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幕遮·草
梅堯臣
露堤平,煙墅杳。
亂碧萋萋,雨后江天曉。
獨有庾郎年最少。
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長亭,迷遠道。
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
落盡梨花春又了。
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春寒
春晝自陰陰,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斂翅,花冷不開心。
亞樹青簾動,倚山片雨臨。
未嘗辜景物,多病不能尋。
梅堯臣詞作鑒賞
宋沈義父云:“詠物詞,最忌說出題字。”(《樂府指迷》)這首詠草詞雖不著一“草”字,卻用環境、形象、神態的描繪,將春草寫得形神俱備。詞中,上片以綺麗之筆,突出雨后青草之美;下片以凄迷之調,突出青草有情,卻反落入蒼涼之境。全詞通過上下片的對照,抒發了作者的惜草、惜春的情懷,寄寓了個人的身世之感。全詞形象鮮明突出,意境深遠含蓄,耐人尋味。
上片起首兩句寫長堤上綠草平整、露光閃爍;遠處的別墅如煙綠草掩映下若隱若現。接下來一句總寫芳草萋萋。“雨后江天曉”,是用特定的最佳環境來點染春草的精神,通過雨后萬物澄徹、江天開闊的明媚物象,活畫出濃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機,為下文“少年”的出場作鋪墊。“獨有庾郎年最少”三句,由物及人,由景入意。“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使魏被留,被迫仕于北朝。庾信留魏時已經四十二歲,當然不能算“年最少”,但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東宮講讀”(《庾開府集序》)。
這里借指一般離鄉宦游的才子。“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宋代六、七品服綠,八、九品服青。剛釋褐入仕的年輕官員,一般都是穿青袍。春袍、青袍,實為一物,用這里主要是形容宦游少年的英俊風貌。“嫩色宜相照”,指嫩綠的草色與袍色互相輝映,顯得十分相宜。以上,作者描摹出春草的芊綿可愛,用遍地春草映襯出臣游少年的春風得意。
詞的下片轉而抒寫宦游少年春盡思歸的情懷。過片二句化用李白《菩薩蠻》詞末二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之意。接下來兩句,詞人流露出對宦海浮沉的厭倦,用自怨自艾的語調表達了強烈的歸思。“落盡梨花春又了”,化用李賀《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三月》詩句:“曲水飄香去不歸,梨花落盡成秋苑。”以自然界春色的匆匆歸去,暗示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消逝。結拍兩句渲染了殘春的遲暮景象。
“老”字與上片“嫩”字遙相呼應。于春草的由“嫩”變“老”之中,暗寓傷春之意,而這也正好是詞人嗟老、倦游心情的深刻寫照。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七云:“梅圣俞歐陽公座,有以林逋詞‘金谷年年,亂生春色準為主’為美者,圣俞因別為《蘇幕遮》一闋云云。歐公擊節賞之。”梅詞與林詞究竟孰優孰劣,讀者諸君自有分解。
東溪
行到東溪看水時,坐臨孤嶼發船遲。
野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
短短蒲耳齊似剪,平平沙石凈于篩。
情雖不厭住不得,薄暮歸來車馬疲。
“行到東溪看水時,坐臨孤嶼發船遲”,詩人專門乘舟到東溪去看水,一是說明東溪水好,再就是詩人自己“愛閑”’整天掙扎在名利場中的過客是無暇欣賞山水的;第二句寫到了東溪,登山孤嶼,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不由地流連忘返。“發船遲”正見此意。
