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概述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漢族,浙江青田人。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使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
劉基祖籍江西宜豐天寶。元武宗至大四年出生于江浙行省處州路青田縣南田山武陽村,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明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贈太師,謚文成,因而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南田武陽村于1948年被劃入新析置的文成縣,縣名就是為了紀念劉基。[1]
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生平事略
1、早年生活
劉基祖父劉順七,父親劉之奇世居天寶。劉基自幼性情奇邁,神智過人。由父親啟蒙識字,十分好學。閱讀速度極快,據說“讀書能七行俱下”。公元1324年(元泰定元年),劉基遵照父親的決定,離開了家鄉,來到處州府城括城,進人郡庠接受正式的學校教育,研讀《春秋經》。1327年(泰定四年),當時著名的理學家鄭復初到距離青田縣七十里的石門洞講學,在一次拜訪中對劉基的父親贊揚說:“您的祖先積德深厚,庇陰了后代子孫;這個孩子如此出眾,將來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門楣?!焙髞?,鄭復初的預言,在劉基二十一歲時初步應驗了。1333年(元順帝元統元年),劉基到京城大都參加會試,高中明經科進士。
2、仕途
1336年(至元二年),劉基擔任江西瑞州府高安縣的縣丞。在任官的五年內,處理地方事務的原則是“嚴而有惠愛”,能體恤民情,但不寬宥違法的行為;對于發奸摘伏,更是不避強權。因此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但地方豪對他恨之入骨,總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長官及部屬信任他的為人,才免于禍患。
辭官后,劉基返回青田,1343年(至正三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舉,兼任行省考試官。后來因檢舉監察御史職,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還給他許多責難,他只好上書辭職,任期約一年。
1343年(至正六年),劉基接受好友歐陽蘇的邀請,與歐陽蘇一同來到丹徒,在距歐陽蘇家附近的蛟溪書屋住下,過了一段半隱居的生活。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讀書來維持生活,偶爾和月忽難、陶凱等好友時相往還。
1348年(至正八年),劉基結束在丹徒約兩年的半隱居生活,再度投入人群。他來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為他生下一個兒子,即劉璉。在杭州的四年當中,他和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之之士時相往來,也和劉顯仁、鄭士亭、熊文彥、月忽難等文士詩文相和。1352年(至正十二年)七月,徐壽輝攻陷杭州,在攻陷杭州之前,劉基便帶著家人回到故鄉。回到故鄉不久,朝廷來了一封公文。朝廷起用他為江浙省元帥府都事,主要任務是幫助當地政府平定浙東一帶的盜賊,特別以方國珍為對象。
3、輔佐朱元璋
1360年(至正二十年),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任謀臣,展現一個非常成功的兵法家的才能。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采納。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劉伯溫并建議朱一方面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卻另一方面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師的民心。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參與制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并得以實現。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局。1370年(明洪武三年),為嘉勉劉基的功榮,授命劉基為弘文館學士。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又授命為他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并封為誠意伯。每年俸祿只有二百四十石。
