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九年(1754年)至三十三年(1768年),是紀昀在翰林院春風得意、酣酒高歌的日子。這時與他交游的朋友中有王鳴盛、錢大昕、朱筠、盧文?、王昶等。乾隆二十年,紀昀在北京歙縣會館拜見了戴震。兩人一見如故,并折節與交。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六月,據《清高宗實錄》記載,兩淮鹽政盧見曾因有營私貪污行為而被革職查辦。紀昀則因為通風報信而被發配烏魯木齊。這件事《清朝野史大觀》的記載更為生動有趣:當時紀昀得知消息,想預先通知盧家。但又怕引火燒身,不敢輕易傳話、寫信。他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把一點食鹽和茶葉封在一個空信封里,里外未寫一字,星夜送往盧家。盧見曾從中終于悟出其中的隱語:“鹽案虧空查封”。后經劉統勛等人的嚴密偵緝,紀昀終于敗露,同年十月,被遣戍烏魯木齊贖罪。
在乾隆三十六年六月奉召回到京城之前,紀昀在新疆呆了兩年多。在這兩年多時間中,其大兒子紀汝佶病亡,愛妾郭彩符在紀昀東歸不久也撒手人寰。在這段日子里,紀曉嵐對人生有了更深切的感悟,體會到了君主的無常、官場的險惡與世態的炎涼。一種人生的空幻感與彌漫感傷的情緒時時縈繞于心際。在這期間,他曾為自己的一塊硯臺賦詩:“枯硯無嫌似鐵頑,相隨曾出玉門關。龍沙萬里交游少,只爾多情共往還。”他還曾為一幅《八仙對弈圖》題詩,圖上,韓湘子、何仙姑對局,五仙旁觀,鐵拐李酣然大睡。紀昀端詳過后,無限感慨涌上心頭,信筆寫道:
“十八年來閱宦途,此心久似水中鳧。如何才踏青明路,又看仙人對弈圖。
局中局外兩沉吟,猶是人間勝負心。哪似頑仙癡不省,春風蝴蝶睡鄉深。”
重返翰林院,使紀曉嵐的思想為仕與隱的抉擇產生過激烈的斗爭。他對人生世事的認識更加清醒,對勝衰榮枯之理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與其爭強好勝,還不如酣然“癡不省”而來得快活。
但是,紀昀最終還是選擇了繼續過那種“水中鳧”的生活,火熱的經世情懷終于戰勝了退隱的念頭。紀昀生活后期,備受恩寵。他三遷御史,三入禮部,兩次執掌兵符,最后竟以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管國子監事致仕。紀昀不僅居高位,享盛名,而且執學術牛耳,為士林所宗仰。洪亮吉就稱他“當代無人可并論”,是名副其實的一代文宗。雖然如此,他晚年的內心世界卻日益封閉。年輕時一度才華橫溢、血氣方剛的他,至此,日感疲憊,再“無復著書之志,唯時作雜記,聊以消閑”,其《閱微草堂筆記》正是這一心境的產物。所以當《閱微草堂筆記》脫稿時,他不無抱憾地吟詠道:“平生心力坐銷磨,紙上煙云過眼多。擬著書倉今老矣,只應說鬼似東坡。”
嘉慶十年(1805)二月十四日,一代鴻儒紀曉嵐去世,終年82歲。嘉慶帝曾親自前往祭奠,并追謚文達。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六月,據《清高宗實錄》記載,兩淮鹽政盧見曾因有營私貪污行為而被革職查辦。紀昀則因為通風報信而被發配烏魯木齊。這件事《清朝野史大觀》的記載更為生動有趣:當時紀昀得知消息,想預先通知盧家。但又怕引火燒身,不敢輕易傳話、寫信。他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把一點食鹽和茶葉封在一個空信封里,里外未寫一字,星夜送往盧家。盧見曾從中終于悟出其中的隱語:“鹽案虧空查封”。后經劉統勛等人的嚴密偵緝,紀昀終于敗露,同年十月,被遣戍烏魯木齊贖罪。
在乾隆三十六年六月奉召回到京城之前,紀昀在新疆呆了兩年多。在這兩年多時間中,其大兒子紀汝佶病亡,愛妾郭彩符在紀昀東歸不久也撒手人寰。在這段日子里,紀曉嵐對人生有了更深切的感悟,體會到了君主的無常、官場的險惡與世態的炎涼。一種人生的空幻感與彌漫感傷的情緒時時縈繞于心際。在這期間,他曾為自己的一塊硯臺賦詩:“枯硯無嫌似鐵頑,相隨曾出玉門關。龍沙萬里交游少,只爾多情共往還。”他還曾為一幅《八仙對弈圖》題詩,圖上,韓湘子、何仙姑對局,五仙旁觀,鐵拐李酣然大睡。紀昀端詳過后,無限感慨涌上心頭,信筆寫道:
“十八年來閱宦途,此心久似水中鳧。如何才踏青明路,又看仙人對弈圖。
局中局外兩沉吟,猶是人間勝負心。哪似頑仙癡不省,春風蝴蝶睡鄉深。”
重返翰林院,使紀曉嵐的思想為仕與隱的抉擇產生過激烈的斗爭。他對人生世事的認識更加清醒,對勝衰榮枯之理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與其爭強好勝,還不如酣然“癡不省”而來得快活。
但是,紀昀最終還是選擇了繼續過那種“水中鳧”的生活,火熱的經世情懷終于戰勝了退隱的念頭。紀昀生活后期,備受恩寵。他三遷御史,三入禮部,兩次執掌兵符,最后竟以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管國子監事致仕。紀昀不僅居高位,享盛名,而且執學術牛耳,為士林所宗仰。洪亮吉就稱他“當代無人可并論”,是名副其實的一代文宗。雖然如此,他晚年的內心世界卻日益封閉。年輕時一度才華橫溢、血氣方剛的他,至此,日感疲憊,再“無復著書之志,唯時作雜記,聊以消閑”,其《閱微草堂筆記》正是這一心境的產物。所以當《閱微草堂筆記》脫稿時,他不無抱憾地吟詠道:“平生心力坐銷磨,紙上煙云過眼多。擬著書倉今老矣,只應說鬼似東坡。”
嘉慶十年(1805)二月十四日,一代鴻儒紀曉嵐去世,終年82歲。嘉慶帝曾親自前往祭奠,并追謚文達。
上一篇: 計東 | 下一篇: 蔣士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