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府
[公元六一四年至六六六年]字不詳,瀛州饒陽人。生于隋煬帝大業(yè)十年,卒于唐高宗乾封元年,年五十三歲。太宗時,以為監(jiān)察御史,詔侍晉王。王為太子,除舍人,崇賢館直學(xué)士。與來濟(jì)俱以文翰顯,時稱來、李。甚諂事太子,而文致若讜直。高宗時,累官吏部尚書。義府貌柔恭,與人言,嬉怡微笑,而陰賊褊忌著于心,時號義府笑中刀。又以柔而害物,稱為人貓。后以罪流于雋州死。義府著有文集四十卷,(舊唐書志作三十九卷此從新唐書志)傳于世。
關(guān)于“以罪流于雋州死”,資治通鑒還有一段描述,可以看出李確實(shí)有些不知天高地厚。唐高宗謂李義府,“卿子及婿頗不謹(jǐn),多為非法,我尚為卿掩護(hù),卿宜戒之!”,義府勃然變色,頸、頰俱張,曰:“誰告陛下?”。上曰:“但我言如是,何必就我索其所從得邪!”。李義府竟然“殊不引咎,緩步而去”,“上由是不悅”。
李義府(614年-666年),饒陽縣人。后遷永泰(今四川鹽亭)。
唐貞觀八年(634年),劍南巡察大使李大亮因李義府有文才,奏表薦為門下省典儀。不久,升任監(jiān)察御史又拜太子舍人,加崇賢館直學(xué)士。高宗時任中書舍人。永徽二年 (651年)加弘文館學(xué)士。繼任中書侍郎、太子右庶子,進(jìn)爵為侯。顯慶二年(657年)任中書令。龍朔三年(663年)升右相。后因罪流放寓州,乾封元年(666年)死于流放地,時年52歲。
李義府出身微賤,雖官居右相不得人士流。因此,其曾奏請重修《氏族志》,主張不論門第,凡得五品官以上者皆人士流,并收天下舊志焚之。
李義府頗具文才,太宗時曾受詔與他人共修《晉書》。高宗時又3次受詔監(jiān)修國史。當(dāng)時,和太子司儀郎來濟(jì)俱以文翰見重,時稱來李。李義府著有《古今詔集》100卷、《李義府集》40卷傳于世,又著《宦游記》20卷,未完成即亡。李義府雖有文才,但為人狡詐,因他善于吹拍武則天,對人笑里藏刀,以柔害物,故時人稱之為“李貓”。
作品. 詩
和邊城秋氣早
【唐】李義府
金微凝素節(jié),玉律應(yīng)清葭。邊馬秋聲急,征鴻曉陣斜。
關(guān)樹凋涼葉,塞草落寒花。霧暗長川景,云昏大漠沙。
溪深路難越,川平望超忽。極望斷煙飄,遙落驚蓬沒。
霜結(jié)龍城吹,水照龜林月。日色夏猶冷,霜華春未歇。
睿作高紫宸,分明映玄闕
【注釋】: 無
【小傳】: 瀛州饒陽人。對策擢第,補(bǔ)門下省典儀,尋除監(jiān)察御史、太子舍人。與司議郎來濟(jì)俱以文翰見知,時稱來李。嘗獻(xiàn)承華箴,預(yù)撰《晉書》。高宗嗣位,遷中書舍人,以先贊立武昭儀,擢中書侍郎,晉中書令。怙寵稔惡,長流巂州。
宣正殿芝草
【唐】李義府
明王敦孝感,寶殿秀靈芝。色帶朝陽凈,光涵雨露滋。
且標(biāo)宣德重,更引國恩施。圣祚今無限,微臣樂未移。
詠鳥
【唐】李義府
日里飏朝彩,琴中伴夜啼。上林如許樹,不借一枝棲。
詠鸚鵡
【唐】李義府
牽弋辭重海,觸網(wǎng)去層巒。戢翼雕籠際,延思彩霞端。
慕侶朝聲切,離群夜影寒。能言殊可貴,相助憶長安。
雜曲歌辭·堂堂
【唐】李義府
鏤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憐回雪影,好取洛川歸。
懶正鴛鴦被,羞褰玳瑁床。春風(fēng)別有意,密處也尋香。
在巂州遙敘封禪
【唐】李義府
天齊標(biāo)巨鎮(zhèn),日觀啟崇期。岧峣臨渤澥,隱嶙控河沂。
眺迥分吳乘,凌高屬漢祠。建岳誠為長,升功諒在茲。
帝猷符廣運(yùn),玄范暢文思。飛聲總地絡(luò),騰化撫干維。
瑞策開珍鳳,禎圖薦寶龜。創(chuàng)封超昔夏,修禪掩前姬。