4、晚年生活
1375年(洪武八年),劉基雖然不良于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員一樣,參加元旦的早朝,隨后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歲早朝》,這雖屬于歌功頒德的應酬文字,但詩中仍可以看見劉基的心情。正月中旬,宋濂的門人劉剛來到劉基的住處,商請劉伯溫將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擇取精華部分編輯成書,以便誦讀,也請劉基為新書寫一篇序文。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劉基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的向他稟告胡惟庸帶著御醫來探病,以及服食御醫所開的藥之后更加不適的情形。朱元璋聽了之后,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這使劉基相當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經無法自由活動的劉伯溫,由劉璉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自京師動身返鄉?;丶液?,拒絕親人和鄉里為他找來的一切藥石,只是盡可能的維持正常的飲食。
幾天之后,劉基自知來日無多,找來兩個兒子交代后事。交代完后事時,又讓劉璉從書房拿來一本天文書,對他說:“我死后你要立刻將這本書呈給皇上,一點都不耽誤;從此以后不要讓我們劉家的子孫學習這門學問?!庇謱Υ巫觿Z說:“為政的要領在寬柔與剛猛循環相濟。如今朝廷最必須做的,是在位者盡量修養道德,法律則應該盡量簡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則,以道德感化群眾,效果一定比刑罰要好,影響也比較深遠,一旦部屬或百姓犯錯,也較能以仁厚的胸懷為對方設身處地的著想,所裁定的刑罰也必定能夠達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過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盡量簡要,讓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動輒得咎無所適從,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優良形象,如此一來,上天便會更加佑我朝永命萬年。”又繼續說道:“本來我想寫一篇詳細的遺表,向皇上貢獻我最后的心意與所學,但胡惟庸還在,寫了也是枉然。不過,等胡惟庸敗了,皇上必定會想起我,會向你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那時你們再將我這番話向皇上密奏吧!”最后于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歲。六月,葬于鄉中夏中之原。
1513年(明武宗正德八年),朝廷贈他為太師,謚號文成。1531年(明世宗嘉靖十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討論劉基的功績,并決議劉伯溫應該和徐達等開國功臣一樣,配享太廟。
歷史功績
劉基的歷史功績在于能順應歷史潮流,積極幫助朱元璋勇敢地擔負起統一中國這一偉大任務。他主要干了如下六件大事:
(1)幫助國主朱元璋廢小明王而自立。朱元璋是郭子興的部將,子興死后,小明王韓林兒封郭天敘為都元帥、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朱元璋借用龍鳳年號,名義上受小明王節制。在攻克南京,據淮河江左地區,下浙江后,朱元璋被手下奉為吳國公,置江南行中書省,仍奉韓林兒。歲首,中書省設御座行禮,獨基不拜。曰:“牧豎耳,奉之何為?”因見太祖,陳天命所在。所謂天命,就是要朱元璋有雄心壯志、大展宏圖、擔負起打天下建立新王朝的使命。
