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權傾一時的首輔之臣。容若天資穎慧,博通經史,工書法,擅丹青,十七為諸生,十八舉鄉試,二十二歲殿試賜進士出身,后晉一等侍衛,常伴康熙出巡邊塞,三十一歲時因寒疾而歿。
納蘭容若著有《通志堂文集》二十卷,但大的的成就是在詞上。他的詞清新婉麗,獨具真情銳感,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后產生過“家家爭唱”的轟動效應。在他身后,納蘭被譽為“滿清第一詞人”、“第一學人”,清家詞話和學者均對他評價甚高,王國維贊曰“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到了民國時候,納蘭還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有此為證:張恨水先生的《春明外史》中寫到一位才子,死于三十歲的壯年,其友慟道:‘看到平日寫的詞,我就料他跟那納蘭容若一樣,不能永年的……“
在改革開放之前的一段時期里,研究界只關注社會性而忽略藝術性,認為納蘭容若的詞,或寫愛情或寫友情,根本沒有哪一首批評上層建筑,也沒有哪一首關心勞苦大眾,就連他那些描寫邊塞風光的詞,也因籠罩著思鄉懷人之愁郁,套不上“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套子。 所以,當代每個選本在評論納蘭詞時都要說些“內容單薄狹窄”、“思想境界不高”之類的話;在當代人編的書里,納蘭與納蘭詞成了文學史的花邊,成了可有可無的一抹閑筆。
這樣的觀點,在改革開放之后被重新審視,納蘭詞的藝術性得到廣泛的認可與重視。尤其自1985年值納蘭性德逝世三百周年紀念之際,承德納蘭性德研究會成立,把納蘭研究推向一個高潮。1997年8月由臺灣歷史文學學會和承德納蘭性德研究會共同發起組織的“海峽兩岸少數民族文學研討會”在承德舉行,納蘭性德研究是此次會議的重要議題,交流了一批有較高質量的學術論文,納蘭的家世、生平、思想及創作等得到日益全面而精深的研究。 而對于普通大眾,納蘭性德與納蘭詞更得到了人們廣泛的認可與喜愛,甚至有人概括為“社會現象”之說。
納蘭容若著有《通志堂文集》二十卷,但大的的成就是在詞上。他的詞清新婉麗,獨具真情銳感,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后產生過“家家爭唱”的轟動效應。在他身后,納蘭被譽為“滿清第一詞人”、“第一學人”,清家詞話和學者均對他評價甚高,王國維贊曰“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到了民國時候,納蘭還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有此為證:張恨水先生的《春明外史》中寫到一位才子,死于三十歲的壯年,其友慟道:‘看到平日寫的詞,我就料他跟那納蘭容若一樣,不能永年的……“
在改革開放之前的一段時期里,研究界只關注社會性而忽略藝術性,認為納蘭容若的詞,或寫愛情或寫友情,根本沒有哪一首批評上層建筑,也沒有哪一首關心勞苦大眾,就連他那些描寫邊塞風光的詞,也因籠罩著思鄉懷人之愁郁,套不上“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套子。 所以,當代每個選本在評論納蘭詞時都要說些“內容單薄狹窄”、“思想境界不高”之類的話;在當代人編的書里,納蘭與納蘭詞成了文學史的花邊,成了可有可無的一抹閑筆。
這樣的觀點,在改革開放之后被重新審視,納蘭詞的藝術性得到廣泛的認可與重視。尤其自1985年值納蘭性德逝世三百周年紀念之際,承德納蘭性德研究會成立,把納蘭研究推向一個高潮。1997年8月由臺灣歷史文學學會和承德納蘭性德研究會共同發起組織的“海峽兩岸少數民族文學研討會”在承德舉行,納蘭性德研究是此次會議的重要議題,交流了一批有較高質量的學術論文,納蘭的家世、生平、思想及創作等得到日益全面而精深的研究。 而對于普通大眾,納蘭性德與納蘭詞更得到了人們廣泛的認可與喜愛,甚至有人概括為“社會現象”之說。
上一篇: 牛希濟 | 下一篇: 南朝民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