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軻(光大儒家仁政學說的亞圣孟子)
孟姓最著名的人物是孟子。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幼年喪父,家境清貧,母親知書達禮,聰明賢惠,“孟毋三遷”,“斷機教子”說的都是她教育孟子的故事。孟子長大后,十分仰慕孔子,他赴魯游學,受業于子思的門人,日夜勤奮,深研儒學之道。中年學成后,周游列國,講道德、說仁義,傳布儒學以拯救時弊,一度擔任過齊國卿相。但當時列國爭雄,各國皆尚功利,紛紛以強凌弱,以大吞小,孟子的那一套“仁者無敵”的主張,顯得十分迂闊而不合時宜,因此不被采用。晚年,孟子離開齊國,辭官回鄉,效法孔子,專致教育,同他的徒弟萬章等人“序詩書,述仲尼之意”,而作《孟子》七篇。
孟子整個思想學說的核心是“仁政”。孟子生活的時代,秦國任用商鞅,富國強兵;楚、魏任用吳起,接連打勝仗削弱了敵人;齊威王、宣王用孫臏、田忌這些人,致使其他諸侯國入朝納貢。可見,各國紛紛進行政治、軍事改革,崇尚武力,發動兼并戰爭,這使百姓苦不堪言,社會矛盾尖銳。孟子面對這樣的現實,憂心忡忡,通過對夏、商、周三代興衰的歷史考察,他認為對百姓的“仁”和“不仁”是統治者能否取得天下的關鍵,得天下者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就需行“仁政”,要求統治者以“仁愛”之心對待百姓,使百姓心悅誠服,以達到“王天下”的政治目的。
孟子“仁政”主張的基礎,是他基于“民為貴”的民本主義思想。孟子關心人民的疾苦,也認識到了人民的力量,并告誡統治者,要以人民的利益為重,否則,失去了民心就會自取滅亡。孟子的這種仁政愛民的思想,可謂遠見卓識,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深遠的影響,也成為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份珍貴遺產。
“性善論”是孟子整個思想學說的理論基石和出發點。孟子說“側隱之心人皆有之”,“孩提之童,知愛其親”。仁、義、禮、智這四種道德,猶如人的四肢一樣,在本質上,每個人都是相同的,這并不是外界強加給人的,而是人性所固有的。由于人性向善,人們通過修身、養性,均“可以為堯舜”。同時,孟子還認為,由于后天的教育不同,人們就有了善、惡的不同表現。這如同同樣的麥種,條件不同,收獲就有差別。因此,孟子強調要重視對人的教育,強調客觀環境對人的影響。孟子的性善論雖然帶有較濃厚的唯心主義色彩,但其合理內核是值得肯定的。
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孟子的思想有其階級與時代的局限性,然而積極方面影響深遠。他的民本思想就成為后來的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論依據。“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氣節人格激勵著歷代仁人志士不畏權貴,為真理正義而斗爭。他還強調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客觀地研究孟子及其思想,對于我們新文化的建設者是有積極意義的。
戰國時還有墨家巨子孟勝,以及傳說能夠"生拔牛角"的勇士孟赍。西漢有今文易學"孟氏學"的開創者孟喜。東漢是有對丈夫"舉案齊眉"的孟光。
三國時,吳國有事母至孝、"哭竹生筍"的孟宗,蜀漢有彝族首領孟獲。
隋唐時期,孟姓涌現出幾位勇于反抗封建統治之士,如隋末有農民起義首領孟讓、孟海公,唐末有英勇善戰的黃巢起義軍將領孟楷。
唐代有著名詩人孟浩然、孟云卿、孟郊,其詩歌膾炙人口。還有水利學家孟簡。
南宋有名將孟珙。
元末有襄陽紅巾軍將領孟海馬。
明末清初有戲曲作家孟稱舜。
近現代,有明清史學者孟森、教育家孟憲承、藥學家孟目的、中國矯形外科奠基人之一的孟繼懋、全國勞動模范孟泰、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孟憲民、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孟少農等。
