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 李 祖籍: 隴西
祖宗: 李利真 郡望: 隴西郡
分類: 以官為氏
李姓是中國第一大姓,也是世界第一大姓!
占漢族人口的7,4%,即超過9620萬人。 加上其它民族李姓人口已超過1億,李姓在國內分布極廣,以北方居多,在海外也幾乎遍及全世界。根據古資料顯示,李姓是嬴(ying)姓顓頊(zhuan xu)的后裔,先為理姓(大理石的理)。一理姓官員,商朝末年因避難逃至今河南,在河南鹿邑(yi)縣定居。為了感激逃難時有木子(一種木本植物的果實)充饑及躲避殷紂王的追緝,改為李姓。
李姓從商末到東周初的二百多年間一直居住在河南。東周時期李姓向甘肅、河北發展,西漢時期,李姓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從東漢開始,李姓陸續遷徙西南,分布于四川、廣西一帶。在唐朝以前李姓主要是在北方發展,在長江以南僅分布部分地區。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統治了將近300年,李姓作為“國姓”,最為顯貴。唐朝李家皇室子孫眾多,另外,凡有功于唐朝的人,均被賜與李姓,這樣大大擴充了李姓人口。經過唐朝的大發展之后,李姓開始南遷,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河南的李姓于唐高宗年間李靖嫡孫李伯瑤率隴西李氏嫡族隨陳元光進入福建開辟漳州(今嫡系子孫定居福建渡東村,南李一脈以此脈首);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不少李姓因避戰亂遷往南方;第三次從唐末黃巢起義到五代時期,因中原地區長期動亂,李姓自長安、河南等地方直接進入福建、廣東等地。
源于老姓說。這種說法主要源于對老子姓氏的考證,認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于老姓。古文字學家唐蘭認為,老子姓李名耳的說法不確實:“據當時人普通的稱謂,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稱,因為當時稱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陽子、墨子、孟子、莊子、惠子以及其余,都是氏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書中絲毫沒有姓李的痕跡。”(唐蘭:《老聃的姓名和時代考》,《古史辨》第四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2年)。唐蘭明確地說明:老子并不姓李,而是姓老。郭沫若、馬敘倫、陳獨秀等人同意唐蘭之說。高亨對此說有進一步的考證,他在《老子正詁·前記》中說:老、李一聲之轉,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變為李,非有二也。他列出四條證據:一、先秦舊籍如《莊子》、《荀子》等,對孔、墨等人皆舉其姓,稱“孔子”、“墨子”,獨于老子則稱"老聃"而不稱“李聃”;稱“老子”,而不稱“李子”,所以“明見老子原姓老矣。”二、“古有老姓而無李姓”。《風俗通義》:“老氏,顓頊子老童之后。”春秋時代無李姓。《史記·循吏列傳》的李離,系《左傳》士離之誤,不作李。《戰國策》中始有李悝、李牧,李姓起源甚晚。三、古人姓氏多無本字,常假借同音字。老姓變為李姓,也是同音假借。四、“古韻‘老’屬幽部,‘李’屬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高亨從《老子》一書中引大量語句,證幽部、之部音韻通諧。最后,他說:“老、李二字其聲皆屬來紐(即聲母為L),其韻又屬一部,然則其音相同甚明,惟其音同,故由老而變為李。”依高亨等人的說法,李姓不是由理姓演化而來,而是源于老姓。高先生從音韻學的角度引證甚詳,有說服力。
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王稱帝者多達60余人,先后建立大成、西涼、涼、吳、魏 、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
另外,李姓歷代人才輩出。春秋時有著名思想家、道家創始人李耳(老子);唐代有政治家李淵、李世民,大詩人李白、李賀、李商隱等;五代詞人李煜;北宋女詞人李清照,名將李顯忠;明代杰出醫藥學家李時珍、文學家李夢陽、晚清重臣李光地、農民起義首領李自成。
清代太平天國將領李開芳、李秀成,戲曲理論家、作家李漁;近代有軍閥李純、李景林、李濟深,中華民國的代總統李宗仁,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中共特工王李克農、情報大亨李大翊、地質學家李四光、愛國民主人士李公樸等等。海外居住的李姓也涌現了許多杰出人才。美籍華人李政道、李遠哲,分別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和化學獎,為當今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學家;祖籍廣東的李光耀曾任新加坡總理;現代香港十大財團之首、廣東潮州人李嘉誠 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策劃專家李橋林(湖南人)李悅男 (內蒙古人)(李華建 湖北人) 等等。
李姓起源: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后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后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
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后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饑,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稱姓的。唐高祖李淵認為李姓的始祖是皋陶,所以追尊皋陶為「德明皇帝」。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后,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后,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邴氏、胡氏、弘氏、張氏、阿布氏、阿跌氏、朱邪氏、董氏、羅氏、舍利氏等十六姓),因跟隨李淵、李世民父子,為建立唐王朝南征北戰,功勛卓著,被賜從皇族姓李。
