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寇準的原籍,好多人甚至歷史演義等都說寇準是山西人,但從下面這篇,可以更正這個不實之說。
是是非非寇老西兒----談談北宋名相寇準
八十年代初,劉蘭芳的評書《楊家將》,風靡了大江南北。對很多人來說,通過[1]聽評書,不僅更深刻地理解了楊家英烈精忠保國的赤膽忠心,也了解到了許多有聲有色的歷史故事。其中就包括寇準的故事。很有意思一個問題是,評書把寇準稱為“寇老西兒”。現代人把山西人戲稱為“老西兒”,對有些著名的山西人,冠以“X老西”,如閻錫山,也叫閻老西兒。所以,評書是把寇準作為山西人了,而且劉蘭芳還總是繪聲繪色地用山西口音模擬寇準說話。看了《宋》的《列傳第四十》,才知道這是謬誤。
“寇準,字平仲,華州下圭(右邊加耳刀)人也。”華州,今陜西省華縣;下圭(右邊加耳刀),今陜西渭南。宋時華州為大州,轄渭南。現在陜西行政劃分翻了過來,渭南專區(市)轄華縣。所以,無論誰轄誰,也無論是古是今,寇準都是地地道道的陜西人,而不是老西兒。其實評書演義中的一些人和事,是當不得認真考證的。如“寇準背靴”的故事,是楊六郎能重新回到征遼戰爭,以及以后的楊宗保替父出征和穆桂英掛帥的關鍵,極具戲劇性。但在《宋史》中卻是只字不提,明顯是民間演義化的結果。無論今古,人們顯然樂道于這種以訛傳訛的故事。過去有演義,現在
有連續劇,其實都是“戲說”。實在沒有必要依據正史一件一件地“辨偽”。但涉及到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他的出身籍貫,還是應該屬實認真的。我這篇短文的目的,就是談談寇準的幾個真實故事。
寇準出身于世家。十九歲時,中舉要考進士。當時的皇帝是那個從哥哥手中巧得天下的宋太宗趙光義。趙光義選進士的特點是傾向年長的,所以有人就向寇準建議把年齡往上改一改,以期得中。寇準答曰:“準方進取,可欺君邪?”從仕起始,就奠定了誠實的基礎。《宋史》多次提及寇準的正直,如“帝久欲相準,患其剛直難獨任”;“準為相,守正嫉惡,小人日思所以傾之”。寇準死后,皇帝宋仁宗“賜謚曰忠愍”,可見寇準的為官之道和為人之本。 寇準以他的才干,很快地得到了太宗的賞識,但他卻不是一味地去迎合附勢。《宋史》道:“嘗奏事殿中,語不合,帝怒起,準輒引帝衣,令帝復坐,事決乃退”。想一想,一個初出茅廬的新人,竟敢在皇帝發怒離開的時候,拉著皇帝的龍袍,讓他重新坐下,一直到問題解決。這可是冒著殺頭的危險啊。就是今天在公司企業里,我們敢在老板盛怒時據理力爭,直到老板讓步為止嗎?這還根本不牽扯到腦袋搬家的問題。所以,宋太宗深有感觸地把寇準和唐太宗時著名的“諍臣”魏征相比,他說“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征也。”唐以后,為臣的,能被皇帝看作魏征,應該是最高的贊賞了。
寇準正直,處事就難免失于直。不但是朝廷大臣,就是對皇帝,寇準也一樣直言不諱,毫不客氣,甚至要與皇帝論是非曲直。989年(端拱二年)的一天,寇準在大殿上奏事,言辭非常激烈,宋太宗聽著非常生氣,幾次打斷寇準的話,寇準就是不聽。宋太宗大怒,起身離座向后走去。寇準卻一步上前,拉住宋太宗的衣角,不讓皇帝走,硬把宋太宗拽回座位上坐下,自己堅持把話說完。當時,殿上的大臣都以為寇準這次要吃苦頭了,全天下誰敢在皇帝生氣的時候,拉著龍袍不讓走,那是犯上的大罪。