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巧對嵌字聯
曾經參加過“一·二八”淞滬抗戰的陳銘樞將軍,字真如。他是當時著名佛學家桂百煉先生的弟子,對佛學頗有研究。
1938年在武漢時,陳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指導委員。有一天,他和李濟深、黃琪翔、余心清一齊造訪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與正在磨墨寫字的郭沫若談笑。陳銘樞說:“聽說沫若兄善對嵌字聯,今天要勞駕你了,有人用梵文兩句將我的字‘真如’嵌了含真字的上聯,尚無下聯,請你也用梵文對如字的下聯吧。”郭沫若笑著說:“你是故意來找麻煩的,梵文我已多年未涉獵,手邊又無書可參考,怎么對呢?”李、黃、余見有此雅事,就叫陳趕快把上聯念出來,都說沫若兄一定能對好。陳于是念出上聯“真有人古,誰為真宰”,嵌了兩個真字。郭沫若偏著頭想了一會兒,對曰:“如是我佛,此即如來”,也嵌了兩個如字,自然渾成,珠聯璧合。大家一齊鼓掌叫好。又要求寫成條幅,郭亦不推辭,一揮而就。
國民政府遷到重慶后,郭沫若曾生過一場病。陳銘樞來看望他,跟郭沫若談論起桂百煉充滿佛教哲理的辭世詩,趁機又要求郭將他的字再嵌一聯。郭沫若思索片刻,揮筆寫下了“真理唯馬克思主義,如來是桂百煉先生”。以鶴頂格嵌了真如二字,上聯表達了他對馬克思主堅定信仰,下聯以哀悼桂百煉先生,雖然明白如話,卻是工整貼切。
2、蕭三郭沫若合作聯珠對
1961年3月,詩人蕭三到海南島儋縣參觀華南熱帶作物研究所和華南熱帶作物學院,當時這兩個單位正值初創時期,條件很差。師生們一面開荒建房,一面上課學習。蕭三為師生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所感動,提筆撰一句云:生產產詩歌,詩歌歌生產,熱帶作物區里作詩,詩情最熱;這是一副對聯的上聯,蕭三將下聯空著,并題附言:“希望有后來高明者對下聯。”事有湊巧,時隔三天,郭沫若也來這里參觀,看了上聯,便信手為之續出下聯:勞動動教研,教研研勞動,紅旗照耀光中施教,教益通紅。
3、妙解怪字
上世紀50年代末期,有幾位日本學者來中國登泰山,沿途的風景令他們流連忘返,贊嘆不已。穿紅門,過萬仙樓,北行一段,自然風光絕佳,盤路西側的石壁上鐫刻有“ 二”兩字,引起日本學者的很大興趣,他們向陪同的中國學者詢問,這兩個古怪的字意思是什么?還真把在場的人都難住了。
游山歸來,日本學者仍追問“丿蟲二”的讀法和意思。于是,我國學者們便翻書查卷,多方請教專家教授,可就是得不到滿意結果。后有人帶著臨寫的這兩個字找到中國科學院,請教郭沫若。郭看了這兩個字,沉思片刻,提筆在“丿蟲二”兩個字外邊各加兩筆,“丿蟲二”變成了“風月”。郭沫若笑道:“這兩個字應讀作‘風月無邊’,不過是古代名士的文字游戲罷了。”
4、改詩救少女
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覽。在梵音洞他拾得一個筆記本,打開一看,扉頁上寫著一聯:“年年失望年年望,處處難尋處處尋”;橫批是“春在哪里”。再翻一頁,竟是一首絕命詩,且署著當天的日子。郭老看了后很著急,馬上叫人尋找失主。失主終于找到了,是一位面色憂郁的姑娘。她叫李真真,因三次考大學落榜,加上戀愛受挫,于是決心“魂歸普陀”了。郭老耐心開導她,對她說:“這副對聯表明你有一定文化水平,不過下聯和橫批太消沉了,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姑娘點頭,郭改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難成事事成”;橫批:“春在心中”。