4、春秋時趙國將領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車,其后以李命姓。
5、為北魏代北復姓所改。北魏時有代北復姓叱李氏、高護氏,隨孝文帝入中原后,改為單姓李氏。見《魏書官氏書》、《通志.氏族略》。
6、少數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邊朝鮮族常見姓氏有李姓。
郡望:
1、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2、趙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3、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4、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后,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堂號:
" 隴西堂" ,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遷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
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
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并稱四大名門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氏作為國姓,最為顯貴。
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第二次是" 安史之亂" 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
李氏遷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
歷史名人:
李 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創始人。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
李 斯:河南上蔡人。戰國時任秦國宰相,曾輔佐秦始皇統一六國,成就了封建帝業。
李 牧(?—前229年),戰國時期趙國人,戰國時期趙國杰出的軍事家、統帥。官至趙國相,大將軍銜,受封趙國武安君。
李 冰:戰國時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后世奉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創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 績: 唐代政治家、軍事家,原姓徐,名世績,字懋功,亦作茂公。因唐高祖李淵賜姓李,故名李世績。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諱,遂改為單名績。曹州離狐(今山東東明一帶)人,后被封為英國公,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在唐朝甚至在中國的歷史上,李績都可以說是一位極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出將入相,位列三公,極盡人間榮華。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李治)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為長城。
李 靖(571—649),字藥師,京兆府三原(今屬陜西)人,唐初杰出的軍事家將領、軍事理論家、民族英雄。
李 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人稱"詩仙"
李 春:隋朝著名工匠,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單孔大石橋趙州橋的設計者。
李 廣:西漢名將,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李時珍:字東壁,號瀕湖,明代蘄州(今湖北蘄春縣)人。出身中醫世家,明代杰出醫藥學家。他歷時三十七年編寫完成了《本草綱目》,對我國的醫藥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著有《本草綱目》,聞名于世。
李元昊:黨項羌族,公元一零三一年,承其父位,決定不再沿用唐宋賜姓,宣告西夏王族改姓“嵬名氏”,自號“兀卒”,稱西夏皇帝。
李自成:今陜西米脂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被稱為“闖王”,一六四三年在襄陽稱新順王,次年建立大順政權,攻克北京。一六四五年被害。
李汝珍:直隸大興(今屬北京市)人。清代小說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鏡花緣》。
李宗仁(1891——1969)字德鄰,廣西桂林人,桂系首領。解放戰爭后期任國民黨政府副總統、代總統。一九四九年底去美國,一九六五年七月回到北京。一九六九年病逝。
李大釗:字守常,河北樂亭縣人,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后任北京《晨鐘報》總編,《新青年》編輯,北京大學教授兼圖書館主任。他是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之一,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
李先念:曾用名李威,湖北黃安(今紅安)人。一九零九年生,一九二七年參加黃安、麻城農民起義并加入中國共產黨,是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曾任國家主席。
李小龍:著名武術家。截拳道創始人,他讓英語詞典里寫入了“功夫”一詞,原名李振藩,英文名字Bruce Lee。
祖宗: 李利真 郡望: 隴西郡
分類: 以官為氏
李姓是中國第一大姓,也是世界第一大姓!