?。?)協助朱元璋制訂“征討大計”。朱元璋起于淮右,渡江后,勢力發展較快,但仍只局限于浙江一帶,且東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均為勁敵,稍有不慎,就有敗亡之危。當時許多人認為張士誠據有蘇湖富饒地區,宜先攻取。但劉基認為“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協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朱元璋采用了這戰略決策,遂成帝業。
(3)在重大戰役中,或運籌帷幄,或親臨前線指揮戰斗。劉基因諳韜略,通天文地理,故往往“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如公元1360年,陳友諒率精兵三十萬,戰艦五千只,攻下太平,進駐采石磯,直逼金陵,勢甚器張。當時朱元璋駐金附守兵僅十萬余。由于雙方力量對懸殊大,朱元璋軍中文武大臣亂成一團:有的主張投降;有的主張放棄應天,保存實力再作計較;有的主張出擊,一決雌雄……獨劉基一人張目不言,朱元璋就把他請到自己的臥室,征求意見。劉基說:“劉張投降和逃跑者,應殺頭治罪,因他們不看大好形勢,散布失敗情緒。事實上,陳友諒自以為兵強勢眾,又打了幾次勝仗,更是志得意滿,目空一切。我們就利用他的驕傲情緒,設下埋伏,使計誘其深入,一鼓可破?!敝煸奥犃藙⒒@番獨見后,乃定征伐之計。劉基勇氣奮發,計劃立就:首先遣人詐降,使康茂才誘陳友諒夜來劫城,并約定陳友諒至江東木橋邊呼“老康”為聯絡信號。陳友諒不知是計,結果點精兵三十萬,行至江東橋邊,并無木橋,是座鐵橋,使人呼“老康”,又無人答應。正在疑惑間,又突遇暴雨,四下伏兵齊出擊,陳友諒鼠竄狼奔,敗退至江邊。誰知原有渡江用的戰艦,劉基以計盡將拘掠,僅留破般三百只于江邊。陳友諒敗軍爭先逃渡,行至江中,又突聞火炮聲,破船連人沉沒一半多。結果全殲陳友諒主力軍,挫敗陳的銳氣,乘勝收復太平,攻下安慶、信州、袞州。陳友諒只得帶領剩余的傷卒敗將倉惶地逃回漢陽。
三年后(1363年7月),陳友諒重整旗鼓,號稱百萬,再度與朱元璋在鄱陽湖中作生死存亡的大決戰。在這勝負的關鍵時刻,劉基始終和朱元璋在一條船上參與軍機,運籌帷幄。一次,他忽然發現水鳥驚飛,劉基預知這是陳友諒的船隊集中力量向朱元璋的指揮船開火,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他立即拉起朱元璋轉到另一條船上,當他們還未坐定,原來那條船已被陳友諒火炮打得粉碎。當時陳看到朱元璋的指揮船已被打沉,大喜過望。不料朱元璋仍在指揮戰斗,士兵越戰越勇,最后大敗陳友諒,陳也在這次水戰中敗死。這次戰爭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歷史上稱為鄱陽湖之戰。
(4)洪武開國之前,1366年受命卜地拓建南京城;1367年授太史令,上戍申大統歷,并與李善長、楊憲、傅獻、陶安等一起定律令。平定張士誠后,有張昶者使人上書稱頌功德,勸朱元璋及時行樂,劉基當即指出:“是欲為趙高也?!奔皶r提醒朱元璋“居安思?!薄?
?。?)洪武開國以后,劉基奏立《軍衛法》,提出“寬以待民與嚴懲貪吏”的主張,肅綱紀,整吏治,嚴懲貪枉。如中書省都事李彬坐貪縱罪,雖丞相李善長出面替其誼子說情,劉基仍將李彬奏斬。劉基還諫止營建東都,提醒朱元璋不要輕敵。奏曰:“鳳陽雖帝鄉,非建都地也;王保保<擴郭鐵機>未可輕也。”
?。?)六十一歲告老還鄉,勸朱元璋“霜雪之后,必有陽春,今國威已立,宜少濟以寬大?!迸R終前遺囑次子仲璟,待胡惟庸敗后上奏朱元璋:“夫為政寬猛如循環,當今之務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諸形勝要害之地,宜與京師聲勢聯絡。”
以上六件大事,前三件可謂幫助朱元璋打天下,后三件可謂幫助朱元璋鞏固天下。說明劉基是位卓越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他既是開國功臣,也是治國良臣。
主要著作
劉基在政治、軍事、天文、地理、文學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主要著作有:
《郁離子》
《覆瓿集》
《寫情集》
《犁眉公集》
《春秋明經》
以上均收錄于《誠意伯文集》
《賣柑者言》
還有些是后人托名附會的作品:
《百戰奇略》
《時務十八策》
《火龍神器陣法》
此外,民間亦有多部與劉伯溫有關的小說。當中,有說他經常微服出巡,體察民情。亦有說他很會占卜,常裝扮成道士,并著有《燒餅歌》,向朱元璋暗示大明日后所發生的事,甚至明亡之后數百年的事。不過,由于劉伯溫早在洪武八年就已離世,使這些故事和預言的真確性存疑。
其中的郁離子,郁,有文采的樣子;離,八卦之一,代表火;郁離,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謂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坝綦x子”是劉伯溫的托稱,劉寫作《郁離子》的時候,是在他47-50歲,一生中最鼎盛之際,此前的半生他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負,后來被奪去兵權,遂棄官歸隱家鄉青田山中,發憤而著《郁離子》。書成不久,他即出山離家,成為朱元璋的親信謀士,協助朱元璋建立了統一的明王朝。