姑娘聽了感佩不已。心想眼前這位長者一定是位有學問的首長。他把自己的心事都傾吐出來。郭老聽了,揮筆寫一聯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下署“蒲松齡落第自勉聯”。
李真真仔細閱讀,好像見到了楚霸王破釜沉舟大破秦軍的壯烈場面;又好像看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滅吳雪恥的一幕;還想到蒲松齡落第后意志不消沉而發奮創作了不朽杰作《聊齋志異》……這副對聯不正是“事事難成事事成”的最好注腳嗎?姑娘請郭老為這副對聯簽上名。待郭老寫上“郭沫若,六二年秋”幾個字后,姑娘才驚喜地知道眼前這位首長就是大文豪郭沫若啊!她激動地表示要永記教誨,在人生道路上奮勇前進,李真真還大著膽子寫了一首詩作謝郭老云:梵音洞前幾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筆竟藏回春力,感謝恩師救迷航。
5、郭沫若為大清帝師陳廷敬后人取名
大清康熙帝師陳廷敬后人在上世紀初已移居到天府之國四川,與郭沫若家成為鄉鄰。
20世紀70年代時,陳廷敬后人陳光美前往北京拜訪郭沫若,郭沫若見了老鄉很高興,問了家鄉許多事情,又問陳光美生活情況,陳光美在談到自己的孫子即將出生時,突然想到請郭沫若為孫兒取個名字,郭沫若說:“還沒有生呢,是男是女都不知道,等生了再取名吧!”陳光美說:“醫生已經查過了,是個男孩。”出于老鄉情誼和陳家對自己的尊重,郭沫若想了想,便去書房寫了個紙條出來,郭沫若說:“取國棟如何,望你孫兒將來成為國之棟梁。”陳光美接過紙條,“謝謝郭老,棟梁不敢當,還是耕田種地的好啊!”郭沫若看出陳光美對這個名字并不感興趣,“光美何出此言?”陳光美說:“當年陳獨秀流落江津,在兩黨面前做不成好人,家父去江津看望他,陳獨秀感慨家父幸好沒有跟他走,政治不如說是政爭,爭中還有爭啊,耕田種地,與世無爭,個人太平,天下皆太平。”郭沫若說:“光美之言不無道理,人民安居樂業才是大道理啊!”兩人沉默了一會,郭沫若說:“既然光美喜歡田園生活,那就來個陳霖降露,恩澤于田吧!給你孫兒取名恩田如何?”陳光美重復了一句,喃喃自語:“這名聽起來有點土氣,象牛耕田的感覺,仔細一想卻很有味道,孩子屬牛,正好是郭老《水牛贊》中的水牛耕田,好名好名!郭老不愧為一代大師啊!”郭沫若又去書房寫了一個紙條出來。
陳恩田十二歲作了一首詩《耕田命》:先輩將相是翰林,小陳生來耕田命,耕田耕到秋豐收,種地種到國家興。后來陳恩田應一老領導邀請到北京發展,又作一首詩《水牛進京》:余本耕田命,進京做水牛,躬耕春田中,必見秋果收。
6、湛江題詩“一寸河山一寸金”
1961年,郭沫若到湛江題詩“一寸河山一寸金”;寸金橋,座落在赤坎區西側。始建于1925年,原為遂溪麻章區紳民所建。橋名含中華國土寸 土寸金,不容外敵侵占之意,以紀念1898年當地人民的抗法斗爭。1959年重修,重修后的寸 金橋為水泥鋪面單孔石橋,長19米、寬12米,兩側各立欄 柱18根,橋西頭立碑一方,記抗法斗爭事跡始末,1964年2月國家領導人董必武來湛,為橋題詩:“不甘俯首所瓜分,抗法人民組義軍,黃略麻章皆創敵,寸金橋頭自由云”。郭沫若有“一寸河山一寸金”的詩句。
1986年7月,市人民政府再修寸金橋,橋寬擴至22米、伸長24米,為水泥鋼筋結構。橋兩頭分別豎碑一方,碑上分別記載董必武“寸金橋”手跡和郭沫若“一寸河山一寸金”詩句手跡,寸金橋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曾經參加過“一·二八”淞滬抗戰的陳銘樞將軍,字真如。他是當時著名佛學家桂百煉先生的弟子,對佛學頗有研究。