沒想到宋太宗坐下以后,頭腦冷靜了許多,聽完寇準的話,不但不生氣,反而大加表揚。同樣在廟堂之上,寇準當著皇帝的面,和同僚爭吵,尤如水火,連皇帝都無法制止。爭對了,皇帝高興,嘉獎升遷;爭錯了,皇帝惱火,撤職遠謫。 一次,為天下大旱,太宗召眾相討論。大家都在以天數為借口打皇帝的馬虎眼,唯獨寇準講是天人感應,“大旱之證,蓋刑有所不平也。”把天災與官宦的執法犯法和營私舞弊連到一起。太宗細問證據,寇準說,祖吉、王淮兩人都因受賄犯法,祖吉得到的贓款少,卻被殺了;而王淮因為是副宰相王沔的弟弟,獲贓上千萬,只受了杖刑,卻官復原職,這難道不是不平嗎?太宗責問王沔,王沔不敢再瞞,低頭認罪。寇準因此得到了太宗的褒獎,并升為左諫議大夫、樞密院副使。 這一次,王沔受貶,寇準升遷。但并不是次次如此,證據對自己不利的時候,爭吵只會帶來負面作用。一天,寇準和溫仲舒騎馬并行。有個瘋子攔住寇準的馬,向寇準山呼萬歲。寇準的政敵樞密院知院張遜得知后,派人向皇帝密告,說寇準有異心。寇準用溫仲舒為證人,為自己辯護。他和張遜在太宗面前激烈爭吵,相互揭短,使得太宗龍顏大怒。當下撤了張遜的職,也把寇準貶到青州當知州。
這是寇準在仕途上的第一次失利。當時,他才31歲。太宗深知寇準的才干和秉性,把他外放的目的,只是想讓他收斂一點,老道一些。寇準走后,皇帝經常念及他,也為寇準不在身邊而悶悶不樂。想寇準時,就問左右的侍從,“不知寇準在青州過得怎樣?”答曰:“準得善藩,當不苦也”。看來這幫皇帝周圍的宦官們也不喜歡寇準。要不然,為什么當皇帝再問寇準情況時,他們猜透了太宗想重新起用寇準的心思,落井下石地挑撥道,“您老人家對寇準這么懷念,終日不忘;可他寇準在青州整日飲酒作樂,什么時候還想念您呢?”
一年后,當太宗下決心重召寇準回京,并升為副宰相時,寇準還是那個血氣方剛的“諍臣”嗎?會不會第二次被打倒呢?寇準回京后,太宗正害著嚴重的腳病,行走自然不便。見到寇準后,太宗首先讓寇準看自己的足疾,然后不無責備地問,“你怎么來得這么遲呢?”,有意顯示和寇準的親昵情感。寇準卻表現出一貫耿直的性格,沒說一句奉承討好的話,也沒表示“永不翻案”,痛改前非。而是不冷不熱地說,“臣非召不得至京師。”差點兒沒把皇帝噎死, 整個一個死不改悔!
隨著年事日益增高,太宗心頭最大的隱憂是誰來繼承他的皇位。作為大宋的第二代核心,他對權力交接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首先,他的哥哥,開國的第一代,太祖皇帝趙匡胤就是在一場政變鬧劇中黃袍加身,從幼兒寡母的手中奪得天下的;而他正是全部過程的策劃人和參與人。然后,到老哥將要退出歷史舞臺的關鍵時刻,又是他以尊照皇太后懿旨的理由,硬是把傳統的傳位于子的傳統變成了傳位于弟的事實,流下了千古也無法說清楚的燈斧之謎。現在,他也老了,他要自己死前,把這個繼承人的事辦好,讓搶班奪權的歷史,從他開始,也隨他而終。
太宗相信寇準的忠誠,直截了當地問:“據你看,我的幾個兒子,誰可承繼大統?”剛見面,就問這么敏感的問題,而且是當著那些對寇準沒有好感的侍從宦官的面,寇準當然不想直接回答。他向太宗提出,選皇儲時應避免向三種人咨詢,一是女人,也就是皇帝的后妃;二是中官,也就是宦官;三是近臣,“因為陛下是在為全天下選儲君啊”。言外之意是所提到的這三種人只知道狹隘的小集團利益。寇準這段充滿政治睿智的話,雖然沒有正面回答太宗的問題,卻含有極為深刻的道理,也是對以往歷史的總結。<<宋史>>對寇準的這個總結評價很高。說寇“準于太宗朝論建太子,謂神器不可謀及婦人、謀及中官、謀及近臣。此三言者,可為萬世龜鑒。”