《郁離子》不僅集中反應了作為政治家的劉伯溫治國安民的主張,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觀、哲學思想、經濟思想、文學成就、道德為人以及淵博學識。在寫作《郁離子》的過程中,劉伯溫的整個思想體系,尤其是對社會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張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統。
家譜世系
劉基的祖上可以追溯至七世祖劉延慶,再之前的難以稽考,只知劉氏一族是聚居于豐沛一帶。
* 劉延慶,曾任北宋宣都統少保,累官至鎮海軍節度使。靖康之難發生,在于領殘部逃離時,死于敵人箭下。
* 劉光世,字平叔,劉延慶次子,官至太師楊國公。
* 劉堯仁,是一位甘于淡泊、品德清高的讀書人,不愿作官,隱居不出,甚至把住家由臨安遷至竹洲,遠離塵囂,課子自誤,躬自食。
* 劉集,受父親影向,沒有出任官職,將劉家遷至青田的武陽,于是劉氏以青田人自稱。以實踐仁義自我要求,敦勉子孫遵行祖先與先圣先賢所訓神的仁義之道。
* 劉濠,曾義救反元義士林融及多位義民,而讓自家燒毀,之后人們甚至預言,這樣的義行,將會為后代子孫帶來福澤。
* 劉庭魂,字尚德,十分博學,曾涉獵天文、地理、陰陽、醫卜等學問,曾任元朝太學上舍的官職。
* 劉熗,字如晦,是一位飽學之士,官職是遂昌教諭。
* 劉基
* 劉璉,劉基長子,生于1348年(元順帝至正八年),1377年(明洪武十年),與胡惟庸的黨人起沖突,被脅迫墮井而死。
* 劉璟,劉基次子,生于1350年(元順帝至正十年),后因對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獄,在獄中自縊。[2]
劉基故居
劉基故居為五開間。1311年6月15日,劉基生于此;1375年4月16日死于此?,F存有劉基48歲棄官歸隱后修建房舍碑志,石臼等用物。《明史·劉基傳》載:“洪武四年正月賜老歸,惟飲酒,奕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見不得,微服為野人謁見?;藉?,令從子引入茅舍?!庇纱丝梢妱⒒敃r住房的簡陋,品格的高尚。[3]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漢族,浙江青田人。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使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
劉基祖籍江西宜豐天寶。元武宗至大四年出生于江浙行省處州路青田縣南田山武陽村,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明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贈太師,謚文成,因而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南田武陽村于1948年被劃入新析置的文成縣,縣名就是為了紀念劉基。[1]
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生平事略
1、早年生活
劉基祖父劉順七,父親劉之奇世居天寶。劉基自幼性情奇邁,神智過人。由父親啟蒙識字,十分好學。閱讀速度極快,據說“讀書能七行俱下”。公元1324年(元泰定元年),劉基遵照父親的決定,離開了家鄉,來到處州府城括城,進人郡庠接受正式的學校教育,研讀《春秋經》。1327年(泰定四年),當時著名的理學家鄭復初到距離青田縣七十里的石門洞講學,在一次拜訪中對劉基的父親贊揚說:“您的祖先積德深厚,庇陰了后代子孫;這個孩子如此出眾,將來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門楣?!焙髞?,鄭復初的預言,在劉基二十一歲時初步應驗了。1333年(元順帝元統元年),劉基到京城大都參加會試,高中明經科進士。
2、仕途
1336年(至元二年),劉基擔任江西瑞州府高安縣的縣丞。在任官的五年內,處理地方事務的原則是“嚴而有惠愛”,能體恤民情,但不寬宥違法的行為;對于發奸摘伏,更是不避強權。因此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但地方豪對他恨之入骨,總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長官及部屬信任他的為人,才免于禍患。