占漢族人口的7,4%,即超過9620萬人。 加上其它民族李姓人口已超過1億,李姓在國內分布極廣,以北方居多,在海外也幾乎遍及全世界。根據古資料顯示,李姓是嬴(ying)姓顓頊(zhuan xu)的后裔,先為理姓(大理石的理)。一理姓官員,商朝末年因避難逃至今河南,在河南鹿邑(yi)縣定居。為了感激逃難時有木子(一種木本植物的果實)充饑及躲避殷紂王的追緝,改為李姓。
李姓從商末到東周初的二百多年間一直居住在河南。東周時期李姓向甘肅、河北發展,西漢時期,李姓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從東漢開始,李姓陸續遷徙西南,分布于四川、廣西一帶。在唐朝以前李姓主要是在北方發展,在長江以南僅分布部分地區。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統治了將近300年,李姓作為“國姓”,最為顯貴。唐朝李家皇室子孫眾多,另外,凡有功于唐朝的人,均被賜與李姓,這樣大大擴充了李姓人口。經過唐朝的大發展之后,李姓開始南遷,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河南的李姓于唐高宗年間李靖嫡孫李伯瑤率隴西李氏嫡族隨陳元光進入福建開辟漳州(今嫡系子孫定居福建渡東村,南李一脈以此脈首);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不少李姓因避戰亂遷往南方;第三次從唐末黃巢起義到五代時期,因中原地區長期動亂,李姓自長安、河南等地方直接進入福建、廣東等地。
源于老姓說。這種說法主要源于對老子姓氏的考證,認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于老姓。古文字學家唐蘭認為,老子姓李名耳的說法不確實:“據當時人普通的稱謂,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稱,因為當時稱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陽子、墨子、孟子、莊子、惠子以及其余,都是氏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書中絲毫沒有姓李的痕跡。”(唐蘭:《老聃的姓名和時代考》,《古史辨》第四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2年)。唐蘭明確地說明:老子并不姓李,而是姓老。郭沫若、馬敘倫、陳獨秀等人同意唐蘭之說。高亨對此說有進一步的考證,他在《老子正詁·前記》中說:老、李一聲之轉,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變為李,非有二也。他列出四條證據:一、先秦舊籍如《莊子》、《荀子》等,對孔、墨等人皆舉其姓,稱“孔子”、“墨子”,獨于老子則稱"老聃"而不稱“李聃”;稱“老子”,而不稱“李子”,所以“明見老子原姓老矣。”二、“古有老姓而無李姓”。《風俗通義》:“老氏,顓頊子老童之后。”春秋時代無李姓。《史記·循吏列傳》的李離,系《左傳》士離之誤,不作李。《戰國策》中始有李悝、李牧,李姓起源甚晚。三、古人姓氏多無本字,常假借同音字。老姓變為李姓,也是同音假借。四、“古韻‘老’屬幽部,‘李’屬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高亨從《老子》一書中引大量語句,證幽部、之部音韻通諧。最后,他說:“老、李二字其聲皆屬來紐(即聲母為L),其韻又屬一部,然則其音相同甚明,惟其音同,故由老而變為李。”依高亨等人的說法,李姓不是由理姓演化而來,而是源于老姓。高先生從音韻學的角度引證甚詳,有說服力。
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王稱帝者多達60余人,先后建立大成、西涼、涼、吳、魏 、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
另外,李姓歷代人才輩出。春秋時有著名思想家、道家創始人李耳(老子);唐代有政治家李淵、李世民,大詩人李白、李賀、李商隱等;五代詞人李煜;北宋女詞人李清照,名將李顯忠;明代杰出醫藥學家李時珍、文學家李夢陽、晚清重臣李光地、農民起義首領李自成。
清代太平天國將領李開芳、李秀成,戲曲理論家、作家李漁;近代有軍閥李純、李景林、李濟深,中華民國的代總統李宗仁,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中共特工王李克農、情報大亨李大翊、地質學家李四光、愛國民主人士李公樸等等。海外居住的李姓也涌現了許多杰出人才。美籍華人李政道、李遠哲,分別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和化學獎,為當今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學家;祖籍廣東的李光耀曾任新加坡總理;現代香港十大財團之首、廣東潮州人李嘉誠 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策劃專家李橋林(湖南人)李悅男 (內蒙古人)(李華建 湖北人) 等等。
李姓起源: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后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后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
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后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饑,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稱姓的。唐高祖李淵認為李姓的始祖是皋陶,所以追尊皋陶為「德明皇帝」。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后,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后,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邴氏、胡氏、弘氏、張氏、阿布氏、阿跌氏、朱邪氏、董氏、羅氏、舍利氏等十六姓),因跟隨李淵、李世民父子,為建立唐王朝南征北戰,功勛卓著,被賜從皇族姓李。