“野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短短蒲茸齊似剪,平平沙石凈于篩”,四句具體描繪東溪風光。坐臨孤嶼,詩人看到的是野兔眠岸,老樹著花,短短蒲茸和平平沙石,平平常常的野兔在岸邊棲息,詩人竟看到了其中的閑意,不是“閑人”哪有此境界?這正是推己及物,物我兩忘。又看到老樹著花,盤枝錯節,人老心紅,煥發了詩人的青春氣息。“無丑枝”新穎俏皮,恬淡悠然的心緒又一次得到深化。再看那“齊似剪”的蒲茸,“凈于篩”的沙石更覺賞心悅目,心靈也得到了凈化。
結句“情雖不厭住不得,薄暮歸來車馬疲”,風景雖好,但不是自己的久居之地。“情雖不厭”回應了首句的“發船遲”,天色已晚,“住不得”說出了心中的無奈,薄暮催人回,車馬也勞頓了一天了。
陶者(陶盡門前土)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鱗鱗[3]居大廈。
魯山山行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
譯文:
恰恰和我愛好山野風光的情趣相合,山路崎嶇時高時低。
一路攀登山峰,不斷變換美好的姿態,幽深的小路,令孤獨的我曾經迷路。
傍晚,霜落下的時候,熊以爬到樹上,樹林清靜下來,鹿悠閑地在溪邊飲水。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傳來一聲雞叫,仿佛在回答。
注釋:
①魯山:在今河南魯山縣。
②適:恰好。野情:喜愛山野之情。愜:心意滿足。
③隨處改:是說山峰隨觀看的角度而變化。
④幽徑:小路。
⑤熊升樹:熊爬上樹。
⑥何許:何處,哪里。
賞析一:
這首詩是由北宋大詩人梅堯臣寫的一首五言律詩,梅堯臣是宋詩開山祖師,首聯:看見了山野非常喜愛,心中很滿足,群山連綿起伏的,時高時低,一個愜字,足以體會出當時作者的心情,頷聯:優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靜的小路上,仿佛走進了迷宮似的一個迷字,說明詩人當時被路高迷糊了的優雅心情,頸聯:霜落了下來,隱隱約約好像看見熊在上樹,鹿在喝水,獨特的視覺感受,讓讀者如臨其境。尾聯巧妙的運用了設問手法,寫出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語境,移步換景,一幅原生態的畫面映入眼簾,表達出詩人超脫,淡泊的閑適恬靜心態
賞析二:
這首詩寫的是魯山山行所見山野風景。
開頭一句即表達出對山野景物的喜愛,第二句交代喜愛的原因:“千山高復低”。按常理,應該是“千山高復低”的景象,使得詩人感到正好與自己喜歡山野風景的情趣相合,現在倒過來寫,強調了詩人對山野風光的喜愛,也是詩的構思所決定的。第二聯第一句便承“千山”寫“好峰隨處改”。“好峰”便是“千山”;“隨處改”,到處都可以看到千山的不同姿態,便是“高復低”的具體化。第四句扣題目“山行”,寫獨個兒在幽深的小路上行走容易迷路,這也是好峰隨處變化所導致的結果;當然也通過“幽徑”寫出了千山好峰的幽深,開拓了山野的境界。第三聯兩句通過“熊升樹”、“鹿飲溪”進一步寫山野景物,點明了山行的節令:“霜落”。如果說“千山高復低”是相對的靜態景物的話,這兩句則是專寫動態景物。所以中間兩聯四句收到了動靜相襯的效果。最后兩句寫人家的所在。人家在哪里?在遙遠的白云只外,因為聽到了一聲雞鳴。
這首詩語言樸素,描寫自然,其中情因景生,景隨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達了詩人的“野情”。另外,詩境的揭示與開拓也留給人不盡的余韻。
書哀
天既喪我妻,又復喪我子!
兩眼雖未枯,片心將欲死。
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
赴海可見珠,掘地可見水。
唯人歸泉下,萬古知已矣!
拊膺當問誰,憔悴鑒中鬼。
?
【注釋】
(1)膺:胸膛。
(2)鑒:鏡子。
?