辭官后,劉基返回青田,1343年(至正三年),朝廷征召他出任江浙儒副提舉,兼任行省考試官。后來因檢舉監察御史職,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還給他許多責難,他只好上書辭職,任期約一年。
1343年(至正六年),劉基接受好友歐陽蘇的邀請,與歐陽蘇一同來到丹徒,在距歐陽蘇家附近的蛟溪書屋住下,過了一段半隱居的生活。以教授村里中的子弟讀書來維持生活,偶爾和月忽難、陶凱等好友時相往還。
1348年(至正八年),劉基結束在丹徒約兩年的半隱居生活,再度投入人群。他來到杭州居住,他的夫人為他生下一個兒子,即劉璉。在杭州的四年當中,他和竹川上人、照玄上人等方之之士時相往來,也和劉顯仁、鄭士亭、熊文彥、月忽難等文士詩文相和。1352年(至正十二年)七月,徐壽輝攻陷杭州,在攻陷杭州之前,劉基便帶著家人回到故鄉。回到故鄉不久,朝廷來了一封公文。朝廷起用他為江浙省元帥府都事,主要任務是幫助當地政府平定浙東一帶的盜賊,特別以方國珍為對象。
3、輔佐朱元璋
1360年(至正二十年),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任謀臣,展現一個非常成功的兵法家的才能。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采納。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劉伯溫并建議朱一方面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卻另一方面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師的民心。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參與制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并得以實現。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局。1370年(明洪武三年),為嘉勉劉基的功榮,授命劉基為弘文館學士。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又授命為他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并封為誠意伯。每年俸祿只有二百四十石。
4、晚年生活
1375年(洪武八年),劉基雖然不良于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員一樣,參加元旦的早朝,隨后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歲早朝》,這雖屬于歌功頒德的應酬文字,但詩中仍可以看見劉基的心情。正月中旬,宋濂的門人劉剛來到劉基的住處,商請劉伯溫將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擇取精華部分編輯成書,以便誦讀,也請劉基為新書寫一篇序文。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劉基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的向他稟告胡惟庸帶著御醫來探病,以及服食御醫所開的藥之后更加不適的情形。朱元璋聽了之后,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這使劉基相當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經無法自由活動的劉伯溫,由劉璉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自京師動身返鄉?;丶液?,拒絕親人和鄉里為他找來的一切藥石,只是盡可能的維持正常的飲食。
幾天之后,劉基自知來日無多,找來兩個兒子交代后事。交代完后事時,又讓劉璉從書房拿來一本天文書,對他說:“我死后你要立刻將這本書呈給皇上,一點都不耽誤;從此以后不要讓我們劉家的子孫學習這門學問?!庇謱Υ巫觿Z說:“為政的要領在寬柔與剛猛循環相濟。如今朝廷最必須做的,是在位者盡量修養道德,法律則應該盡量簡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則,以道德感化群眾,效果一定比刑罰要好,影響也比較深遠,一旦部屬或百姓犯錯,也較能以仁厚的胸懷為對方設身處地的著想,所裁定的刑罰也必定能夠達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過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盡量簡要,讓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動輒得咎無所適從,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優良形象,如此一來,上天便會更加佑我朝永命萬年。”