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机,狠狠捏着两个奶头折磨,扒开她的腿屁股直流白浆,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精品

唐詩 宋詞 元曲 近代詩 文言文 寫景的古詩 論語 詩經 孫子兵法 愛國的詩句 李白 杜甫
當前位置:查字典>>詩詞>>李嘉佑

李嘉佑

  李嘉佑

  [唐](約公元七五七年前后在世)字從一,(《新唐書藝文志》注云:別名從一。此從《唐才子傳》)趙州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肅宗至德中前后在世。工詩,婉麗有齊、梁風,人擬為吳均、何遜之敵。與嚴維、劉長卿、冷朝陽諸人友善。天寶七年,(公元七四八年)擢進士第,授秘書正字。以罪謫南荒。未幾,有詔量移為鄱陽宰,調江陰令。入為中臺郎。上元中,出為臺州刺史。大歷中復為袁州刺史。嘉佑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于世。

  李嘉祐是中唐肅、代宗兩朝時期的才子,是繼鄭虔之后向臺州傳播盛唐文化的第二位著名文人,位居刺史。《臺州府志·名宦》鄭虔本傳與李嘉祐本傳緊連,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的間隔時間約有半個世紀,卻未見第三個名宦立傳,看來是歷史選擇了他們。鄭、李二人命運多少也有些相似:同是才子;同處于肅宗即位,朝中排擠舊臣于至德二年(757)以“罪”貶出長安(原因雖各不同:鄭虔由著作郎嚴譴臺州任司戶,李嘉祐由侍御史貶江西任鄱陽令);鄭虔開創一代文風,終于臺州不久,李嘉祐來臺州任刺史,未歸朝而卒。

  今錄民國《臺州府志·名宦》卷九十六《李嘉祐傳》:

  李嘉祐,字從一,趙州人,天寶七年(748)進士。上元二年(761)為臺州刺史,有詩名,有集一卷刊于《郡齋》(原注:錄自《嘉定赤城志》)。又嘗中臺郎竇常贊之曰:“雅登郎位,靜鎮方州。”

  共54個字,比較單薄。近年唐代文學研究專家對李嘉祐生平多有補正,筆者亦早有探討之意對他來臺州出任刺史的具體時段,認為《赤城志》所載有誤。,故多方搜集,鉤稽史料,對照《赤城志》所記,作一拾綴,以求教諸位讀者。

  李嘉祐祖籍趙州,趙州今河北趙縣,趙郡李氏始于秦,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趙郡李氏出自秦司徒曇三子云牧齊為趙相,始居趙郡。李嘉祐有詩《送竇拾遺赴朝因寄中書十七弟》,據岑仲勉先生《唐人行第錄》所考,這個“十七弟”即李紓,屬趙郡李氏南祖房,大歷十年(775)官中書舍人;紓兄縱,官員外郎、常州別駕。知三人為從兄弟關系。李嘉祐還有送紓詩《送從弟歸河朔》(《全唐詩》卷二O六),詩中說:“故鄉那可到,令弟獨能歸”,稱“河朔”為“歸”,喻河朔是其故鄉也。《新唐書·地理志》:趙郡屬河北道,傳統上屬河朔地區,故李嘉祐祖籍趙州無疑。原先有人說他是袁州人,是因其曾仕袁州刺史以官地而誤。李嘉祐又有《送族叔陽冰祗召赴都》詩,陽冰姓李,曾為宣州當涂令。詹锳先生《李白詩文系年》指出:“按(李)白于陽冰亦稱族從叔,應與嘉祐同輩,自不當以嘉祐為侄。”

  李嘉祐比鄭虔少30余歲。其生卒年基本定為:約生于唐開元十六年(728),約卒于建中二年(781)。史家對其生年認識略同,卒年則不一,今筆者據《全唐文》卷四九三的權德輿《送鈕秀才謁信州陸員外(即陸長源)便赴舉序》:“故臨海守李君,予從父戶部,皆以文藝風騷為師友。”按陸長源興元元年(784)秋為信州刺史;“從父戶部”即權德輿之叔權器,卒于建中四年(783)(按德輿寫有權器祭文,存《全唐文》卷五O八),“臨海”即臺州,“故臨海守李君”即臺州刺史李嘉祐,推知李嘉祐必卒于權器之前,臺州為李嘉祐終官。

