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以上史料,牛僧孺的籍貫因其祖上,當是昔之安定鶉觚,今甘肅靈臺縣。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隴西人”的說法呢?下面試論之。
牛弘死于公元607年,牛僧孺生于公元779年,其間170年。如果都從生年算,那么他們相差達236年。這樣,僧孺當是牛弘的數代后孫。牛氏居官在外,接連數代,對其籍貫,世人誤以枝為本也是可能的。宋代計有功編輯的《唐詩紀事》在介紹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進士牛嶠時說:“嶠,字公卿,一字延峰,隴西人。自云僧孺之后。”清張思宕、宗棣所輯《詞林紀事》也說牛嶠是“唐宰相僧孺之后?!薄杜f唐書》記載,僧孺有個孫子叫牛嶠,官至尚書郎。唐玄宗時代,有個叫牛仙客的,初為縣小吏,當過隴西營田使,遷洮州司馬、河西節度使,曾駐軍過臨洮,后來做到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爵,封隴西縣公。他父親叫牛意仁,本沒有做什么大官,因其子貴,唐玄宗時代的張九齡曾給他題過墓志銘,說牛意仁族祖是“奇章公隋宗臣”(《靈臺縣志》),這說明牛意仁、牛仙客也是牛弘之后牛僧孺的族祖了。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牛僧孺的祖系還可以追 溯到漢代。其族祖牛邯,當過漢護羌校尉,曾在隴西住過;另一族祖牛崇還當過隴西主簿。如此,說牛僧孺是隴西人,是否因牛邯、牛崇、牛仙客、牛嶠的官封、居處和記述而錯以枝為本呢?
但是,牛僧孺的族祖在漢代就住在鶉觚。張九齡說:牛崇他們“因官安定,爰處鶉觚為郡人。”牛意仁在“開元六年(公元718年),隨子(仙客)西征,就養終側伏羌官舍(一說秦州官舍),時年七十有六。冬十一月歸葬北原……逸人之墓,今同郡邸。”《靈臺縣志》上說“歸葬鶉觚,墓在縣南夷平鄉?!比绻f牛意仁的族祖不是靈臺(鶉觚)人,那么,他死在秦州(天水)為何要“歸葬北原”(靈臺)呢?皇帝為什么要贈其持節澤州諸軍事涇州刺史的封號?(時,靈臺屬涇州)。宋代《太平環宇記》記載牛仙客的祖墓在靈臺縣城南一里蒲川水西?!顿Y治通鑒·唐紀三十》)說“牛仙客,涇州人?!薄短萍o二十九》說:“仙客本鶉觚小吏?!边@說明牛意仁、牛仙客祖系也是靈臺。《靈臺縣志》還記載了牛僧孺的墓在縣南三十里處與牛弘墓在一起。其墓冢在今靈臺縣新開鄉的牛村,為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除此之外,關于牛僧孺的文物傳說,還有一處他的別墅。其故址在縣城南里許離山下的南寺洼。據《靈臺縣志》記載,當初院中青竹翠柏,有一棵杏樹還是牛僧孺親手栽的。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靈臺縣令張齊圣在《至定寺碑記》中說:“去郭里許,有山巍然,曰離山。山之下,水環之,曰達溪夾岸……沿溪而上曰至定寺。寺創自唐,考之志書,為牛僧別墅。庭有銀杏一株,老干虬枝,廣陰數丈,為僧孺手植?!鼻宓拦庠辏ü?821年)靈臺縣令蘇履吉詩云:“南望離山簇曉煙,牛家別墅仰前賢。庭培老樹流芳遠,郡襲奇章繼緒綿。父子天倫能悟主,詩書世業冀承先。于今梵剎仍居址,棟宇巍峨代幾遷。”大概清末銀杏已被砍掉了,房屋破敗失修,所以廩生張明新有詩一首寫到:“古剎何年結構成,宮留瓦礫尚縱橫。院無銀杏風光減,地少俗塵眼界清。綠樹陰遮聞磬處,青苔痕杳步虛聲。我來先看殘碑字,為爰煙霞每獨行?!?br /> 關于牛僧孺的子嗣,史書記載極簡,據《唐書》說,牛僧孺有兩個兒子也做了大官。一個叫太蔚,大和九年進士,官至尚書左仆射;一個叫叢,開成二年進士,官至吏部尚書,客死太原。孫,牛徽(蔚子),咸通八年進士,官至刑部尚書,病卒于樊川別墅(在今陜西長安);孫,牛循(蔚子),官給事中;孫,牛嶠(叢子),位至尚書郎。重孫牛希濟,仕蜀官翰林學士、御史中丞。像牛氏這樣的書香世家在封建社會一般是不會寂寞的。但牛僧孺后,靈臺地區卻再沒有什么關于牛家的傳說,可見牛氏居官者大都在外地落戶、發展了。不過今縣內新開鄉尚有“牛村”之名,并多牛姓者,且有牛氏家譜,牛弘、牛僧孺等具列譜中,這是否也可以做為牛僧孺族系的一個佐證呢?