又繼續說道:“本來我想寫一篇詳細的遺表,向皇上貢獻我最后的心意與所學,但胡惟庸還在,寫了也是枉然。不過,等胡惟庸敗了,皇上必定會想起我,會向你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那時你們再將我這番話向皇上密奏吧!”最后于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歲。六月,葬于鄉中夏中之原。
1513年(明武宗正德八年),朝廷贈他為太師,謚號文成。1531年(明世宗嘉靖十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討論劉基的功績,并決議劉伯溫應該和徐達等開國功臣一樣,配享太廟。
歷史功績
劉基的歷史功績在于能順應歷史潮流,積極幫助朱元璋勇敢地擔負起統一中國這一偉大任務。他主要干了如下六件大事:
(1)幫助國主朱元璋廢小明王而自立。朱元璋是郭子興的部將,子興死后,小明王韓林兒封郭天敘為都元帥、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朱元璋借用龍鳳年號,名義上受小明王節制。在攻克南京,據淮河江左地區,下浙江后,朱元璋被手下奉為吳國公,置江南行中書省,仍奉韓林兒。歲首,中書省設御座行禮,獨基不拜。曰:“牧豎耳,奉之何為?”因見太祖,陳天命所在。所謂天命,就是要朱元璋有雄心壯志、大展宏圖、擔負起打天下建立新王朝的使命。
?。?)協助朱元璋制訂“征討大計”。朱元璋起于淮右,渡江后,勢力發展較快,但仍只局限于浙江一帶,且東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均為勁敵,稍有不慎,就有敗亡之危。當時許多人認為張士誠據有蘇湖富饒地區,宜先攻取。但劉基認為“士誠自守虜,不足慮;友諒劫主協下,名號不正,地據上流,其心無日忘我,宜先圖之。陳氏滅,張氏勢孤,一舉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業可成也。”朱元璋采用了這戰略決策,遂成帝業。
(3)在重大戰役中,或運籌帷幄,或親臨前線指揮戰斗。劉基因諳韜略,通天文地理,故往往“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如公元1360年,陳友諒率精兵三十萬,戰艦五千只,攻下太平,進駐采石磯,直逼金陵,勢甚器張。當時朱元璋駐金附守兵僅十萬余。由于雙方力量對懸殊大,朱元璋軍中文武大臣亂成一團:有的主張投降;有的主張放棄應天,保存實力再作計較;有的主張出擊,一決雌雄……獨劉基一人張目不言,朱元璋就把他請到自己的臥室,征求意見。劉基說:“劉張投降和逃跑者,應殺頭治罪,因他們不看大好形勢,散布失敗情緒。事實上,陳友諒自以為兵強勢眾,又打了幾次勝仗,更是志得意滿,目空一切。我們就利用他的驕傲情緒,設下埋伏,使計誘其深入,一鼓可破?!敝煸奥犃藙⒒@番獨見后,乃定征伐之計。劉基勇氣奮發,計劃立就:首先遣人詐降,使康茂才誘陳友諒夜來劫城,并約定陳友諒至江東木橋邊呼“老康”為聯絡信號。陳友諒不知是計,結果點精兵三十萬,行至江東橋邊,并無木橋,是座鐵橋,使人呼“老康”,又無人答應。正在疑惑間,又突遇暴雨,四下伏兵齊出擊,陳友諒鼠竄狼奔,敗退至江邊。誰知原有渡江用的戰艦,劉基以計盡將拘掠,僅留破般三百只于江邊。陳友諒敗軍爭先逃渡,行至江中,又突聞火炮聲,破船連人沉沒一半多。結果全殲陳友諒主力軍,挫敗陳的銳氣,乘勝收復太平,攻下安慶、信州、袞州。陳友諒只得帶領剩余的傷卒敗將倉惶地逃回漢陽。
三年后(1363年7月),陳友諒重整旗鼓,號稱百萬,再度與朱元璋在鄱陽湖中作生死存亡的大決戰。在這勝負的關鍵時刻,劉基始終和朱元璋在一條船上參與軍機,運籌帷幄。一次,他忽然發現水鳥驚飛,劉基預知這是陳友諒的船隊集中力量向朱元璋的指揮船開火,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他立即拉起朱元璋轉到另一條船上,當他們還未坐定,原來那條船已被陳友諒火炮打得粉碎。當時陳看到朱元璋的指揮船已被打沉,大喜過望。不料朱元璋仍在指揮戰斗,士兵越戰越勇,最后大敗陳友諒,陳也在這次水戰中敗死。這次戰爭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歷史上稱為鄱陽湖之戰。
(4)洪武開國之前,1366年受命卜地拓建南京城;1367年授太史令,上戍申大統歷,并與李善長、楊憲、傅獻、陶安等一起定律令。平定張士誠后,有張昶者使人上書稱頌功德,勸朱元璋及時行樂,劉基當即指出:“是欲為趙高也?!奔皶r提醒朱元璋“居安思?!薄?
