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睿宗(公元662-716年),玄真大圣大興孝皇帝,諱旦,又名旭輪,漢族,唐高宗第八子,則天順圣皇后幼子。文明元年、景云元年兩次稱帝,共在位8年,禪位于玄宗,稱太上皇,居五年,崩,年五十五,葬于橋陵(今陜西省蒲城縣西北三十里處)。謚號:玄真大圣大興皇帝。
睿宗初封殷王,尋改封豫王、冀王,又改封相王,高宗末年,仍封豫王。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則天皇后廢中宗為廬陵王,于同月已未日立睿宗為帝,改年號為“文明”。睿宗立,則天皇后仍命帝居住于深宮,不得參與朝政,所有軍國大事由則天皇后處理。公元690年9月,則天皇后稱帝,改國號為周。廢睿宗,封他為皇嗣,改姓武。公元705年,中宗復位,封為相王。公元710年5月,中宗暴死,同年6月,臨淄王隆基發動羽林軍攻入宮,討殺韋皇后及安樂公主、上官婉兒、武延秀等。與太平公主一起擁立睿宗復位,廢黜殤帝李重茂,改年號為“景云”。 睿宗復位后,按例當立長子李成器,但三子李隆基有討韋氏之功,因而猶豫不決。李成器辭道:“國家安則先嫡,危則先有功,臣死不敢居隆基之上。” 睿宗也是一個無能的帝王,立李隆基為太子后,又使太平公主參與朝政。宰相奏事,他先要問有沒有同太平公主商量過,這就助長了太平公主的專橫,也引起了太子與太平公主之間的斗爭。太平公主極力想除掉太子,獨攬朝政。時文武大臣中有一大半依附于太平公主,7個宰相中有5個是她的親信,造成政局不穩,政事昏暗。 公元712年7月,睿宗禪位于太子李隆基,自稱太上皇。公元716年6月病死于長安宮中的百福殿。
唐睿宗是高宗的第八個兒子,即最小的一個兒子,也是武則天所生四個兒子中最年幼的一位。睿宗于龍朔二年(662)六月一日己未出生于長安蓬萊宮含涼殿,當年十一月十八日即封殷王。后來他被封的親王爵位還有豫王、冀王、相王等。睿宗初名旭輪,后去旭字單名輪,永隆二年(681),又一次改封豫王時改名為旦。后來,他的名字在“輪”和“旦”之間又有幾次反復。有意思的是,后來的幾次改名,凡是改名為輪時,就是他背運的時候;在改名旦時,就是時來運轉的時候。史書中說他“謙恭孝友,好學,工草隸,尤愛文字訓詁之書”,應該不是虛譽。著名的景云銅鐘(今藏于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的銘文和武則天的母親楊氏順陵(位于今陜西咸陽)的墓碑都出自睿宗的手筆。
睿宗一出生就擁有了親王爵位,爾后又兩次做皇帝,這樣的經歷只有他的同胞皇兄唐中宗皇帝可與之相比。但是,作為李唐皇室的成員,像他那樣還做過皇嗣(候補性質的皇位繼承人),又曾經被建議做皇太弟,而且還做過太上皇的,卻沒有第二位了。不僅如此,在所有的帝王當中,有做過皇帝的父親者并不稀奇,但是同時又擁有一個也做過皇帝的母親的就不多了。父母都做過皇帝的,歷史上只有睿宗和中宗弟兄倆。睿宗更加與眾不同的是,他的三個哥哥(均武則天所生)都被立過皇太子,年長的兩位都沒能夠即位;他自己的兒子中也是長子與帝位無緣,最終是三郎繼位做了皇帝,即玄宗李隆基。
在那個宗室往往遭遇殺身之禍的多事之秋,睿宗每每能夠自保平安并得以善終,用《舊唐書·睿宗紀》的話說:“自則天初臨朝及革命之際,王室屢有變故,帝(睿宗)每恭儉退讓,竟免于禍。”這說明睿宗確有過人之處。歷史上被稱為“睿宗”的還有后來元朝建立之前的蒙古汗國時期的拖雷(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幼子,在成吉思汗死后暫代國政),唐睿宗以前以“睿宗”被列于太廟的,還沒有第二位。是不是睿宗之“睿”就能稱得上是英明通慧、仁圣睿智之人呢?那我們就不妨一起來看唐睿宗的一生行止,是不是夠得上這個“睿”字!