1938年在武漢時,陳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指導委員。有一天,他和李濟深、黃琪翔、余心清一齊造訪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與正在磨墨寫字的郭沫若談笑。陳銘樞說:“聽說沫若兄善對嵌字聯,今天要勞駕你了,有人用梵文兩句將我的字‘真如’嵌了含真字的上聯,尚無下聯,請你也用梵文對如字的下聯吧。”郭沫若笑著說:“你是故意來找麻煩的,梵文我已多年未涉獵,手邊又無書可參考,怎么對呢?”李、黃、余見有此雅事,就叫陳趕快把上聯念出來,都說沫若兄一定能對好。陳于是念出上聯“真有人古,誰為真宰”,嵌了兩個真字。郭沫若偏著頭想了一會兒,對曰:“如是我佛,此即如來”,也嵌了兩個如字,自然渾成,珠聯璧合。大家一齊鼓掌叫好。又要求寫成條幅,郭亦不推辭,一揮而就。
國民政府遷到重慶后,郭沫若曾生過一場病。陳銘樞來看望他,跟郭沫若談論起桂百煉充滿佛教哲理的辭世詩,趁機又要求郭將他的字再嵌一聯。郭沫若思索片刻,揮筆寫下了“真理唯馬克思主義,如來是桂百煉先生”。以鶴頂格嵌了真如二字,上聯表達了他對馬克思主堅定信仰,下聯以哀悼桂百煉先生,雖然明白如話,卻是工整貼切。
2、蕭三郭沫若合作聯珠對
1961年3月,詩人蕭三到海南島儋縣參觀華南熱帶作物研究所和華南熱帶作物學院,當時這兩個單位正值初創時期,條件很差。師生們一面開荒建房,一面上課學習。蕭三為師生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所感動,提筆撰一句云:生產產詩歌,詩歌歌生產,熱帶作物區里作詩,詩情最熱;這是一副對聯的上聯,蕭三將下聯空著,并題附言:“希望有后來高明者對下聯。”事有湊巧,時隔三天,郭沫若也來這里參觀,看了上聯,便信手為之續出下聯:勞動動教研,教研研勞動,紅旗照耀光中施教,教益通紅。
3、妙解怪字
上世紀50年代末期,有幾位日本學者來中國登泰山,沿途的風景令他們流連忘返,贊嘆不已。穿紅門,過萬仙樓,北行一段,自然風光絕佳,盤路西側的石壁上鐫刻有“ 二”兩字,引起日本學者的很大興趣,他們向陪同的中國學者詢問,這兩個古怪的字意思是什么?還真把在場的人都難住了。
游山歸來,日本學者仍追問“丿蟲二”的讀法和意思。于是,我國學者們便翻書查卷,多方請教專家教授,可就是得不到滿意結果。后有人帶著臨寫的這兩個字找到中國科學院,請教郭沫若。郭看了這兩個字,沉思片刻,提筆在“丿蟲二”兩個字外邊各加兩筆,“丿蟲二”變成了“風月”。郭沫若笑道:“這兩個字應讀作‘風月無邊’,不過是古代名士的文字游戲罷了。”
4、改詩救少女
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覽。在梵音洞他拾得一個筆記本,打開一看,扉頁上寫著一聯:“年年失望年年望,處處難尋處處尋”;橫批是“春在哪里”。再翻一頁,竟是一首絕命詩,且署著當天的日子。郭老看了后很著急,馬上叫人尋找失主。失主終于找到了,是一位面色憂郁的姑娘。她叫李真真,因三次考大學落榜,加上戀愛受挫,于是決心“魂歸普陀”了。郭老耐心開導她,對她說:“這副對聯表明你有一定文化水平,不過下聯和橫批太消沉了,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姑娘點頭,郭改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難成事事成”;橫批:“春在心中”。