?。?)洪武開國以后,劉基奏立《軍衛法》,提出“寬以待民與嚴懲貪吏”的主張,肅綱紀,整吏治,嚴懲貪枉。如中書省都事李彬坐貪縱罪,雖丞相李善長出面替其誼子說情,劉基仍將李彬奏斬。劉基還諫止營建東都,提醒朱元璋不要輕敵。奏曰:“鳳陽雖帝鄉,非建都地也;王保保<擴郭鐵機>未可輕也。”
?。?)六十一歲告老還鄉,勸朱元璋“霜雪之后,必有陽春,今國威已立,宜少濟以寬大?!迸R終前遺囑次子仲璟,待胡惟庸敗后上奏朱元璋:“夫為政寬猛如循環,當今之務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諸形勝要害之地,宜與京師聲勢聯絡。”
以上六件大事,前三件可謂幫助朱元璋打天下,后三件可謂幫助朱元璋鞏固天下。說明劉基是位卓越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他既是開國功臣,也是治國良臣。
主要著作
劉基在政治、軍事、天文、地理、文學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主要著作有:
《郁離子》
《覆瓿集》
《寫情集》
《犁眉公集》
《春秋明經》
以上均收錄于《誠意伯文集》
《賣柑者言》
還有些是后人托名附會的作品:
《百戰奇略》
《時務十八策》
《火龍神器陣法》
此外,民間亦有多部與劉伯溫有關的小說。當中,有說他經常微服出巡,體察民情。亦有說他很會占卜,常裝扮成道士,并著有《燒餅歌》,向朱元璋暗示大明日后所發生的事,甚至明亡之后數百年的事。不過,由于劉伯溫早在洪武八年就已離世,使這些故事和預言的真確性存疑。
其中的郁離子,郁,有文采的樣子;離,八卦之一,代表火;郁離,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謂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坝綦x子”是劉伯溫的托稱,劉寫作《郁離子》的時候,是在他47-50歲,一生中最鼎盛之際,此前的半生他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負,后來被奪去兵權,遂棄官歸隱家鄉青田山中,發憤而著《郁離子》。書成不久,他即出山離家,成為朱元璋的親信謀士,協助朱元璋建立了統一的明王朝。
《郁離子》不僅集中反應了作為政治家的劉伯溫治國安民的主張,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觀、哲學思想、經濟思想、文學成就、道德為人以及淵博學識。在寫作《郁離子》的過程中,劉伯溫的整個思想體系,尤其是對社會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張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統。
家譜世系
劉基的祖上可以追溯至七世祖劉延慶,再之前的難以稽考,只知劉氏一族是聚居于豐沛一帶。
* 劉延慶,曾任北宋宣都統少保,累官至鎮海軍節度使。靖康之難發生,在于領殘部逃離時,死于敵人箭下。
* 劉光世,字平叔,劉延慶次子,官至太師楊國公。
* 劉堯仁,是一位甘于淡泊、品德清高的讀書人,不愿作官,隱居不出,甚至把住家由臨安遷至竹洲,遠離塵囂,課子自誤,躬自食。
* 劉集,受父親影向,沒有出任官職,將劉家遷至青田的武陽,于是劉氏以青田人自稱。以實踐仁義自我要求,敦勉子孫遵行祖先與先圣先賢所訓神的仁義之道。
* 劉濠,曾義救反元義士林融及多位義民,而讓自家燒毀,之后人們甚至預言,這樣的義行,將會為后代子孫帶來福澤。
* 劉庭魂,字尚德,十分博學,曾涉獵天文、地理、陰陽、醫卜等學問,曾任元朝太學上舍的官職。
* 劉熗,字如晦,是一位飽學之士,官職是遂昌教諭。
* 劉基
* 劉璉,劉基長子,生于1348年(元順帝至正八年),1377年(明洪武十年),與胡惟庸的黨人起沖突,被脅迫墮井而死。
* 劉璟,劉基次子,生于1350年(元順帝至正十年),后因對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被捕入獄,在獄中自縊。[2]
劉基故居
劉基故居為五開間。1311年6月15日,劉基生于此;1375年4月16日死于此?,F存有劉基48歲棄官歸隱后修建房舍碑志,石臼等用物。《明史·劉基傳》載:“洪武四年正月賜老歸,惟飲酒,奕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見不得,微服為野人謁見?;藉?,令從子引入茅舍?!庇纱丝梢妱⒒敃r住房的簡陋,品格的高尚。[3]
上一篇: 凌濛初 | 下一篇: 厲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