東后方肆覲,西都導(dǎo)六師。肅駕移星苑,揚(yáng)罕馭風(fēng)司。
沸鼓喧平陸,凝蹕靜通逵。汶陽馳月羽,蒙陰警電麾。
巖花飄曙輦,峰葉蕩春旗。石閭環(huán)藻衛(wèi),金壇映黼帷。
仙階溢秘秬,靈檢耀祥芝。張樂分韶濩,觀禮縱華夷。
佳氣浮丹谷,榮光泛綠坻。三始貽遐貺,萬歲受重釐。
菲質(zhì)陶恩獎,趨跡奉軒墀。觸網(wǎng)淪幽裔,乘徼限明時。
周南昔已嘆,邛西今復(fù)悲。
招諭有懷贈同行人
【唐】李義府
遠(yuǎn)游冒艱阻,深入勞存諭。春去辭國門,秋還在邊戍。
軒車行未返,節(jié)序催難駐。陌上悲轉(zhuǎn)蓬,園中想芳樹。
蜀山自紛糾,岷水恒奔注。臨泛多苦懷,登攀寡歡趣。
永夕飛淫雨,崇朝蒸毒霧。不求綏嶺桃,寧美邛鄉(xiāng)蒟。
白狼行欲靜,驄馬何常驅(qū)。愿接軺旆塵,聯(lián)翩東北騖。
作品.權(quán)謀文章
度心術(shù)
唐 李義府
度心第一
吏者,能也,治之非易焉。
仁者,鮮也,御之弗厚焉。
志大不朝,欲寡眷野。
才高不羈,德薄善詐。
民之所畏,吏無懼矣。
狡吏恃智,其勇必缺,迫之可也。
悍吏少謀,其行多疏,挾之可也。
廉吏固傲,其心系名,譽(yù)之可也。
治吏治心,明主不棄背己之人也。
知人知欲,智者善使敗德之人焉。
御心第二
民所求者,生也;君所畏者,亂也。
無生則亂,仁厚則安。
民心所向,善用者王也。
人忌吏貪,示廉者智也。
眾怨不積,懲惡勿縱。
不禮于士,國之害也,治國固厚士焉。
士子嬌縱,非民之福,有國者患之。
士不怨上,民心堪定矣。
嚴(yán)刑峻法,秦之亡也,三代盛典,德之化也。
權(quán)重勿恃,名高勿寄,樹威以信也。
擒心第三
德不悅上,上賞其才也。
才不服下,下敬其恕也。
才高不堪賤用,賤則失之。
能傲莫付權(quán)貴,貴則毀己。
才大無忠者,用之禍烈也。
人不乏其能,賢者不拒小智。
智或存其失,明者或棄大謀。
不患無才,患無用焉。
技顯莫敵祿厚,墮志也。
情堅無及義重,敗心矣。
欺心第四
愚人難教,欺而有功也。
智者亦俗,敬而增益也。
自知者明,人莫說之。
身危者駭,人勿責(zé)之。
無信者疑,人休蔽之。
詭不惑圣,其心靜焉。
正不屈敵,其意譎(jue)焉。
誠不悅?cè)耍渖衩难伞?/p>
自欺少憂,醒而愁劇也。
人欺不怒,忿而再失矣。
縱心第五
國盛勢衰,縱其強(qiáng)損焉。
人貴勢弱,驕其志折焉。
功高者抑其權(quán),不抑其位。
名顯者重其德,不重其名。
敗寇者縱之遠(yuǎn),不縱之近。
君子勿拘,其心無拘也。
小人縱欲,其心惟欲也。
利己縱之,利人束之,莫以情易耳。
心可縱,言勿濫也。
行可偏,名固正也。
構(gòu)心第六
富貴乃爭,人相構(gòu)也。
生死乃命,心相忌也。
構(gòu)人以短,莫?dú)溟L。
傷人于窘,勿擊其強(qiáng)。
敵之不覺,吾必隱真矣。
貶之非貶,君子之謀也。
譽(yù)之非譽(yù),小人之術(shù)也。
主臣相疑,其后謗成焉。
人害者眾,棄利者免患也。
無妒者稀,容人者釋忿哉。
逆心第七
利厚生逆,善者亦為也。
勢大起異,慎者亦趨焉。
主暴而臣諍,逆之為忠。
主昏而臣媚,順之為逆。
忠奸莫以言辯,善惡無以智分。
謀逆先謀信也,信成則逆就。
制逆先制心也,心服則逆止。
主明奸匿,上莫怠焉。
成不足喜,尊者人的也。
敗不足虞,庸者人恕耳。
奪心第八
眾心異,王者一。
懾其魄,神鬼服。
君子難不喪志,釋其難改之。
小人貴則氣盛,舉其污泄之。
窮堪固守,兇危不待也。
察偽言真,惡不敢為。
神褫(chi)之傷,愈明愈痛。
苛法無功,情柔堪畢焉。
治人者必人治也,治非善哉。
屈人者亦人屈也,屈弗恥矣。
警心第九
知世而后存焉。
識人而后幸焉。
天警人者,示以災(zāi)也。
神警人者,示以禍也。