  李嘉祐少年才華出眾,中進士第較早,登天寶七年(748)楊譽榜進士,年僅26歲。仕途得意,任秘書省正字,曾奉使去揚州、饒州搜集圖書,繼升補闕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等職。肅宗至德、乾元間以“罪”謫鄱陽令,原因史無載,唯劉長卿詩《初貶南巴至鄱陽題李嘉祐江亭》中“稚子能吳語,新文怨楚辭。憐君不得意,川谷自逶迤。”推之,恐像屈原那樣為“新文”招“怨”,實無辜。他放逐江西鄱陽令,前后四年,有詩“四年謫宦滯江城,未厭門前鄱水清。”上元二年(761)量移江陰令;永泰元年(765)回朝任拾遺、司勛員外郎。大歷六年(771)出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至九年冬(774)卸任,回至吳興、晉陵一帶,后定居蘇州。詩僧皎然上人有《七言奉酬李員外使君嘉祐蘇臺屏營居春首有懷》:“移家水巷貧依靜,種柳風窗欲占春。”又有一首五言,也題“蘇臺有呈袁州李使君,”推知嘉祐在蘇州閑居非短日,且生活并不富裕,故有“貧依”兩字。李嘉祐何時赴任臺州刺史?原有二說:一說上元二年(761),見《嘉定赤城志》。一說大歷末、建中初(779—780)。今采用后說,是據權德輿祭其叔權器一文(見上)。又考劉長卿大歷末至建中二年(781)尚在睦州司馬任上,寫有《送臺州李使君兼題國清寺》詩(《劉隨州詩集》卷九),其“露冕新承明主恩”句,指明李嘉祐是由閑居蘇州起用臺州刺史的;而題目“國清寺”為天臺山名寺,人人皆知,接著有“晴江洲渚帶春草,古寺杉松深暮猿”句,說嘉祐是春天時節,赴臺州任的那時唐王朝正處代宗與德宗皇位交接之時(代宗卒于大歷十四年(779)五月),德宗起用了代宗時一些被貶謫的官吏,因此不久劉長卿也由睦州司馬升為隨州刺史。

  隋唐以后,人們稱中央機構尚書省六部諸曹司郎中、員外郎為郎官。唐人頗重視郎官人選,認為郎官乃清要之職,與翰林一樣,視為內相。據說那時員外郎比郎中更顯得有聲價,嘉祐少年得志,在朝曾任御史,拾遺、司勛員外郎等清要之職,在外又歷任袁州、臺州刺史,故時人贊譽他“雅登郎位,靜鎮方州。”清勞格《唐郎官石柱題名考》錄有其名。

  李嘉祐詩風,中年后從描寫風景轉向關注社會現實,特別是他描寫江浙一帶戰事頻繁(安祿山后,劉展、袁晁等相繼為亂),造成平民流離失所之苦,比較真切,對后代有認識價值。如,寶應年間寫有《和袁郎中破賊后經剡縣山水上李太尉》(《全唐詩》卷二O七):“長驅下會稽”、“回軍馬自嘶”、“看花入剡溪”等,知是郎中袁傪直接鎮壓袁晁于會稽剡溪一帶的,李太尉(光弼)是唐軍統帥,他們打敗起義軍后暢游剡溪山水而歸。同卷《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書相問,因以贈之,時七夕》:“移家避寇逐行舟,厭見南徐江水流。吳越征徭非日舊,秣陵凋弊不宜秋。千家閉戶無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言官家橫征暴斂,民不堪負重,同卷又有《自蘇臺至望亭驛,人家盡空,春物增思,悵然有作因寄從弟紓》:“野棠自發空臨水,江燕初歸不見人”、“那堪回首長洲苑,烽火年年報虜塵。”望亭驛在無錫,是說袁晁作亂時,他與同僚們狼狽逃奔他處,十室九空。又詩《自常州還江陰途中作》:“處處空籬落,江村不忍看。”“無人花色慘,多雨鳥聲寒”顯示富庶的江南地區遭到劉展之亂后,廣大農村不見人跡,一片荒涼凄慘。《新唐書·藝文志》丁部集錄別集類著錄李嘉祐詩一卷,北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著錄為二卷(《臺州府志》引錄為一卷,乃刊誤)《全唐詩》共存詩二卷134首并附有簡傳。

