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耀卿(681~743),字煥之,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中唐時期著名政治家,官至宰相。八歲神童擢第。弱冠授秘書省正字,俄補相王府典韱。睿宗立,轉國子主簿,檢校詹事府丞。歷河南府士曹參軍,進考功員外郎,除右司、兵部二郎中。開元初,為長安令。十三年,出為濟州刺史,轉宣州、冀州刺史,人為戶部侍郎。二十年,副信安王祎討契丹,冬遷京兆尹。二十一年,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轉運史。二十二年,遷侍中。二十四年改尚書左丞相罷知政事,封趙城侯。天寶元年,改為尚書右仆射,轉左仆射(一作自左仆射轉右仆射)。二年卒,年六十三,謚日文獻。
耀卿從小聰慧機敏,不足十歲就中童子舉。弱冠即任秘書正字,不久為相王府典簽。相王就是后來的睿宗,睿宗繼位后,升耀卿為國子主簿。
開元初年(713),唐玄宗升耀卿為長安令。耀卿到任后,取消舊的普遍配戶加派稅銀的辦法和舊的“市法”規定,改由豪門大賈來承擔,減少了大多數貧民的苛捐雜費,甚得百姓喜愛。當他調任后,百姓對他還非常思念。開元十三年(725年)耀卿升任濟州刺史,同年玄宗要去泰山封禪,濟州是前往泰山的必經之地,地廣人稀。但經耀卿精心安排,一切從簡,使玄宗很是喜歡。當玄宗到泰山封禪完后便在宋州宴席上對張說曰:“前次出巡天下,觀察風俗,考察官吏,未得其實。這次去泰山封禪,懷州刺史王宣只獻了祭祀用的犧牲,魏州刺史崔沔派人送來帷帳;濟州刺史裴耀卿卻給我上書說:‘人或重擾,則不足以告成’,我把這句話作為座右銘,常常警誡自已,這表明他對百姓的愛惜”。隨后,耀卿任宣、冀二州刺史。在宣州任職時,因黃河發大水而堤防決壞,附近各州坐視不救,唯耀卿親自指揮整飭河防工程,給百姓辦了好事。宣州人便給其立了功德碑,以示紀念。此后,耀卿升任戶部侍郎。開元二十年(732年)冬,耀卿調任京兆尹。此時,唐代漕運已出現困難。特別是從江淮到兩京的漕運,是唐朝的財源依托,但是到唐玄宗開元后期已出現漕運不暢和京師糧食供不應求的局面。還在耀卿任宣州刺史時,唐玄宗就向他詢問漕運的事,他說:“由于管理不善,從江南運一船粗米到東都,至少需要幾個月,而洛陽至陜州的陸運費用又很昂貴……。”恰巧在耀卿任京兆尹的第二年秋,京師大雨成災,莊稼受害,谷價飛漲,玄宗便單獨召見其議運東南粗米事宜,以解京城糧食供不應求的矛盾。當耀卿提出整頓漕運的具體建議后,玄宗十分贊賞,當即任命他為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次年又命他為江淮、河南轉運使,負責整頓漕運。這期間耀卿果斷地在黃河入汴附近設輸場并置河陰倉。當江淮漕運至輸場后,即將粗米納入場內,船返本州。然后再由政府另雇運船,一路洛漕輸到嘉倉;另一路到三門峽東的集津倉,在那兒沿河鑿山,開出車道,再由此車道陸運十幾里至三門峽西的鹽倉;這就繞過三門峽之險,然后再水運至黃河南岸的陜州太原倉,溯河水至潼關附近的永豐倉,經渭水直達長安。這樣自開元二十二年(734年)以后的三年中,運往關中長安的粗米達七百萬斛,創下隋唐年間漕運史上最高數字,同時節省陸路雇車運費三十萬貫。耀卿成功地整頓漕運,成為唐開元盛世的一段佳話。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耀卿又調任侍中,翌年升為尚書左丞相,參知政事,封為趙成侯。天寶元年(742年)改任尚書右仆射,時間不長又改任左仆射。次年(743年)病卒,歸葬稷山韓家莊村南,贈太子太傅,謚曰:文獻。耀卿曾編纂《崔液集》十卷。《全唐詩》卷一一三錄其詩二首。《全唐文》卷二九七錄其文一四篇,《唐文拾遺》卷一八輯補一篇。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九八、《新唐書》卷一二七本傳、孫逖《唐濟州刺史裴公德政碑》、王維《裴仆射濟州遺愛碑》、許孟容《唐故侍中尚書右仆射贈司空文獻公裴公神道碑銘并序》。
上一篇: 裴光庭 | 下一篇: 裴士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