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書李百藥(565--648),字重規,定州安平(今屬河北)人,唐朝史學家。 其父李德林曾任隋內史令,預修國史,撰有《齊史》。隋文帝時百藥仕太子舍人、東宮學士。隋煬帝時仕桂州司馬職,遷建安郡丞。后歸唐,拜中書舍人、禮部侍郎、散騎常侍。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諫唐太宗取消諸侯,為太宗采納。曾受命修訂五禮、律令。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奉詔撰《齊書》,據父舊稿,兼采他書,經十年,成五十卷,后宋朝人為區別蕭子顯的《南齊書》改為《北齊書》。
七歲能屬文。隋時,襲父德林爵,為太子通事舍人兼學士。煬帝銜之,奪爵還鄉里。唐太宗重其名,拜中書舍人,授太子右庶子。卒謚曰康。百藥藻思沉郁,尤長五言。雖樵童牧子,亦皆吟諷。及懸車告老,穿池筑山,文酒譚詠,以盡平生之志。詩一卷。
李百藥出身于仕宦家庭。父親李德林字公輔,北齊時官至中書侍郎,參與國史修撰,編成紀傳體《齊史》27卷,入隋官至內史令,封安平公,任內又奉詔續修《齊史》,全書未成而卒。李百藥自幼受到家庭影響,少年時就好學博聞,富于獨立見解。李百藥在隋開皇初年曾任東宮通事舍人、太子舍人、禮部員外郎等職,還承襲了父親李德林的安平公爵位。他的才能得到隋文帝賞識,一時朝中奏議文告,多出自他的手筆。隋煬帝時他受到排擠,官運蹇滯。隋朝末年農民大起義時,他曾被脅裹到沈法興、李子通、杜伏威等人的隊伍中。入唐后,他受到唐太宗的重用,起用為中書舍人,賜爵安平縣男,又任禮部侍郎,最后官至宗正卿,封安平縣子。李百藥在唐太宗時參加了制定《五禮》及律令的工作。在輔佐太子李承乾之時,對承乾漫游無度的行為數有匡正,對于朝中的其他政事,也不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政治上有些作為。他除擅長文章外,還很善于寫詩。現在他的傳世之作有詩20余首,文章13篇,以及被列入二十四史的《北齊書》。
《北齊書》貫徹了以史為鑒的宗旨。李百藥自身經歷過朝代更迭之時的盛衰變化,對于總結政治得失的經驗教訓是很有一些看法的。他在書中集中揭露了以高洋為代表的北齊統治者的淫逸殘暴,總結了北齊滅亡的教訓。如文宣帝高洋是開國之君,建國之初,還留心政務,注意興利除弊以安定天下。過了六七年之后,他原形畢露,肆行淫暴。他征集婦女在宮中與從官淫亂,觀之以取樂,又晝夜酗酒,酒后則以殺人為戲。為了滿足奢欲,他不惜勞擾民眾,使百役繁興,民不聊生。對于臣下他肆行殺戮,結果把自己弄成了孤家寡人,把天下攪得不得安寧。高洋以后的政治狀況也是“政塞道喪”、“主暗時艱”,結果等待高齊政權的就只能是敗亡的命運了。
《北齊書》詳記了當時階級斗爭的情況,也有很突出的借鑒意味。在原書17卷中記載了杜洛周、葛榮、韓木蘭、柴覽、盧仲延、田龍、潘集、李延孫、張儉、路紹遵、劉盤陀、杜靈椿、陳暄、鄭子饒等數次各族人民起義的事實。這些記載雖稍簡略,卻是研究東魏、北齊時期有關農民起義的重要史料。這些史料在《北史》中多被刪除,更可見其價值的珍貴。
上一篇: 李希仲 | 下一篇: 劉元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