牛弘死于公元607年,牛僧孺生于公元779年,其間170年。如果都從生年算,那么他們相差達236年。這樣,僧孺當是牛弘的數代后孫。牛氏居官在外,接連數代,對其籍貫,世人誤以枝為本也是可能的。宋代計有功編輯的《唐詩紀事》在介紹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進士牛嶠時說:“嶠,字公卿,一字延峰,隴西人。自云僧孺之后。”清張思宕、宗棣所輯《詞林紀事》也說牛嶠是“唐宰相僧孺之后?!薄杜f唐書》記載,僧孺有個孫子叫牛嶠,官至尚書郎。唐玄宗時代,有個叫牛仙客的,初為縣小吏,當過隴西營田使,遷洮州司馬、河西節度使,曾駐軍過臨洮,后來做到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爵,封隴西縣公。他父親叫牛意仁,本沒有做什么大官,因其子貴,唐玄宗時代的張九齡曾給他題過墓志銘,說牛意仁族祖是“奇章公隋宗臣”(《靈臺縣志》),這說明牛意仁、牛仙客也是牛弘之后牛僧孺的族祖了。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牛僧孺的祖系還可以追 溯到漢代。其族祖牛邯,當過漢護羌校尉,曾在隴西住過;另一族祖牛崇還當過隴西主簿。如此,說牛僧孺是隴西人,是否因牛邯、牛崇、牛仙客、牛嶠的官封、居處和記述而錯以枝為本呢?
但是,牛僧孺的族祖在漢代就住在鶉觚。張九齡說:牛崇他們“因官安定,爰處鶉觚為郡人。”牛意仁在“開元六年(公元718年),隨子(仙客)西征,就養終側伏羌官舍(一說秦州官舍),時年七十有六。冬十一月歸葬北原……逸人之墓,今同郡邸。”《靈臺縣志》上說“歸葬鶉觚,墓在縣南夷平鄉?!比绻f牛意仁的族祖不是靈臺(鶉觚)人,那么,他死在秦州(天水)為何要“歸葬北原”(靈臺)呢?皇帝為什么要贈其持節澤州諸軍事涇州刺史的封號?(時,靈臺屬涇州)。宋代《太平環宇記》記載牛仙客的祖墓在靈臺縣城南一里蒲川水西?!顿Y治通鑒·唐紀三十》)說“牛仙客,涇州人?!薄短萍o二十九》說:“仙客本鶉觚小吏?!边@說明牛意仁、牛仙客祖系也是靈臺。《靈臺縣志》還記載了牛僧孺的墓在縣南三十里處與牛弘墓在一起。其墓冢在今靈臺縣新開鄉的牛村,為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除此之外,關于牛僧孺的文物傳說,還有一處他的別墅。其故址在縣城南里許離山下的南寺洼。據《靈臺縣志》記載,當初院中青竹翠柏,有一棵杏樹還是牛僧孺親手栽的。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靈臺縣令張齊圣在《至定寺碑記》中說:“去郭里許,有山巍然,曰離山。山之下,水環之,曰達溪夾岸……沿溪而上曰至定寺。寺創自唐,考之志書,為牛僧別墅。庭有銀杏一株,老干虬枝,廣陰數丈,為僧孺手植?!鼻宓拦庠辏ü?821年)靈臺縣令蘇履吉詩云:“南望離山簇曉煙,牛家別墅仰前賢。庭培老樹流芳遠,郡襲奇章繼緒綿。父子天倫能悟主,詩書世業冀承先。于今梵剎仍居址,棟宇巍峨代幾遷。”大概清末銀杏已被砍掉了,房屋破敗失修,所以廩生張明新有詩一首寫到:“古剎何年結構成,宮留瓦礫尚縱橫。院無銀杏風光減,地少俗塵眼界清。綠樹陰遮聞磬處,青苔痕杳步虛聲。我來先看殘碑字,為爰煙霞每獨行?!?br /> 關于牛僧孺的子嗣,史書記載極簡,據《唐書》說,牛僧孺有兩個兒子也做了大官。一個叫太蔚,大和九年進士,官至尚書左仆射;一個叫叢,開成二年進士,官至吏部尚書,客死太原。孫,牛徽(蔚子),咸通八年進士,官至刑部尚書,病卒于樊川別墅(在今陜西長安);孫,牛循(蔚子),官給事中;孫,牛嶠(叢子),位至尚書郎。重孫牛希濟,仕蜀官翰林學士、御史中丞。像牛氏這樣的書香世家在封建社會一般是不會寂寞的。但牛僧孺后,靈臺地區卻再沒有什么關于牛家的傳說,可見牛氏居官者大都在外地落戶、發展了。不過今縣內新開鄉尚有“牛村”之名,并多牛姓者,且有牛氏家譜,牛弘、牛僧孺等具列譜中,這是否也可以做為牛僧孺族系的一個佐證呢?
上一篇: 倪瓚 | 下一篇: 牛鳳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