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其好友吳兆騫因科場舞弊案被株連而流放寧古塔(今吉林寧安)。顧貞觀好友吳兆騫被遣送到黑龍江戍邊時,顧貞觀為好友蒙受不白之冤感到怨痛,立下“必歸季子”的誓言。但這個案件是順治皇帝所親定,康熙皇帝并無昭雪之意,當顧貞觀接到吳兆騫從戍邊寄來一信時,才知吳在戍邊的苦況:“塞外苦寒,四時冰雪,鳴鏑呼風,哀笳帶血,一身飄寄,雙鬢漸星。婦復多病,一男兩女,藜藿不充,回念老母,煢然在堂,迢遞關河,歸省無日……”。時顧貞觀在北京,作《金縷曲》詞兩首贈之,哀怨情深,被稱為“千古絕調”。
顧貞觀讀信后,凄傷流淚,深知身居絕塞的好友再經不起風霜雨雪的摧殘,救友生還已到刻不容緩之時了。顧貞觀沒有忘記“烏頭馬角終相救”的許諾,請求納蘭性德在明珠面前為吳說情。當他了解到朝廷中有一些身居要職的官員,如蘇州的宋德宜,昆山的徐乾學等,過去與吳都有過交往,因而連日奔走于這些權貴之門,希望他們顧念舊情,能為營救吳兆騫助一臂之力,誰知人情淡薄,世態炎涼,這些已飛黃騰達的士林雋秀根本不愿為人解難,顧貞觀一籌莫展,百感交集,于是揮筆寫下了《金縷曲》二首,作為給吳兆騫的復信,其中第一首寫道:
“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維慰藉,母老家貧子幼;記不起,從前杯酒。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覆雨翻云手,冰與雪,周旋久。淚痕莫滴牛衣透,數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夠?此似紅顏多命薄,更不如今還有,只絕塞,苦寒難受。廿載包胥承一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置此札,兄懷袖。”
二闋《金縷曲》,對患難之友、“悲之深,慰之至”,丁寧告戒,無一字不從肺腑中流出。這種忠貞生死之誼,至情之作。所以被人傳誦為“贖命詞”,成為清詞中的壓卷之作。 后吳兆騫被釋歸來,到明珠府上拜謝,在一間屋內自壁上,見到題字:“顧梁汾為松陵才子吳漢槎屈膝處”,方知顧貞觀為他的生還竭盡了心力。
康熙十五年,大學士明珠慕顧貞觀的才名,聘其為子納蘭性德授課。納蘭性德亦為清初著名詞人,二人遂成忘年交。康熙十七年清廷開“博學鴻詞科”網羅漢族士大夫。著名文人學者朱彝尊、陳維崧、嚴繩孫、姜宸英等人都被薦至京,會試中式任翰林院檢討等職。顧貞觀、納蘭性德與他們經常聚會,吟詠唱和,促進了清初詞壇的興盛。顧貞觀在京期間,還為納蘭性德編訂了《飲水詞》集。
顧貞觀讀信后,凄傷流淚,深知身居絕塞的好友再經不起風霜雨雪的摧殘,救友生還已到刻不容緩之時了。顧貞觀沒有忘記“烏頭馬角終相救”的許諾,請求納蘭性德在明珠面前為吳說情。當他了解到朝廷中有一些身居要職的官員,如蘇州的宋德宜,昆山的徐乾學等,過去與吳都有過交往,因而連日奔走于這些權貴之門,希望他們顧念舊情,能為營救吳兆騫助一臂之力,誰知人情淡薄,世態炎涼,這些已飛黃騰達的士林雋秀根本不愿為人解難,顧貞觀一籌莫展,百感交集,于是揮筆寫下了《金縷曲》二首,作為給吳兆騫的復信,其中第一首寫道:
“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維慰藉,母老家貧子幼;記不起,從前杯酒。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覆雨翻云手,冰與雪,周旋久。淚痕莫滴牛衣透,數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夠?此似紅顏多命薄,更不如今還有,只絕塞,苦寒難受。廿載包胥承一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置此札,兄懷袖。”
二闋《金縷曲》,對患難之友、“悲之深,慰之至”,丁寧告戒,無一字不從肺腑中流出。這種忠貞生死之誼,至情之作。所以被人傳誦為“贖命詞”,成為清詞中的壓卷之作。 后吳兆騫被釋歸來,到明珠府上拜謝,在一間屋內自壁上,見到題字:“顧梁汾為松陵才子吳漢槎屈膝處”,方知顧貞觀為他的生還竭盡了心力。
康熙十五年,大學士明珠慕顧貞觀的才名,聘其為子納蘭性德授課。納蘭性德亦為清初著名詞人,二人遂成忘年交。康熙十七年清廷開“博學鴻詞科”網羅漢族士大夫。著名文人學者朱彝尊、陳維崧、嚴繩孫、姜宸英等人都被薦至京,會試中式任翰林院檢討等職。顧貞觀、納蘭性德與他們經常聚會,吟詠唱和,促進了清初詞壇的興盛。顧貞觀在京期間,還為納蘭性德編訂了《飲水詞》集。
上一篇: 郭沫若 | 下一篇: 關漢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