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嵐在清代官場上馳騁近半個世紀,又多次擔任鄉試、會試的主考官,另外他還主持編纂《四庫全書》,是乾嘉時期公認的文壇領袖。他官位雖大,但為人通達,禮賢下士,人情味很濃,所以交游甚廣,其友朋知己、門生故吏不計其數。從其作品或一些文獻里可以查證,當時許多著名漢學家、文人學士都和他有密切的交誼,諸如戴震、王昶、盧文弨、王鳴盛、錢大昕、余集、邵晉涵、孫星衍、王念孫、段玉裁、朱皀、朱筠、阮元、蔣士銓、洪亮吉、黃仲則、羅聘、劉墉等,乾嘉漢學風尚的形成,紀曉嵐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乾隆二十年夏,紀昀初識戴震。當時戴震是來京避難的。兩人情深意篤。紀昀還曾出資將戴震的《考工記圖》付梓,并為之作序。戴震后來幾次到京師都住在紀昀家。乾隆三十八年,戴震還因紀昀的推薦進入四庫館。戴震去世后,紀昀曾深情賦詩,說是“披肝露膽兩無疑”的朋友。戴震對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欲”等扼殺人性的尖銳抨擊,這在紀曉嵐纂修的《閱微草堂筆記》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也都有相當深刻的反映。
晚年的紀曉嵐多次述及他和陸青來的結交經過。陸青來曾官至湖南巡撫、戶部郎中。治學倡導經世致用。他與紀曉嵐少年時代同受業于董邦達,是非常要好的同學。紀曉嵐說,他小的時候常喜歡戲侮陸青來,但青來并不為忤,稱紀曉嵐的喜怒變化是真性情的表現。為此,紀昀頗有知己之感。
紀曉嵐的同窗好友還有一個董元度。董元度,字寄廬,號曲江,山東平原人。乾隆十七年進士。二人相識于乾隆十三年,交誼甚篤,有多首酬唱詩傳世。董氏性情灑脫,不喜歡受人約束。入翰林作官后,仍常乞假外游。后仕途不順,窮困而死,所以其詩多清婉而感傷。紀昀《戲贈曲江》詩中曾說他“疏狂全未減,落拓久無聊”,并稱:“愛爾如兄弟,結交三載余。每憐同寂寞,相與惜居諸?!薄堕單⒉萏霉P記》也多次表示對董元度所稟持的“人到無求品自高”的處世態度推崇備至。
紀昀和劉墉更有著不解之緣。劉墉的父親劉統勛正是紀昀的鄉試主考官。對劉統勛的知遇之恩,紀曉嵐一直是感激零涕、念念不忘的。而后來紀昀被發配的案件,又恰是劉統勛負責。還有更巧的,舉薦紀昀擔任四庫館總纂官的,也是這位劉大人。劉墉,字崇石,號石庵,劉統勛長子。劉墉在民間是個頗具知名度的人物,家喻戶曉的《劉公案》就是表彰他的。劉墉比紀昀年長4歲,都是一代才子。相傳劉墉當年參加殿試時曾有上乘表現。乾隆皇帝讓其以自身駝背為題賦詩,他不無自嘲兼揶揄地寫道:“背駝負乾坤,腹內滿經綸。一眼辨忠奸,單腿躍龍門。丹心扶社稷,涂腦報皇恩。以貌取人者,豈是圣賢人!”和坤專權數十年,內外諸臣,無不趨走,唯劉墉、紀昀等為數不多的幾個大臣始終不曾依附。他們一個善文,一個工書,卻都有收藏硯臺的癖好。有時相互贈送,也常為一個心愛之物而互相攘奪,但彼此都恬不為意,并以之為笑談。
紀昀交游的名單當然遠不止這些,還有像錢大昕、盧文弨、王杰、王鳴盛、朱皀、朱筠、王昶、洪亮吉等人,這些都是一代著名大師,是清代乾嘉時期的文化脊梁。正是這么一批人,為盛世學術文化思潮的形成增添了一道絢麗的色彩。
乾隆二十年夏,紀昀初識戴震。當時戴震是來京避難的。兩人情深意篤。紀昀還曾出資將戴震的《考工記圖》付梓,并為之作序。戴震后來幾次到京師都住在紀昀家。乾隆三十八年,戴震還因紀昀的推薦進入四庫館。戴震去世后,紀昀曾深情賦詩,說是“披肝露膽兩無疑”的朋友。戴震對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欲”等扼殺人性的尖銳抨擊,這在紀曉嵐纂修的《閱微草堂筆記》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也都有相當深刻的反映。
晚年的紀曉嵐多次述及他和陸青來的結交經過。陸青來曾官至湖南巡撫、戶部郎中。治學倡導經世致用。他與紀曉嵐少年時代同受業于董邦達,是非常要好的同學。紀曉嵐說,他小的時候常喜歡戲侮陸青來,但青來并不為忤,稱紀曉嵐的喜怒變化是真性情的表現。為此,紀昀頗有知己之感。
紀曉嵐的同窗好友還有一個董元度。董元度,字寄廬,號曲江,山東平原人。乾隆十七年進士。二人相識于乾隆十三年,交誼甚篤,有多首酬唱詩傳世。董氏性情灑脫,不喜歡受人約束。入翰林作官后,仍常乞假外游。后仕途不順,窮困而死,所以其詩多清婉而感傷。紀昀《戲贈曲江》詩中曾說他“疏狂全未減,落拓久無聊”,并稱:“愛爾如兄弟,結交三載余。每憐同寂寞,相與惜居諸?!薄堕單⒉萏霉P記》也多次表示對董元度所稟持的“人到無求品自高”的處世態度推崇備至。
紀昀和劉墉更有著不解之緣。劉墉的父親劉統勛正是紀昀的鄉試主考官。對劉統勛的知遇之恩,紀曉嵐一直是感激零涕、念念不忘的。而后來紀昀被發配的案件,又恰是劉統勛負責。還有更巧的,舉薦紀昀擔任四庫館總纂官的,也是這位劉大人。劉墉,字崇石,號石庵,劉統勛長子。劉墉在民間是個頗具知名度的人物,家喻戶曉的《劉公案》就是表彰他的。劉墉比紀昀年長4歲,都是一代才子。相傳劉墉當年參加殿試時曾有上乘表現。乾隆皇帝讓其以自身駝背為題賦詩,他不無自嘲兼揶揄地寫道:“背駝負乾坤,腹內滿經綸。一眼辨忠奸,單腿躍龍門。丹心扶社稷,涂腦報皇恩。以貌取人者,豈是圣賢人!”和坤專權數十年,內外諸臣,無不趨走,唯劉墉、紀昀等為數不多的幾個大臣始終不曾依附。他們一個善文,一個工書,卻都有收藏硯臺的癖好。有時相互贈送,也常為一個心愛之物而互相攘奪,但彼此都恬不為意,并以之為笑談。
紀昀交游的名單當然遠不止這些,還有像錢大昕、盧文弨、王杰、王鳴盛、朱皀、朱筠、王昶、洪亮吉等人,這些都是一代著名大師,是清代乾嘉時期的文化脊梁。正是這么一批人,為盛世學術文化思潮的形成增添了一道絢麗的色彩。
上一篇: 計東 | 下一篇: 蔣士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