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冰(生卒年不詳),唐代文字學(xué)家、書法家。字少溫,趙郡(治今河北趙縣)人。為李白族叔。寶應(yīng)元年,為當(dāng)涂令,白往依之,曾為白序其詩集。歷集賢院學(xué)士,晚為少監(jiān),人稱李監(jiān)。李陽冰主編李白詩集《草堂集》并為序。李陽冰在唐代以篆學(xué)名世,精工小篆,圓淳瘦勁,為秦篆一大變革,被譽為李斯后小篆第一人,對后世頗有影響。自秦李斯創(chuàng)制小篆,歷兩漢、魏、晉至隋、唐,逾千載,學(xué)書者惟真草是攻,而篆學(xué)中廢。李陽冰嘗嘆曰:“天之未喪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李陽冰曾刊定東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為二十卷,但對原書的篆法和解說都大加改動。此后,許慎的原本漸漸消失,而李氏刊本則盛行。直至宋代初年,徐鉉奉詔校訂《說文解字》,對原書內(nèi)容進行了整理,才大致恢復(fù)許著原貌。
李陽冰以篆書為己任,始學(xué)李斯《嶧山碑》,承玉筋筆法,然在體勢上變其法。線條上變平整為婉曲流動,顯得婀娜多姿。《金壺記》稱“陽冰尤精書學(xué),豪駿墨勁,當(dāng)時人謂曰筆虎。”張旭的筆法也曾得到李陽冰的傳授。暮年所篆,筆法愈見淳勁。自稱:“ 斯翁(李斯)之后, 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道也。”康有為《廣藝舟雙輯》稱其為:“以瘦勁取勝,若《謙卦銘》,益形怯薄,破壞古法極矣。”傳世刻帖有《三墳記》、《城隍廟碑》、《謙卦銘》、《怡亭銘》、《般若臺題名》等,均為后世翻刻本。
當(dāng)時顏真卿所書之碑,必請李陽冰用篆書題額,可見其篆書影響的深遠。大詩人李白有詩云:“吾家有季父,杰出圣代英”、“落筆灑篆文,崩云使人驚”,說明李陽冰的篆書確實取得了較大的成就。清代孫承澤在《庚子消夏記》中也稱,篆自秦漢而後,推李陽冰為第一手,可見對其評價之高。
《三墳記》,唐大歷二年(767年)刻。李季卿撰,李陽冰書。《三墳記》為李陽冰代表作,筆畫從頭至尾粗細一致,光滑潔凈,在唐代篆書中,李陽冰是成就最高的。謂之“鐵線描。”《三墳記碑》承李斯《嶧山碑》玉筋筆法,以瘦勁取勝,結(jié)體修長,線條遒勁平整,筆畫從頭至尾粗細一致,婉曲翩然。
清孫承澤云:“篆書自秦、漢以后,推李陽冰為第一手。今觀《三墳記》,運筆命格,矩法森森,誠不易及。然予曾于陸探微所畫《金滕圖》后見陽冰手書,遒勁中逸致翩然,又非石刻所能及也。”清康有為認為《三墳記》以“瘦勁取勝”。當(dāng)代書法家王南溟先生曾撰文評介李陽冰的小篆:“線條或如垂柳之搖曳,或如流云之舒卷,洋溢著一種抒情的氣息,代表著小篆書法在唐代復(fù)興的文采風(fēng)流。”
李陽冰以篆書為己任,始學(xué)李斯《嶧山碑》,承玉筋筆法,然在體勢上變其法。線條上變平整為婉曲流動,顯得婀娜多姿。《金壺記》稱“陽冰尤精書學(xué),豪駿墨勁,當(dāng)時人謂曰筆虎。”張旭的筆法也曾得到李陽冰的傳授。暮年所篆,筆法愈見淳勁。自稱:“ 斯翁(李斯)之后, 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道也。”康有為《廣藝舟雙輯》稱其為:“以瘦勁取勝,若《謙卦銘》,益形怯薄,破壞古法極矣。”傳世刻帖有《三墳記》、《城隍廟碑》、《謙卦銘》、《怡亭銘》、《般若臺題名》等,均為后世翻刻本。
當(dāng)時顏真卿所書之碑,必請李陽冰用篆書題額,可見其篆書影響的深遠。大詩人李白有詩云:“吾家有季父,杰出圣代英”、“落筆灑篆文,崩云使人驚”,說明李陽冰的篆書確實取得了較大的成就。清代孫承澤在《庚子消夏記》中也稱,篆自秦漢而後,推李陽冰為第一手,可見對其評價之高。
《三墳記》,唐大歷二年(767年)刻。李季卿撰,李陽冰書。《三墳記》為李陽冰代表作,筆畫從頭至尾粗細一致,光滑潔凈,在唐代篆書中,李陽冰是成就最高的。謂之“鐵線描。”《三墳記碑》承李斯《嶧山碑》玉筋筆法,以瘦勁取勝,結(jié)體修長,線條遒勁平整,筆畫從頭至尾粗細一致,婉曲翩然。
清孫承澤云:“篆書自秦、漢以后,推李陽冰為第一手。今觀《三墳記》,運筆命格,矩法森森,誠不易及。然予曾于陸探微所畫《金滕圖》后見陽冰手書,遒勁中逸致翩然,又非石刻所能及也。”清康有為認為《三墳記》以“瘦勁取勝”。當(dāng)代書法家王南溟先生曾撰文評介李陽冰的小篆:“線條或如垂柳之搖曳,或如流云之舒卷,洋溢著一種抒情的氣息,代表著小篆書法在唐代復(fù)興的文采風(fēng)流。”
上一篇: 李峰 | 下一篇: 呂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