睿宗初封殷王,尋改封豫王、冀王,又改封相王,高宗末年,仍封豫王。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則天皇后廢中宗為廬陵王,于同月已未日立睿宗為帝,改年號為“文明”。睿宗立,則天皇后仍命帝居住于深宮,不得參與朝政,所有軍國大事由則天皇后處理。公元690年9月,則天皇后稱帝,改國號為周。廢睿宗,封他為皇嗣,改姓武。公元705年,中宗復位,封為相王。公元710年5月,中宗暴死,同年6月,臨淄王隆基發動羽林軍攻入宮,討殺韋皇后及安樂公主、上官婉兒、武延秀等。與太平公主一起擁立睿宗復位,廢黜殤帝李重茂,改年號為“景云”。 睿宗復位后,按例當立長子李成器,但三子李隆基有討韋氏之功,因而猶豫不決。李成器辭道:“國家安則先嫡,危則先有功,臣死不敢居隆基之上。” 睿宗也是一個無能的帝王,立李隆基為太子后,又使太平公主參與朝政。宰相奏事,他先要問有沒有同太平公主商量過,這就助長了太平公主的專橫,也引起了太子與太平公主之間的斗爭。太平公主極力想除掉太子,獨攬朝政。時文武大臣中有一大半依附于太平公主,7個宰相中有5個是她的親信,造成政局不穩,政事昏暗。 公元712年7月,睿宗禪位于太子李隆基,自稱太上皇。公元716年6月病死于長安宮中的百福殿。
唐睿宗是高宗的第八個兒子,即最小的一個兒子,也是武則天所生四個兒子中最年幼的一位。睿宗于龍朔二年(662)六月一日己未出生于長安蓬萊宮含涼殿,當年十一月十八日即封殷王。后來他被封的親王爵位還有豫王、冀王、相王等。睿宗初名旭輪,后去旭字單名輪,永隆二年(681),又一次改封豫王時改名為旦。后來,他的名字在“輪”和“旦”之間又有幾次反復。有意思的是,后來的幾次改名,凡是改名為輪時,就是他背運的時候;在改名旦時,就是時來運轉的時候。史書中說他“謙恭孝友,好學,工草隸,尤愛文字訓詁之書”,應該不是虛譽。著名的景云銅鐘(今藏于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的銘文和武則天的母親楊氏順陵(位于今陜西咸陽)的墓碑都出自睿宗的手筆。
睿宗一出生就擁有了親王爵位,爾后又兩次做皇帝,這樣的經歷只有他的同胞皇兄唐中宗皇帝可與之相比。但是,作為李唐皇室的成員,像他那樣還做過皇嗣(候補性質的皇位繼承人),又曾經被建議做皇太弟,而且還做過太上皇的,卻沒有第二位了。不僅如此,在所有的帝王當中,有做過皇帝的父親者并不稀奇,但是同時又擁有一個也做過皇帝的母親的就不多了。父母都做過皇帝的,歷史上只有睿宗和中宗弟兄倆。睿宗更加與眾不同的是,他的三個哥哥(均武則天所生)都被立過皇太子,年長的兩位都沒能夠即位;他自己的兒子中也是長子與帝位無緣,最終是三郎繼位做了皇帝,即玄宗李隆基。
在那個宗室往往遭遇殺身之禍的多事之秋,睿宗每每能夠自保平安并得以善終,用《舊唐書·睿宗紀》的話說:“自則天初臨朝及革命之際,王室屢有變故,帝(睿宗)每恭儉退讓,竟免于禍。”這說明睿宗確有過人之處。歷史上被稱為“睿宗”的還有后來元朝建立之前的蒙古汗國時期的拖雷(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幼子,在成吉思汗死后暫代國政),唐睿宗以前以“睿宗”被列于太廟的,還沒有第二位。是不是睿宗之“睿”就能稱得上是英明通慧、仁圣睿智之人呢?那我們就不妨一起來看唐睿宗的一生行止,是不是夠得上這個“睿”字!
上一篇: 李顯 | 下一篇: 李隆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