孟姓最著名的人物是孟子。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幼年喪父,家境清貧,母親知書達禮,聰明賢惠,“孟毋三遷”,“斷機教子”說的都是她教育孟子的故事。孟子長大后,十分仰慕孔子,他赴魯游學,受業于子思的門人,日夜勤奮,深研儒學之道。中年學成后,周游列國,講道德、說仁義,傳布儒學以拯救時弊,一度擔任過齊國卿相。但當時列國爭雄,各國皆尚功利,紛紛以強凌弱,以大吞小,孟子的那一套“仁者無敵”的主張,顯得十分迂闊而不合時宜,因此不被采用。晚年,孟子離開齊國,辭官回鄉,效法孔子,專致教育,同他的徒弟萬章等人“序詩書,述仲尼之意”,而作《孟子》七篇。
孟子整個思想學說的核心是“仁政”。孟子生活的時代,秦國任用商鞅,富國強兵;楚、魏任用吳起,接連打勝仗削弱了敵人;齊威王、宣王用孫臏、田忌這些人,致使其他諸侯國入朝納貢。可見,各國紛紛進行政治、軍事改革,崇尚武力,發動兼并戰爭,這使百姓苦不堪言,社會矛盾尖銳。孟子面對這樣的現實,憂心忡忡,通過對夏、商、周三代興衰的歷史考察,他認為對百姓的“仁”和“不仁”是統治者能否取得天下的關鍵,得天下者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就需行“仁政”,要求統治者以“仁愛”之心對待百姓,使百姓心悅誠服,以達到“王天下”的政治目的。
孟子“仁政”主張的基礎,是他基于“民為貴”的民本主義思想。孟子關心人民的疾苦,也認識到了人民的力量,并告誡統治者,要以人民的利益為重,否則,失去了民心就會自取滅亡。孟子的這種仁政愛民的思想,可謂遠見卓識,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深遠的影響,也成為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份珍貴遺產。
“性善論”是孟子整個思想學說的理論基石和出發點。孟子說“側隱之心人皆有之”,“孩提之童,知愛其親”。仁、義、禮、智這四種道德,猶如人的四肢一樣,在本質上,每個人都是相同的,這并不是外界強加給人的,而是人性所固有的。由于人性向善,人們通過修身、養性,均“可以為堯舜”。同時,孟子還認為,由于后天的教育不同,人們就有了善、惡的不同表現。這如同同樣的麥種,條件不同,收獲就有差別。因此,孟子強調要重視對人的教育,強調客觀環境對人的影響。孟子的性善論雖然帶有較濃厚的唯心主義色彩,但其合理內核是值得肯定的。
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孟子的思想有其階級與時代的局限性,然而積極方面影響深遠。他的民本思想就成為后來的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論依據。“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氣節人格激勵著歷代仁人志士不畏權貴,為真理正義而斗爭。他還強調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客觀地研究孟子及其思想,對于我們新文化的建設者是有積極意義的。
戰國時還有墨家巨子孟勝,以及傳說能夠"生拔牛角"的勇士孟赍。西漢有今文易學"孟氏學"的開創者孟喜。東漢是有對丈夫"舉案齊眉"的孟光。
三國時,吳國有事母至孝、"哭竹生筍"的孟宗,蜀漢有彝族首領孟獲。
隋唐時期,孟姓涌現出幾位勇于反抗封建統治之士,如隋末有農民起義首領孟讓、孟海公,唐末有英勇善戰的黃巢起義軍將領孟楷。
唐代有著名詩人孟浩然、孟云卿、孟郊,其詩歌膾炙人口。還有水利學家孟簡。
南宋有名將孟珙。
元末有襄陽紅巾軍將領孟海馬。
明末清初有戲曲作家孟稱舜。
近現代,有明清史學者孟森、教育家孟憲承、藥學家孟目的、中國矯形外科奠基人之一的孟繼懋、全國勞動模范孟泰、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孟憲民、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孟少農等。
上一篇: 繆氏子 | 下一篇: 慕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