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堅(1895-1935)原名永福,男,漢族,四川省平昌縣人,中共黨員。
1895年生于四川平昌縣一個開棧房的小商業(yè)者家庭。他聰明好學,靠家中借貸到巴中縣上中學,后又考入萬縣的川東師范、成都的高等師范學堂(今四川大學的前身)。劉伯堅從小目睹民眾苦難,又在校內(nèi)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產(chǎn)生了樸素的民主主義思想。他以才華出眾聞名于川北高原,府尹一度要他當秘書,并愿任命他為縣長。劉伯堅卻不愿就這個“肥缺”,毅然參加了留法勤工儉學,于1920年赴歐,先到比利時,后到巴黎,一邊做工一邊學習。
當時,西歐正經(jīng)受十月革命的沖擊。劉伯堅在那里接受了共產(chǎn)主義思想,并于1922年與周恩來、趙世炎等共同組建了“少年共產(chǎn)黨”(后改名為旅歐共青團),隨即轉(zhuǎn)為共產(chǎn)黨員。1923年,劉伯堅赴莫斯科,入東方勞動者大學,并因待人和藹及處理問題老成持重,被中國學生推為中共旅莫支部書記達三年之久。當時,這個支部不但管理中國黨員學生的組織活動,還要負責工作分配和生活,被同志們稱作“黨內(nèi)駐蘇大使館”,劉伯堅成了“大使”。
1926年春,馮玉祥因自己率領(lǐng)的西北軍失敗,到蘇聯(lián)“考察”并求援,劉伯堅參加接待。馮玉祥表示要學習蘇軍的政治工作經(jīng)驗,并邀請劉伯堅回國任國民聯(lián)軍的政治部副部長。劉伯堅到西北軍后,同上層人物建立了很好的統(tǒng)戰(zhàn)關(guān)系,還積極用革命思想改造這支從軍閥陣營中分裂出的部隊。1927年4月,他與西安有名的才女、共產(chǎn)黨員王叔振結(jié)婚,在西北軍中一時傳為佳話。
1927年夏,馮玉祥受蔣介石拉攏,與共產(chǎn)黨分手,劉伯堅也被“禮送”到武漢。隨后,黨中央派他再度赴蘇聯(lián),入伏龍芝軍事學院,與劉伯承等一同學習。1930年,他回到上海,翌年又進入江西中央蘇區(qū),先后任軍委秘書長、紅軍黨校政治部主任。此時,蔣介石將中原大戰(zhàn)中被他打敗收編的西北軍主力第二十六路軍調(diào)到江西“剿共”,并由中央軍在后面督戰(zhàn)。這種“一石兩鳥”的毒計激起西北軍官兵極大憤慨。中央軍委馬上派劉伯堅主持策反工作,終于使該部1.7萬人在寧都暴動,并編為紅五軍團。劉伯堅隨后擔任了該軍團政治部主任,將這支部隊改造成中央紅軍的主力之一。
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離開江西長征,劉伯堅被留下任贛南軍區(qū)政治部主任。20萬國民黨軍隊將留下的3萬紅軍(半數(shù)系不能遠征的傷病員)壓縮到贛南一隅,中央分局書記項英在幾個月后才接受陳毅的建議,下令分路突圍,開展游擊戰(zhàn),可惜為時已晚。1935年3月初,劉伯堅在戰(zhàn)斗中左腿中彈,不幸落入敵手。在被囚的17天中,他堅貞不屈,視死如歸。他在遺書中把自己的一生歸結(jié)為:“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并以“我為中國作楚囚”自豪。臨刑前,劉伯堅寫了最后兩封信,他預(yù)言:“不久的將來中國民族必能得到解放”,他的“鮮血不是空流了的”。信中諄諄叮囑他的親人:“最重要的,諸兒要繼續(xù)我的志向,為中國民族的解放努力流血,繼續(xù)我未完成的光榮事業(yè)”。1935年3月21日就義。