【導讀】
此詩寫于慶歷四年(1044),梅堯臣賢妻(謝氏)愛子(十十)相繼病故。詩中主要采用對比手法,以物的可以失而復得,反襯人的不可復生。五、六句寫雨落難收,珠沉難求,都是喻人的不可復生。“赴海可見珠,掘地可見水”,物終歸有重見天日、去而復來的那一天,但“唯人歸泉下,萬古知已矣!”此處轉折,映照出自己失去親人的悲痛與損失,是不可比擬的,無法彌補的。物失去還可重見,而人死去則永遠不能重逢,物人相比,更見遺恨之深。《書 哀》一詩又采用賦法,間以獨特的比喻,將一己的深哀巨痛,以最簡樸凝煉的語言表達,頗 為感人至深。陳衍《宋詩精華錄》云:“此首……最為沉痛。”
梅堯臣
露堤平,煙墅杳。
亂碧萋萋,雨后江天曉。
獨有庾郎年最少。
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長亭,迷遠道。
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
落盡梨花春又了。
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春寒
春晝自陰陰,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斂翅,花冷不開心。
亞樹青簾動,倚山片雨臨。
未嘗辜景物,多病不能尋。
梅堯臣詞作鑒賞
宋沈義父云:“詠物詞,最忌說出題字。”(《樂府指迷》)這首詠草詞雖不著一“草”字,卻用環境、形象、神態的描繪,將春草寫得形神俱備。詞中,上片以綺麗之筆,突出雨后青草之美;下片以凄迷之調,突出青草有情,卻反落入蒼涼之境。全詞通過上下片的對照,抒發了作者的惜草、惜春的情懷,寄寓了個人的身世之感。全詞形象鮮明突出,意境深遠含蓄,耐人尋味。
上片起首兩句寫長堤上綠草平整、露光閃爍;遠處的別墅如煙綠草掩映下若隱若現。接下來一句總寫芳草萋萋。“雨后江天曉”,是用特定的最佳環境來點染春草的精神,通過雨后萬物澄徹、江天開闊的明媚物象,活畫出濃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機,為下文“少年”的出場作鋪墊。“獨有庾郎年最少”三句,由物及人,由景入意。“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使魏被留,被迫仕于北朝。庾信留魏時已經四十二歲,當然不能算“年最少”,但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東宮講讀”(《庾開府集序》)。
這里借指一般離鄉宦游的才子。“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宋代六、七品服綠,八、九品服青。剛釋褐入仕的年輕官員,一般都是穿青袍。春袍、青袍,實為一物,用這里主要是形容宦游少年的英俊風貌。“嫩色宜相照”,指嫩綠的草色與袍色互相輝映,顯得十分相宜。以上,作者描摹出春草的芊綿可愛,用遍地春草映襯出臣游少年的春風得意。
詞的下片轉而抒寫宦游少年春盡思歸的情懷。過片二句化用李白《菩薩蠻》詞末二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之意。接下來兩句,詞人流露出對宦海浮沉的厭倦,用自怨自艾的語調表達了強烈的歸思。“落盡梨花春又了”,化用李賀《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三月》詩句:“曲水飄香去不歸,梨花落盡成秋苑。”以自然界春色的匆匆歸去,暗示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消逝。結拍兩句渲染了殘春的遲暮景象。
“老”字與上片“嫩”字遙相呼應。于春草的由“嫩”變“老”之中,暗寓傷春之意,而這也正好是詞人嗟老、倦游心情的深刻寫照。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七云:“梅圣俞歐陽公座,有以林逋詞‘金谷年年,亂生春色準為主’為美者,圣俞因別為《蘇幕遮》一闋云云。歐公擊節賞之。”梅詞與林詞究竟孰優孰劣,讀者諸君自有分解。
東溪
行到東溪看水時,坐臨孤嶼發船遲。
野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
短短蒲耳齊似剪,平平沙石凈于篩。
情雖不厭住不得,薄暮歸來車馬疲。
“行到東溪看水時,坐臨孤嶼發船遲”,詩人專門乘舟到東溪去看水,一是說明東溪水好,再就是詩人自己“愛閑”’整天掙扎在名利場中的過客是無暇欣賞山水的;第二句寫到了東溪,登山孤嶼,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不由地流連忘返。“發船遲”正見此意。