太宗低頭沉思良久。然后讓身邊的所有的人都退下,只剩他和寇準。這次皇帝是動真格的了。“你看襄王可以嗎?”太宗問。寇準說,“陛下選擇的是可以副天下望者,知子莫如父。圣上既然認可,就應該立即作出決定。”太宗見寇準真心地支持他的選擇,立即讓襄王做開封尹,改封壽王,立為皇太子。所以,太宗召回寇準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立皇太子這件大事,為權力的移交作準備。足見太宗對寇準的信任。但皇帝就是皇帝,生怕自己的威望和權力別被任何人奪走,哪怕就是太子。一次太子祭祀完太廟回來,人們爭相觀瞻,贊不絕口,“真是個少年天子”!話傳到太宗那里,太宗不高興,問寇準,“人心都歸順到太子了,把我往哪擺呢?”古往今來,為權力和威望之爭,毀滅了多少本應是平和的權力交接,使民眾多次陷于戰亂的水火之中!太多的大臣,為了自己的私利,依附于爭斗中的一派,渾水摸魚,全不把國家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而寇準,只用了六個字,擲地有聲地回答了太宗的疑慮:“此社稷之福也。” 提到宋太宗和兒子宋真宗之間的交替,就不能不談談寇準的同事呂端。呂端與寇準共事多年,寇準直率,鋒芒畢露;呂端沉穩,大志若愚。二人同時為相,盡管有時呂端為正,寇準為副,但寇準依舊是咄咄逼人,而呂端總是相忍為安。<<宋史>>說呂端“與寇準同相而常讓之”,原因是他深知“宰相不和,不足以定大計”,是以國家大利益為重的。太宗選拔呂端為宰相時,有人告訴太宗,呂端糊涂,不能為大任。太宗說,“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他說得真是對極了。如果說,寇準是太宗下決心立太子的關鍵人物;那么,呂端則是為太子繼位立下汗馬功勞的英雄。 太宗臨死時,宦官王繼恩忌恨將要繼位的太子,聯合副宰相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勛等,陰謀另立楚王元佐為君。太宗死后,李皇后派王繼恩去召呂端,呂端感覺事情有些不對。他先將王繼恩監禁起來,并派人看守。然后入宮見李皇后。李皇后說,皇上已死了,立他的長子為君,是否更好,你看如何?呂端回答道:先帝生前立太子就是為了今日。現在他剛去世,尸骨未寒,我們怎能違背他的遺愿而另有所議呢。說完,將太子請出,立為真宗。更有意思的是,當真宗垂簾與群臣相見,接受朝賀時,呂端站立不拜,要求將簾子拿掉,并走上前,辨認確實是真宗本人后,才率百官下跪,山呼萬歲。一點不含糊,突顯他“大事不糊涂”的秉性。
回到寇準的故事上。大家要問,在呂端辦不糊涂的大事時,同為宰相的寇準在哪?在干什么?答案是,他在鄧州(今河南鄧縣),在遠離京城的地方當知州,在接受太宗對他的第二次懲罰。 起因還是他那耿直好辯的習性。從官宦間的私人恩怨,引發了寇準與馮拯為朝制規則的激烈爭斗。按呂端的話講,“寇準性剛自任,臣等不欲數爭,慮傷國體”,總是讓著他;太宗也說,“若廷辯,失執政體”,就是勸寇準停止爭斗。可寇準偏是不聽,“猶力爭不已”,甚至要與太宗“論曲直”。人狂到這份上,用北京老話講,就是“沒治了”。但還不僅如此,寇準的狂妄深深傷害了太宗的心,因為他是一直眷顧和培養寇準的。太宗最后傷感地說寇準,“鼠雀尚知人意,況人乎”?不可救藥,失望到底。把寇準再一次逐出京城。
