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著名大臣、翰林學士解縉于永樂五年(1407年)曾登上特呈島,賦七言律詩《題特呈山溫通閣》一首,詩曰:“峰濯滄溟應斗魁,波瀾繞翠浪頭排。火煙光起鹽田熟,海月初升漁艇回。風送潮聲平樂去,雨飄山色特呈來。地靈福氣生天外,自有高人出世才。”全詩情景交融、揮灑自如,描繪了特呈的地理景觀和人文景觀,特別把特呈島重點生產項目煮鹽和捕魚躍然紙上,給特呈島留下珍貴的史料。詩中“風送潮聲平樂去,雨飄山色特呈來”二句,解縉曾作題聯,蓋有印章和永樂五年日期,書贈麻斜侯王廟,后人臨摹雕刻在木塊,懸掛在廟堂正門兩旁。解縉何緣為偏僻的漁島及廟宇賦詩題聯,源于解縉一段坎坷的經歷。
解縉(1369—1415)江西吉水人,才學淵博,19歲中進士,官至宰輔,翰林學士。永樂元年(1403年)受命為《永樂大典》總編,組織3000學者編書,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也是我國最大的一部類書。解縉性格坦蕩,剛正不阿,不與邪惡同流合污,屢遭權貴陷害,降職罷官,大典尚未完書,被謫貶到廣西,途中加刑發配到交趾(今越南)。
永樂五年(1407)解縉回京奏事,沿雷州、廣州驛道返京,當時必須經過平樂渡。湛江現存最早一部《雷州府志》(明萬歷四十三年公歷1615年編纂)有載:“平樂渡,東西十里,二十一都,原有官舟,編夫”,“平樂步……吳川等海至此泊舟”。解縉平生敬慕英雄,早已知悉元代有抗擊海盜名將羅郭佐,四代五人剿匪相繼戰死,史稱羅五節,其紀念廟宇“侯王廟”就在平樂渡附近,自然順路憑吊英烈,贈聯抒懷。廟堂正對面是特呈島,“峰濯滄溟”,“波瀾繞翠”,令風流倜儻的解縉濃意盎然,登島寫下七律,并把侯王廟題聯融入詩中。解縉只活了46歲,遺下詩作不算很多,小小特呈能觸動解縉賦詩,留下名人遺篇,實在難得可貴。
解縉(1369—1415)江西吉水人,才學淵博,19歲中進士,官至宰輔,翰林學士。永樂元年(1403年)受命為《永樂大典》總編,組織3000學者編書,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也是我國最大的一部類書。解縉性格坦蕩,剛正不阿,不與邪惡同流合污,屢遭權貴陷害,降職罷官,大典尚未完書,被謫貶到廣西,途中加刑發配到交趾(今越南)。
永樂五年(1407)解縉回京奏事,沿雷州、廣州驛道返京,當時必須經過平樂渡。湛江現存最早一部《雷州府志》(明萬歷四十三年公歷1615年編纂)有載:“平樂渡,東西十里,二十一都,原有官舟,編夫”,“平樂步……吳川等海至此泊舟”。解縉平生敬慕英雄,早已知悉元代有抗擊海盜名將羅郭佐,四代五人剿匪相繼戰死,史稱羅五節,其紀念廟宇“侯王廟”就在平樂渡附近,自然順路憑吊英烈,贈聯抒懷。廟堂正對面是特呈島,“峰濯滄溟”,“波瀾繞翠”,令風流倜儻的解縉濃意盎然,登島寫下七律,并把侯王廟題聯融入詩中。解縉只活了46歲,遺下詩作不算很多,小小特呈能觸動解縉賦詩,留下名人遺篇,實在難得可貴。
上一篇: 季貞一 | 下一篇: 景翩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