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慶初年,"給事中吳時來以薊門多警,請召大猷、繼光專訓邊卒。部議獨用繼光,乃召之。二年五月命以都督同知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練兵事。"這樣戚繼光再次來到他年輕時曾經戍守之地,直到萬歷十一年被調往廣東。這十幾年時間,他為明朝長城防御體系的最終完善以及抵制蒙古族入侵,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修建長城
明朝為加強北方防務,將長城沿線劃分為九個防御區,分別駐有重兵,稱之為九邊或九鎮,每鎮均設有總兵官管轄。薊鎮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拱衛京師,是九鎮中最重要的一鎮。戚繼光為薊鎮總兵官。
薊鎮長城最早修建于明朝初期,"洪武六年,命大將軍徐達等備山西、北平邊,諭令各上方略。從淮安侯華云龍言,自永平、薊州、密云迤西二千余里,關隘百二十又九,皆置戍守"。"洪武十四年徐達發燕石等衛屯兵萬五千一百人修永寧、界嶺等三十二關"。雖然到弘治、嘉靖年間長城也都有所修筑,但過于簡單。真正大規模的修筑則從隆慶至萬歷初由戚繼光完成的。
戚繼光修建的長城由城墻、敵臺、墻臺、烽火臺、關城等幾部分組成。他巡行塞上,經過仔細考察,認為這些邊墻不僅低薄,而且頹廢較多,根本無法阻遏蒙古人的武裝襲擊。而且在舊長城線上雖有一些磚石小臺,但這種小臺彼此之間毫無聯系,既不能掩蔽士卒,又沒有地方貯存軍火器具,敵軍只要登高發矢,臺上守軍就很難固守,不利于戰斗。于是他上疏言道:"薊鎮邊垣,延袤二千里,一瑕則百堅皆瑕。比來歲修歲圮,徒費無益。請跨墻為臺,睥睨四達。臺高五丈,虛中為三層,臺宿百人,鎧仗糗糧具備。令戍卒畫地受工,先建千二百座。"于是自隆慶三年起,開始了艱巨的修墻、筑臺工程,戚繼光親自監工,對工程質量要求極為嚴格。他將城墻分為一、二、三等,雙側包磚城墻為一等邊墻,單側包磚城墻為二等邊墻,石城為三等邊墻,要沖地段一律包磚,嚴禁任何偷工減料現象。在城墻垛口下的宇墻上以一定的距離及地勢情況設置了望孔、射孔,有些地段在外側城墻筑有雷石凹槽溜道,大大加強了防衛能力。
在加固城墻的同時,又修建空心敵臺。所謂空心敵臺分為三層:基座、中空及頂部樓櫓。在戚繼光所著《練兵雜紀》中對空心敵臺有這樣的記載:"今建空心敵臺,盡將通人馬處堵塞。其制:高三、四丈不等,周圍闊十二丈,有十七、八丈不等者。凡沖處數十步或一百步一臺;緩處或四、五十步,或二百步不等者為一臺。兩臺相應,左右相救,騎墻而立。造臺法:下筑基與邊墻平,外出一丈四、五尺有余,中間空豁,四面箭窗,上建樓櫓,環以垛口,內衛戰卒,下發火炮,外擊敵人。敵矢不能及,敵騎不敢近。每臺百總一名,專管調度攻打。"
墻臺是齊墻而建的平臺,上面也可以放置軍械、糧草等物品,并且可以協助敵臺攻擊來犯的近敵。烽火臺與敵臺密切配合,形成一定的傳烽路線,一遇敵情,舉烽鳴煙放炮,迅速地把情況傳遞到薊鎮防線。而關隘處建筑的城堡,在戰時守兵登城打仗,平時則可在城門設卡盤查過往行人。一時間在東起山海關,西到居庸關的兩千里防線上,長城隨著地勢蜿蜒起伏,加之疏密分布的敵臺、烽火臺、關城等建筑,高下相間,蔚為壯觀。
修建長城
明朝為加強北方防務,將長城沿線劃分為九個防御區,分別駐有重兵,稱之為九邊或九鎮,每鎮均設有總兵官管轄。薊鎮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拱衛京師,是九鎮中最重要的一鎮。戚繼光為薊鎮總兵官。
薊鎮長城最早修建于明朝初期,"洪武六年,命大將軍徐達等備山西、北平邊,諭令各上方略。從淮安侯華云龍言,自永平、薊州、密云迤西二千余里,關隘百二十又九,皆置戍守"。"洪武十四年徐達發燕石等衛屯兵萬五千一百人修永寧、界嶺等三十二關"。雖然到弘治、嘉靖年間長城也都有所修筑,但過于簡單。真正大規模的修筑則從隆慶至萬歷初由戚繼光完成的。
戚繼光修建的長城由城墻、敵臺、墻臺、烽火臺、關城等幾部分組成。他巡行塞上,經過仔細考察,認為這些邊墻不僅低薄,而且頹廢較多,根本無法阻遏蒙古人的武裝襲擊。而且在舊長城線上雖有一些磚石小臺,但這種小臺彼此之間毫無聯系,既不能掩蔽士卒,又沒有地方貯存軍火器具,敵軍只要登高發矢,臺上守軍就很難固守,不利于戰斗。于是他上疏言道:"薊鎮邊垣,延袤二千里,一瑕則百堅皆瑕。比來歲修歲圮,徒費無益。請跨墻為臺,睥睨四達。臺高五丈,虛中為三層,臺宿百人,鎧仗糗糧具備。令戍卒畫地受工,先建千二百座。"于是自隆慶三年起,開始了艱巨的修墻、筑臺工程,戚繼光親自監工,對工程質量要求極為嚴格。他將城墻分為一、二、三等,雙側包磚城墻為一等邊墻,單側包磚城墻為二等邊墻,石城為三等邊墻,要沖地段一律包磚,嚴禁任何偷工減料現象。在城墻垛口下的宇墻上以一定的距離及地勢情況設置了望孔、射孔,有些地段在外側城墻筑有雷石凹槽溜道,大大加強了防衛能力。
在加固城墻的同時,又修建空心敵臺。所謂空心敵臺分為三層:基座、中空及頂部樓櫓。在戚繼光所著《練兵雜紀》中對空心敵臺有這樣的記載:"今建空心敵臺,盡將通人馬處堵塞。其制:高三、四丈不等,周圍闊十二丈,有十七、八丈不等者。凡沖處數十步或一百步一臺;緩處或四、五十步,或二百步不等者為一臺。兩臺相應,左右相救,騎墻而立。造臺法:下筑基與邊墻平,外出一丈四、五尺有余,中間空豁,四面箭窗,上建樓櫓,環以垛口,內衛戰卒,下發火炮,外擊敵人。敵矢不能及,敵騎不敢近。每臺百總一名,專管調度攻打。"
墻臺是齊墻而建的平臺,上面也可以放置軍械、糧草等物品,并且可以協助敵臺攻擊來犯的近敵。烽火臺與敵臺密切配合,形成一定的傳烽路線,一遇敵情,舉烽鳴煙放炮,迅速地把情況傳遞到薊鎮防線。而關隘處建筑的城堡,在戰時守兵登城打仗,平時則可在城門設卡盤查過往行人。一時間在東起山海關,西到居庸關的兩千里防線上,長城隨著地勢蜿蜒起伏,加之疏密分布的敵臺、烽火臺、關城等建筑,高下相間,蔚為壯觀。
上一篇: 彭孫遹 | 下一篇: 秋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