4、春秋時趙國將領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車,其后以李命姓。
5、為北魏代北復姓所改。北魏時有代北復姓叱李氏、高護氏,隨孝文帝入中原后,改為單姓李氏。見《魏書官氏書》、《通志.氏族略》。
6、少數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邊朝鮮族常見姓氏有李姓。
郡望:
1、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2、趙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3、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4、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后,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堂號:
" 隴西堂" ,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遷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
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
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并稱四大名門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氏作為國姓,最為顯貴。
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第二次是" 安史之亂" 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
李氏遷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
歷史名人:
李 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創始人。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
李 斯:河南上蔡人。戰國時任秦國宰相,曾輔佐秦始皇統一六國,成就了封建帝業。
李 牧(?—前229年),戰國時期趙國人,戰國時期趙國杰出的軍事家、統帥。官至趙國相,大將軍銜,受封趙國武安君。
李 冰:戰國時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后世奉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創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 績: 唐代政治家、軍事家,原姓徐,名世績,字懋功,亦作茂公。因唐高祖李淵賜姓李,故名李世績。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諱,遂改為單名績。曹州離狐(今山東東明一帶)人,后被封為英國公,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在唐朝甚至在中國的歷史上,李績都可以說是一位極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出將入相,位列三公,極盡人間榮華。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李治)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為長城。
李 靖(571—649),字藥師,京兆府三原(今屬陜西)人,唐初杰出的軍事家將領、軍事理論家、民族英雄。
李 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人稱"詩仙"
李 春:隋朝著名工匠,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單孔大石橋趙州橋的設計者。
李 廣:西漢名將,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李時珍:字東壁,號瀕湖,明代蘄州(今湖北蘄春縣)人。出身中醫世家,明代杰出醫藥學家。他歷時三十七年編寫完成了《本草綱目》,對我國的醫藥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著有《本草綱目》,聞名于世。
李元昊:黨項羌族,公元一零三一年,承其父位,決定不再沿用唐宋賜姓,宣告西夏王族改姓“嵬名氏”,自號“兀卒”,稱西夏皇帝。
李自成:今陜西米脂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被稱為“闖王”,一六四三年在襄陽稱新順王,次年建立大順政權,攻克北京。一六四五年被害。
李汝珍:直隸大興(今屬北京市)人。清代小說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鏡花緣》。
李宗仁(1891——1969)字德鄰,廣西桂林人,桂系首領。解放戰爭后期任國民黨政府副總統、代總統。一九四九年底去美國,一九六五年七月回到北京。一九六九年病逝。
李大釗:字守常,河北樂亭縣人,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后任北京《晨鐘報》總編,《新青年》編輯,北京大學教授兼圖書館主任。他是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之一,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
李先念:曾用名李威,湖北黃安(今紅安)人。一九零九年生,一九二七年參加黃安、麻城農民起義并加入中國共產黨,是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曾任國家主席。
李小龍:著名武術家。截拳道創始人,他讓英語詞典里寫入了“功夫”一詞,原名李振藩,英文名字Bruce Lee。
上一篇: 李綱 | 下一篇: 盧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