“野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短短蒲茸齊似剪,平平沙石凈于篩”,四句具體描繪東溪風光。坐臨孤嶼,詩人看到的是野兔眠岸,老樹著花,短短蒲茸和平平沙石,平平常常的野兔在岸邊棲息,詩人竟看到了其中的閑意,不是“閑人”哪有此境界?這正是推己及物,物我兩忘。又看到老樹著花,盤枝錯節,人老心紅,煥發了詩人的青春氣息。“無丑枝”新穎俏皮,恬淡悠然的心緒又一次得到深化。再看那“齊似剪”的蒲茸,“凈于篩”的沙石更覺賞心悅目,心靈也得到了凈化。
結句“情雖不厭住不得,薄暮歸來車馬疲”,風景雖好,但不是自己的久居之地。“情雖不厭”回應了首句的“發船遲”,天色已晚,“住不得”說出了心中的無奈,薄暮催人回,車馬也勞頓了一天了。
陶者(陶盡門前土)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鱗鱗[3]居大廈。
魯山山行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
譯文:
恰恰和我愛好山野風光的情趣相合,山路崎嶇時高時低。
一路攀登山峰,不斷變換美好的姿態,幽深的小路,令孤獨的我曾經迷路。
傍晚,霜落下的時候,熊以爬到樹上,樹林清靜下來,鹿悠閑地在溪邊飲水。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傳來一聲雞叫,仿佛在回答。
注釋:
①魯山:在今河南魯山縣。
②適:恰好。野情:喜愛山野之情。愜:心意滿足。
③隨處改:是說山峰隨觀看的角度而變化。
④幽徑:小路。
⑤熊升樹:熊爬上樹。
⑥何許:何處,哪里。
賞析一:
這首詩是由北宋大詩人梅堯臣寫的一首五言律詩,梅堯臣是宋詩開山祖師,首聯:看見了山野非常喜愛,心中很滿足,群山連綿起伏的,時高時低,一個愜字,足以體會出當時作者的心情,頷聯:優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靜的小路上,仿佛走進了迷宮似的一個迷字,說明詩人當時被路高迷糊了的優雅心情,頸聯:霜落了下來,隱隱約約好像看見熊在上樹,鹿在喝水,獨特的視覺感受,讓讀者如臨其境。尾聯巧妙的運用了設問手法,寫出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語境,移步換景,一幅原生態的畫面映入眼簾,表達出詩人超脫,淡泊的閑適恬靜心態
賞析二:
這首詩寫的是魯山山行所見山野風景。
開頭一句即表達出對山野景物的喜愛,第二句交代喜愛的原因:“千山高復低”。按常理,應該是“千山高復低”的景象,使得詩人感到正好與自己喜歡山野風景的情趣相合,現在倒過來寫,強調了詩人對山野風光的喜愛,也是詩的構思所決定的。第二聯第一句便承“千山”寫“好峰隨處改”。“好峰”便是“千山”;“隨處改”,到處都可以看到千山的不同姿態,便是“高復低”的具體化。第四句扣題目“山行”,寫獨個兒在幽深的小路上行走容易迷路,這也是好峰隨處變化所導致的結果;當然也通過“幽徑”寫出了千山好峰的幽深,開拓了山野的境界。第三聯兩句通過“熊升樹”、“鹿飲溪”進一步寫山野景物,點明了山行的節令:“霜落”。如果說“千山高復低”是相對的靜態景物的話,這兩句則是專寫動態景物。所以中間兩聯四句收到了動靜相襯的效果。最后兩句寫人家的所在。人家在哪里?在遙遠的白云只外,因為聽到了一聲雞鳴。
這首詩語言樸素,描寫自然,其中情因景生,景隨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達了詩人的“野情”。另外,詩境的揭示與開拓也留給人不盡的余韻。
書哀
天既喪我妻,又復喪我子!
兩眼雖未枯,片心將欲死。
雨落入地中,珠沉入海底。
赴海可見珠,掘地可見水。
唯人歸泉下,萬古知已矣!
拊膺當問誰,憔悴鑒中鬼。
?
【注釋】
(1)膺:胸膛。
(2)鑒:鏡子。
?
【導讀】
此詩寫于慶歷四年(1044),梅堯臣賢妻(謝氏)愛子(十十)相繼病故。詩中主要采用對比手法,以物的可以失而復得,反襯人的不可復生。五、六句寫雨落難收,珠沉難求,都是喻人的不可復生。“赴海可見珠,掘地可見水”,物終歸有重見天日、去而復來的那一天,但“唯人歸泉下,萬古知已矣!”此處轉折,映照出自己失去親人的悲痛與損失,是不可比擬的,無法彌補的。物失去還可重見,而人死去則永遠不能重逢,物人相比,更見遺恨之深。《書 哀》一詩又采用賦法,間以獨特的比喻,將一己的深哀巨痛,以最簡樸凝煉的語言表達,頗 為感人至深。陳衍《宋詩精華錄》云:“此首……最為沉痛。”
上一篇: 孟郊 | 下一篇: 民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