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景明性耿介,鄙榮利,對當時政治黑暗不滿。在《玄明宮行》等詩中諷刺了皇室的奢欲和劉瑾的用權;在《盤江行》等詩中揭露了官軍屠掠人民的罪行;在《興隆祀丁曲》、 《羅女曲》、 《平壩城南村》、《偏橋行》等詩中,描繪了他行經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情風物。這些詩都具有一定的人民性。
何景明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在“七子”中,他的地位僅次于李夢陽,“天下語詩文,必并稱何、李”(《明史·何景明傳》)。他也主張文宗秦、漢,古詩宗漢、魏,近體詩宗盛唐。他在《述歸賦》中披露自己的文學思想是“于古人之文,務得其宏偉之觀,超曠之趣”;“不墜古人之余烈”。這在打擊明代前期盛行的臺閣體詩文及八股文上,有一定積極作用。正德年間,他這種主張產生頗大影響,“四方學士感愿知先生,車馬填門巷”(《何大復先生年譜》)。但他的復古主張單純從形式上著眼,并未注重繼承古代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使文學創作走上錯誤傾向。因此,他的大多數作品思想平庸,藝術上缺乏特色。
何景明謙恭好學,從不以才凌人。19歲中進士后,在京與李夢陽等人合力倡導改革文風,以"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相號召,反對臺閣體,天下文士翕然從風,遂成為明代文壇"前七子"(其他6人:李夢陽、徐楨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四大家"(其他三人:李夢陽、徐楨卿、邊貢)的首領,并成為"后七子"的開山人物。傳世著作有《大復集》38卷,《雍大記》30卷,《大復集》二卷,《何景明詩集》26卷及《何子雜言》、《學約》等十多種。在明代詩歌集的《明詩別裁》中就選了何氏的48首,為全集之冠。400多年來,《大復集》翻刻版本就有二十多種。河南巡撫蔡汝楠曾為他在汝南天中山下立祠并親撰碑文。開封禹王臺五賢祠即專為何景明、李白、杜甫、高適、李夢陽而立。何景明著作多收入《四庫全書》,而《四庫全書》又被翻譯成許多外國文字,因而,何景明在國外也有一定的影響。
上一篇: 胡紹開 | 下一篇: 呼文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