人警人者,示以怨也。
畏懲勿誡,語不足矣。
有悔莫罰,責(zé)于心乎。
勢強(qiáng)自威,人弱自慚耳。
變不可測,小戒大安也。
意可曲之,言虛實(shí)利也。
誅心第十
誅人者死,誅心者生。
征國易,征心難焉。
不知其恩,無以討之。
不知其情,無以降之。
其欲弗逞,其人殆矣。
敵強(qiáng)不可言強(qiáng),避其強(qiáng)也。
敵弱不可言弱,攻其弱也。
不吝虛位,人自拘也。
行偽于讖(chen),謀大有名焉。
指忠為奸,害人無忌哉。
《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二·許敬宗李義府傳》
李義府,瀛州饒陽人也。其祖為梓州射洪縣丞,因家于永泰。貞觀八年,劍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以義府善屬文,表薦之。對策擢第,補(bǔ)門下省典儀。黃門侍郎劉洎、侍書御史馬周皆稱薦之,尋除監(jiān)察御史。又敕義府以本官兼侍晉王。及升春宮,除太子舍人,加崇賢館直學(xué)士,與太子司議郎來濟(jì)俱以文翰見知,時稱來、李。義府嘗獻(xiàn)《承華箴》,其辭曰:
邃初冥昧,元?dú)怆硽琛6x始闡,三才既分。司乾立宰,出《震》為君。化昭淳樸,道映典墳。功成揖讓,事極華、勛。肇興夏啟,降及姬文。咸資繼德,永樹高芬。百代沿襲,千齡奉圣。粵若我后,丕承寶命。允穆三階,爰齊七政。時雍化洽,風(fēng)移俗盛。載崇國本,式延家慶。《震》維標(biāo)德,《離》警體正。寄切宗祧,事隆監(jiān)撫。思皇茂則,敬詢端輔。業(yè)光啟、誦,藝優(yōu)干羽。九載崇儒,三朝問豎,歷選儲儀,遺文在斯。望試登俎,高諭喬枝。俯容思順,非禮無施。前修盛業(yè),來哲通規(guī)。飭躬是蹈,則叡問風(fēng)馳;立志或爽,則玄猷日虧。無恃尊極,修途難測;無恃親賢,失德靡全。勿輕小善,積小而名自聞;勿輕微行,累微而身自正。佞諛有類,邪巧多方。其萌不絕,其害必彰。監(jiān)言斯屏,儲業(yè)攸昌。竊惟令嗣,有殊前事。雖以貴以賢,而非長非次。皇明眷德,超倫作貳。匪懋聲華,莫酬恩異。匪崇徽烈,莫符天志。勉之又勉,光茲守器。下臣司箴,敢告近侍。
太子表上其文,優(yōu)詔賜帛四十匹,又令預(yù)撰《晉書》。高宗嗣位,遷中書舍人。
永徽二年,兼修國史,加弘文館學(xué)士。高宗將立武昭儀為皇后,義府嘗密申協(xié)贊,尋擢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監(jiān)修國史,賜爵廣平縣男。義府貌狀溫恭,與人語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陰賊。既處權(quán)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輒加傾陷。故時人言義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謂之“李貓。”
顯慶元年,以本官兼太子右庶子,進(jìn)爵為侯。
有洛州婦人淳于氏,坐奸系于大理,義府聞其姿色,囑大理丞畢正義求為別宅婦,特為雪其罪。卿段寶玄疑其故,遽以狀聞,詔令按其事,正義惶懼自縊而死。侍御史王義方廷奏義府犯狀,因言其初容貌為劉洎、馬周所幸,由此得進(jìn),言詞猥褻。帝怒,出義方為萊州司戶,而不問義府奸濫之罪。義府云:“王御史妄相彈奏,得無愧乎?”義方對云:“仲尼為魯司寇七日,誅少正卯于兩觀之下;義方任御史旬有六日,不能去奸邪于雙闕之前,實(shí)以為愧。”尋兼太子左庶子。
二年,代崔敦禮為中書令,兼檢校御史大夫,監(jiān)修國史、學(xué)士并如故。尋加太子賓客,進(jìn)封河間郡公。
