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一方面高才倨傲,自以為“當時豪俊皆不能及”(《九州春秋》),另一方面也頗具知人之賢。他寬容好士,有誰當面指出他的缺點,他在背后便要稱道這個人的優點;如果了解別人的才能而未加薦舉,就認為是自己的過失;其余哪怕有一毫之善者,也無不受到他的禮遇。正因為如此,他歷官期間,“薦達賢士,多所獎進”。在北海時,他先后薦舉了彭璆、王修、邴原等人,又表請朝廷為當時著名大儒鄭玄在故里高密特立“鄭公鄉”。孔融做太中大夫時,每日賓客盈門,他感慨地說:“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
孔融這種“喜誘益后進”的作風是始終不渝的,晚年任職少府時,還向曹操竭力推薦吳國名士盛孝章。他在《論盛孝章書》中十分同情“困于孫氏”、“孤危愁苦”的老友,慨嘆“海內知識,零落殆盡”。希望曹操能向賢士伸出援助之手,大有“殘年哭知己”之感(謝翱《西臺哭所思》)。建安元年,孔融結識了比自己小二十歲的禰衡。禰衡也是一位嵚崎磊落之士,他恃才剛傲,疾惡如仇,唯獨與同他性格相投的孔融、楊修友善,而孔融也非常賞識禰衡的德才,上書給曹操稱道他“淑質貞亮,英才卓犖。……忠果正直,志懷霜雪”(《薦禰衡表》)。但就是這樣一位年輕的很有才華的建安作家,終于因為性格狂傲,不容于當世,而過早地招致了殺身之禍。禰衡的死,無疑是預示了孔融命運的結局。
孔融這種“喜誘益后進”的作風是始終不渝的,晚年任職少府時,還向曹操竭力推薦吳國名士盛孝章。他在《論盛孝章書》中十分同情“困于孫氏”、“孤危愁苦”的老友,慨嘆“海內知識,零落殆盡”。希望曹操能向賢士伸出援助之手,大有“殘年哭知己”之感(謝翱《西臺哭所思》)。建安元年,孔融結識了比自己小二十歲的禰衡。禰衡也是一位嵚崎磊落之士,他恃才剛傲,疾惡如仇,唯獨與同他性格相投的孔融、楊修友善,而孔融也非常賞識禰衡的德才,上書給曹操稱道他“淑質貞亮,英才卓犖。……忠果正直,志懷霜雪”(《薦禰衡表》)。但就是這樣一位年輕的很有才華的建安作家,終于因為性格狂傲,不容于當世,而過早地招致了殺身之禍。禰衡的死,無疑是預示了孔融命運的結局。
上一篇: 康熙 | 下一篇: 孔稚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