姑娘聽了感佩不已。心想眼前這位長者一定是位有學問的首長。他把自己的心事都傾吐出來。郭老聽了,揮筆寫一聯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下署“蒲松齡落第自勉聯”。
李真真仔細閱讀,好像見到了楚霸王破釜沉舟大破秦軍的壯烈場面;又好像看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滅吳雪恥的一幕;還想到蒲松齡落第后意志不消沉而發奮創作了不朽杰作《聊齋志異》……這副對聯不正是“事事難成事事成”的最好注腳嗎?姑娘請郭老為這副對聯簽上名。待郭老寫上“郭沫若,六二年秋”幾個字后,姑娘才驚喜地知道眼前這位首長就是大文豪郭沫若啊!她激動地表示要永記教誨,在人生道路上奮勇前進,李真真還大著膽子寫了一首詩作謝郭老云:梵音洞前幾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筆竟藏回春力,感謝恩師救迷航。
5、郭沫若為大清帝師陳廷敬后人取名
大清康熙帝師陳廷敬后人在上世紀初已移居到天府之國四川,與郭沫若家成為鄉鄰。
20世紀70年代時,陳廷敬后人陳光美前往北京拜訪郭沫若,郭沫若見了老鄉很高興,問了家鄉許多事情,又問陳光美生活情況,陳光美在談到自己的孫子即將出生時,突然想到請郭沫若為孫兒取個名字,郭沫若說:“還沒有生呢,是男是女都不知道,等生了再取名吧!”陳光美說:“醫生已經查過了,是個男孩。”出于老鄉情誼和陳家對自己的尊重,郭沫若想了想,便去書房寫了個紙條出來,郭沫若說:“取國棟如何,望你孫兒將來成為國之棟梁。”陳光美接過紙條,“謝謝郭老,棟梁不敢當,還是耕田種地的好啊!”郭沫若看出陳光美對這個名字并不感興趣,“光美何出此言?”陳光美說:“當年陳獨秀流落江津,在兩黨面前做不成好人,家父去江津看望他,陳獨秀感慨家父幸好沒有跟他走,政治不如說是政爭,爭中還有爭啊,耕田種地,與世無爭,個人太平,天下皆太平。”郭沫若說:“光美之言不無道理,人民安居樂業才是大道理啊!”兩人沉默了一會,郭沫若說:“既然光美喜歡田園生活,那就來個陳霖降露,恩澤于田吧!給你孫兒取名恩田如何?”陳光美重復了一句,喃喃自語:“這名聽起來有點土氣,象牛耕田的感覺,仔細一想卻很有味道,孩子屬牛,正好是郭老《水牛贊》中的水牛耕田,好名好名!郭老不愧為一代大師啊!”郭沫若又去書房寫了一個紙條出來。
陳恩田十二歲作了一首詩《耕田命》:先輩將相是翰林,小陳生來耕田命,耕田耕到秋豐收,種地種到國家興。后來陳恩田應一老領導邀請到北京發展,又作一首詩《水牛進京》:余本耕田命,進京做水牛,躬耕春田中,必見秋果收。
6、湛江題詩“一寸河山一寸金”
1961年,郭沫若到湛江題詩“一寸河山一寸金”;寸金橋,座落在赤坎區西側。始建于1925年,原為遂溪麻章區紳民所建。橋名含中華國土寸 土寸金,不容外敵侵占之意,以紀念1898年當地人民的抗法斗爭。1959年重修,重修后的寸 金橋為水泥鋪面單孔石橋,長19米、寬12米,兩側各立欄 柱18根,橋西頭立碑一方,記抗法斗爭事跡始末,1964年2月國家領導人董必武來湛,為橋題詩:“不甘俯首所瓜分,抗法人民組義軍,黃略麻章皆創敵,寸金橋頭自由云”。郭沫若有“一寸河山一寸金”的詩句。
1986年7月,市人民政府再修寸金橋,橋寬擴至22米、伸長24米,為水泥鋼筋結構。橋兩頭分別豎碑一方,碑上分別記載董必武“寸金橋”手跡和郭沫若“一寸河山一寸金”詩句手跡,寸金橋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上一篇: 高翥 | 下一篇: 顧貞觀 |