三年,又追贈其父德晟為魏州刺史,諸子孩抱者并列清官,詔為造甲第,榮寵莫之能比。而義府貪冒無厭,與母、妻及諸子、女婿賣官鬻獄,其門如市。多引腹心,廣樹朋黨,傾動朝野。
初,杜正倫為中書侍郎,義府時任典儀,至是乃與正倫同為中書令。正倫每以先進(jìn)自處,不下義府,而中書侍郎李友益密與正倫共圖議義府,更相伺察。義府知而密令人封奏其事。正倫與義府訟于上前,各有曲直。上以大臣不和,兩責(zé)之,左貶義府為普州刺史,正倫為橫州刺史,友益配流峰州。
四年,復(fù)召義府兼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自余官封如故。
龍朔元年,丁母憂去職。
二年,起復(fù)為司列太常伯、同東西臺三品。義府尋請改葬其祖父,營墓于永康陵側(cè)。三原令李孝節(jié)私課丁夫車牛,為其載土筑墳,晝夜不息。于是高陵、櫟陽、富平、云陽、華原、同官、涇陽等七縣,以孝節(jié)之故,懼不得已,悉課丁車赴役。高陵令張敬業(yè)恭勤怯懦,不堪其勞,死于作所。王公已下,爭致贈遺,其羽儀、導(dǎo)從、轜輶、器服,并窮極奢侈。又會葬車馬祖奠供帳,自灞橋?qū)儆谌呤镩g,相繼不絕。武德已來,王公葬送之盛,未始有也。義府本無藻鑒才,怙武后之勢,專以賣官為事。銓序失次,人多怨讟。時殷王初出閣,又以義府兼王府長史。
三年,遷右相,殷王府長史仍知選事并如故。義府入則諂言自媚,出則肆其奸宄,百僚畏之,無敢言其過者。帝頗知其罪失,從容誡義府云:“聞卿兒子、女婿皆不謹(jǐn)慎,多作罪過,我亦為卿掩覆,未即公言,卿可誡勖,勿令如此。”義府勃然變色,腮頸俱起,徐曰:“誰向陛下道此?”上曰:“但我言如是,何須問我所從得耶!”義府睆然,殊不引咎,緩步而去。上亦優(yōu)容之。
初,五禮儀注,自前代相沿,吉兇畢舉。太常博士蕭楚材、孔志約以皇室兇禮為預(yù)備兇事,非臣子所宜言之。義府深然之。于是悉刪而焚焉。義府既貴之后,又自言本出趙郡,始與諸李敘昭穆,而無賴之徒茍合,藉其權(quán)勢,拜伏為兄叔者甚眾。給事中李崇德初亦與同譜敘昭穆,及義府出為普州刺史,遂即除削。義府聞而銜之,及重為宰相,乃令人誣構(gòu)其罪,竟下獄自殺。
初,貞觀中,太宗命吏部尚書高士廉、御史大夫韋挺、中書侍郎岑文本、禮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及四方士大夫諳練門閥者修《氏族志》,勒成百卷,升降去取,時稱允當(dāng),頒下諸州,藏為永式。義府恥其家代無名,乃奏改此書,專委禮部郎中孔志約、著作郎楊仁卿、太子洗馬史玄道、太常丞呂才重修。志約等遂立格云:“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于是兵卒以軍功致五品者,盡入書限,更名為《姓氏錄》。由是搢紳士大夫多恥被甄敘,皆號此書為“勛格”。義府仍奏收天下《氏族志》本焚之。關(guān)東魏、齊舊姓,雖皆淪替,猶相矜尚,自為婚姻。義府為子求婚不得,乃奏隴西李等七家,不得相與為婚。陰陽占候人杜元紀(jì)為義府望氣,云“所居宅有獄氣,發(fā)積錢二千萬乃可厭勝。”義府信之,聚斂更急切。義府居母服,有制朔望給哭假,義府輒微服與元紀(jì)凌晨共出城東,登古冢候望,哀禮都廢。由是人皆言其窺覘災(zāi)眚,陰懷異圖。義府又遣其子右司議郎津,召長孫無忌之孫延,謂曰:“相為得一官,數(shù)日詔書當(dāng)出。”居五日,果授延司津監(jiān),乃取延錢七百貫。于是右金吾倉曹參軍楊行穎表言義府罪狀,制下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與侍御詳刑對推其事,仍令司空李績監(jiān)焉。