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映淮 (1617~1691?)字冒綠,小字阿男,江南上元(今江蘇南京)人,生于明萬歷四十
五年,卒于清康熙中期。其父紀青,字竺遠,少為諸生,地方名士。兄紀映鐘,字伯紫,頗負詩名,多有著述。紀映淮的公爹杜其初系莒州進士,明崇禎年間任紹興知府,適紀氏全家客居紹興,與杜氏交往甚密,于是將映淮許配杜其初之子杜李。婚后夫婦聯(lián)韻,琴瑟諧美。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清兵自直隸(河北)南進,旋即據(jù)穆陵關(guān),危及莒城。杜李勸紀映淮攜子扶母離莒城至鄉(xiāng)下避難,己約十數(shù)好友投知州景叔范部下守城抗清,拒守數(shù)日,終寡不敵眾,城破被擄,戮于北關(guān)“好漢塋”。紀映淮與姑及六歲幼兒進深谷中,終日毀容覓衣食奉之,備嘗饑寒,度日如年,茹獲席草三十余年,以節(jié)孝聞。少從映鐘學(xué)詩,夫亡后絕筆不復(fù)作。
其《詠秋柳》“棲鴉流水點秋光”句,為清康熙初年詩壇巨匠王士禛激賞,并作秦淮雜詠以和:“十里清淮水連橋,板橋斜日柳毿毿。棲鴉流水空蕭瑟,不見題詩紀阿男。”詩中充滿了對紀映淮的贊賞,但在當時理學(xué)近登峰造極的年代,這雖不能說輕佻,畢竟也有失莊重,更何況紀映淮乃名門之后,又孀居在家。故紀映淮兄長紀映鐘以信責備王士禛:公詩即史,顧以青鐙白發(fā)之嫠婦,竟與莫愁桃葉同列文章……王士禛接信,深為自己的一時孟浪而后悔,瞿然以書謝過,后來并為紀映淮請詔于朝廷,令莒州知州督導(dǎo),建木枋旌于杜府門前,以彰紀映淮節(jié)烈。木坊落成次夕,紀映淮借得耕牛數(shù)頭,將坊拉傾,以示國亡家破之恨,隨之合家離城。相傳,紀映淮棄家離走時,自書白紙對聯(lián)于府門:義士灑血照日月,節(jié)婦食淚贍孤親。
知州得悉,唯恐獲反清復(fù)明之罪,立即謊擬報文:杜紀氏,居孀不貞,木坊始立而自傾。紀氏無顏見街坊父老,棄宅而逃,不知所往……隨后,一些拍馬文人謊編俚曲、故事,誹謗紀映淮,謬種流傳。直到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莒知州彭九齡撰文,略敘其事,惜其未敢提及毀坊之事。至民國《重修莒志》,紀映淮方入“列女”傳。
映淮亦能詞。雖著有《真冷堂詞》,但大多遺失不見,后世只留存詩詞不足十首,甚為遺憾。生平事跡見《清代閨閣詩人征略》卷一、《晚晴春詩匯》卷一八三。
上一篇: 江湜 | 下一篇: 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