  安史之亂后的中唐,由于統治階級的戰亂和剝削掠奪,曾經繁華富裕的江南地區變成一片凄涼荒敗的殘破景象。在當時一些詩人中,如劉長卿、皇甫冉、嚴維等都可以找到某些詩句,但李嘉祐在這數年中,則比其他人寫得更多些、更真切些,這一點,是一向為治學者所忽略的。

  嘉祐晚年,仕途遭受挫折之后,好禪理喜結僧侶。如他寫的《登郡北佛龕》五言詩,用詞精煉,描寫了登北固山頂,遙望巾山的情景:“石壁江城后,籃輿晚踅登。古龕千塔佛,秋樹一山僧。清磬和虛籟,香泉吐暗藤。愿將身灑掃,求官復作能。”應該說,嘉祐在臺州刺史任上,對郡城的名勝風景是熟知和有感情的。中唐時江東詩僧有8大名僧,稱為方外工文者,李嘉祐等詩人與他們酬唱甚密,如靈一,靈澈,皎然等名詩僧。有興趣讀者可翻閱細讀《唐才子傳》。

  據上述有兩點需再一次明確:

  一、李嘉祐任臺州刺史具體時段似可定在大歷十四年(779)至建中一年(780),約卒于781年,比較符合史料記載。據《嘉定赤城志·職官表》載:大歷十一、十二年有四個任職官名:韋倫、韋方憲、韋宥、郭慶;大歷十三年有一人:刺史王光胄。大歷十四年至建中一年,則未明。李嘉祐似可補缺。二、上元二年(761)前后,《嘉定赤城志中》臺州刺史空白,僅記鄭虔任司戶參軍,時李嘉祐在江陰令任上!

  李嘉祐終官臨海,與他交往密切的二個詩僧,靈澈和皎然均比他遲卒23年至34年左右。他們留世的《詩集》,可能為臨海北宋時在北固山上建造“嘉祐寺”帶來某種因果影響?!這是筆者一點遐想。

上一篇: 劉翰 下一篇: 林稹

李嘉佑作品

網友關注

詩詞搜索

古詩詞大家

詩仙 詩圣 詩王 詩鬼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李賀
帝王也風騷
毛澤東李世民武則天 劉邦劉徹 乾隆
詩骨 詩杰 詩狂 詩家天子
陳子昂 王勃 賀知章 王昌齡
詩佛 詩囚 詩奴 詩豪
王維 孟郊 賈島 劉禹錫
詞妖
李清照李義辛棄疾
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 馬致遠 鄭光祖 白樸
唐宋八大大家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王安石曾鞏蘇軾蘇轍
小李杜
李商隱杜牧
初唐四杰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文征明祝允明徐禎卿
明代三大才子
徐渭解縉楊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谷区| 长海县| 麻阳| 运城市| 石屏县| 蒙城县| 花垣县| 敦煌市| 伊通| 当涂县| 禹州市| 孟州市| 静海县| 江源县| 兰坪| 亚东县| 贵州省| 炎陵县| 东平县| 孟津县| 上虞市| 津南区| 封开县| 德安县| 侯马市| 和田县| 宜都市| 双鸭山市| 图片| 徐州市| 麻江县| 云霄县| 红桥区| 东乡县| 南开区| 永定县| 托克逊县| 邵东县| 海城市| 淅川县| 澎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