按皆有實(shí),乃下制曰:“右相、行殷王府長史、河間郡公李義府,泄禁中之語,鬻寵授之朝恩;交占候之人,輕朔望之哀禮。蓄邪黷貨,實(shí)玷衣冠;稔惡嫉賢,載虧政道。特以任使多年,未忍便加重罰,宜從遐棄,以肅朝倫。可除名長流巂州。其子太子右司議郎津,專恃權(quán)門,罕懷忌憚,奸淫是務(wù),賄賂無厭,交游非所,潛報機(jī)密,亦宜明罰,屏跡荒裔。可除名長流振州。”義府次子率府長史洽、千牛備身洋、子婿少府主簿柳元貞等,皆憑恃受贓,并除名長流延州。朝野莫不稱慶,時人為之語曰:“今日巨唐年,還誅四兇族。”四兇者,謂洽及柳元貞等四人也。或作《河間道行軍元帥劉祥道破銅山大賊李義府露布》,榜之通衢。義府先多取人奴婢,及敗,一時奔散,各歸其家。《露布》稱“混奴婢而亂放,各識家而競?cè)?rdquo;者,謂此也。
乾封元年,大赦,長流人不許還,義府憂憤發(fā)疾卒,年五十余。文集三十卷,傳于代;又著《宦游記》二十卷,尋亡失。自義府流放后,朝士常憂懼,恐其復(fù)來,及聞其死,于是始安。
上元元年,大赦,義府妻子得還洛陽。
如意元年,則天以義府與許敬宗、御史大夫崔義玄、中書舍人王德儉、大理正侯善業(yè)、大理丞袁公瑜等六人,在永徽中有翊贊之功,追贈義府揚(yáng)州大都督,義玄益州大都督,德儉魏州刺史,公瑜江州刺史。
長安元年,又賜義府子左千牛衛(wèi)將軍湛及敬宗諸子實(shí)封各三百戶,義玄子司賓卿基、德儉子殿中監(jiān)璇實(shí)封各二百五十戶,善業(yè)子太子右庶子知一、公瑜子殿中丞忠臣實(shí)封各二百戶。睿宗即位,
景云元年,并停義府等六家實(shí)封。義府少子湛,年六歲時,以父貴授周王文學(xué)。神龍初,累遷右散騎常侍,襲封河間郡公。時鳳閣侍郎張柬之將誅張易之兄弟,遂引湛為左羽林將軍,令與敬暉等啟請皇太子,備陳將誅易之兄弟意,太子許之。及兵發(fā),湛與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詣東宮迎皇太子,拒而不時出,湛進(jìn)啟曰:“逆豎反道亂常,將圖不軌,宗社危敗,實(shí)在須臾。湛等諸將與南衙執(zhí)事克期誅翦,伏愿殿下暫至玄武門,以副眾望。”太子曰:“兇豎悖亂,誠合誅夷,然圣躬不豫,慮有驚動。公等且止,以俟后圖。”湛曰:“諸將棄家族,共宰相同心戮力,匡輔社稷,殿下奈何不哀其懇誠而欲陷之鼎鑊?湛等微命,雖不足惜,殿下速出自止遏。”太子乃馳馬就路。湛從至玄武門,斬關(guān)而入,率所部兵直至則天所寢長生殿,環(huán)繞侍衛(wèi)。因奏:“臣等奉令誅逆賊易之、昌宗,恐有漏泄,遂不獲預(yù)奏,輒陳兵禁掖,是臣等死罪。”則天謂湛曰:“卿亦是誅易之軍將耶?我于汝父子恩不少,何至是也!”則天移就上陽宮,因留湛宿衛(wèi)。中宗即位,拜右羽林大將軍,進(jìn)封趙國公,加實(shí)封通前滿五百戶。頃之,復(fù)授左散騎常侍,累轉(zhuǎn)左領(lǐng)軍衛(wèi)大將軍。開元初卒。崔義玄別有傳。
史臣曰:許高陽武德之際,已為文皇入館之賓,垂三十年,位不過列曹尹;而馬周、劉洎起羈旅徒步,六七年間,皆登宰執(zhí)。考其行實(shí),則高陽之文學(xué)宏奧,周、洎無以過之,然而太宗任遇相殊者,良以高陽才優(yōu)而行薄故也。及屬嗣君沖暗,嬖妾奸邪,阿附豺狼,窺圖權(quán)軸,人之兇險,一至于斯。仲尼所謂“雖有周公之才,不足觀也。”義府才思精密,所謂“猩猩能言”,鄙哉!贊曰:貞觀文士,高陽、河間。圖形學(xué)館,染翰書山。進(jìn)身以筆,得位由奸。為虎傅翼,即又胡顏。
上一篇: 陸長源 | 下一篇: 李景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