寇準又開始了新的外放生涯。
是是非非寇老西兒----談談北宋名相寇準
八十年代初,劉蘭芳的評書《楊家將》,風靡了大江南北。對很多人來說,通過[1]聽評書,不僅更深刻地理解了楊家英烈精忠保國的赤膽忠心,也了解到了許多有聲有色的歷史故事。其中就包括寇準的故事。很有意思一個問題是,評書把寇準稱為“寇老西兒”。現代人把山西人戲稱為“老西兒”,對有些著名的山西人,冠以“X老西”,如閻錫山,也叫閻老西兒。所以,評書是把寇準作為山西人了,而且劉蘭芳還總是繪聲繪色地用山西口音模擬寇準說話。看了《宋》的《列傳第四十》,才知道這是謬誤。
“寇準,字平仲,華州下圭(右邊加耳刀)人也。”華州,今陜西省華縣;下圭(右邊加耳刀),今陜西渭南。宋時華州為大州,轄渭南。現在陜西行政劃分翻了過來,渭南專區(市)轄華縣。所以,無論誰轄誰,也無論是古是今,寇準都是地地道道的陜西人,而不是老西兒。其實評書演義中的一些人和事,是當不得認真考證的。如“寇準背靴”的故事,是楊六郎能重新回到征遼戰爭,以及以后的楊宗保替父出征和穆桂英掛帥的關鍵,極具戲劇性。但在《宋史》中卻是只字不提,明顯是民間演義化的結果。無論今古,人們顯然樂道于這種以訛傳訛的故事。過去有演義,現在
有連續劇,其實都是“戲說”。實在沒有必要依據正史一件一件地“辨偽”。但涉及到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他的出身籍貫,還是應該屬實認真的。我這篇短文的目的,就是談談寇準的幾個真實故事。
寇準出身于世家。十九歲時,中舉要考進士。當時的皇帝是那個從哥哥手中巧得天下的宋太宗趙光義。趙光義選進士的特點是傾向年長的,所以有人就向寇準建議把年齡往上改一改,以期得中。寇準答曰:“準方進取,可欺君邪?”從仕起始,就奠定了誠實的基礎。《宋史》多次提及寇準的正直,如“帝久欲相準,患其剛直難獨任”;“準為相,守正嫉惡,小人日思所以傾之”。寇準死后,皇帝宋仁宗“賜謚曰忠愍”,可見寇準的為官之道和為人之本。 寇準以他的才干,很快地得到了太宗的賞識,但他卻不是一味地去迎合附勢。《宋史》道:“嘗奏事殿中,語不合,帝怒起,準輒引帝衣,令帝復坐,事決乃退”。想一想,一個初出茅廬的新人,竟敢在皇帝發怒離開的時候,拉著皇帝的龍袍,讓他重新坐下,一直到問題解決。這可是冒著殺頭的危險啊。就是今天在公司企業里,我們敢在老板盛怒時據理力爭,直到老板讓步為止嗎?這還根本不牽扯到腦袋搬家的問題。所以,宋太宗深有感觸地把寇準和唐太宗時著名的“諍臣”魏征相比,他說“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征也。”唐以后,為臣的,能被皇帝看作魏征,應該是最高的贊賞了。
寇準正直,處事就難免失于直。不但是朝廷大臣,就是對皇帝,寇準也一樣直言不諱,毫不客氣,甚至要與皇帝論是非曲直。989年(端拱二年)的一天,寇準在大殿上奏事,言辭非常激烈,宋太宗聽著非常生氣,幾次打斷寇準的話,寇準就是不聽。宋太宗大怒,起身離座向后走去。寇準卻一步上前,拉住宋太宗的衣角,不讓皇帝走,硬把宋太宗拽回座位上坐下,自己堅持把話說完。當時,殿上的大臣都以為寇準這次要吃苦頭了,全天下誰敢在皇帝生氣的時候,拉著龍袍不讓走,那是犯上的大罪。沒想到宋太宗坐下以后,頭腦冷靜了許多,聽完寇準的話,不但不生氣,反而大加表揚。同樣在廟堂之上,寇準當著皇帝的面,和同僚爭吵,尤如水火,連皇帝都無法制止。爭對了,皇帝高興,嘉獎升遷;爭錯了,皇帝惱火,撤職遠謫。 