岸。其水虛映,俯視游魚,如乘空也。淺處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飛清,傍多茂木空岫,靜夜聽之,恒有清響。百鳥翔禽,哀鳴相和,巡頹浪者,不覺疲而忘為矣。”這一景況,至今基本未變。宜都市是長江干流上重要港口和水陸交通樞紐之一。
湖南省祁陽縣羊角塘鎮清江村和清江河
清江
清江是湘江二級支流,源于祁東縣大興鄉劉家嶺村早曦嶺東麓,從祁東、祁陽交界的羊角塘鎮石井村進入,從清溪坪村流入祁東縣歸陽鎮紅光村后入湘江。沿途合泥鰍水、蘭橋水、白塘水、謝家嘴水,流長41公里,流域總面積282平方公里,在祁陽縣境內流長18公里,流域總面積148平方公里。因江水清沏而得名清江。
湖南省祁陽縣羊角塘鎮清江村
清江大橋
上一篇: 七歲女子 | 下一篇: 棲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