1895年生于四川平昌縣一個開棧房的小商業(yè)者家庭。他聰明好學,靠家中借貸到巴中縣上中學,后又考入萬縣的川東師范、成都的高等師范學堂(今四川大學的前身)。劉伯堅從小目睹民眾苦難,又在校內(nèi)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產(chǎn)生了樸素的民主主義思想。他以才華出眾聞名于川北高原,府尹一度要他當秘書,并愿任命他為縣長。劉伯堅卻不愿就這個“肥缺”,毅然參加了留法勤工儉學,于1920年赴歐,先到比利時,后到巴黎,一邊做工一邊學習。
當時,西歐正經(jīng)受十月革命的沖擊。劉伯堅在那里接受了共產(chǎn)主義思想,并于1922年與周恩來、趙世炎等共同組建了“少年共產(chǎn)黨”(后改名為旅歐共青團),隨即轉(zhuǎn)為共產(chǎn)黨員。1923年,劉伯堅赴莫斯科,入東方勞動者大學,并因待人和藹及處理問題老成持重,被中國學生推為中共旅莫支部書記達三年之久。當時,這個支部不但管理中國黨員學生的組織活動,還要負責工作分配和生活,被同志們稱作“黨內(nèi)駐蘇大使館”,劉伯堅成了“大使”。
1926年春,馮玉祥因自己率領(lǐng)的西北軍失敗,到蘇聯(lián)“考察”并求援,劉伯堅參加接待。馮玉祥表示要學習蘇軍的政治工作經(jīng)驗,并邀請劉伯堅回國任國民聯(lián)軍的政治部副部長。劉伯堅到西北軍后,同上層人物建立了很好的統(tǒng)戰(zhàn)關(guān)系,還積極用革命思想改造這支從軍閥陣營中分裂出的部隊。1927年4月,他與西安有名的才女、共產(chǎn)黨員王叔振結(jié)婚,在西北軍中一時傳為佳話。
1927年夏,馮玉祥受蔣介石拉攏,與共產(chǎn)黨分手,劉伯堅也被“禮送”到武漢。隨后,黨中央派他再度赴蘇聯(lián),入伏龍芝軍事學院,與劉伯承等一同學習。1930年,他回到上海,翌年又進入江西中央蘇區(qū),先后任軍委秘書長、紅軍黨校政治部主任。此時,蔣介石將中原大戰(zhàn)中被他打敗收編的西北軍主力第二十六路軍調(diào)到江西“剿共”,并由中央軍在后面督戰(zhàn)。這種“一石兩鳥”的毒計激起西北軍官兵極大憤慨。中央軍委馬上派劉伯堅主持策反工作,終于使該部1.7萬人在寧都暴動,并編為紅五軍團。劉伯堅隨后擔任了該軍團政治部主任,將這支部隊改造成中央紅軍的主力之一。
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離開江西長征,劉伯堅被留下任贛南軍區(qū)政治部主任。20萬國民黨軍隊將留下的3萬紅軍(半數(shù)系不能遠征的傷病員)壓縮到贛南一隅,中央分局書記項英在幾個月后才接受陳毅的建議,下令分路突圍,開展游擊戰(zhàn),可惜為時已晚。1935年3月初,劉伯堅在戰(zhàn)斗中左腿中彈,不幸落入敵手。在被囚的17天中,他堅貞不屈,視死如歸。他在遺書中把自己的一生歸結(jié)為:“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并以“我為中國作楚囚”自豪。臨刑前,劉伯堅寫了最后兩封信,他預(yù)言:“不久的將來中國民族必能得到解放”,他的“鮮血不是空流了的”。信中諄諄叮囑他的親人:“最重要的,諸兒要繼續(xù)我的志向,為中國民族的解放努力流血,繼續(xù)我未完成的光榮事業(yè)”。1935年3月21日就義。
上一篇: 羅學瓚 | 下一篇: 劉振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