一次,為天下大旱,太宗召眾相討論。大家都在以天數為借口打皇帝的馬虎眼,唯獨寇準講是天人感應,“大旱之證,蓋刑有所不平也。”把天災與官宦的執法犯法和營私舞弊連到一起。太宗細問證據,寇準說,祖吉、王淮兩人都因受賄犯法,祖吉得到的贓款少,卻被殺了;而王淮因為是副宰相王沔的弟弟,獲贓上千萬,只受了杖刑,卻官復原職,這難道不是不平嗎?太宗責問王沔,王沔不敢再瞞,低頭認罪。寇準因此得到了太宗的褒獎,并升為左諫議大夫、樞密院副使。 這一次,王沔受貶,寇準升遷。但并不是次次如此,證據對自己不利的時候,爭吵只會帶來負面作用。一天,寇準和溫仲舒騎馬并行。有個瘋子攔住寇準的馬,向寇準山呼萬歲。寇準的政敵樞密院知院張遜得知后,派人向皇帝密告,說寇準有異心。寇準用溫仲舒為證人,為自己辯護。他和張遜在太宗面前激烈爭吵,相互揭短,使得太宗龍顏大怒。當下撤了張遜的職,也把寇準貶到青州當知州。
這是寇準在仕途上的第一次失利。當時,他才31歲。太宗深知寇準的才干和秉性,把他外放的目的,只是想讓他收斂一點,老道一些。寇準走后,皇帝經常念及他,也為寇準不在身邊而悶悶不樂。想寇準時,就問左右的侍從,“不知寇準在青州過得怎樣?”答曰:“準得善藩,當不苦也”。看來這幫皇帝周圍的宦官們也不喜歡寇準。要不然,為什么當皇帝再問寇準情況時,他們猜透了太宗想重新起用寇準的心思,落井下石地挑撥道,“您老人家對寇準這么懷念,終日不忘;可他寇準在青州整日飲酒作樂,什么時候還想念您呢?”
一年后,當太宗下決心重召寇準回京,并升為副宰相時,寇準還是那個血氣方剛的“諍臣”嗎?會不會第二次被打倒呢?寇準回京后,太宗正害著嚴重的腳病,行走自然不便。見到寇準后,太宗首先讓寇準看自己的足疾,然后不無責備地問,“你怎么來得這么遲呢?”,有意顯示和寇準的親昵情感。寇準卻表現出一貫耿直的性格,沒說一句奉承討好的話,也沒表示“永不翻案”,痛改前非。而是不冷不熱地說,“臣非召不得至京師。”差點兒沒把皇帝噎死, 整個一個死不改悔!
隨著年事日益增高,太宗心頭最大的隱憂是誰來繼承他的皇位。作為大宋的第二代核心,他對權力交接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首先,他的哥哥,開國的第一代,太祖皇帝趙匡胤就是在一場政變鬧劇中黃袍加身,從幼兒寡母的手中奪得天下的;而他正是全部過程的策劃人和參與人。然后,到老哥將要退出歷史舞臺的關鍵時刻,又是他以尊照皇太后懿旨的理由,硬是把傳統的傳位于子的傳統變成了傳位于弟的事實,流下了千古也無法說清楚的燈斧之謎。現在,他也老了,他要自己死前,把這個繼承人的事辦好,讓搶班奪權的歷史,從他開始,也隨他而終。
太宗相信寇準的忠誠,直截了當地問:“據你看,我的幾個兒子,誰可承繼大統?”剛見面,就問這么敏感的問題,而且是當著那些對寇準沒有好感的侍從宦官的面,寇準當然不想直接回答。他向太宗提出,選皇儲時應避免向三種人咨詢,一是女人,也就是皇帝的后妃;二是中官,也就是宦官;三是近臣,“因為陛下是在為全天下選儲君啊”。言外之意是所提到的這三種人只知道狹隘的小集團利益。寇準這段充滿政治睿智的話,雖然沒有正面回答太宗的問題,卻含有極為深刻的道理,也是對以往歷史的總結。<<宋史>>對寇準的這個總結評價很高。說寇“準于太宗朝論建太子,謂神器不可謀及婦人、謀及中官、謀及近臣。此三言者,可為萬世龜鑒。”
