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塤(1240-1319),字起潛,自號水云村人,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南豐人,入元曾為延平路儒學教授,著有《水云村吟稿》、《隱居通議》。
劉塤比陳文龍小8歲,陳文龍于咸淳四年(1268)得中狀元,初授鎮東軍節度判官,后詔授秘書省校書郎兼崇政殿說書,咸淳八年遷為監察御史,咸淳九年,因彈劾宰相賈似道黨羽,觸怒賈似道,被出知江西撫州。陳文龍在撫州任太守時,已聞劉塤之名,期望他能往來談論詩文。一日,劉塤因餞送曾通守赴袁州,就順路去拜謁陳文龍。兩人一見如故,推心置腹,話語不休,并相期千載。
咸淳十年冬,度宗崩,恭帝即位,首授朱文昌祀孫為京西、湖北、四川宣撫使,鎮江陵。陳文龍囑劉塤作賀語,劉塤即提筆寫道:“出命九重,宣威六路。天昌宋祚,乾元初御于正朝;地重荊州,渙號首開于大閫。”陳文龍見后大加稱贊。沒過多久,賈似道又指使臺臣李可彈劾罷免陳文龍,于是陳文龍解郡綬南歸,從盱江下船。劉塤聞訊,急忙馳馬出橋南,為陳文龍餞別,并把寫好的《送撫州太守陳太卿歸莆陽》一詩贈予文龍。其詩曰:
擬峴臺邊正好春, 蕭蕭落葉忽愁人。
胸蟠冰檗天能識, 紙挾風霸語未真。
無路叫閽空短氣, 有氓臥轍欲沾巾。
南歸僮馬凄其甚, 添得憂時鬢似銀。
陳文龍覽詩,心中大喜。兩人駐足長亭,促膝長談,戀戀不舍。當即陳文龍依劉塤詩韻回贈一首,詩曰:
來到盱南剩有春, 山川秀麗毓奇人。
文追漢制才無敵, 詩接唐風味更真。
君別頻宜緘尺素, 我歸但欲岸綸巾。
相思千里惟心在, 明月行天瑩白銀。
此和詩盛贊劉塤之詩才與真情。陳文龍返歸故里才半年,賈似道潰師蕪湖罷去相位,陳宜中代相。此時國事去矣,乃起用陳文龍為起居郎,改司諫,遷殿中侍御史,進侍御史,移諫議大夫,后拜同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進知樞密院事。這期間因陳文龍戎馬倥傯,加上時事漸變,劉塤始終無法得到文龍的消息。后來他聽說益王在福州登基,文龍被任為參知政事,宣撫閩廣,再后來聽到閩地失守,文龍慷慨死國的消息,不勝悲痛。他為文龍作小傳,記載其平生出處。文天祥也是抗元英雄,他兵敗被俘,就義于燕京。他與陳文龍都是狀元、宰相,都以身殉國,故劉塤深哀其死嘉其忠,作《哀文魁天祥陳魁文龍死節》一詩,詩云:
兩朝親策士如云, 何恨倫魁委路塵。
同壽乾坤惟二老, 增光華夏此全人。
已無地載虞淵日, 尚與天爭漢苑春。
更好長沙尋老守, 云間攜手看降臣。
劉塤在詩中為兩魁“委路塵”而感到痛心疾首,他把兩魁比作紅日,與乾坤同壽,為華夏增光,即使到了黃昏將落下去,也要與天爭春,并在云間笑看俯首跪地的降臣。劉塤的這首詩收在他著的《水云村吟稿》里,《水云村吟稿》還收有他寫的《樞密閩廣宣撫使陳文龍》,其詩寫道:
淳熙名宰孫,比德粹于玉。決科魁集英, 骎骎薦冠肅。類田煩諫疏,相嗔俄見逐。補郡復免歸,河岳半沈陸。大旋日光薄,力疾支顛覆。蹉跎執南冠,道疾死不辱。往昔五峰堂,傾蓋語跋燭。斯人真妙奇,哀哉慳厚祿。長揖丙辰魁,九天雙黃鵠。不有二忠存,千古笑科目。
此詩還被收入《莆田陳氏二忠錄》卷二,題作《水村劉先生塤為陳忠肅公補史詩》,并附有明邑人黃鞏識記云:“右廬陵水村劉先生塤《補史十忠詩》之一,實為吾鄉陳忠肅公作也。通李芾、趙昂發、文天祥、陸秀夫、江萬里、密佑、李庭蕓、張世杰、張鈺為十人。宋亡,仗節死義之臣殆不止是。十人者,其尤也。是時,宋未有史,而此詩可以補史之缺。后,《宋史》出而十人者皆自有傳,然則此詩雖補史以行,可也。頃者忠肅公族孫、鄉進士文祥、文通編《陳氏二忠錄》,錄無此詩,因書以貽之。正德癸酉孟冬晦日,后學囊山黃鞏謹記。”
上一篇: 廖瑩中 | 下一篇: 連妙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