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橋流水誰人家 ——元代戲劇家馬致遠故居
在京西門頭溝區(qū)王平鎮(zhèn)的韭園村西落坡小山村內(nèi),有一元代古宅,村民們世代相傳說這里就是馬致遠故居。
在我國的文學史上,元代的戲劇可以說是燦爛輝煌的一頁,出現(xiàn)了許多著名的大戲劇家和很多優(yōu)秀的劇本。而且很多戲劇家都是大都(北京)人,比如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中的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他們的劇本經(jīng)常在大都西城磚塔胡同里的勾闌瓦舍中演出,有時他們還親自粉墨登場。元代的很多劇目,像關漢卿的《竇娥冤》、《望江亭》、王實甫的《西廂記》、馬致遠的《漢宮秋》(即《漢明妃》或《昭君出塞》)等,現(xiàn)在也是久演不衰。北京可以說是我國戲劇的發(fā)祥地之一。
元代眾多戲劇家的生平資料都很少,多見于專門介紹元代戲劇家及作品的書籍《錄鬼簿》、《青樓集》中。現(xiàn)在,惟一有線索的只有大戲劇家馬致遠的故居。
故居所在的韭園村是“王平古道”的道口,“王平古道”經(jīng)門頭溝區(qū)王平、大臺、木城澗、莊戶村、千軍臺、張家村、七里墳等村鎮(zhèn),到軍響鄉(xiāng)又和京西大道會合。韭園村由韭園村、東落坡村、西落坡村和橋耳澗村四村組成。馬致遠故居在西落坡村,坐西朝東,是一座大四合院。故居門前是小橋流水,門前的影壁墻上寫著“馬致遠故居”,并有馬致遠生平的介紹。繞過影壁就來到院子里。院子很大,西北東南四面都有房間,每面三五間。因長久沒有人居住,現(xiàn)已破舊得很厲害,院內(nèi)野草叢生,雜物滿地。馬致遠的名曲《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不失為對京西古道滄桑的寫照。
據(jù)《中國文學史》和其它一些資料記載,馬致遠(1250—1324年)字千里,號東籬。大都(北京)人。有“姓名香貫滿梨園”之稱,是當時文學組織“貞元書會”的主要成員。馬致遠因不滿官場的腐敗,隱居山林,過著“酒中仙、塵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生活。這山林在何處并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但韭園村的西落坡村村民們世世代代相傳,這里就是馬致遠故居。由此可以看出,民眾對這位大戲劇家的熱愛。人們也更愿意相信他的另一首名曲《清江引·野興》:“西村日長人事少,一個新蟬噪。恰待葵花開,又早蜂兒鬧,高枕上夢隨蝶去了。”寫的就是西落坡村。
在京西門頭溝區(qū)王平鎮(zhèn)的韭園村西落坡小山村內(nèi),有一元代古宅,村民們世代相傳說這里就是馬致遠故居。
在我國的文學史上,元代的戲劇可以說是燦爛輝煌的一頁,出現(xiàn)了許多著名的大戲劇家和很多優(yōu)秀的劇本。而且很多戲劇家都是大都(北京)人,比如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中的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他們的劇本經(jīng)常在大都西城磚塔胡同里的勾闌瓦舍中演出,有時他們還親自粉墨登場。元代的很多劇目,像關漢卿的《竇娥冤》、《望江亭》、王實甫的《西廂記》、馬致遠的《漢宮秋》(即《漢明妃》或《昭君出塞》)等,現(xiàn)在也是久演不衰。北京可以說是我國戲劇的發(fā)祥地之一。
元代眾多戲劇家的生平資料都很少,多見于專門介紹元代戲劇家及作品的書籍《錄鬼簿》、《青樓集》中。現(xiàn)在,惟一有線索的只有大戲劇家馬致遠的故居。
故居所在的韭園村是“王平古道”的道口,“王平古道”經(jīng)門頭溝區(qū)王平、大臺、木城澗、莊戶村、千軍臺、張家村、七里墳等村鎮(zhèn),到軍響鄉(xiāng)又和京西大道會合。韭園村由韭園村、東落坡村、西落坡村和橋耳澗村四村組成。馬致遠故居在西落坡村,坐西朝東,是一座大四合院。故居門前是小橋流水,門前的影壁墻上寫著“馬致遠故居”,并有馬致遠生平的介紹。繞過影壁就來到院子里。院子很大,西北東南四面都有房間,每面三五間。因長久沒有人居住,現(xiàn)已破舊得很厲害,院內(nèi)野草叢生,雜物滿地。馬致遠的名曲《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不失為對京西古道滄桑的寫照。
據(jù)《中國文學史》和其它一些資料記載,馬致遠(1250—1324年)字千里,號東籬。大都(北京)人。有“姓名香貫滿梨園”之稱,是當時文學組織“貞元書會”的主要成員。馬致遠因不滿官場的腐敗,隱居山林,過著“酒中仙、塵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生活。這山林在何處并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但韭園村的西落坡村村民們世世代代相傳,這里就是馬致遠故居。由此可以看出,民眾對這位大戲劇家的熱愛。人們也更愿意相信他的另一首名曲《清江引·野興》:“西村日長人事少,一個新蟬噪。恰待葵花開,又早蜂兒鬧,高枕上夢隨蝶去了。”寫的就是西落坡村。
上一篇: 孟浩然 | 下一篇: 孟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