太宗低頭沉思良久。然后讓身邊的所有的人都退下,只剩他和寇準。這次皇帝是動真格的了。“你看襄王可以嗎?”太宗問。寇準說,“陛下選擇的是可以副天下望者,知子莫如父。圣上既然認可,就應該立即作出決定。”太宗見寇準真心地支持他的選擇,立即讓襄王做開封尹,改封壽王,立為皇太子。所以,太宗召回寇準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立皇太子這件大事,為權力的移交作準備。足見太宗對寇準的信任。但皇帝就是皇帝,生怕自己的威望和權力別被任何人奪走,哪怕就是太子。一次太子祭祀完太廟回來,人們爭相觀瞻,贊不絕口,“真是個少年天子”!話傳到太宗那里,太宗不高興,問寇準,“人心都歸順到太子了,把我往哪擺呢?”古往今來,為權力和威望之爭,毀滅了多少本應是平和的權力交接,使民眾多次陷于戰亂的水火之中!太多的大臣,為了自己的私利,依附于爭斗中的一派,渾水摸魚,全不把國家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而寇準,只用了六個字,擲地有聲地回答了太宗的疑慮:“此社稷之福也。” 提到宋太宗和兒子宋真宗之間的交替,就不能不談談寇準的同事呂端。呂端與寇準共事多年,寇準直率,鋒芒畢露;呂端沉穩,大志若愚。二人同時為相,盡管有時呂端為正,寇準為副,但寇準依舊是咄咄逼人,而呂端總是相忍為安。<<宋史>>說呂端“與寇準同相而常讓之”,原因是他深知“宰相不和,不足以定大計”,是以國家大利益為重的。太宗選拔呂端為宰相時,有人告訴太宗,呂端糊涂,不能為大任。太宗說,“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他說得真是對極了。如果說,寇準是太宗下決心立太子的關鍵人物;那么,呂端則是為太子繼位立下汗馬功勞的英雄。 太宗臨死時,宦官王繼恩忌恨將要繼位的太子,聯合副宰相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勛等,陰謀另立楚王元佐為君。太宗死后,李皇后派王繼恩去召呂端,呂端感覺事情有些不對。他先將王繼恩監禁起來,并派人看守。然后入宮見李皇后。李皇后說,皇上已死了,立他的長子為君,是否更好,你看如何?呂端回答道:先帝生前立太子就是為了今日。現在他剛去世,尸骨未寒,我們怎能違背他的遺愿而另有所議呢。說完,將太子請出,立為真宗。更有意思的是,當真宗垂簾與群臣相見,接受朝賀時,呂端站立不拜,要求將簾子拿掉,并走上前,辨認確實是真宗本人后,才率百官下跪,山呼萬歲。一點不含糊,突顯他“大事不糊涂”的秉性。
回到寇準的故事上。大家要問,在呂端辦不糊涂的大事時,同為宰相的寇準在哪?在干什么?答案是,他在鄧州(今河南鄧縣),在遠離京城的地方當知州,在接受太宗對他的第二次懲罰。 起因還是他那耿直好辯的習性。從官宦間的私人恩怨,引發了寇準與馮拯為朝制規則的激烈爭斗。按呂端的話講,“寇準性剛自任,臣等不欲數爭,慮傷國體”,總是讓著他;太宗也說,“若廷辯,失執政體”,就是勸寇準停止爭斗。可寇準偏是不聽,“猶力爭不已”,甚至要與太宗“論曲直”。人狂到這份上,用北京老話講,就是“沒治了”。但還不僅如此,寇準的狂妄深深傷害了太宗的心,因為他是一直眷顧和培養寇準的。太宗最后傷感地說寇準,“鼠雀尚知人意,況人乎”?不可救藥,失望到底。把寇準再一次逐出京城。
寇準又開始了新的外放生涯。
上一篇: 可止 | 下一篇: 康與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